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铜山区旅游

铜山区旅游景点介绍

  任山(银山)或北山,在徐州南三堡镇西部,台上村北1公里处,是古代通往江淮的必经之道。《读史方与纪要》记载自,宿州至徐州,必渡睢水越任山为往来通道。至今任山上还有一条踏磨光滑的羊肠古道。称任山古道。唐在任山南麓设有驿馆,故取任山馆。唐代后期,公元868年7月戊守桂林的徐州士兵800人,在桂林戍兵防守六年,仍无还乡希望。戍兵苦于兵役,群情激愤,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首起兵结义北还。庞勋率领数百人,历尽艰苦,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到达徐州。还乡后驻扎任山馆,树起农民起义的旗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次农民起义——庞勋起义。任山古道和任山馆便成为这次农民起义重要的纪念遗址。任山馆湮废时间无从考证,现遗址上仅有部分瓦砾石木。……[详细]
  任山驿道位于铜山县三堡镇驻地西4公里。任山(银山)或北山,是徐州通往宿州驿道的必经之地,古代通往江淮的必经之道。《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宿州至徐州,必渡睢水越任山为往来通道。至今任山上还有一条踏磨光滑的羊肠古道。称任山古道。现山麓有一段人工开凿的百余米长的山间小道,宽10 米,石径踏磨光滑,为古驿道遗迹。……[详细]
  杨山头汉墓1999年发现,有墓葬10 余座,均为小型石坑竖穴墓,墓内填土夯实。山下发现有一些土坑竖穴墓和砖室墓,出土器物有铜镜、陶器等。在附近的洞山顶部也发现有石坑竖穴墓。……[详细]
  宋氏节义碑是为民国十二年为了表彰三堡镇当地名绅宋鸿刚之妻宋滕氏在其死后将宋两名幼弟抚养成人而立。碑高约2.6 米,宽约1.05 米,碑文为张伯英撰写。碑文因年研久而漫漶不清。现在该碑两侧从新修建挡墙,上覆四阿式翘檐碑帽加以保护。……[详细]
  三堡驿站遗址位于三堡-四堡-桃山集-符离集驿道旁。古时徐州十里为一堡,三堡镇距徐州三十里路,故名三堡。烽火台原是为传递军事信息而设立的。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6 年)三堡驿站建成传递官府文书的主要驿站。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 年)三堡镇驿站成为南路讯息汇聚的驻地,烽火台也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设施和标志建筑。解放后仅存古遗迹,现在原烽火台土台上有一骑马信使的雕像作为古驿站的标志。明代开国时,洪武皇帝朱元璋把国都建在应天府,就是现在的南京,始建于600多年前的两京古驿道,是两京相通的主要交通要道。三堡驿站是当时一道上重要的驿站之一。现在在三堡镇邮电支局院内的微波塔下,横躺着一个长4.25米、宽0.85米、高0.7米的花岗岩大石槽, 这个大石槽就是明清时代三堡驿站喂马用的大马槽。……[详细]
  台上古文化遗址位于铜山三堡镇西南台上村。该遗址呈长方形封土堆,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05米,面积约1.5 万平方米,为一台地,高约2.5 米,文化层厚度约1.5米,遗址中先后发现大量兽骨、鹿角、石器等遗物,其中有一柄穿孔石斧,为新石器早期的磨制石器。并有石凿、陶鬶足及汉代的绳纹板瓦等。据出土器物考证,此为商代及汉代文化遗址。该遗址1953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磨制石器现存县文化馆。台上古文化遗址上面原为古庙,建国后将庙改做学校时发现庙院中有一块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 年)间的石碑。目前遗址保存完好。……[详细]
  向阳桥位于京杭大运河支流不老河上。该桥建于1968年,由当地著名石匠谢兴堂、周少奎设计并主持修建。向阳桥为三孔石拱桥,主桥长约46.3 米,宽约6.2 米。南北桥头及正中均雕有诗词、语录及建造单位、时间等。……[详细]
