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涵江区旅游

涵江区旅游景点介绍

  洋尾古坊群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李角自然村,年代为宋、明、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洋尾古坊群由佥判第坊、科第坊和栢府归荣坊三座古牌坊组成,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灿烂的历史文化精髓。佥判第坊: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邑人广东惠州佥判李廷耀建,2001年矫正修缮。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5.2平方米,面阔一间3.95米,进深三柱3.85米,高4.8米,歇山顶,砖木结构。形制古朴,四角为门头阙。科第坊: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代重建,2001年修缮,保持明清风格,保存明清石柱、柱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7平方米,单体建筑,面阔三间11.25米,进深四柱4.2米,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坊内记“自宋至清上科第者有监察御史以上官员及进士举人等计408人”。……[详细]
双福郭氏祠堂
  双福郭氏祠堂位于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上郭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近年再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门厅、天井和主堂组成。坐西朝东,通面阔15.91米,通进深24.17米,建筑面积384.54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柱、梁用材较大,柱础、抱石鼓、柁墩、雀替精美古朴。比较完好保留清中前期莆田地方宗祠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详细]
集奎功德祠
  集奎功德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集奎村集奎古街内,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光绪七年(1881)重修,近年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保护较为完整,为一进廊院建筑,由前殿、拜亭、主殿组成。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9.27米,通进深20.1米,建筑面积186.33平方米,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明代僧慧性曾在此募修新桥,存《重修涵江新桥记》碑两通,其一2.42米×0.85米,另一1.70米×0.56米;另有清代八卦图形石刻两块,均为0.88米×0.77米。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并祀民族抗倭英雄戚继光。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南外延1米至集奎小街外沿;东北外延1米至陈元富屋边小……[详细]
  集奎万寿桥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集奎村,年代为宋,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初,由南宋李富募捐而建。东北至西南走向,为传统平梁石桥,8墩9孔梁桥,跨于白塘湖汊上。全长47.35米,宽2.1米,桥墩高约5米。方型墩,桥面以石板做梁,大小不一的石块铺设成八卦形状,桥栏杆用条石以榫卯相接。桥东北端有桥亭1座,清代建,现代重修,二层,面阔4.9米,进深7.6米,高7米,歇山顶,内立修桥志铭。该桥是莆田兴化平原南北洋现存的同年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石桥之一,至今仍保持行人交通作用。为研究莆田宋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北至桥头二层桥亭;西南至桥头小路外延6米;东南、西北以桥梁本体外沿各外延20米。……[详细]
  鸳鸯三大门古厝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胜利自然村32、39、40、48号,年代为1909年,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09年,为邓氏先祖印尼归国所建。坐西朝东偏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47.1米,通进深19.6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埕、上厅、厢房、两护厝组成。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埕两侧为厢房,面阔三间,外隔一小巷为双层护厝。为研究清末民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自墙外四周各外扩2米。……[详细]
大洋兜率寺
  大洋兜率寺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崇兴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清咸丰年间重建,近代修。坐北朝南,单体建筑带护厝,由山门、埕、前廊、正殿、护厝组成,面阔17.6米,进深12.48米,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歇山顶,正殿山墙搁檩,寺内留存有不同时期的柱础、石柱、药槽、马槽、香炉等石构件,前檐存纪年“咸丰岁次丁巳荔月吉旦”石柱。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伸3米;西至自墙外延伸3米;南至自埕沿外延伸10米;北至自墙外延伸10米。……[详细]
前王凫山王氏宗祠
  前王凫山王氏宗祠位于涵江区江口镇新前村前王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末年,历代均有修茸。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阔17.52米,通进深10.68米,建筑面积约188平方米,为一进合院式建筑,由门楼、内埕、正厅组成。屋面双坡面悬山造,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正厅面阔五间,敞口作厅,后设福堂,正厅内保留4根宋代瓜楞石柱,及“父子及第”“状元贻庆”等不同时期石构件,整体建筑结构现保持原风格、原风貌,朴实简单,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是研究其宗族历史及清代宗祠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王金祥屋墙外沿,西至前王凫山殿屋墙外沿,南至前埕埕沿,北至原新前小学教学楼前埕墙基外沿。……[详细]
48、东来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来寺
  东来寺位于涵江区江口镇新前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近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45.7米,通进深77.9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从东往西分别为大雄宝殿、高明殿、顺德堂,前有石埕。三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内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南安陂记”碑1通。主祀玉皇至尊。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与平民医院同墙,西自墙外南段至路、北段邻新前村村部,南至大埕,北至自墙外山地。……[详细]
49、正极殿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极殿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保尾社区西60米,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五帝庙”。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建。20世纪50、60年代曾作小学校址,90年代因旧城改造,在原址偏后处迁建,并缩小规模。坐北朝南偏西,单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6米,通进深20.3米,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近年在天井处建拜亭。主祀玄天上帝。为研究清代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旧城改造套房外小道,西至大地房地产基地外小道,南至大地房地产基地外大道,北至宫口河边通道。……[详细]
