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静安区旅游

静安区旅游景点介绍

茂名路毛泽东旧居
  茂名路毛泽东旧居位于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威海路583弄7号)一幢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子,是1924年毛泽东来沪时的寓所。1999年,中共静安区委、区人民政府对旧居进行了修缮,于同年12月旧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并展出《毛泽东在上海》的图片史料。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毛泽东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毛泽东到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工作,任文书科代理主任兼组织部秘书。抵沪后,毛泽东先住在闸北三曾里,不久便搬到慕尔鸣路甲秀里居住。同年6月,杨开慧偕母亲向振熙、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来沪,也住在这里。毛泽东一家住在楼下厢房里,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在楼上。期间,杨开慧除帮助毛泽东整理文稿、料理家务外,还去小沙渡路工人夜校讲课,深受……[详细]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位于安义路63号,这是一幢沿街的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下是会客室兼吃饭间,楼上是卧室,毛泽东就住在楼上。他与同住的李思安、李凤池、陈书农(一说是张文亮)轮流做饭,每人每月仅有3元零用钱,生活十分俭朴。毛泽东从5月5日抵沪至7月初离沪,其间,一直居住在这里。毛泽东在安义路住所发起成立了湖南改造促成会,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湖南建设问题的商榷》、《湖南人民的自决》等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参加半淞园会议,讨论新民学会的会务问题。5月8日,毛泽东等12名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路480号半淞园内召开会议,讨论新民学会的任务、活动原则、入会手续等问题,对新民学会后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欢送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5月9日,毛泽东到洋泾浜法国码头,送别了萧子……[详细]
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位于上海市武定路930弄14号(原武定路修德坊6号),为一幢建于1930年的砖木结构假三层里弄房屋。这里也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旧址。中央特科归中央特委会领导,由周恩来亲自筹建和实际负责,中央特科主要从事地下工作,其中包括情报收集,对中共高层人物实施政治保卫,防止中共高层人物被国民政府和公共租界当局逮捕或者暗杀,并且开展针对国民政府的渗透活动。中央特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采用暗杀的方式惩处当时背叛并且对中共造成严重危害的前中共党员。中央特科存在时间自1927年至1935年。走进弄堂,红砖砌成的14号楼是一栋三层楼,它占据了弄堂最大的空间,这里就是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所在地。楼前晾晒的衣物以及门前停放的自行车,让这里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个曾经上演过惊心动魄故事的地方,已经悄然变身……[详细]
上海大学遗址
  上海大学遗址位于青云路309号—317弄处。上海大学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培养革命干部的一所高等院校。1922年10月,原私立上海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发生-,进步学生决议更名为“上海大学”,力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出任校长,中共党员邵力子出任副校长,择静安(原闸北)青云里(今青云路309号—317弄处)为最初的校舍。上海大学创办时,正值国共两党酝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一大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如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陈望道、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等先后在此任职任教。他们呕心沥血,锐意改革校务,使之成为一所新颖的革命大学。上海大学校址曾历经多次搬迁,1924年2月,校舍迁西摩路132号和同路时应里522~526号,同年6月被公共租界当局查封。同年秋,学校又迁原闸北青云……[详细]
