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云龙区旅游

云龙区旅游景点介绍

  户部山原名南山,天启四年(1624年)因户部分司署移至山上办公,又名户部山。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是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点,是控制徐州城的要地。早在秦汉之交,西楚霸王项羽就在山上筑台演兵、秋风戏马。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北伐至彭城,登南山而北望中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进时也曾据以窥彭城。历代文人墨客亦多登山怀古,吟诗作赋。明代徐州为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永乐十三年(1415年)户部在徐州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决口,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迁至南山,后来南山渐有户部之名。明清两代,户部山上先后兴建过文昌祠、三义庙、东坡祠、刘牧祠、朱子祠、关帝庙、观音殿、聚奎书院、戏马台碑亭、耸翠山房等。这些建筑大多废圮,今仅存三义庙、聚奎书院、戏马台碑亭等碑刻。1986年改建为纪念项羽……[详细]
  永宁里翟家院坐北朝南,大门朝北,由东、西两院组成,东院由门道、东厢房组成,西院由主房、西厢房组成。除主房保存一般外,其余房屋改造严重,但院落总体格局尚在。户主翟家原为民国时期铜山县建设部门的官员。……[详细]
  永宁里张氏宅坐北朝南,大门朝东,东西两进院,东院由门道、主房(北屋)组成,南为围墙,原有“福”字影壁,现已不存。西院由过道、主房、西厢房组成。主房明三暗五,南为院落和围墙。整座院落保存较好,主房部分被改造成红砖房,其余房屋保存较好,墙体完整。一进院门过道、隔扇花棂尚存。户主张姓原为民国时商人,现全部为民居。……[详细]
104、念佛堂
念佛堂
  徐州“念佛堂”,又称奉亲庵、吕公堂。位于云龙山北土山东侧,始建于明代初年,原为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新修缮,变为佛寺。1933年居士慈修捐资增建西大殿和南配房,1934年向东续建了前院。1942年扩建山门,于门额嵌“念佛堂”石匾,门两侧嵌“佛日增辉”“0-常转”,门南墙壁镶嵌“南无阿弥陀佛”石刻题字,均为著名书法家张伯英的手迹。1996年因市政建设需要被拆除。2002年在原址重建。重新翻盖的“念佛堂”只有大殿和配殿,坐南向北,正殿为圆通宝殿。大殿两旁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手迹:大悲山上开千眼,垂千手,超拔沉溺;婆娑界内行六度,运六通,化道凡情。圆通殿的左侧是“华藏世界”。毗庐遮那佛端坐于四十莲台之中上,每个莲花瓣上都立着一个栩栩如生的庄严佛。在大殿前方,左右两边分别是……[详细]
  《使院新修石幢记》石幢,现立于徐州博物馆内唐碑亭中,石幢为八棱柱体,现残高1.64 米,每面宽20-22厘米,楷书3行,每行38字,字径5厘米,为唐代高瑀所撰,谭藩所书,元和十二年(817年)刻石立碑。另有宋皇祐六年(1054年)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增刻的跋语。碑文是赞誉唐代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李愿的功德。石幢原立于唐代使院内,徐州知府府衙内,故名。为避风吹雨淋日晒之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徐州知府永龄刻亭形碑帽覆于其上,新中国成立后移至徐州博物馆内,建亭保护。该碑为徐州仅存的传世唐幢,198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碑记叙唐代元和年间,徐州刺史、武宁节度使李愿的政绩,唐代朝廷常在边境要塞和内地要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事宗霞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掌握实权。李愿时唐代著名大……[详细]
106、八音石
