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鼓楼区旅游

鼓楼区旅游景点介绍

文儒坊尤氏民居
  文儒坊尤氏民居位于鼓楼区文儒坊东段南侧,建于清乾隆间,道光及民国初期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座共三进,花厅位于主座东侧,亦为三进,皆有后门可通丰井营,其中之一即为丰井营2号。大门原是木构六扇门,民国初期被尤家改建为八字砖门,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两侧厢房的门扇、壁扇、窗门、花格全部楠木雕刻精制。斗拱、方正挂洛等雕刻精美,第二进结构与首进基本相同,尤以两侧厢房的四扇对开式楠木门扇,上刻有松鹤、灵芝、花瓶、牡丹、玉鼎、如意、香缘、蝙蝠、龙凤、寿桃等100多种图案。第三进己经改建,后门为丰井营。尤为福州商业界巨富,文儒坊有许多产业,有尤丰街之称。花厅在主座东侧。宅院两座相邻,由主座出入,五十年代作为省公安厅宿舍时,两座相通的小门被堵塞,在花……[详细]
  “冶山古迹”题刻位于鼓楼区城直街尽头,“冶山古迹”四字分别镌刻在四块0.60米见方花岗石上,楷书,横刻,字体雄浑苍劲。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记载,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福州郡守何茹莲书。镶嵌在西侧护坡墙上。……[详细]
大光里陈元凯故居
  大光里陈元凯故居位于鼓楼区南街街道三坊社区文儒坊大光里23号何振岱故居旁,建于清乾隆间,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二进: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第二进为倒朝三间排。东侧有花厅与花园,已改建为三间小屋。是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元凯之女)的祖居。1992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陈元凯故居位于文儒坊大光里旧18号、新23号,紧邻陈衍、何振岱故居。陈元凯故居花草扶疏,他有诗写道:“我家城南坊,花树颇荫蔼。”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及民国间重修,保留至今。主座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前后二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进为倒朝三间排。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西侧邻宋理学家杨龟山的“道南祠”。三坊七巷……[详细]
郎官巷建宁会馆
  郎官巷建宁会馆位于鼓楼区南街街道七巷社区郎官巷17号郎官巷东段。始建于元代,现有建筑物系清代由建宁人出资重修。福州建宁会馆位于郎官巷,东近严复故居,西邻南后街,始建于清代,地理位置优越。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南部都尉辖地置建安郡,西部地区置绥城县(含今泰宁、建宁2县及宁化、清流、明溪等部分地方)。绥城县迄至唐贞观三年(629年)废置后未再复置。唐乾元二年(759年),析绥城县地分置归化(即今泰宁)、黄连(即今建宁)2镇。今绥城会馆为建宁会馆。建宁会馆有天后宫和绥安会馆两部分。天后宫,依次为前殿、正殿、后殿。门墙上灰塑装饰神话宫阙,依稀可辨。前殿、正殿均毁于“大办工厂”。尚存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五柱),穿斗式构架,双坡顶,两侧鞍式山墙。绥城会馆,依次为大门、庭院(天井)、祠厅……[详细]
25、张经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经墓位于福州市西郊洪山镇原厝村王店山,古称芋坑山,现为工贸学校后山。地处闽江之滨,山明水秀。墓南向,“风”字形,白古石土石结构,自山麓至半山原有13层墓埕,现存9层墓埕。面宽18.5米,纵深110米。封土前竖一马鞍形墓碑,碑面阴刻“明抗倭将领张经墓”。两侧立石构围屏,上刻张经生平事略。墓裙饰有马、鹿、狮、麒麟。两边墓手各雕一石螭,并镇以石狮。墓埕每层均砌石护坡,埕中分立翁仲、石兽。文官执笏,高3.40米;武士按剑,高2.10米。石虎一对,高1.10米;石羊一对,高1.02米;石马一对,高2.10米。墓前两根望柱,高约5米。左刻“玉音,襟期慷慨”,右刻“玉音,志虑忠勤”。张经(西元1492-1555),明抗倭将领。字廷彝,号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嘉靖三十三年(西元……[详细]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位于福州市区于山戚公祠内。1933年10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因不满蒋介石投降--政策和围剿红军(在战斗中遭红军沉重打击)的决策,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协定,停止军事行动,划定军事分界线,恢复双边贸易,释放在福建的政治犯,赞同福建境内革命组织的存在与活动,互派全权代表进行反日反蒋军事行动准备。