地下党上海书记刘晓旧居
  地下党上海书记刘晓旧居位于中实新村44号是一幢标准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子,一楼是客厅,二楼由刘晓妻子带着孩子们居住,三楼刘晓单独居住。而三楼亭子间则住着译电员朱志良,他对外的身份是刘晓的侄子。这样,刘晓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中央的来电和指示。刘晓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全面主持上海地下党的工作,但他的公开身份是关勒铭金笔厂的副总经理兼董事。妻子张毅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做掩护,担任地下党领导层间的机要交通员。在邻居们的眼里,刘晓是位老成持重、事业有成、努力工作、挣钱养家的生意人。刘晓(1908.5.13—1988.6.11)湖南辰溪人,出身书香门第。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1929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反帝大同盟发行部工作,同月被捕入狱。1930年9月刑满出狱。1……[详细]
华业公寓
  华业公寓位于陕西北路南京西路交汇处,华业公寓大楼是混合型结构,占地2183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高40余米。公寓的主楼与配楼由3个单元楼房组成,中间采用车库、拱廊相贯通。两边的配楼4层起点,依次是8层、9层,直至10层的中央主楼。主楼是典型的西班牙城堡式样,是正方形,四角有方形角楼。顶部是多面的锥状,尖顶。入口处有挑出雨篷的门厅。门楣、窗楣的装修是鲜明的西班牙风格。外墙与天棚均镶砌玻璃砖,以利天然采光。公寓房间的平面多采用套间式布置,户型有2室、3室和4室户等类型。浴厕设备和墙面均用瓷砖等装修,工料较精致。华业公寓是上海市1989年公布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7、涌泉坊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涌泉坊
  涌泉坊位于愚园路395弄,弄口造型似宫殿城堡,主入口门廊内为3个拱门,中间一对爱奥尼式柱和二侧小拱形门廊。2层设两联平窗,3层设券窗,顶部有券齿装饰。6幢单体为新式里弄住宅,黄色粉刷外墙,小券式檐口,螺旋形窗间柱。建筑由过街楼连接的第一排2栋住宅列一字排开,另外4栋住宅以主弄道为轴线呈“田”字型布置,每栋有两个单元。联列式住宅设计有单开间、双开间,偶合式住宅设计有双开间、三开间,各自的室内空间设置不同,建筑的外轮廓也不尽相同。弄底24号是幢独立花园四层住宅。1989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单位即第一批历史保护建筑……[详细]
裕华新村
  裕华新村位于静安区富民路182弄的花园里弄住宅,共有36幢房屋组成。其建于1941年,由上海裕华银公司投资建造,兴业建筑师事务所的徐敬直、杨润均、李惠伯等建筑师设计,属于后期新式里弄住宅。新村基地的东半部布置有建筑面积和庭院面积较大的四坡顶偶合式住宅16幢,每4宅为1组,成“田”字形布局;西半部布置有建筑面积和庭院面积较小的两坡顶偶合式住宅20幢,成行列式布局。所有住宅全部正面向南,布局规则有序。这2种住宅虽样式、规格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采用短进深、宽正面的双开间式布局。其中,四坡顶住宅进深为10.5米,面宽达10米;两坡顶住宅进深8.5米,面宽大于7.5米。从而使住宅的采光大大增加,室内更显宽畅明亮。总弄弄口位于富民路,宽7米。四坡顶住宅的支弄宽5米,而两坡顶住宅的支弄的宽度则要窄0.5……[详细]
  史良才旧居位于铜仁路257号一组优雅的花园住宅,该房屋的建筑面积2494平方米,园地面积2276平方米,它的主人曾是过去上海报界巨头、《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现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住宅四周有一圈高高的院墙,院内的两棵槐树是史量才当年亲手种下的.住宅高三层,二层有粗大的立克壁柱,廊厅很宽敞,墙侧有壁炉,整幢房子的廊厅地面和楼梯及扶手都采用米色花纹的大理石。主楼洋房外体为浅黄色,屋顶铺设了红色瓦片,屋顶上有数个白色烟囱,门窗为红色漆木。红楼为一幢直排两层小楼,墙体也为浅黄色,红瓦屋顶,红色漆木。虽然初建时的小森林、游泳池等设施已不复存在,但整幢建筑仍显得非常气派。2014年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郭氏兄弟楼位于南京西路1418号,那是两幢风格相近的三层法式建筑,是原上海永安公司老板郭乐和他的小弟郭顺的住宅,人们习惯上把这两幢楼称作“兄弟楼”。设计者公和洋行1891年前创办于香港,20世纪初进入上海。1916年前,他们设计、监造的外滩4号联合大楼和汉口路193号工部局大楼,留下了极佳的口碑。永安公司即由该行设计。郭乐与公和洋行的威尔逊关系密切,于是“兄弟楼”也委托威尔逊设计。根据业主要求,威尔逊设计的“兄弟楼”外貌颇具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另据建筑史专家薛顺生先生介绍,这两幢花园洋房呈东、西向分布,每幢建筑面积达1232平方米。当时上海造房有“哥东弟西”之俗,“故东侧的一幢由兄郭乐所住,西侧的一幢由弟郭顺所居。”这两幢建筑虽属西洋式,但因业主、营造商是中国人,故多少还带有中国传统……[详细]
