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 > 乐清市旅游

乐清市旅游景点介绍

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成立旧址
  1945年2月,中共乐清县委领导虹桥起义,中共瓯北县委也于次月发动了屿北起义,这使浙南瓯北地区的武装抗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统一乐清和瓯北两县斗争步伐,扩大回旋余地,中共浙南特委于1945年3月30日决定建立中共瓯北中心县委,胡景瑊任代理书记,余龙贵、邱清华为委员,同时将两县武装部队合编为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总队长为余龙贵,政委为胡景瑊,副总队长为周丕振,政治部主任为邱清华,下辖9个中队,其中乐清有7个,瓯北有2个。后瓯北又扩编了2个中队,至此,游击总队下辖的中队达11个,拥有700人枪。在此后的革命历程中,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在与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的复杂矛盾中坚持斗争,成为浙南地区的一支抗日中坚力量,为浙南和括苍地区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详细]
中共乐清县委会议旧址
  1944年9月,日军侵占乐清,在磐石、黄华、慎江等沿海地区造机场、筑公路、设电台、建弹药库,并在敌占区乡镇组建日伪政权,久踞之势明显。9月20日和10月5日,中共乐清县委先后两次在岭底乡泽基南岙自然村召开会议。会议认为,此时乐清已非一般的国民党统治区,而是敌占区和敌后区域,党的工作方针必须随着形势的转变而转变。会议作出五项决定:一、迅速建立和扩大党的抗日武装队伍;二、帮助组建和争取抗日友军;三、开展知识青年工作;四、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五、开展抗日宣传和培训干部。同时决定由周丕振负责组建抗日武装,叶龄银负责统一战线工作。中共乐清县委会议旧址,位于乐清市岭底乡泽基村南岙自然村。该旧址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为石砌老屋,房内为木质结构。房子四周为山林,环境优美。……[详细]
台属特委移驻泽基村旧址
  1940年11月,台属特委机关迁回台州。同年冬,省委决定成立瓯江特委,并将乐清县委划归瓯江特委领导,同时对乐清县委领导成员作了重大调整:邱清华任县委书记,仇康阜任组织部长,原县委书记郑梅迪调任瓯江特委委员,仍驻乐清,指导乐清、玉环两县党的工作。 1941年5月1日,日本侵略者撤出温州,瓯江特委宣布撤销。乐清县委派仇康阜到仙居寻找台属特委书记刘清扬,并于7月与台属特委重新接上关系。9月,刘清扬将特委机关移驻乐清山面乡(今岭底乡)泽基等地。10月,周丕振从上饶集中营越狱返回乐清,担任秘书,负责特委机关的保卫和后勤工作。后因特委机关驻地泽基村的目标暴露,周丕振带特委机关人员转移到离村10里的岩岗隐蔽。1942年2月,省委书记在温州被捕,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嗣后台属特委机关撤回黄岩。 台属特委移驻泽基……[详细]
乐清人民抗日武装基干队成立旧址
  1944年10月15日,乐清人民抗日武装基干队在乐清岭底乡泽基村溪坑潭成立,计13人,队长周丕振,政治指导员邱清华。这是乐清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为了扫清障碍,争得抗日权利,这支队伍成立伊始,就对那些不抗日、专门-害民的国民党盐警队、征粮队、“清乡”队进行打击,连续在上岙岭、吕家田、荡垟、岗岙等地打了4次胜仗。其中岗岙战斗,一举歼灭国民党乐清县警备独立分队30多人,缴获长短枪20余支,并活捉国民党乐清县党部书记长倪自镜、分队长王忠等人。同年12月,队伍扩大到50余人,改称乐清人民抗日游击队,周丕振任队长,邱清华兼任政委,下设4个步枪班,1个短枪班。随后,乐清县委公开打出武装抗日的旗帜,建立以岭底乡为中心的乐(清)永(嘉)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建立农民救国会等群众组织。 乐清……[详细]
台属特委机关举办干部培训班遗址
  隐蔽斗争以来,台州地区斗争环境日趋恶化。1940年7月,台属特委机关转移到乐清芙蓉一带隐蔽。特委将芙蓉区委改为直属区委,仇康阜任区委书记。同时决定在山面乡南山庵举办干部训练班。台属特委宣传部长王槐秋、乐清县委宣传部长杨干担任教师。学员大都为“政工队”中撤出来的人员。训练班结束后,部分学员充实到地区领导岗位。 台属特委机关举办干部培训班遗址,位于乐清市岭底乡南山庵村“南山庵”。建国以后,“南山庵”庵舍一部分分给贫民,一部分保留下来办学校。约在上世纪80年代,庵舍坍塌,住户因此迁移。校舍因小学重建及学校并网闲置。该遗址自然环境良好,还保存有“南山庵”的一段围墙,在“南山庵”门前还有一片竹林和一段通往泽基村的小路,小路两旁绿树成荫。 ……[详细]
石马印山与日军战斗旧址