协定的签定,既为红军打破蒋介石的“围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解除了十九路军领导人的后顾之忧。11月20日,他们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公开举起抗日反蒋旗帜。22日,以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详细]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南侧53号(原27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0月,经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个省10多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为了便于福建的--工作,中共东南分局委派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党代表叶飞等从南昌来到福州,就福建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改编问题与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进行谈判,并提出在福州设立新四军办事处。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长兼--部长王助以新四军参议的身份任办事处主任(后由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以新四军军部上校身份任负责人)。2月23日,张云逸、王助、孙克骥等10余人抵达福州,即与陈仪就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人员和漳浦事件等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新四军驻福州……[详细]
严复书院
  在福州的书院当中,严复书院是比较特别的一家。由于和严复翰墨馆、生平馆融为一体,这间书院也因此带有了专业博物馆的性质。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国士法书存大雅,闽王旧苑动新声”,说的是严复书院的身世与现在——书院所在位置,曾是古时闽王妃子的寝宫;如今它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的载体,集中展示严复译著的原印版本、严复的书法真迹、后世出版的严复相关著述,成为了解严复生平、传播严复思想的一处公共文化平台。严复书院的“年轻”属性一是因为它创立开放于2014年,二是在这里诞生了“严校长的故事”等多个文创品牌,以明信片等时尚方式推广传统文化。严复书院还是一间积极“走出去”的书院,他们的文化输出指向社区和学校。去年12月,书院的团队走进台湾10所高校,演讲严复生平。他们开发的许多课程,让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了解……[详细]
辛亥革命前敌指挥部旧址(大士殿)
  辛亥革命前敌指挥部旧址位于鼓楼区于山上,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进,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革命党人起义,设“前敌指挥部”于此。后曾辟为福建省阶级斗争展览馆、福州市博物馆。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改为万寿亭,乾隆二年(1737)更为今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起响应。大士殿后山九日台可俯瞰福州城,是当年扼控清军聚居地“旗下街”的制高点。同年11月9日,起义军占领于山,设前敌指挥部于大士殿,总指挥部则设在花巷(现基督教花巷堂内,2013年7月被教会私自拆毁)向清福州将军府开炮轰击,控制战局。1965年,“福建省阶级斗争展览馆”设此。1986年、1990年两次大……[详细]
吉庇巷谢家祠
  吉庇巷谢家祠位于三坊七巷东南侧,南临安泰河,东靠八一七路,处于吉庇路中段。中轴线坐北朝南,建筑初建于明代,清末时为谢氏人家祠堂。由临街的石门框入门头房,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北侧设青石门框入一进。一进前天井三面环廊,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轩廊顶部无卷棚饰顶,结构简捷,檩下插拱承托方斗,明代的特征较浓;后天井两侧为披榭,中开石门框入二进。二、三进结构与一进相仿。倒朝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临塔巷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前后四进,前为浅面厅,进青石框大门为主座。大门框精制,楣上一对青石门簪,明代规制,全市少有。主体建筑用材硕大,三面环廊,当中天井,全用条石铺砌;墙檐下灰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图饰;花厅小巧玲珑,古为书斋。后墙与宫巷相邻。祠……[详细]