宋家老宅旧址
  宋家老宅旧址位于陕西北路(原西岸路)369号与南阳路转角处,建于1908年,二层半高、四面临空的英国式花园别墅住宅。住宅宽敞明亮,楼前绿树成荫,景致怡人,房屋建筑面积824平方米,园地面积1218平方米。这处房子的主人原是一个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后被著名基督教牧师宋耀如(宋庆龄之父)买下,成为宋家花园。1927年初,已登上北伐军总司令宝座的蒋介石抵沪后,欲与比他小于5岁的宋家三小姐来美龄联姻。开始,宋母倪大夫人不同意,理由是蒋介石已婚,而且不是基督教徒。蒋介石为表达诚意,表示可尝试做基督教徒。与发妻毛福梅离婚,取得倪太夫人的欢心。倪太夫人接受了蒋介石送给来美龄的订婚戒指,回送给蒋一部《圣经》。1927年12月l日,蒋介石与宋美龄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婚礼非同一般,分两步进行。于西摩路宋宅底……[详细]
荣家老宅旧址
  荣家老宅旧址位于陕西北路186号,1918年建成,独立式花园洋房,内部装饰无处不雕花。原房主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回国后,由著名实业家荣宗敬先生斥资买下来。荣宗敬先生和他的弟弟荣德生是民国时期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先后共创办了几家企业,被誉为为中国最大的资本家。1949年后这里曾长期作为民主党派的机关,改革开放后由久事集团经营。陈椿江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折衷主义风格。形式丰富,主立面设两层列柱敞廊,具法国古典主义特征。平面复杂,内部地面、木作和彩色玻璃等处装饰精美。荣氏家族由于子孙繁衍和所经营事业的发展,先后离开老宅而另置住房安家,老宅房屋空关数年。荣家老宅旧址2006年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四·一二”惨案革命群众流血牺牲地点
  “四·一二”惨案革命群众流血牺牲地点4月12日凌晨,停泊在上海高昌庙的军舰上空升起了信号,早已准备好的全副武装的青红帮、特务约数百人,身着蓝色短裤,臂缠白布黑“工”字袖标,从法租界乘多辆汽车分散四出。从1时到5时,先后在闸北、南市、沪西、吴淞、虹口等区,袭击工人纠察队。工人纠察队仓猝抵抗,双方发生激战。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蒋介石收编的孙传芳旧部)开来,以调解“工人内讧”为名,强行收缴-械。上海2700多名武装工人纠察队被解除武装。工人纠察队牺牲120余人,受伤180人。当天上午,上海总工会会所和各区工人纠察队驻所均被占领。在租界和华界内,外国--搜捕共产党员和工人1000余人,交给蒋介石的--。4月13日上午,上海烟厂、电车厂、丝厂和市政、邮务、海员及各业工人举行-,参加-的工人达20万人……[详细]
上海总工会旧址(原湖州会馆)
  上海总工会旧址(原湖州会馆)在会文路中兴路转角,原闸北会馆路湖州会馆内。湖州会馆建造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前后,占地20余亩,原为湖州旅沪同乡聚会议事及养病、停柩的场所。牌楼式朝东的大门在今会文路153号~159号地位。会馆内建筑颇多,进大门后自东向西排列为养疴别墅,大厅和花厅,均系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五开间的建筑。养疴别墅为有厢房的二层石库门建筑,其余均为江南民间厅堂建筑。大厅前有照壁及门厅,后有关帝厅,均有天井相连;花厅前有花园,园中有四面厅,曾为湖州旅沪公学闸北分校。各厅建筑之间均有走廊相连。花园筑有高墙,墙外再西首为土地堂、杨家厅和丙舍等建筑。民国16年(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会馆已为奉鲁军阀军队盘踞。3月23日,武装工人纠察队攻克会馆后,上海总工会即以会馆作为会……[详细]
  蕃瓜弄棚屋位于闸北区天目中路共和新路旱桥南堍西侧,建国后,棚屋逐步进行翻造,但居住条件仍然很差。1963年上海城市建设部门决定改造蕃瓜弄,1965年建成五层的住宅楼,不仅有电灯、自来水,还装上煤气、抽水马桶等。全部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原来的居民大部分回到新屋里,1965年居民约7700人。原为一个自然村,名姚家宅桥,乃贫苦劳动人民聚居处。20世纪20年代,造了致富里等里弄房屋以及海昌公所、通和布厂等。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抗战初,日机狂轰滥炸,建筑俱毁。后来苏北等地难民在此废墟上,搭棚居住,在屋前后种南瓜等充饥,当地居民唤南瓜作蕃瓜。有一年,产了一只大蕃瓜,蔓茎卷曲,瓜上呈瘤状,居民谓其状似龙,称为“蕃瓜龙”。搭棚居住的日多,居民多为码头上的苦工,拉黄包车和拖榻车,以及当“缝穷”……[详细]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遗址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遗址位于闸北区公兴路与临山路口(原香山路三曾里)。中共三大在广州结束后,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决定将中央局机关迁回上海。