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哈密市旅游

哈密市旅游景点介绍

  塔尔阿特麻扎位于巴里坤县东北西山内,建于哈密九世回王沙木胡素特(1882~1930)年在位时期。麻扎坐西向东,依山而建,高2.72米,大体由两部分组成。是哈密伊斯兰教徒的最重要的麻扎之一。……[详细]
  唐朝破城子位于巴里坤县巴里坤镇东北2.5公里,南距哈巴公路1公里,地处巴里坤山北麓较平坦地域。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修筑汉城后又在东侧补修的一座小型兵城。夯筑城平面呈方形,南北长约230米,东西宽180米,四周城坦倒塌残高1.3—1.6 米,宽5米左右,东南面城墙破损严重,北墙中部朝外突出,城墙西北,东北及西南角有圆形土堆,似为城门楼东、西南中部外面有一方形土堆,似为马面,城内建筑遗址已不见,破坏较严重。……[详细]
  三塘泉烽燧 : 位于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三塘西泉东侧,东经93°20′31″,北纬44°14′32″,海拔1033米。烽燧由内外两部分组成,从不同的建筑方式看,内部可能为唐代遗存,外部建筑为清代增补。烽燧残高约10米,基座以片石垒砌,边长约3.8米,烽体为土坯、木棍、苇草、树枝等夹筑而成。内部系一土坯房屋,夹筑木棍、苇草等,拐角处的木棍以榫卯相连,使其更为坚固。三塘泉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约12千米的山包上。东西两侧有泉水,东南约9千米为四塘泉烽火台,西北12.5千米为中湖村烽火台,南面约1千米有三塘湖乡至岔哈泉村的公路。烽火台呈覆斗形,剖面呈梯形。烽火台因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破坏而损毁严重,西壁上部多坍塌。台体为土坯垒砌……[详细]
哈密墩墩山烽燧
  墩墩山烽燧 : 位于哈密市沁城乡头工村西南约2公里的墩墩山顶,东经94°34′16″,北纬42°41′37″,海拔1 529米。烽燧为清代遗存。外层用石块垒砌,中间填以石块和土,并夹筑木棍。平面呈圆形,残高4.5米,底径约8米左右。在墩墩山山坡、山顶采集到夹砂红陶片。……[详细]
  拉克苏木烽燧 : 位于哈密市二堡乡拱拜尔湾村西南约4公里,东经43°16′33″,北纬43°56′33″,海拔756米。 烽燧为唐代遗迹。系土坯、红柳枝、芦苇等夹筑而成,残高近8米,底座边长约13米。采集遗物为夹细砂红陶残片。此烽燧是现存距哈密市最后一座。哈密拉克苏木烽火台呈四棱台状, 正剖面呈梯形。残高7~8米,基底平面为正方形,边长 13米。顶面亦为正方形,边长9.1米。烽体系土坯结构, 土坯尺寸35×20×10厘米。每隔65~75厘米不等便铺一 层厚约9厘米的芦苇垫或红柳棍。周围采得数块夹细砂 红陶片。除两片分别饰有刻画的旋纹、竖线纹外,其余 均素面。器口一块,为一小罐口部,轮制、侈口、尖唇。 从构筑方式和地面采集的遗物观察,当为唐代遗存。……[详细]
  阔吐尔肖纳烽燧 : 位于伊吾县前山哈萨克民族乡北41公里,东经94°15′44″,北纬43°42′54″,海拔1 320米。烽燧坐落在阔吐尔肖纳牧点西侧的山顶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唐代遗存,清代又增补使用。残高4.9米,底基烽体均系片石、树枝、木棍夹筑而成,近顶部树枝、木棍排列密集。烽燧东南3米处,有一片用石块垒砌的房舍,残高1米。……[详细]
阿勒屯古街
  阿勒屯古街坐落于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2008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入选自治区“非遗集市”、夜间经济示范街区。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阿勒屯古街浓郁的非遗文化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成为游客到哈密旅游打卡的首选地。近年来,回城乡在把传统精品文化挖掘好、打造好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和发展非遗资源,培养非遗传承人,加快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1万元,相继打造了葫芦、农民画、木卡姆乐器研学馆及阿勒屯非遗工坊。如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实现了良好的传承,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致富,还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详细]
哈密境内烽隧遗址
  哈密丝路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都是清代建筑的。目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详细]
  石人子乡石人子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城东南约23公里处的东黑沟水电站以北地带的东天山北麓强倾斜地带,是青铜时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199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了三座高台,一座在山上,两座在坡下,呈品字形,以等腰三角形分布,非常规则,从山上的一座高台到山下的两座高台直线距离都是4公里。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在东西长10余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广泛的保存完整的岩画区、墓葬区、建筑遗址区。岩画区内的岩画分布较广,内容丰富,较完整地记录了在该遗址区生活过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过程。单人狩猎,围猎,放牧,母系、父系时代的生殖崇拜,赛马,搬迁及服饰都较完整地记录在了岩石上,是研究游牧民族发展、迁移、变化较好的历史佐证。该区域内有上千幅岩画,其中有一块高1.3米,长3米多的卧牛石上……[详细]