  1944年9月下旬,乐清渔区特务队成立后的第3天,驻在盐盆东山的小股日军乘船到百岱汇抢掠财物。渔区特务队闻报后从下塘赶来,奋起抗击,日军不支,弃船而逃。10月16日至17日,一股日军窜至石马村,把渔区特务队队长张克明的房子拆掉,将木料、砖瓦运上石马印山建造哨所。石马印山位于县城东南面石马村附近,距县城3公里,海拔40米,日军在这里搭建哨所,企图与驻在长水山、万岙山的日军形成犄角之势,以控制柳市与县城的交通要道。渔区特务队和警四中队按照中共乐清县委委员叶龄银的授意,乘日军立足未稳,拔除这个据点。18日夜,他们分东、南、西北三路,向石马印山日军哨所发起攻击。这时日军在石马印山的哨所尚未建成,山上又无处可以躲避,怕暴露目标被全歼,当夜拖着两具尸体向柳市撤逃。石马印山与日军战斗旧址,位于乐清市乐成镇……[详细]
万桥革命丰碑园
  万桥村坐落于乐清市中部平原地带,东、南、北三面围绕着万桥河,村南河上卧着一条五孔石拱桥——万桥。此桥建于北宋年间,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个交通要点。万桥村支部于1938年秋成立,先后建立过3个交通站,其中有2个交通站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是虹桥范围内重要的红色交通站。1947年,万桥村支部历经严酷的斗争后,组织不断壮大,全村党员已发展到20多名,并成立万桥村女支部。至解放时,全村共有党员34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万桥村就有3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其中9名在战斗中牺牲。村内革命志士多次配合上级行动,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桥革命丰碑园,位于乐清市天成乡万桥一村。为纪念革命先辈,记载该村庄的革命斗争史迹, 2009年10月1日万桥革命丰碑园建成开园。丰碑园占地面积约4260平方米,园内1……[详细]
界牌岭战斗旧址
  1948年11月12日,邱清华、周丕振、郑梅欣等率领括苍支队从大荆石门村出发到达李家山村时,接到龙西乡民兵送来的情报:奉命“进剿”泽-民党先头部队台州突击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已从大荆出发,正向庄屋村附近的界牌岭方向开来。支队领导听取情况汇报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利用界牌岭的特殊地形组织伏击。括苍支队与龙西乡民兵密切配合,兵分三路,利用有利地势组织埋伏。当国民党台州突击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全部进入伏击圈时,山上的机枪、步枪和手榴弹响成一片,国民党士兵纷纷投降,国民党少校中队长杨士迪带着分队长等6人钻进路边的一个岩洞负隅顽抗,最终被击毙。这次战斗全歼“进剿”乐清泽基的国民党先头部队台州突击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毙国民党少校中队长杨士迪、分队长滕雄岳等10人,俘国民党分队长以下35人,缴获步枪32支,木壳……[详细]
后方医院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永乐总队曾在瓯北的岩坦村建立了医务组,部队精简后,医务组随之撤销。1947年秋,随着武装队伍的不断扩大,中心县委和括苍支队恢复医务组。1948年秋,医务组分成两个组,随军行动。两个医务组均直属中心县委和支队部领导,时分时合,还为当地群众免费看病,群众称医务组为“后方医院”,称医务人员为“救命神医”。1949年初,后方医院转移到仙溪镇甸岭下村对面的后横山山岙里。村支部率领党员、民兵迅速地盖起了一排排茅棚,内铺20张用柴枝和藤条搭成的病床。茅棚周围长着比人还高的柴草,隐蔽性强,山后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如遇紧急情况,可从这条小路安全撤出。1949年3月虹桥战斗后,伤员急增,病床满住,当地群众纷纷前来慰问。由于国民党对游击根据地的严密-,医务组器械简陋,药物奇缺,全部家当只有两担药……[详细]
西庄事件旧址
  1948年6月5日,国民党浙保四团在永乐边境“清乡”,英岙村支部书记潘再法被捕牺牲。永乐黄边中心区委书记郑伦得知消息后,于当日晚率区委机关工作人员转移至甸岭乡后林村。次日上午,发现敌情的他再次带领大家撤走,转移至福溪乡和坑村。郑伦等在和坑村吃过中饭后,到达西庄村,准备跳出包围圈,转移到白溪,不料在西庄村的一个转弯处,与国民党兵遭遇。国民党兵立即开枪射击,郑伦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边打边向山坡撤退。撤退途中,郑伦身中数弹,不幸牺牲。国民党士兵残忍地将郑伦的头颅割去。次日,郑伦的头颅被悬挂在大荆镇城门示众,史称“西庄事件”。 西庄事件旧址,位于乐清市福溪乡西庄村。郑伦牺牲处位于西庄村四丘。……[详细]
河淇会谈旧址
  1945年2月25日,中共乐清县委领导人邱清华、周丕振、叶龄银、郑梅欣等和山面区委负责人郑伦与警四中队正副中队长陈济、王鸣皋在离虹桥镇约5里路的河淇村陆连祥家进行会谈,县委领导人提出了收缴乐清县自卫大队枪械、宣布“警四”起义的主张。会上,王鸣皋开始有些顾虑,但很快就接受了;陈济则疑虑重重,举棋不定,左右摇摆,但经县委领导反复说明形势后,终于勉强同意。会议确定由王鸣皋以商议防务的名义,于当晚在虹桥大同医院宴请自卫大队长昊琨,席间将其扣押,然后迫令其缴出所属部队枪械,同时宣布“警四”起义。当天下午,叶龄银随王鸣皋等到虹桥,按计行事。郑伦赴四都牛塘,通知林鹤翔、黄义桃、陈大海等率抗日游击队埋伏在虹桥附近的孝顺桥法云寺后山,以牵制其第二中队行动,并发动党员、民兵、群众次日到虹桥会合。会议结束后,各自……[详细]
第二次虹桥战斗旧址