朱紫坊方氏民居
  朱紫坊方氏民居(方伯谦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东端,建于清初,嘉庆、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三进,大门前面有照墙立于河沿,大门口是“明三暗五”门头房。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扛梁减柱木构架,双坡顶,木柱特大,石板平整,正面厅堂,两侧厢房,门扇、窗槛,花格皆楠木制成,雕刻精美。二进前厅正面挂有双龙贴金“诰封盒”,厅前后都有天井,天井两侧是披榭。第三进为双层楼房,上为藏书阁,下为课读的地方。东侧有花厅,原有鱼池,花圃已改建为住房。进与进之间有围墙相隔,过道以复龟亭联接。2005年5月11日公布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2、双抛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本桥位于大航桥河与元帅庙河的交汇处,桥下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白马河涨,潮水汇合于此,故名合潮桥。又因本桥呈曲尺形跨越两条河流,故俗称双套桥,久而谐音为双抛桥;因桥附近有榕树隔河生长,树枝相连,有文人据此衍义为邱何殉情的悲剧故事。双抛桥位于杨桥路雅道巷北口,为单孔石拱桥,桥长9米,宽2.9米,跨度4.8米,桥拱由十九条方体石柱砌成。桥栏石柱上刻“古名合潮桥”“光绪丙午建”,桥上建有风雨廊,两开间悬山顶。据桥石拦板题刻,桥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西元753年),还刻有“合潮流水河步”六字。据文物部门的说法,现存桥梁为清光绪二年(西元1876年)修建。光绪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重修。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六月出版的《福州市全图》中,双抛桥仍标注为呈直角的两桥。……[详细]
  八旗会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道山路。据记载明中使园“高台曲池,花竹清幽”,有夕佳阁(即夕佳楼)、蒹葭草堂、水云亭、宾莲塘、山镜堂、阆风楼、鱼我桥诸胜。奉直会馆为八旗旅闽京官要员住宿之所。主座建筑前后五进,主要建筑有厅堂、戏台、厨房、库房、花园、花厅、假山、鱼池、亭台楼阁等,建筑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现存重建的厅堂一处,长方形,面积360平方米,四面围墙,双坡屋顶,穿斗式木构架,木桩特大,屋顶藻井保存较好。大堂南面一座戏台,三面通是精雕各种花鸟图案的隔扇、门扇,可容纳500人左右,具有清代满族建筑风格。初为督舶太监高寀游宴场所,俗称“中使园”。因在城西南,又称“西园”。清中叶改为会馆,为奉直奉天、直隶两省官员交游、暂居之所,因满人居多,民间俗称“八旗会馆”。明初驸马都尉王恭修建府城,在此处取土,……[详细]
  隆武帝行宫遗址位于鼓西路137-139号通湖新村内,现只余遗址、破屋和一道残墙。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西元1645年)六月,清兵陷南京,福王死难。明大臣黄道周、归降海盗郑芝龙等于福州拥戴唐王朱柽八世孙朱聿键为帝,建号“隆武”,以南安伯府为行宫,改布政司为行殿,建行在太庙、社稷及唐国宗庙,升福州为天兴府,改福建省为福京,为大明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之外的第三京。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西元1646年),因归降海盗郑芝龙叛变,福京沦陷,隆武帝在汀州被掳,--而亡。隆武三年(清顺治四年、西元1647年)九月,淮安张华山起事,仍用隆武纪元;郑芝龙叛变后,其子郑森(成功)与父决裂,继续举兵抗清,仍用隆武纪元至隆武五年(永历三年,清顺治四年、西元1647年)。1992年隆武帝行宫公布为福州市级文物……[详细]
方声洞故居
  方声洞故居位于北大路内九彩巷16号。故居原是两座相连大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大门原悬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朝元”牌匾。门头房和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的院落,尚保存原貌。花厅、鱼池和第二进院落都已改建。现仅存第一进。……[详细]