  八音石存放在徐州博物馆展楼北厅,为一块形制奇异的灵璧石,称为“八音石”,石阔2.05米、高1.5米、重1吨余。八音石从明代始一直存放在徐州文庙大成殿后供人观瞻,为了更好的加以保护,1978年移至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前。据传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欲在汴京的皇宫内建一座万寿山,派人前往江南搜集强征奇异花石,由淮河经泗水、汴水运往东京汴梁,水运时每十船为一纲,史称“花石纲”。后南方爆发方腊起义,宋徽宗宣布废止花石纲,许多太湖石,灵璧石被遗留各地,这块八音石便是当时被遗留于徐州的。该八音石为著名的灵璧石,外形玲珑剔透,皴皱自然,集露、透、瘦为一体,敲击石头的不同部位可发出不同的音响,故称之为“八音石”。古代的八音不是指音乐的八声音阶,而是指金、石、丝、竹、匏、……[详细]
  回龙窝林氏宅位于云龙区回龙窝街区内,坐北朝南,共有两进院落,在一进院有东、西两个偏院,与前面门楼形成一个闭合的小天井。林家院由主房、左右厢房、过道房、门房等组成,共有8座22间;一进院西偏院为会客厅。二进院过道房的过道原有四扇屏风,现已不存,过道房东屋为账房,西屋为库房。林家院虽然经过局部改造,但格局、形制、房屋结构基本未动,现场仍能体现原貌。该建筑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家祖上原为丝绸首批商人。据林宅主人林毓琪回忆说,祖父林天普,还曾在道平路西头开玉城瓷器店,远近闻名。后来发生一场大火之后生意萧条。父亲林锡德开粮站,那是家境殷实,有一段好光景。他说林家大院原是回龙窝保存最好的清代建筑。……[详细]
108、望湖亭
  望湖亭位于云龙山西麓白鹿洞上面。云龙湖原名石狗湖,位于云龙山西,因云龙山而易今名,湖面开阔,景色秀美,站在云龙山上欣赏云龙湖,更有一番别样的的美景。清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分司丁裕修建望湖亭,康熙年间徐州知州姜焯重建。在望湖亭的北侧有一块长1米,宽0.6米的摩崖石刻,石刻刻在一处天然断崖上,记述了望湖亭新建成后在亭内观湖的情景。被称为“新成石刻”。顺治十七年(1660年)户部分司徐渭弟又筹资因亭建廊,与亭相通,可依栏临眺。原廊左右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现望湖亭和可廊均已圮无存,仅存可廊修建碑。碑圆首、方座,通高2.18 米,宽0.98 米,厚0.22 米,雕云鹤纹,青石质。碑文25 行,满行32字,行楷,无书者。记述“可廊”建造及取名经过,并刻有当时各守官姓名……[详细]
  戴季陶摩崖题刻位于云龙山北麓西南方。为戴季陶1930年9月书,石刻在一块高约3米的摩崖上。被称为“戴碑”。戴季陶原名戴传贤,曾为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蒋介石的好友。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九月登云龙山。在游览兴化寺时,随行人员中有人建议他为云龙山留字,此时正直“九?一八”事变,因感于时事,便写下了 “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障汉京”16个字,后摹刻于云龙山第一节山西麓的石壁之上。……[详细]
  摩崖石刻是在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大观”二个楷体大字,字径约1米,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三月立。归于玉龙山碑廊。……[详细]
  云龙山碉堡群位于云龙区云龙山北坡,建于民国时期(1948年),是控制徐州城的重要制高点。沿登山要津有碉堡11座,钢筋混凝土结构,云龙山碉堡有圆形,也有的是矩形,并带有长的通道,像矩形或矩中带尖的“把儿”,半地下式,地面高约1米,有的在碉堡的顶部北、东、南三面,还各有一个垛口,内高2米余,枪眼十余个,射孔面向山下的北、西方向。碉堡的入口都设在向山的方向,每座碉堡面积约9平方米。随着云龙山建设和改造的需要,部分碉堡陆续被迁移或拆除,现存的大多保存完好。云龙山碉堡群依山形而建。云龙山北端毗连市区,作为市区的制高点,云龙山第一节山的东坡、北坡都曾建有碉堡,现存的北坡碉堡群被乱石和树木掩映。在解放前全城都少有楼房的情况下,从这里的碉堡,可以很隐蔽地俯视全城。军事重镇徐州素有“兵家必争”之说。从辛亥革命……[详细]
“云龙山”石刻