  大悲庵位于大彭镇田巷村北楚王山南山脚。始建年代不详,但至今仍有遗址石基可辨。大悲庵后又称关公庙、马林庙,占地约6000 平方米。此庵原为两进大院,分前大院和后大院。原有东廊房,西廊房,还有前大殿,后大殿,千佛殿等,后被毁。现仅存“大悲庵题名记”碑,保存尚好。碑高大约3 米,宽1.2米。大悲庵题名记碑高约2.6 米,宽约1.2 米,碑额雕刻二龙戏珠,上面篆书“大悲庵题铭记”。……[详细]
  白云庵始建于雍正十三年,乾隆十三年重修。白云庵主殿三间,东殿三间、西殿三间,土地庙一间。白云庵原占地面积约26000 平方米。现正殿三间为原庙建筑,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造型,屋脊两端有兽吻。回廊东壁上镶嵌清“乾隆三年重修碑记”,碑记中记载此为白云庵。正殿曾经重修,但原貌未变,为老屋。现又新建东西厢房,占地约6000 平方米。……[详细]
50、彭祖井
彭祖井
  彭祖井位于大彭镇大彭村。彭祖受封建立大彭氏国,为保证当地百姓生活稳定和身体健康。他带领群众掘土挖井,并用石块砌成井筒,防止井壁塌方。于是人们把它称为神井,后来改称彭祖井。清代道光《铜山县志》载:“彭祖井,在北门子城内,有石刻“彭祖井”三字。后“彭祖井”碑刻迁至徐州博物馆内保存。现彭祖井仍存,泉水依然,并在井上建亭加以保护。并将“彭祖井”石碑移回此处,立于彭祖井东侧,古碑高近3米、宽近1 米,上镌刻“彭祖井”。因此碑早年有损,因此无法辨识立碑的年代。有关彭祖井传闻很广,在北京的国子监内,有一块明朝万历丁丑年(1577年)镌刻的“彭祖观井图”上面刻有彭祖观井的画像。彭祖腰系缆绳连着柳树,由书童扶持躬身观井,其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图左上方有宋陈端题名,赞扬彭祖处事小心谨慎,希望后世效法……[详细]
  彭祖庙,位于徐州市大彭镇内,始建不详。史书载四千年前,彭祖因向尧帝献雉羹治愈了他的疾病,而被封在今天的徐州一带,始建大彭氏国。大彭村位于徐州西部10余公里的大彭山下,它正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古大彭氏国的中心。大彭村也叫大彭集,古已有之,近年曾用名张景村,最近才正式恢复大彭村的原名。彭祖庙,就在大彭村内,相传为后人纪念彭祖东汉时建庙,唐代、明代、清代曾三次重修。有大殿、和东西配殿。大殿内立有彭祖像、光头、赤脚、高约四米。五十年代破四旧该像被砸时,发现它原是一尊外附一层泥的铁像。在彭祖像的左右两边有一男一女桃花和周伍站班。该殿的东西山墙立有瘟、刘、马、赵(均有周朝时期的人物)四尊神像,东西殿立有观音神像。1993 年当地将彭祖庙址迁到原庙南约500 米处重建。庙院300平方米,正面是一座仿汉式三开大……[详细]
  彭祖坟原在大彭集村附近彭祖庙原址后约10 米处,相传为彭祖坟。彭祖坟经常有彭氏后裔前来祭拜。后因采煤塌陷,于1993 年将坟迁至现彭祖庙东北约500 米处。彭祖坟直径约6 米,高约3 米,青砖砌成,上有封土。彭祖坟陵园占地约3.5 亩,院内有碑刻、石牌坊等,均为现代修建。彭祖,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姓籛名铿.一作彭铿,陆终第三子 。彭祖者彭城是也 ,彭祖是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铜山)人 ,《通志?氏族略》记载:“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氏。又彭亦为姓。” 如今徐州市境内仍保存有彭祖庙、彭祖祠、彭祖楼、彭祖井、彭祖墓等历史遗迹。……[详细]
  楚王山位于徐州市西十公里的铜山县大彭镇境内,山体东西走向,主峰海拔高195.1米,占地约2 平方公里。刘邦称帝的翌年(前201年),即封其弟刘交为楚王谥号楚元王。西汉一朝,楚王两传十二代,历时59年。汉朝有制,封王死葬封地。十二代楚王应有十二处陵墓其位置当在徐州附近。目前已调查和发掘了八代楚王的陵墓。据史书记载,楚王山即为第一代楚元王刘交的陵寝。这里原有坟茔10余座。有硕大的封土堆,墓周砌有石护坡墙作为墓垣。经过两千年的水土流失,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势,墓周砌筑的巨石,也被村民拉去铺路建桥。现楚王山仅存墓葬五座,墓群位于北坡。1号墓是主墓(楚元王墓),位于山体向北伸延的山头上,山头高70米,其上有褐色夯筑封土,高约10米,上方下圆,周长约200米。在封土东约30米的坡上,可见墓口。在其东有……[详细]