1923年7月,中央执行委员、农工部部长王荷波(后增补为中央局成员)受党中央委派到上海,在三曾里租了一幢二层楼的石库门房子,作为党中央机关的秘密办公场所。7月至9月,中央局5名成员中除谭平山留驻广东外,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等先后由广州来到上海。当时在三曾里居住的有:毛泽东、杨开慧住楼下前厢房,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楼下后厢房,罗章龙住楼上。党中央开会、办公均在楼上。陈独秀住在距离三曾里不远处。1932年,三曾里在一二八淞沪战争中被日军炸毁。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三曾里遗址于2006年12月被闸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闸北区纪念地。……[详细]
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旧址
  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旧址位于浙江北路191号,始建于1899年清光绪年间。曾为清朝晚期的会审公廨(亦称会审公堂),民国时期的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1949年8月11日,上海市长陈毅在此(浙江北路191号)宣告上海市人民法院成立。浙江北路191号经历了三个完全不同性质的重要历史时期。1.晚清在租界内确立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制度,是-战争后中国长期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并部分丧失司法权的史证,体现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司法特权。会审公廨制度不同于当时封建中国的“衙门制度”,是上海租界内的审判机关,因此较多受西方司法制度的影响,带有中西方司法文化交融的色彩。2.1925年“五卅”惨案后,民众要求收回领事裁判权,废止会审公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27年初,当时的国民政府将会审公廨废止,……[详细]
闸北钱氏宗祠
  钱氏祠堂走进闸北公园,顺着林间小道,过一座小石桥,古朴的钱氏宗祠便在眼前了。砖木结构,黛色屋檐,白色粉墙,镂空窗户,青砖门楼上“钱氏宗祠”四个石刻大字,引人注目,尤其上下左右四幅砖雕栩栩如生,据专家介绍,砖雕始于汉代,明清时期最为兴盛,该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为工具,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艺术手法精制而成,所塑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钱氏祠堂门楼的砖雕是民国初期长三角地区比较流行的江南传统风格。当时,上海地区像这样的砖雕并不少见,但可惜大部分都在“文革”期间遭损坏。宗祠正厅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写有“春晖堂”字样。(在修饰前匾额是挂在大门上面的)穿过天井就是后堂,一排红色的木门内,隔成五间房屋,屋内有红色的立柱和房梁,梁上有精致的雕刻。东边一侧还有……[详细]
上海总商会旧址
  上海总商会旧址位于北苏州路470号,此处原系清政府出使行辕旧址,近代上海已是个江海之通律的城市,中国派外大使大多从上海港出发,为了保佑海上的安全,仿照闽南渔民建妈祖庙或天后宫祭神保佑平安的习俗,光绪十年(1884年)在这里征地8000平方米分别建造天后宫和出使行辕。总商会会所仪门是一座仿罗马梯铎凯旋门式样,一对复合柱式,威武庄严。商会新址为当时显赫的工商界名流的聚会之地,共谋发财大略,成为民营经济社团中心。1914年起总商会商务先后创设商品陈列馆、国货商场、商业学校,并创刊“商业月报”。1915年迁入原出使行辕旧址建造的上海市商会旧址新址,占地3300平方米,沿苏州河大门牌楼用西式柱和花饰装饰,额匾上 书--写“上海市商会”五个大字。进门是甬道,甬道北端西辟小花园,内有童子军四烈士纪念碑一座……[详细]
浙江路桥
  浙江路桥俗称老垃圾桥,位于中国上海市区苏州河上,南接黄浦区浙江中路,北连闸北区浙江北路,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的老桥之一,更是一座国宝级的桥梁,2014年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三十二年十月(1906年),工部局又拆去木桥,改建成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新桥长59.74米,宽13.9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桥上铺设单轨,通行英电5路、6路有轨电车。民国13年(1924年),为使能够双向通行有轨电车,将单轨改为--,同时桥面由木板改为水泥混凝土桥面,人行道改铺预制水泥混凝土板,民国35年(1946年),进行油漆养护。1954年,加宽桥台。1955年,加固横梁。1965年,桥体修理加固。1974年,加高桥台,升高桥面;拆除有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