  沈葆桢墓,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国光社区梅亭村火烽山南麓。沈葆桢墓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墓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合土夯筑,前方后弧,平面呈“如意”形。有四层墓坪,面阔10.9米,进深20.5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前立墓碑,高0.85米,宽0.60米,上刻沈葆桢官职和沈葆桢夫妇等名字。墓碑两旁分立一对三合土堆塑狮子。祭台裙板浮雕动物,墓柱上刻对联。墓前竖花岗石墓碑,楷书:“皇清诰封资政大夫沈丹林公偕林夫人,长男按察司衔、九江道幼丹公、长媳林夫人,次男……”墓碑两旁置三合土堆雕狮子。墓柱阴刻对联:“人念九原随武子,身□半□□□吾”。1975年,因土地征用迁葬。1988年12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遗骨迁回,并对原墓全面修缮。1992年,福州市人……[详细]
  黄钟瑛墓位于鼓楼区洪山镇的金牛山北麓,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兼总司令黄钟瑛的家族墓,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88年因建设迁建于原墓后约700米处,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原墓为花岗石和三合土结构,9个墓室,五层墓坪,三重护墙。封土前立墓碑及供桌,两侧竖碑刻。墓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坐南向北,砖石和水泥结构,平面呈如意形。有五级墓坪,面阔18米,进深49.6米,封土前立一青石墓碑,上刻黄钟瑛及其父母、兄嫂等10人姓名。墓柱刻对联:“芝草还生新筑垄,梅花遥对旧时亭。”镜屏刻楷书:“俎豆分贤庑,松楸入画屏。”左右短屏刻“笏搢”、“旗麾”。墓坪竖黄钟瑛神道碑,高1.42米,宽0.62米,上刻楷书“中华民国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赞侯黄公之墓园”。墓系黄钟沣、黄钟瑛生前为其父母营造……[详细]
38、谢家宅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宅
  谢家宅(一排巷4号·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清末建。原为官宦住宅,后转华侨谢氏所有。单进,单层,周以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式顶,双重大门朝东。临街两侧为马头墙。六扇大门是门头房,门头房的南侧有假山、鱼池。入石框大门为庭院。正座坐北向南,房前院庭,种有茶花、茉莉等,后有天井。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木构架(用30根大木柱),双坡顶,马鞍式山墙,驼峰、雀·斗拱及壁扇皆精雕细琢,工艺考究。厅前后廊地面铺大石板,青石柱础四周浮雕八骏马、十二生肖等。门(插屏门、石框大门扇)、窗、壁扇、灯杠等全部用楠木制成。后厅的粉墙正中,有一悬塑的“福”字,字径1米,字圈四角种有三只蝙蝠,相映成趣。墙檐下有泥灰彩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花边纹饰。西侧有门可通花厅,花厅小巧玲珑,也是家族书斋,为课读子弟的地方。房……[详细]
福州弥陀寺
  弥陀寺是福州乌山东部,现存大殿一座,五间五架,坐北向南,单门独院,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黄宗彝所居红雨山房今已不存。弥陀寺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福州文化名流黄宗彝曾寓居弥陀寺中9年,与诗友郭柏苍、吴伯敬、戴成芬等互相作诗唱和,切磋学问。,寺旁种有桃树几百株,每年二三月间桃花怒放,因取唐李贺诗句“桃李乱落如红雨”,命名他所居寺左偏的几间房子曰“红雨山房”,“贮书其中,卷轴琳琅数千卷,多人间未见之本。啸哦之乐,虽南面无与易也”。弥陀寺后废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札成(R.D.Jackson)和温敦(Wii1ianWelton)以英国驻福州领事馆翻译金执尔的名义向乌石山神光寺僧人租屋二间堆放行李,但不久即违规迁入居住,引起市民反对,翌年……[详细]
40、七穿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穿井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井楼门,水井圆形,直径4.10米,深8.40米。井面盖四块大石条,在石条夹缝间凿七个井口,故名七穿井。但是民间传说里与临水夫人斩杀蛇妖投入井中,再起塔镇压,故讹名“七星井”。现井边尚存有二块唐末五代雕刻的石塔刹,民间称之“石烛”,可能是古代开元寺的遗存。现盖有七星井庙亭(七星井临水宫),面积有300余平方米。80年代初仙塔街改造,在井大路路面下发现井楼门遗址,出土石门槛等。街道改造后该处理开发房地产,开发商在井旁修建两层小楼,下为商铺,上为居委会使用。后附近居民在小楼背面贴楼为神龛,供临水陈太后等“三奶”。后因香火日盛,又搭盖铁质棚屋,作龙柱及凤凰门兽等。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