  “云龙山”石刻位于在云龙山北麓山门内。云龙山素为徐州名胜之冠。进山门前行十数步,石道右侧有顺山崖而下的天然巨石纵卧路旁,上刻“云龙山”三字,字径约1米,楷体。上题“万历十四年(1586)岁次丙戌秋七月吉旦”,下署“徐州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书”。笔峰遒劲庄重,气势古朴恢弘。题刻的石崖上原建有一座东向的山门牌坊,后拆除,现改建一座北向仿古山门。莫与齐,字道望,号绍亭(1550年—?),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官山东东昌府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分守徐州兵备道(属南直隶,由山东代管)等职。莫与齐明代万历年间官高至三品。他在山东东昌知府任上时,曾主持重修东昌府城郭,以及“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任职山东按察司副使期间,他又带头捐金二百两倡修睢宁县城郭……[详细]
徐州兴化禅寺
  兴化禅寺,位于徐州城南著名风景区云龙山东麓,为佛教禅宗寺院,1390年明洪武年间,缘北魏大石佛始建,沿山建石佛殿。宣德七年(1432)毁于大火,次年在原址重建。后来兴化禅寺几经战乱和重修,现已形成由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组成六进院落。兴化禅寺内供奉的阿弥陀佛大石佛,始凿北魏政平(450年)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石佛依山石而凿,高约三丈六尺(11.52米),初为一露天佛首,清康熙年间,续刻两臂及胸。覆盖大石佛的殿堂始建于明代,顺山崖而造,殿堂后壁檐下仅有三层砖垒叠,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成为禅林奇观。石佛大殿内两侧的崖壁上顺山崖有唐宋年间凿刻的佛龛造像。兴化禅寺内现仍保存有明代建的钟鼓楼、祖堂、藏经楼和一口重约三吨的铁钟……[详细]
114、奎河
  奎河,凿挖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源出徐州市西南郊的云龙湖(原称石狗湖),河道于市区东南郊过津浦铁路,流经徐村、黄桥,于灌沟河口进入皖境;右纳灌沟河,经杨庄至吴楼西,左纳阎河;至口孜门,左纳孤山河;经栏杆至柏山,左有柏山进洪闸与老汪湖相通,经马园至夏桥,右纳方河;折东南流,于时村东注入濉河。河道全长76公里,其中徐州市境25.7公里;流域面积1231平方公里。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黄河泛滥,洪水灌入城中,当时主持河政的潘季驯,力排众议,主张加强堤坝抗洪,开凿支河排泄城中积水,解除危急。得到朝廷批准后,他从黄、淮、运河堤防工程上调集民工,由徐州兵备副使陈文燧配合,充分利用旧有河渠,开挖一条支河,始于苏堤南端,入护城濠,绕奎山以东南下入濉河,注入洪泽湖。河长2.4万丈(约160里),……[详细]
张山人故址
  张山人故址位于徐州市云龙山第二节山之颠,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山顶,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走进院门,有平坦开阔、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东侧便是放鹤亭,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居西北角有一座凉亭,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这原是“御碑亭”,内曾立有清高宗弘历的《游云龙山作》诗碑。乾隆皇帝曾四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诗”标榜风雅的“御书”。如今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里。这碑廊和廊北的船厅,如今也是张山人故居院中吸引游人的去处。院门上所写“张山人”即……[详细]
  徐州钟鼓楼又称观火楼,始建于1930年,次年建成。楼高18.8米,四面五层,底宽顶窄,塔式结构,平顶。门窗结构为西式风格,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是当年徐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用以观望东、南、西、北四区火警。抗日战争爆发后五楼上又装上了防空警报器,负责全城的防空警报任务。钟鼓楼原来有两座钟,一个机械钟,一个铸铁钟,铸铁钟因为年代久远腐蚀的比较厉害,摔坏以后无法再挂,2011年徐州市政府重新仿制一个钟,挂在上面(楼顶),原来的钟准备放在二楼陈展。机械钟是上世纪德国造的,年代久远,已经不准了,修复过后走时准确。1930年,时任铜山县长佘念慈倡议在当时徐州中心位置建一座观火楼,并责成大彭市(当时的徐州市区)负责工程建筑,一年多后楼建成,高约20米是当年徐州城内最高的建筑。此楼用于观望东、南、西、北四区……[详细]