  楚王山防空洞20世纪70年代时挖通,洞口为拱券门洞,里面修砌较好,高约3 米,全长约420 米,内有六个耳室,每个耳室约3 米见方,共有两个出口,南出口在楚王山千佛洞,北出口位于楚王山一号墓西侧。每个出口处有2个陷阱。……[详细]
  楚王山位于徐州西十公里的铜山大彭镇境内,主峰海拔195.4米,略作东北、西南走向,是徐州境内的历史名山,因山北坡葬有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及其家族成员而名曰楚王山。千佛洞为一处石灰岩天然洞穴,东门券顶,原门洞上镌有“千佛古洞”四字,现已漫漶。洞略呈椭圆形,东西宽9.9米,南北长14.6 米,洞顶参差不齐,最高处约两米,面积140平方米。洞内四壁是天然断层岩石,上面遍刻佛像,佛像高约10厘米,约有700-800尊。由于人为破坏,多数佛头已被打坏。造像中以西壁保存的较为完好,这些佛像中有坐佛、立佛、卧佛等。除洞壁佛雕造像外,洞内还有圆雕坐佛和圆雕十八罗汉,惜原雕像身首异处,残缺不全。洞的西壁还有小洞相连,小洞洞口很小,仅能容一人屈身才能入内,洞深约七八米,洞内可容10余人左右,洞内十余平方米的基础……[详细]
  相传诸佛宝塔为楚王山千佛洞一得道高僧建造。根据塔身造型及碑文和图案,可以确认此塔为明代所建。诸佛宝塔原为七层八面,整个塔身高约7.8米,底宽约4 米。 其基座由四块八棱大石组成,从下数第二层是石鼓;第三层是建塔石碑;第四层由八面大石块搭建而成,上面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官清休论品”,下联是 “道在不嫌贫”,横批是:诸佛宝塔。第五层有八个琉璃瓦檐,瓦檐上分别有八个神态各异的人面佛像;第六层是一个镂空的石鼓,塔刹为葫芦状。塔每层浮雕内容不等,人物、龙凤、花鸟走兽栩栩如生,技艺精湛。可惜的是,塔在“文革”期间被推倒,每一层均遭到不同程度毁坏,其中有五层塔身现散落于楚王山南麓,另外两层塔身已被当地村民保护。2007年5月,此塔塔基被--文物者用0-炸开。……[详细]
  王楼民居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原有四进院落和后花园,占地面积约5公顷,民国时期几易其主。现存穿堂屋一间,倒座房屋各三间,门前有上、下马石,二进穿堂屋三间,东西配房三间。二进穿堂屋三间,西北角现存部分围墙。第一进大院门上刻有木雕纹饰。屋顶上的龙兽头和望天狗更独具匠心,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特色。屋内地板均为砖铺地板。……[详细]
58、项氏宅
  项家大院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项氏族人项文贵荣庭公创建。房屋结构皆为青砖砌墙,屋面为檩条笆砖小瓦,五脊六兽,扎花云雁。整个大院东西宽四十米,南北长五十米,占地面积三亩。中间房子已经拆除,其余现基本保持完好。……[详细]
  刘集车村私塾始建于1935年,创建人为胡兆辩,人称四先生,曾留学日本.民国时期任江苏省协理员、议员、国大代表。学校为两栋共六间,各长十米,宽六米,高约四米,里外青砖到顶,白灰填缝,拱形门窗,屋面为檩条笆砖小瓦,上面为龙形屋脊兽,建筑规模当时为铜山县第二,时称洋学堂。大革命时期被改为青年学校。2015年5月被列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集东岳庙庙堂为康熙三十五年(1695)建成,原有庙址占地五十六亩,现存庙堂三间,青砖灰瓦,朱砂外墙,硬山顶,正中有葫芦雕塑。东岳庙内原祭祀的是东岳天齐仁圣帝,也是泰山山神,据庙内碑文记载此庙原又称为“天齐庙”。现存庙堂墙内镶嵌一块石碑,碑宽74 厘米,高54 厘米,碑文为“东岳庙碑文”,但表面风化严重,仅能辨别部分碑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