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鼓楼区旅游

鼓楼区旅游景点介绍

61、桂斋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斋在荷亭西北侧,原为皇华亭故址。新建的“桂斋”由前后两院组成,北院为桂斋正厅和“林文忠公读书处”组成,庭院西侧有游廊和碑亭。南院为假山鱼池,有六角亭及石拱桥各一。桂斋东面院外为禁烟亭,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六月,平面正方形,四角方形混凝土柱,西式叠涩檐口,攒尖顶,是1949年前留下的唯一建筑。清道光九年(西元1829年),福建布政使程含章见屏山原李纲祠破败不堪,“心窃伤之”,遂募集资金欲重建。时林则徐丁父忧在家守制,受托主持西湖疏浚工程,程含章与林则徐商议后,选西湖荷亭旧址,兴建新的李忠定公(李纲)祠,并附建纪念李纲读书处的“桂斋”。建成后留有程含章撰稿,林则徐手书《新建宋李忠定公祠堂记》。“桂斋”为李忠定公祠的花厅,取李纲晚年住所为名,并植桂花两株。林则徐曾语于亲故:不求身后立……[详细]
  燕桥位于福州市水部土山,在龙华桥北侧。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单孔石构,廊屋式平梁桥。桥高3米,长5.5米,宽2.6米,南北走向。廊屋为单檐悬山顶,屋檐南北各嵌有青石匾额,镌刻“古迹燕桥”四字,下题:“清咸丰己未孟冬修建”。这是一座典型的福州式的亭桥,坐落于水部琼东河支流与琼东河的交叉口。桥面是小型的石梁桥,精彩之处是桥上盖的路亭,小巧的红砖风火墙,出入拱门,墙头叠涩,面朝琼东河方向为木栅栏,配合上石板路,桥畔的一棵老树,是福州特色水乡的典型景致。可惜于2000年左右毁于拆迁,建设了燕桥温泉苑。燕桥作为鼓楼区的文物点,悄无声息地被开发商拆毁,是福州文物命运的一个缩影。……[详细]
  慈善堂座落在福州市乌山东麓第一山下,乌塔之西。慈善堂大门是一座三开间两层近代洋楼,中央开间设拱门,门顶有扇形匾额,左右矩形窗上有木过梁,一层表面有黄色粉刷。二层红砖砌筑,檐口有砖叠涩线脚,上为两坡顶小青瓦屋面。大门后为天井,有两厢。天井后为大殿,正面五开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观音兜式封火山墙。大殿占中央三开间,西开间为西归堂,东开间为穿堂通向后进。据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背面碑文(文保碑已不知所踪),“殿前古井,立有清同治年丁卯年‘东井’碑刻”。现石碑只剩下半部分横卧在西归堂前。据《福州晚报》2003年报导:“……在堂前乌山广场建设工地发现一块古碑,上以古篆题‘东井’,以隶书题‘同治丁卯七月’,为清代同治年间修浚南涧寺寺内古井‘东井’和‘西井’时所立。”(现“西井”碑置于护道白真人庙内。)……[详细]
  旧闽县谢家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旧闽县,建于清代,三面围墙,单进单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双重大门朝东,门头房南侧有假山鱼池。入石框大门为五间排房屋,转为坐北朝南,前天井深5米,宽9.2米,种有茶花、茉莉等花卉。主建筑厅堂五间排,宽27.8米,深17.7米,屋顶木构架驼峰、斗、拱、托相互交叠,精雕细琢。大厅两旁各壁扇窗子漏花镂空构成各种花锦图案;四间厢房前有十二扇支摘式窗子,工艺考究。厅前厅后二十多条大石板,宽达80公分,长达10多米;30根大木柱,青石柱楚、四周浮雕八骏马、十二生肖等。不论门、窗、壁扇、插屏门、大门、灯桁等全部楠木构成。前后厅粉墙正中,悬塑“福”字,字径三尺,字圈上各有三只蝙蝠,相映成趣。墙头顶上彩塑“八仙过海”、“刘海钓蟾”、“双狮戏球”等故事图画。西侧有门可通花厅,花厅……[详细]
  湖南会馆原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保定巷福州十八中学校内,现迁建于杨桥中学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四面砖砌封火墙,墙堵均为大石板,高2米左右。正门石门框高大,宽1米余,高2米多。入门为天井,其上原为复龟亭,斗拱繁复,惜己拆除。正座一进殿堂,面阔3间,进深7柱,前廊后堂,中用减柱法,木柱大可双手合抱,青石花纹柱础,斗拱华美;横梁长约8米,木雕精湛。左宗棠题福州湖南会馆:瓯浙越梅循,海国仍持使者节;秦陇指疏勒,榕垣还作故乡看。此联系左氏1884年写于督办福建军务任内。上联涉及东南防务,下联涉及西北战事,抒发了不论在何地都不忘故乡之情。……[详细]
沈葆桢故居
  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西段北侧的宫巷11号(现26号)。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由时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购置并加以修葺,现为沈家后裔住宅。为明代民居,坐北向南,周围封火墙,总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头房、厅堂、正座、藏书楼。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五间,进深用三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门房正中有插屏门。二进厅堂,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堂前为宽敞庭院,周以回廊(排放执事牌)。堂上正中黑底金字对联日:“诗礼传家;文章华国。”三进,正座面阔五间,进深用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中分前后厅,前厅堂上正中有对联为:“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左右厢房亦分前后房。后厅过覆龟亭为双层藏书楼。亭两侧有小天井、廊房。进与进之间的过道上方联接均有覆龟亭……[详细]
安民巷程家小院
  安民巷程家小院程家小院位于安民巷东侧,靠近沈葆桢故居。始建于清代,主人程玉珠,菲律宾华侨,于50年代初购买这座房屋,精心保护,保留至今。民居占地面积390平方米,坐南朝北,单进厅堂小院,小巧玲珑,四面围墙,双开宁波门,上施门罩,入门中设插屏,单面廊东西走向,廊下天井,条石铺地,左右批榭,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用屏隔成前后厅。前厅有横案,八仙桌,学士椅,茶几等摆设,保留四对柱联。后厅有小天井。东西两侧为民国双层砖木楼房,架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梁架有灯桁,油漆描金花纹。西隔院花厅,小天井,通北侧厨房。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199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