  花园饭店建于1916年,现仍作宾馆使用,主楼为浅褐色西式二层楼房,坐北向南,有10多个房间,20多个高档床位,保存完好,楼外已被贴上瓷砖。1916年,苏州籍英美烟草商人吴继宏、吴继昌两兄弟出资两万银元,从上海请来建筑技师,仿照当时最时兴的德式别墅样式,兴建了花园饭店,厅堂内设红木家具,房内设施壁炉取暖,设有西式卫生间,同时雇请南北名厨,主理中西餐点。典雅华贵的西式设施,各式中西精烹美食,使花园饭店一时名噪省内,成为当时国内军阀权贵、士绅名流们来徐后入住、宴请首选之地。这座饭店从她在1916年建成之日起,就不断经历着中国近现代的变幻。1916年,“辫帅”张勋曾在此筹谋复辟大业。1927年,著名的“徐州会议”在这里召开。1937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花园饭店为行辕司令部,指挥对日军的……[详细]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位于徐州市云龙山主山第一节山北坡,始建于1947年5月,为纪念津浦铁路抗战死难员工而立碑建亭。由于年久失修,1995年8月,值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徐州铁路分局募捐集资重修纪念碑亭。碑亭六角重檐,石碑为三角形锥体,高2.6米,底部宽0.73米,上部宽0.58米。碑面三面,正面面向西南,上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彀旦,津浦铁路殉难员工纪念碑,陈舜耕题”,正面偏南一侧刻有沈文泗所撰碑文,记载事件的经历及立碑的意义,另一侧刻以殉难员工的姓名和职务。碑亭一侧有1995年所立“重修碑记”石碑。1938年5月,日寇渐迫徐州,徐州机务段的铁路员工不甘做--奴,他们驾驶机车分津浦、陇海两线南撤。在南撤军中,机车担当了运输军事物资和遣送难民工作。因日军不断南侵,他们先后转战粤汉、湘桂两路……[详细]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徐州艺专),创办于1924年,校址设在当时徐州东南隅的浙江会馆(原市政府南楼机关事务管理局)。现存西式楼房一座,主体两层,坐西向东,面阔15米,青石基础,青砖墙体,歇山屋面。二层原有阳台,现已改造。楼内为木质楼梯、木地板。创办徐州艺专的发起人共有七人,他们是:阎咏伯、王琴舫、王继述、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和张金石。1917至1921年,王继述,李可染,萧龙士等人先后在上海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修绘画。这所学校实行的美术教育思想在当时较为先进,第一次系统地把西洋绘画艺术引进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创中国的新美术。通过学习他们领略了中国的新美术概念及思想,并决心将其传播开来。同时他们也看到许多爱好艺术的青年学画心切,而又苦于求师无门,这些都坚定了他们要创办一所美术学……[详细]
云龙山碑廊
  云龙山碑廊位于云龙山放鹤亭的背后,坐东向西大约十间面积的敞廊。这里原为三间僧房,1959年扩建为碑廊,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将云龙山原有的碑碣及市内各处零散的石刻共42方镶嵌于此,加以保护。1998年重新维修。其中重要的碑刻有,碑廊南间正中镶嵌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户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正中北面是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再登云龙山》两首诗碑,碑廊最南端则是七块重摹王羲之的《圣教序碑》,碑廊南间最北端有黄公望的隶书《过武侯祠》碑刻,旁有姜焯书“九州之一”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原在州署衙门前照壁上,后移迁于此。碑廊北间有两块刻绘有苏轼画像的石碑《坡仙笠屐图》、《苏文忠公遗像》,其侧是清高宗弘历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所书放鹤亭记碑,北间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