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涵江区旅游

涵江区旅游景点介绍

81、开福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岐山村,类别为古建筑。唐龙朔二年(662)始建,明万历年间由刑部尚书林俊资助重建,清代重修。坐北朝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30.9米,通进深18.1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大雄宝殿、左右耳房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带前廊,抬梁式木构架,脊檩上墨书林俊等捐款倡建题款。主祀迦蓝元帅。内存宋皇佑三年(1051)铸钟1口,重450多公斤,高1.10米,外径0.71米,内径0.61米,厚0.05米。开福寺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南至埕外沿,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详细]
82、紫霞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霞堂位于涵江区江口镇东楼村,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戊申年(1788)重建,近年修。坐北朝南,二进合院式。通面阔18.8米,通进阔64.9米。由门楼、围墙、埕、前殿、中殿、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内存乾隆庚申年(1740)”峻极于天”匾。紫霞堂后为附属文物东蔡东岳观,主祀五岳帝王。近年重修。坐北朝南,三进合院式。由内埕、前殿、中殿、拜亭、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主祀玄天上帝。内存嘉庆甲子年(1804)“赞化调元”匾、嘉庆戊辰年(1808)“日观恩光”匾。紫霞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详细]
83、黄岸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岸墓位于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类别为古墓葬。黄岸(?-755),唐开元间人,任桂州刺史,辞官后居黄霞村黄巷,为黄氏入莆始祖。墓建于唐代,20世纪80年代修。坐东朝西,通面阔12.3米,通进深27.5米,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墓丘宽4.7米,纵7.5米,高2.5米,三合土构筑。墓丘之后墓圈砖墙上嵌墓碑“入莆始祖唐进士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公墓”,碑圆首,高1.44米,宽0.45米。有四级墓坪。黄岸墓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丘中心点为基点,向东、南、北各外延30米,向西外延50米。……[详细]
  集奎新桥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集奎村,类别为古建筑。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李富建,初名龙桥,后毁,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黾山寺僧彗性募捐重建。跨于延寿溪入海口处,东北-西南走向,为四墩五孔石梁桥,全长58米,宽3.5米,高8米,石墩船型。近代整修桥墩,并重修桥面栏杆。西南第一孔被淤塞为岸。集奎新桥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至集奎桥头观音亭,西北至新桥头路中心。……[详细]
  端明陡门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又称慈寿陡门,北宋蔡襄创建,宋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修,明宣德五年(1430)县丞叶叔文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周大礼重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府黄腾春再修。陡门南北朝向,北侧陡门头沟(延寿溪支流)往南泻入海湾。宽6.7米,双门,每门宽1.94米,路面以上部分高5.7米,路面以下部分深4.4米。陡门南部原为木板桥,“文革”期间改为石板桥,路面以下部分保持原状。北40米有一石砌方形墩,俗称“印兜”,边长3.5米,“印兜”上有“崇祯十五年(1642)岁次孟冬吉旦兴建”刻字。端明陡门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北至涵江交通服务公司大楼外墙,东、南至游巷小道外沿,沿河沟两侧各外延5米。……[详细]
  涵江天主堂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塘北社区,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又称“圣母堂”,是莆田天主教总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民房翻建为教堂,屋顶建哥特式钟楼。光绪二十六年(1900)增建一座长方形砖木结构的神甫楼。1923年改建为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教堂坐北朝南,通面阔32.5米,通进深32.5米。内存“奉旨建堂”石刻1通。涵江天主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到天主堂自墙外巷,西到天主堂、神父楼自墙外埕,南到天主堂自墙外埕,北到神父楼、天主堂外埕。……[详细]
东埕林氏民宅(林氏民居)
  东埕林氏民宅(林氏民居)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东埕尾89-92号,类别为古建筑。明天启年间(1621-1627)太仆卿林道楠建,清代重建。原建筑群共120间,现存仅中部主体部分。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24米,通进深32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围墙、砖埕、下厅、天井、上厅,两侧带厢房。东埕林氏民宅(林氏民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南至砖埕外沿外延3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详细]