  香龙福社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枫林村林外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近年重修。坐东朝西偏南,单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9.6米,通进深18米,建筑面积173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捐舍碑”1通。主祀尊主明王。为研究清代里社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小巷,西南至枫林小学操场,南与村部同墙,北至宫房、操场。……[详细]
  东坡天后宫位于涵江区梧塘镇后东坡村后东坡自然村,年代为明-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近年又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0.9米,通进深20.1米,建筑面积219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脊檩存“皇明万历戊午年檀越主诏赐修职郎翁宜善捐”字样。主祀妈祖。为研究明清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村道;西至自墙外小巷;南至宫埕;北至自墙外小巷。……[详细]
院埔赖氏宗祠
  院埔赖氏宗祠位于涵江区大洋乡院埔村东埔自然村 ,年代为明-清。始建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清代重修。坐东朝西。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门厅、回廊、正厅组成。通面阔11.45米,通进深17.57米,建筑面积201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整体建筑大部分保持原结构。为研究莆田山区明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北至自墙外延3米,西至自埕沿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2米。……[详细]
西林曾氏德庆祠
  西林曾氏德庆祠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杨芳村西林自然村,年代为清。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80-1815),2021年局部重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建筑,由砖埕、上下厅组成。通面阔17.13米,通进深34.3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上下厅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两侧厢房为搁檩式。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保留清代原构。为研究莆田清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北至自墙各外延2米,西至围墙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1米。……[详细]
  萩芦太平陂位于涵江区萩芦镇崇福村陂头自然村,年代为宋-清 。又名太和陂。宋嘉佑元年(1056)知军刘谬创建,宋绍定年间(1128-1133)知军曾用虎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同知谭维鼎、知县莫天赋修,清代又修,近代再修。西北东南走向。石构,占地面积221平方米,全长85米,略显曲尺形,长曲70米,短曲15米。原灌溉面积约6000亩,解放后灌溉面积增至2.3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陂右侧(南侧)为渠道,陂左端岸边石上刻:“下圳应份由此起梧塘漏头等记廿余乡用田亩平均修理勒石为誌”。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陂上下游各外延100米,陂两岸各外延50米。……[详细]
  石狮陈氏节孝坊位于涵江区江口镇石狮村山兜自然村 ,年代为清 。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坐西朝东偏北。仿木楼阁式石构,四柱三间,通面阔6.42米,明间宽2.64米,次间宽1.11米,四方形石柱,边长0.39米。正面刻“天朝褒奖”“皇清旌表故邑庠士佘鸣环妻陈氏节孝坊 雍正己酉三春吉旦”字迹,并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为研究莆田牌坊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牌坊四周各外延20米。……[详细]
  江口南安陂位于涵江区江口镇石狮村陂头自然村,年代为宋-清。旧称“南湾上下洋陂”。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平海军节度使、泉漳观察使陈洪进创建,北宋蔡襄、南宋方廷实先后重修,明正统七年(1442)和清康熙、乾隆及同治年间均复修,解放后扩建。陂石砌滚水坝头,长342米,高1.5米。陂左侧置进水闸一座,有支渠16条,总长10200米,灌溉面积约2.4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东来寺南安陂记》碑一通,存东来寺;同治八年(1869)《重修南安陂记》碑一通,存东岳观。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陂上下游各外延100米,陂两岸各外延50米。……[详细]
  叶良运革命活动地(瑶珠堂)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鳌山村沃里自然村。 瑶珠堂是“三一教”涵江主要祠堂书院之一,始建于明后期,清光绪十一年(1885)修,近代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无前廊,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由下厅、天井、上厅及两回廊组成,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堂东侧外墙内嵌“泗洲文佛”一尊。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同时也是莆田市现存为数不多的书院之一,藏书丰富共26门类,涉及宗教信仰、儒学、佛学、释学、医学等共183册(本),对研究古代祠堂书院提供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 1944年初,时任福建省委游击1纵队队长叶良运,以江口丰美真本堂和鳌山村沃里瑶珠堂为据点开展地下活动,传播革命火种。2017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详细]
  九莲岩建筑群位于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村。始建于清代,近代修。由依山而建的三座主建筑及附属建筑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68平方米。第一殿为近年重建,面阔五间22.5米,进深9米,两侧各一偏殿,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第二殿为近年重修,面阔五间14.7米,进深8.3米,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第三殿(主殿)面阔三间9.9米,进深16.2米,两侧各一僻榭,仿重檐歇山式顶,祀吕祖先师。主殿前为拜亭,左侧有莲花洞,面阔一间,顶部为天然巨石。……[详细]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宣德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部西350米之塘后自然村。始建于明代,清后期重建,1998年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保存部分清原构件。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五间14.7米,通深19.1米,建筑占地面积281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殿外廊两侧柱刻八仙浮雕,较精美,抱鼓石内侧刻有“寿”字,较少见。 1930年冬,中共闽中特委会在广业里(辖今白沙、新县、庄边、大洋等山区乡镇)外坑村成立苏维埃政府,其址设在宫内,为当时闽中地区唯一红色政权。故宣德宫既是古建筑文物又是革命旧址文物。2017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0、滁州宫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滁洋村。始建于宋太平天国十二年(987),明代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1.1米,通进深17.7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各出檐1.25米。祀妈祖。解放战争时期是地下党组织联络点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