  “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为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省级廉政主题博物馆,是国家级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安民巷48、49号古民居院落。49号院落为主展区,分前言、公廉爱民、治政廉明、俭以养廉展区及结束语。48号为副展区展示勤廉名人字画区和工作区等。“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立足于三坊七巷近现代名人聚居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收集提炼三坊七巷古今名人廉政文化格言、楹联、警句、故事等,配以文字图版、雕塑、场景制作、绘画、实物展陈、声光电高科技展示手段、互动项目等形式,以小显大,以游客为载体,不断扩大和延伸廉政文化。布展、软装中大量的仿真雕塑、大量的多媒体的运用、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数字化集成控制手法运用彻底的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布展以文字、简单陈列、……[详细]
69、保福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福寺
  保福寺位于福州西郊保福寺保福村保福山南麓,明、清·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年〕,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清重修,占地795平方米,坐东向西。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齐天大圣殿、香积厨等。回廊、堂廊、庭院均用石铺,周以封火墙。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青灰瓦顶,两侧设风火墙。寺宇已残破,后院有二株高3.7米左右的铁树,树龄达干年以上。庙内尚存明代雕造的孙大圣悟空坐像一尊。寺旁有宋代石盂一口。……[详细]
  光福山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仙塔街,原来大院四面围墙,大门坐东朝西,前后三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六扇五”。在第二进后园建造一座形似雄狮的假山,称为“狮山”;周围有鱼池、八角亭、拜月台、仙人洞等。“狮山”张口露齿,雄视眈眈;西侧仙人洞一股“仙气”;山下鱼池、泉眼多处,旱涝不变,始终保持七、八成池水,雅称“天池”。原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仙塔街48-50号,始建于明末,系口译《茶花女》第一人王寿昌的故居、也是清末民初福州名人、才女吟诗作画之所。原大院四面围墙,大门坐东朝西,前后三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六扇五”;第二进后园有一座形似雄狮的假山,称为“狮山”;周围有鱼池、八角亭、拜月台、仙人洞等。民国三年(1914年)第三进进行改建,自成院落。住在二进的黄锡光把单层花厅改为双层,楼上作为藏书阁,藏……[详细]
王仁堪故居
  王仁堪故居为王仁堪祖父王庆云(原清工部尚书)旧居,旧称“尚书第”,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清道光、同治年间重修。王仁堪出生于此,王仁堪中状元后,人们称此处为“状元府”。故居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呈曲尺形,周以封火墙。故居东面为王氏祠堂,坐北朝南,单进,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脚,双坡屋顶,四面封火墙。原为王氏先世“西清王”的“荆花馆”。清道光9年,王庆云中进士后,将“荆花馆”改为祠堂。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祖居前门坐北朝南,后门位于孝义巷坐西朝东,成曲尺形。主体建筑共三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项;有花厅、客房、厨房等。二进面阔三间,深五柱。从二进后天并向东入石框门为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有插屏门隔为前后厅。前厅右厢房为……[详细]
闽王庙附属碑刻
  闽王庙附属碑刻(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庙内,唐天佑三年(906年),哀帝李柷敕刻。庙原为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宅第,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祀。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置于花岗岩覆莲基座上,礼部侍郎于兢撰文,将士郎王倜书。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对研究唐末五代史和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庙内还存有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所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等碑。906年,唐天佑三年哀帝李柷敕刻。1988年,对闽王德政碑的裂痕进行化学材料灌注,加固碑座,维修碑亭。现辟有王审知事迹陈列。1961年,作为闽王庙附属碑刻的组成部分,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泉山仁寿堂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路冶山古迹旁,年代为1938年。简介:1938年背靠泉山依崖而建,坐西向东,土木结构,两层,每层6间,环以走廊,由南侧石阶开一侧门上下,占地面积210平方米。为爱国海军将领萨镇冰晚年居住场所。2013年,泉山仁寿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仁寿堂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
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年代为清。简介:原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于黄巷创立的“正谊书局”,清同治九年(1870),镇闽将军兼署总督英桂改书局为书院,并移置于现址。现存作为大讲堂的前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硬山顶,占地面积411平方米。门额青石横匾镌刻楷书“正谊书院”,为清代福州府城四大书院之一。正谊书院建筑朴素大方,与鳌峰、凤池两院构造风格不同。院大门上有一块字径盈尺青石刻的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郑孝胥之父)所书,该匾额现还嵌于正门上,另一复制原大青石匾嵌干福州一中校史碑墙上。书院有大讲堂,而无学舍,后进五间排全座为山长住宅、右边有大客厅一座,中悬首任山长林鸿年所撰并书的对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详细]