卢埕杨氏民居
  卢埕杨氏民居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楼下社区卢埕,类别为古建筑。建于清中期。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并列三大座,前有大砖埕,左为正堂,中、右为卷堂。正堂通面阔七间27米,通进深33.2米,二进合院式。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大门、内埕、下堂、天井、上堂、后尾堂(文革期间改建为楼房)。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构架。两卷堂均面阔三间,二进合院式。正堂及两卷堂之间有两条小巷相隔,小巷宽1.3米,前后及中间设五道门,门框石构。卢埕杨氏民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杨大清、杨清源屋西墙,西至卢埕小路外延2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北至卢埕小路外延2米。……[详细]
89、龙津社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津社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铺尾社区铺尾路,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南宋,明、清重修。坐西朝东,单进合院式。通面阔30.6米,通进深22.9米。土木结构,歇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木构架。主祀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现存清代抱鼓石1对及元代“摩尼教碑”1通。碑原立于凤岭(铺尾自然村),现断为两块,上段最长处0.74米,最宽处0.53米;下段长1.05米,宽0.77米,有长0.6米榫。碑面刻“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摩尼光佛”12字。左下落款“囗囗囗都转运盐使司上里场司令许爵乐立”。龙津社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南至公路边水池外沿,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详细]
90、新有社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有社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涵西社区港头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宋景炎元年(1276),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近代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0.3米,通进深18.9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主祀社公。存宋文天祥书“新有社”匾,明莆田知县雷应龙书“第一里社”匾及“学士蚤还山,不远襟期缘道故;孤臣经此地,至今手泽尚如新”题联石柱。新有社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郑金波屋西墙,西至郑文振、郑文良屋东墙,南至砖埕外沿外扩3米,北至社自墙外延2米。……[详细]
李制干祠(李富祠)
  李制干祠(李富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东墩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原为李富故居,后裔改为祠堂,近年修。李富(1085-1162),字子诚,白塘镇洋尾村人,宋建炎元年(1127)捐家财募义兵3000人北上抗金,属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官(世称李制干)。坐北朝南,二进合院式。通面阔11.1米,通进深34.7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门厅、内埕、下厅、天井、上厅。上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存南宋进士王进之书“种德传心”匾1方;明正德十四年(1519)“宋赠殿前都统制司制干李公墓道”石刻1通;明嘉靖丙戌年(1526)“永思堂记”碑1通。李制干祠(李富祠)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2米,西至自墙外延2米,南至祠大门外延3米,北至自墙外延2米。……[详细]
92、正学门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学门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宫下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原为涵江孔庙建筑群最前部之建筑,孔庙于“文革”期间被拆,仅存正学门、泮池、四十九级台阶。正学门坊始建于宋淳佑十一年(1251),清道光乙未年(1835)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三柱7.55米,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两侧砖砌山墙,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其后依次为泮池(上有石板桥)、石甬道、四十九级石蹬道,纵深47米,宽17.5米。近年收集散落碑碣8通,建碑廊于甬道两侧保存。存清光绪乙未年“正学门”匾、“仰之弥高”匾2方,下马石1件。正学门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5米,西至自墙外延5米,南至宫下路外沿,北至孔子石像外延3米。……[详细]
百丈岭战斗旧址