  1949年3月9日晚,周丕振、郑梅欣率领括苍支队第一、第三、第四、第五中队和中心县委机关警卫队、乐清县委警卫队,从乐清四都乡出发,兵分三路,直奔虹桥镇。虹桥镇驻有翁碧如联防大队,下辖的3个中队分别驻在大同医院、镇公所和刘道发宅院。其中,刘道发宅院由翁碧如亲自指挥,该宅院为水泥结构,非常坚固,两面有河,屋前后只有小桥与外面相通,四周筑有5个碉堡,戒备森严,易守难攻。括苍支队领导根据敌情,决定分点包围,各个击破。3月10日凌晨,三处战斗同时打响,双方枪战异常激烈,0之声震憾全镇及远近村庄。经过激烈的战斗,括苍支队先后击溃了镇公所和大同医院守敌。这时,天已大亮,盘踞在刘道发家的守敌凭借楼房的制高点,用机枪疯狂地向游击队扫射,游击队伤亡数人。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支队领导命令部队撤出虹桥,返回驻地。这……[详细]
杏湾烈士墓
  乐清市南岳镇杏湾烈士墓长眠着邱岳寿、吴再燕、吴祖法三位杏湾籍革命烈士。邱岳寿,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任村支部书记,次年10月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他视死如归,身被刺24刀,壮烈牺牲。吴再燕,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夏任五权乡严宅村支部书记,在国民党清乡中被捕,遭用铜烧红酷刑,宁死不屈,于次年10月牺牲。吴祖法,1951年在进剿洞头岛国民党残部时牺牲。杏湾烈士墓,位于乐清市南岳镇杏湾村长山头大岭旁。该烈士墓于1975年11月竣工,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烈士墓坐西北朝东南,石阶两侧砌有青石栏板,独具一格。墓地建有5米多高的纪念碑,刻有“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大字,碑顶是红五星,碑体底层为三位烈士的墓室。烈士墓左下侧建有一亭,名曰“舒辉亭”。该亭是由当地村民筹资,于1……[详细]
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
  乐清沿海一带有多处盐场。长期以来,这些盐场的盐民深受官兵和廒商的压迫与剥削。20世纪20年代,乐清规模最大的盐场是翁垟长林场,有盐民200多人。1926年春,该盐场的盐民不满官商的压迫剥削,图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并开展--活动。。同年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派林去病等3人到该盐场宣传革命道理。林去病以地团盐廒司秤员的职业为掩护,在翁垟镇的长春楼创办农盐民夜校,吸收贫苦的农民盐民学员50余人参加学习。同年冬,根据上级指示,林去病在长春楼召开党的临时组织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乐清支部,负责人为林去病。中共乐清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宣传“二五”减租,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同时帮助组建国民党乐清县党部,迎接北伐军入境,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乐清的开展。 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位于乐清市……[详细]
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
  乐清是老革命根据地。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创建了中共乐清地方组织。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派员到乐清,于1938年3月在朴头村重建中共乐清支部,12月建立了中共乐清县委,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乐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配合全国革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乐清市雁荡镇响岭头村。1951年12月,乐清县人民政府开始在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的响岭头村动工兴建雁荡山革命烈士墓,1953年7月竣工。后几经修缮扩建,1963年4月建成雁荡山革命烈士纪念碑,1995年6月建成乐清革命烈士纪念馆,形成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整体占地66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东、南、西三面均砌有花墙……[详细]
余宪文将军故居