宫巷刘家大院(刘齐衔故居)
  宫巷刘家大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宫巷,年代为清。一座二进为二层木屋的建筑格局较为罕见。三座花厅采用明三暗五格局,一进内厅堂上的补间铺作为卷书联接夔龙状一斗三升的雕刻颇为特别。二进的竖状藏书楼亦为少见,具有一定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建筑群共三座,每座三进。主座朝东开正门,石门框上施单坡顶门罩。门内天井三面环廊。首进正厅面阔三间,中为厅、两侧为房,插屏门隔为前后厅。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进与进间覆龟亭联接。二进三开间,进深七柱,二层木构楼房,正面走廊顶部施卷棚,做工精细。三进厅堂面阔三间,东侧有矮楼,西侧有门通花厅,花厅内有假山、鱼池和三椽小屋,池内有泉。二座部分被邮电公寓占用。三座为花厅,首进东侧石门框通主座,三面环廊,共二进,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柱,二进西侧竖排三椽二楼木……[详细]
76、道山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山观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乌石山东麓,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现存清代建筑,依山势而建,依次为玉皇阁、三清殿、五师殿等,占地面积2378平方米。玉皇阁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廊后堂,穿斗式梁架,歇山顶,阁内施三层圆形藻井。三清殿坐北朝南,三面环廊,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内施十三层螺旋式藻井。五师殿坐北朝南,依次为长廊、拜亭、正殿;拜亭内置八角十三层藻井;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中亦施十三层藻井。观中4座藻井较为精美。2013年,道山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观周边各外延50米。……[详细]
大光里陈氏民居
  大光里陈氏民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大光里,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及民国初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一进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双坡顶,马鞍墙。二进主座面阔三间;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等。2013年,大光里陈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民居周边各外延20米。……[详细]
78、高爷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爷庙
  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天皇岭南麓,年代为清。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天皇岭,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间,原名天皇寺,俗称上殿,是南涧报国寺之一部分。坐西向东,面积约1000余平方来,祀高爷(道教神灵黑、白无常)和五灵公。原来主要建筑三进,四面围墙,六扇大门朝东,首进为前殿,中间为戏台、酒楼,后进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为厂房。今保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戏台,有四根石柱和四块长方形石栏浮雕,台顶藻井、天花绚丽,斗拱、驼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两边酒楼精雕细刻,结构严谨。偏殿也独具特色。现为社区文化站。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开始逐渐修复。2013年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庙周边各外延2……[详细]
冶山摩崖石刻
  泉山摩崖题刻,也称冶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路冶山(泉山)。泉山,又名冶山、将军山,史载为闽越王无诸(越王勾践的后裔)的都城所在。摩崖石刻刻于清到民国。冶山顶有“越壑桥”、“望京山”等景名题刻,皆陈衍书;另有黎元洪书“洛社遗风”、“杨树庄书”、“剑胆琴心”等刻石。山上“山阴亭”题刻,旁署“唐刺史裴次元建,昆陵刘溥修,侯官张国治书,闽侯欧阳英重修”。还有“唐裴刺史球场故址”、“一曲”至“九曲”等石刻共50处。另有“冶山古迹”题刻镌刻在冶山西侧护坡墙上四块0.60米见方的花岗石上,楷书,横刻,为清代福州郡守何如莲书。保护范围:冶山全山。2018年,冶山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福州中山堂年代:1912年座落地点: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23号简介:原为明、清时期贡院“至公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中西合璧式会堂。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在此接见学生代表,向福建军政界发表重要演讲。1932年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中山堂”。建筑平面呈矩形,占地1600平方米,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局部二层,内有过厅、中央大堂、大小配房近20间。由主楼与会堂、厢房组成。前主楼两层,立面宽十一开间,中央五开间略微内凹,三间罗马式门廊。上部歇山屋顶小青瓦屋面。主楼后为大会堂,内有八根楠木立柱,顶棚彩绘。会堂左右为两列厢房。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登记为“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存疑)。宣统三年(1911)在同盟会的努力及福建谘议局的配合下,孙道仁举兵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