  百丈岭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霞洋村与福清市东张镇岭下村交界处。1949年7月28日,国民党军组织“清剿”大洋,妄图歼灭闽中支队司令部。闽中支队司令部领导得到情报后,与解放军先遣队领导共同研究确定反“清剿”作战方案,确定以游击队1个中队配合解放军1个排守在百丈岭,阻击从东部进犯之敌;游击队2个分队配合解放军1个班,坚守大洋北部屏障南岭,使敌军无法逾越,以保障背部安全;游击队1个分队和解放军1个班在十八踏脚阻击从西部仙游来犯之敌;游击队1个中队和解放军1个排预伏在悬钟岭,迎战从正面进攻的莆田敌军。闽中工委机关工作队配合大洋区委负责组织群众做好转移和后勤保障工作。7月29日,反“清剿”战斗打响。解放军先遣队和游击队在百丈岭击退来自福清的1000多名交警和自卫队的多次进攻;在南岭和十八踏脚两……[详细]
悬钟岭战斗旧址
  悬钟岭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瑶山村西福自然村。1949年7月28日,国民党军组织“清剿”大洋,妄图歼灭闽中支队司令部。闽中支队司令部领导得到情报后,与解放军先遣队领导共同研究确定反“清剿”作战方案,确定以游击队1个中队配合解放军1个排守在百丈岭,阻击从东部进犯之敌;游击队2个分队配合解放军1个班,坚守大洋北部屏障南岭,使敌军无法逾越,以保障背部安全;游击队1个分队和解放军1个班在十八踏脚阻击从西部仙游来犯之敌;游击队1个中队和解放军1个排预伏在悬钟岭,迎战从正面进攻的莆田敌军。闽中工委机关工作队配合大洋区委负责组织群众做好转移和后勤保障工作。7月29日,反“清剿”战斗打响。解放军先遣队和游击队在南面悬钟岭抢先占领有利地形,正面迎击一支由莆田自卫队、涵江交警队和江口陈维金的“紫建队”三……[详细]
  大洋度口街岗楼战斗遗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洋边自然村。1948年底,中共闽中地委决定进驻大洋。为了扫除革命斗争的障碍,闽中地委领导游击队在大洋发动群众,开展反霸除恶斗争。至1949年3月,国民党大洋乡保两级政权全面瘫痪,仅剩下位居高处的度口街一座岗楼,由10多名自卫队据守。于是中共大洋区委决定以群众武装拔除这一个敌人据点。3月27日夜,区委书记蔡光宇组织民兵,带上梭标、长矛、大刀、锄头,包围了岗楼,并对敌进行起义投诚的政策宣传。岗楼被民兵包围了两天,虽未攻克,但民兵自动撤离解散后,敌人感到大洋群众的革命意识高涨,难以立足,只好自动撤出大洋,龟缩到新县镇。大洋度口街岗楼的拨除,为闽中支队司令部进驻度口小学扫清障碍。大洋度口街岗楼战斗旧址已损毁。……[详细]
宅利斗霸大会会址
  宅利斗霸大会会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琼峰村宅利自然村。1949年2月初,中共闽中工委在溪西(今琼峰村)宅利召开清算恶霸罪行的斗争大会,公开批斗恶霸,闽中工委副书记林汝楠主持大会并讲话。大会上,先后清算批斗恶霸4人,参加的群众三四百人扩大到1000多人,过去被欺压被破孩-的贫苦农民,一个接一个上台揭发,群情激愤,斗争情绪空前高涨。各村普遍成立民兵、妇女等群团组织,成为闽中党组织在农村的坚实群众基础。宅利斗霸大会会址为民居前的空埕地,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详细]
闽中支队司令部疗养所旧址
  闽中支队司令部疗养所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坂洋村顶际自然村。1948年,活动在福清、莆田、永泰边区的地下党负责人秘密在大洋带雾寺开展活动,建立据点。1949年7月,中共闽中工委副书记兼闽中支队司令部副政委林汝楠因病在此疗养。闽中支队司令部疗养所旧址为带雾寺,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28平方米。“文革-”期间被损毁,1991年按照原貌重新修建,林汝楠曾居住在带雾寺进门右边后厢房。……[详细]
闽中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
  闽中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崇兴村灯炉寨自然村。1949年7月28日,国民党军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后,纠集福清、莆田、永泰、仙游4个县的交警、自卫队和其它杂牌军共3000多人,从四个方向围攻大洋,妄图一举歼灭闽中支队司令部。在闽中支队司令部和解放军先遣队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司令部警卫营3个中队和解放军一个连约500人进行反“清剿”斗争,战斗持续到7月31日下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闽中支队司令部率队主动撤到莆永边山上,驻在灯芦寨,坚持在灯芦寨、乌石山附近活动。31日下午,敌军占领大洋后大肆焚掠,于8月1日向福清撤退。闽中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为两层土木结构楼房,每层各有5间房,旁边倒塌2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立碑保护。……[详细]
闽中支队粮仓旧址
  闽中支队粮仓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瑶山村三连自然村。1949年3月底,大洋度口街岗楼被拔除后,中共大洋区委书记蔡光宇在大洋小学主持召开区委会议,蔡光瑜、赖杜等参加。会议决定乘敌逃跑之机,打开国民党设在大洋的粮库。于是,大家分头下村发动群众,组织队伍,由蔡光宇带领,黄兴中率队配合,冲入粮库,仓管员闻讯逃跑,从而顺利打开仓库,将粮食分给贫苦农民,部分谷子运到水头宫粮仓加工成大米,供给闽中地委机关和游击队。闽中支队粮仓旧址为水头宫,始建于宋代,清代重建,坐东朝西,通面阔14.36米,进深18米,由前殿、天井、后殿组成,后殿面阔5间,进深4柱,梁木结构,占地面积258平方米,是奉祀忠顺圣王、姚氏夫人的宫庙。闽中支队粮仓旧址于2006年9月被涵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闽中支队兵工厂旧址
  闽中支队兵工厂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车口村外坑自然村。贵峰岩座落于瑶山、车0-界的狮头山半山腰处,该处有一个天然的石洞,地处险要且隐蔽,只有一条羊肠似的悬崖陡路可通此洞,洞内面积约60平方米。该洞是交通要冲的制高点,站在石洞顶,可洞察大洋全貌及动静。故此,1949年2月,闽中支队司令部成立后,为充实革命队伍的武器装备,在此设立兵工厂。当时,共有10多位游击队员和-械制造技术人员在此生产制造-、炮、手-、-等-械武器。闽中支队兵工厂旧址为贵峰岩,建于宋朝,1949年7月,国民党军队“围剿”大洋时被烧毁,解放后村民自发筹资重建。该寺庙坐北朝南,共分3个殿,主殿奉祀玄天上帝、五海龙王、潘公师父,旁边奉祀观音、八仙,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座宝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