  余宪文(1886——1947),谱名协铭,字鼎三,乐清雁湖乡人。少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靠亲友资助读完小学,后考入乐清中学,继又在南京陆军将备学堂、保定军校骑兵科、北京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军队中历任见习官、排长。 清宣统二年(1910),余宪文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后,他回到浙江。1912年1月初任浙江都督府参谋处一科代科长,6月任陆军第五军司令部少校参谋。同年8月,余宪文重返保定军校复学。毕业后回浙江,历任陆军第一师骑兵团附、代理团长、团长、旅长、师参谋长。1921年2月加附军少将衔。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十九军二师师长。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十九军第一师师长,奉命进驻宁波,阻击福建军阀周荫人部入浙,以两团兵力对付八九万之众,终于失败,只身赴……[详细]
张淮南先生之墓
  张冲(1904—1941),字淮南,乐清茗屿乡(现北白象镇)琯头村人。先后就读于乐清第三小学、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法政大学。大学毕业后,到苏联莫斯科作过短期留学,回国后,在东北从事秘密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活动,1927年3月被捕入狱。1929年出狱回到南京,先后担任哈尔滨国民党党部特派员、天津市党部委员、南京特别市党部书记等职。1933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兼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参赞等。1935年回国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年仅32岁,成为当时国民党最年轻的中执委。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代副部长等职。曾参与恢复中苏邦交、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谈判、苏……[详细]
刘英在大屯的办公室旧址
  1938年1月3日,刘英率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从凤翱乡凤林村移驻山门乡大屯村(今属山门镇),期间,刘英住在大屯村东南面郑永盛住宅左后面的半个房间。这里也曾是粟裕、曾山在大屯时的住所,粟裕曾住在前面半间,后为便于工作搬往龙井庵;曾山曾住在粟裕住过的前面半间。在大屯村,刘英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一张八仙桌上伏案工作。由于天气较冷,房屋没有门板,仅用篾簟挡风,所以他常在桌子底下用木炭打起火堆御寒取暖。经过长期的炭火烘焙,桌子的木板被烘焦了1个大孔。工作之余,刘英也经常挥毫赋诗,在墙壁上贴满了革命诗篇。1938年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这里举办了第三期军政干部训练班,由刘英亲自讲课。曾山来大屯后,刘英、粟裕则在这里向他详细汇报了根据地工作和部队情况,并与其具体研究了部队整编和北上抗日的事宜。 刘英在大屯……[详细]
乐清县民主政府成立纪念碑亭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乐清和括苍地区的敌我斗争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折,游击队主动向敌军据点发起攻击,除几个集镇和部分平原区外,广大农村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已联成一片。1948年8月,中共浙南特委决定建立乐清县行政筹备委员会,逐步开展民主建政工作。1949年5月8日,乐清县民主政府在雁西乡上马石村宣告成立,县委书记叶龄银兼任县民主政府县长。 10日,乐清县城宣告解放。12日,县委、县民主政府机关移驻虹桥镇。26日,进驻县城。9月1日,县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 乐清县民主政府成立纪念碑亭,位于乐清市雁湖乡上马石村。1993 年,该村在当年民主政府成立旧址附近,建成八角重檐石亭,取名“上马亭”。上马亭是一座石结构的亭子,分上下两层,檐角上挑,由8根柱子支撑亭身,7根石条连接成石凳。亭内立一……[详细]
中共乐清支部重建纪念碑
  1938年3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派遣中共温州支部成员郑梅迪(后叛变)和闽浙边抗日救亡干校学校结业学员黄义桃、邱清华、陈济(后叛变)等共产党员到乐清,重建乐清党的组织,领导乐清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郑梅迪等人到乐清后,在环城乡朴头村秘密开展革命活动。3月下旬,中共乐清支部在朴头后山的罗山小学重新建立,该支部由闽浙边临时省委直接领导,郑梅迪任书记,黄义桃、陈济、邱清华分别担任组织、宣传、青年干事。同年5月,闽浙边临时省委撤销,浙江临时省委建立,同时建立中共温州中心县委。乐清党组织划归温州中心县委领导。同月,温州中心县委批准将乐清支部改建为乐清中心支部。支部干事从原来的4人增至7人,即增加组织干事郑伯永、青年干事郑梅欣、农运干事余秉刚。 中共乐清支部重建纪念碑,位于乐清市雁荡镇朴头村。1994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