岳公台一西黑沟遗址群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城西南3公里处东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缓坡地带,地处山北迎风坡,地形雨较多,有大片的草原牧场和山地森林。遗址群被天山延伸出的山脉呈半环状围绕,西有常年流水的西黑沟河,西北不远处是巴里坤湖,南临终年积雪的天山雪峰,向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巴里坤草原可以尽收眼底。遗址群所在巴里坤盆地,处于欧亚大陆北方大草原东西交通的要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沿天山北麓向东穿伊吾谷地是蒙古大草原,东南与甘肃北部地区接连,沿天山北麓向西经木垒、奇台可进入准噶尔盆地,向南可沿多处山口古道翻越天山进入哈密盆地。……[详细]
焕彩沟石刻
  焕彩沟石刻位于哈密市以北约45公里处。体长33.2米、宽3米、高2米的方体天然石头。碑的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的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利用汉碑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是清代所刻。相传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棺材沟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利,又看到沟内那斑斓夺目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便下令改为今日的焕彩沟。南山口附近的洪积扇上有……[详细]
拜其尔墓地
  拜其尔墓地在近日结束的新疆拜其尔墓地考古发掘中,新疆考古专家们出土了一件北山羊铜饰品,这是新疆首次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此类史前铜器。浑圆的身体,健硕的四肢,铆接在一个管状饰件上的北山羊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件北山羊铜饰品高约10厘米,羊头上有两只和身体高度几乎相同的长角,口、鼻、耳、目分明,下颌还有一撮长须,被发现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托乎提·吐拉洪称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北山羊又被称作亚洲羚羊,形似家山羊而体型较大,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托乎提·吐拉洪说,这种北山羊铜饰品代表了北方草原文化,在我国内蒙古区域内和中亚一些国家的考古发掘中已有发现,但在新疆考古发掘中还是首次出土。北山羊出土于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此处墓葬群分布在一片南北长10……[详细]
新疆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
  新疆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总面积1500公顷。哈密河湿地公园分为东哈密河和西哈密河,北起哈密河出水口,流经哈密市城区,南至鹤鸣湖。拟建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200公顷,湿地面积830公顷。根据国家湿地公园分期建设目标,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期限7年,分为三期,近期3年(2014-2016年),中期2年(2017-2018),远期2年(2019-2020年),经初步概算,总投资1.135亿。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一年,计划建设项目有植被恢复、水域清淤、围栏工程、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增置科研设备、配置巡视设备等。哈密河流域湿地,被誉为哈密绿洲之肾,流域内湿地生物资源丰富,也是咱们哈密区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密集的场所之一,经过两年建设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取得了显著成……[详细]
伊吾县太阳历广场景区
    太阳历广场位于该县的苇子峡乡,2008年,苇子峡乡被国家天文台确认为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日全食”最佳观测点之一,同年8月1日,苇子峡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太阳历广场就是为纪念这一重要的天文奇观而修建的,该广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负责设计,即使是一个对天文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在太阳历广场走上一圈,也会有所收获。    太阳历广场坐落在苇子峡乡一片空旷的土地上,远远地,就让人感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势,那是与当地风景不同的一种气势,那里的每一个建筑都有着经过时间淘洗而留传下来的精美和持久。    ……[详细]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建筑面积4875平方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主体四层。一层主要有木卡姆传承使用的演艺大厅、教室、宿舍、资料室、外部广场和舞台控制室、库房等;二层大厅,900多平米,主要沿四周墙壁展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产生、发展、演变的沿革,以图片、壁画、文字、雕塑等艺术展现形式,全面反映“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形式、特色和内容。大厅空间主要作为冬季中小型展演场地。三层东部是可容纳60人观看专门演出的展演厅,在这里不仅可以为木卡姆传承人提供排演、演练场地,也是观光者欣赏木卡姆艺术的小型场地。西半部是专门展现哈密木卡姆的产生、传承、发展过程及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价值的哈密木卡姆展厅。四层主要用来展示哈密地区现已申报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场地。……[详细]
五堡墓群
  五堡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屋堡乡西北约2公里的戈壁深处,距今3200多年,是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公社墓群。墓地分布在一土包上,平面呈半圆形,墓葬排列密集,在地表不见封土,出土有木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毛纺织品、皮革制品、干尸等。墓区于1978年发现,经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13座。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堡古墓群不仅在青铜时代的文化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新疆民族起源和发展上,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堡墓葬墓表为一层厚10-20厘米的沙砾,沙砾层下为厚10-20厘米的灰色细沙石,墓口在灰色沙土层下,杂有石灰石或石英成份,墓穴多为长方形土坑,大多有生土或土坯的二层台,上封盖加工过的胡杨木,墓内多葬一人,侧身曲肢,出土随葬品多为日常生活用……[详细]
哈密回王墓
  哈密回王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枣井,是清代新疆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俗称“回王坟”、“王爷坟”。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四周有围墙。建筑群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大拱拜(即回王坟),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该墓为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下方上圆,通高17.8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雄伟壮观素雅庄重。第二部分是南边的五座亭式木结构小拱拜,东西排列,为历代回王陵墓,现完整保存的只有两座。第三部分为艾提卡大礼拜寺,该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6米,占地228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做礼拜。大寺顶棚内由108根雕花木柱承重,四壁饰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古兰经,是哈密地区最大清真寺。2006年5月,哈密回王墓作为清至民国时期古墓葬……[详细]
18、哈密王景区 AAAA
哈密王景区
  哈密王景区是2008年4月由哈密王府和哈密王陵合并成立,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78亩。由于哈密回王在历史上对维护新疆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哈密王景区又是一处宣扬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地。哈密王府曾是新疆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风格最独特的一座宫廷建筑。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哈密一世回王额贝都拉进京朝觐,次年返回时,从北京请来汉族工匠设计重建哈密回城和哈密王府。1706年哈密回城和哈密王府正式落成,历时7年。肖雄在《西疆杂述诗》中,对哈密回王府是这样描述的:“王府在城东隅,附墙筑台,高出城墙,出门内,正宅三层,皆在平地。宅之右,即拾级登台,台上屋舍回环,悬窗下瞰,其内院也。宅左,步长廊,更进一门,则园林在焉,亭台数座,果树丛杂,名花异……[详细]
白杨沟佛寺遗址
  佛教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又名台藏佛寺遗址,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佛教寺遗址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详细]
20、三屯河
三屯河
  三屯河景区位于新疆省哈密市, 河河水流过庙尔沟草原,如同美丽的少女配以晶莹的水晶项链,这里青山环抱,松林如涛,溪流湍急,植被茂盛,由于人类极少涉足,基本保护了天山雄浑伏美的原始风格,山顶白雪皑皑,山坡背阴面为墨绿色冷杉林,山脚下绿草如茵,广阔的草原与天际相连,远远望去,景色层次分明,对比明显,构图精巧,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