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旅游

常德市旅游景点介绍

竹田湖商代墓地
  竹田湖商代墓地位于津市监狱四大队的一处台地上,是一处商代晚期墓地。1990年9月农场修建安全台时从淤泥下部深处挖出M1,出土铜觚、铜爵各一件,青铜器上饰饕餮纹、云雷纹等精美纹饰,造型和风格具有典型的中原商文化晚期风格,在墓葬填土中还发现有陶片。该墓地发现的商墓是湖南发现的第一座商代铜器墓。墓0-土的青铜器风格与中原地区同时期同类器一致,其组合形式也是中原商墓最基本的组合形式。竹田湖商代墓地对于研究商代文化对南方的影响,以及湘西北地区在我国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有重要价值。2019年3月,竹田湖商代墓地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42、张颙墓
  张颙墓北宋墓葬。位于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内。1976年发掘。为一座北宋中期合葬石室墓。该墓曾被盗掘,出土器物不多。墓门门扉上尚存彩绘甲胄武士像,墓0-土有两方保存完整的墓志。张颙石墓志竖立于墓门前,呈长方形,上刻2500余字,楷书。志载张颙为桃源人,进士出身,曾任广东转运使、文渊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鄂州、知鼎州、湖南转运使等官职,卒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明嘉靖《常德府志》中有传。嘉庆《芜湖县志》、沈括《万春圩图记》中都有他的事迹。志文中还记载了北宋中期的政治、经济情况,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关于北宋时期的兴修水利设施和王安石变法的材料。张颙之妻周氏墓志铭,主要记载周氏之身世。……[详细]
  酉阳长墓东汉墓葬。位于常德市武陵区南坪岗乡。1973年发掘。为夫妇合葬双室券顶砖墓。北墓室葬男性,南墓室葬女性。墓内出土一批低温绿釉陶器和硬陶器,如绿釉鼎、壶、盉、井、仓、猪圈和硬陶屋、鸡埘等模型明器。特别重要的是一件人顶陶灯和“酉阳长印”石印。“酉阳长印”为坛纽,置于男性死者胸部。据清嘉庆《清一统志》载:“酉阳故城在永顺县南,汉置。”西汉时属武陵郡所辖,东汉时常德为武陵郡属临沅县治所。据此知墓主应为东汉酉阳县县长,可能是临沅人,死后归葬。陶灯灯座为一跪坐奴婢,赤身裸体,左手已残。头顶圆盘形灯。奴婢头部较短,两颧凸出,宽鼻厚唇,下颌突出,身材较矮,与印尼土著居民相似,可能是被贩运到中国沦为家内奴婢的南海诸国之人。……[详细]
  三元村楚墓战国墓葬。位于桃源县木塘垸乡三元村砖厂工地。1985年发掘。墓为土坑竖穴,葬具为两椁一棺。头箱和边箱中放置鼎、壶、剑、矛、戈、镜等铜器和耳杯、俑和透雕笭床等。其中一件长矛,通长2.26米,矛头锋刃犀利,柲髹黑漆,色泽如新,与铜镦结合紧密。保存十分完整,系国内罕见。铜鼎两件,形制相同,一件口沿篆体铭文11字,内容为年号、鼎名和容积。铜壶两件镂刻细密的卷云纹图案,铸工异常精美。铜剑3件,一件保存有漆剑鞘,一件格上和首部有错金的鸟篆文,工艺细致美观。铜戈的内部刻有猛虎与怪兽搏斗的图案和手心纹,形制与四川的巴式戈酷似。2件漆耳杯,底部有画纹,笔画纤细而不规则,内容似为作坊名和工匠名。该墓葬对研究楚周的历史地理、度量衡制度和沅水流域楚文化的特征及楚文化与巴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据考证,……[详细]
  朱木山楚墓战国墓葬。位于汉寿县城关镇西北10公里的朱木山。1986—1987年,考古学者在此发掘墓葬84座,均为中小型土坑竖穴墓。其中5座保存了木椁,3座保存了木棺,为悬底弧形棺,部分墓设有头龛。出土器物600余件,陶器组合为鼎、敦、壶,部分墓有簋形器、簠、缶,个别墓有小口卷角形环耳鼎,相当多黑衣加施彩绘。百余件铜器中,兵器占大半,有剑、镞、巴蜀式戈、短柲戈、带木柲的长矛。其中一件戈上有“武王之童□”铭文,其他有铜铃、带钩、印章等。玉器有龙纹佩饰。琉璃器有璧和珠。漆木竹器有鼓、瑟、剑匣、梳、篦、彩绘木俑,鸟形鼓架、筝床、镇墓兽、耳杯、豆以及竹制笔杆、竹帘等,该批楚墓时代为战国早、中期,接近于楚都江陵楚墓的风格。……[详细]
太山庙楚墓
  太山庙楚墓战国墓葬。位于临澧县城关镇护城村的一处岗地。1986年,考古学者配合基建发掘清理楚墓29座。均为中小型墓,其中4座有墓道,7座保存了棺椁。木椁周围一般填有白膏泥。出土器物有陶、铜、漆木器共114件。随葬陶器组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生活用器绳纹圆底罐、钵、深盘矮柄豆为主,一类是以仿铜陶礼器鼎、敦、壶、豆为主,时代属战国早、中期。较为特殊的器物有绳纹矮圆柱足小口陶鼎、彩绘漆木豆、越式铜鼎、濮系-、扁茎无格铜剑,其形式包含了楚、越、巴蜀、濮等民族的文化因素,对研究先秦时期湖南境内各民族的融合有一定意义。……[详细]
  桅岗商墓商代墓葬。位于石门县皂市镇桅岗村官山坡,居澧水支流渫水的南岸。1980年村民挖土时掘出。从残存迹象判断,系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所剩随葬品计有玉石器4件、陶器3件。玉石器均为高岭玉,呈淡棕色,为璋1件、钺3件。玉璋平而光滑,边棱整齐,一面中线处饰一道贯穿上下的画纹,另一面在两端刻画对称的弦纹夹菱形纹,纹饰刻画规整均匀,制作十分精致。钺为窄长形,有上下稍突出的窄阑,后有穿透的钻孔痕迹,棱部狭长,内弧形状。陶器为袋足器和圈足器,多为泥质红胎黑皮陶,均残破。玉钺形状和风格与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二里冈阶段的青铜兵器相似,可确定该墓葬年代约在商代前期,也可能更早一些。……[详细]
澧县宋家台遗址
  宋家台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位于澧县大堰挡镇宋家台村,地处洞庭湖西岸澧阳平原的台地上。1986年发掘。发掘出一组属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红烧土房基面和一处墓地,并发现遗址周围有环壕。房基面东西长27.7米,南北宽11.8米,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良好。房基由红烧土碎块铺垫,厚度1米-0.6米不等,视其原始地面面貌而定,中间有两条近东西向排水沟,并夹一条走道,将房基面分为南、北两部分。房基面上清理出了柱洞,将南北部分各分隔四个房间,门向朝南。其上倒塌的大块红烧土有明显的夹木〈或竹)的痕迹,说明房屋采用编竹(木)夹泥供烧的方式建造。地层中还出土编织竹帘,可能作为房间的隔墙。该组房子应为宋家台原始聚落的一个家族的住所。发掘墓葬25座,其中5座瓮棺葬,其余均为东西向长方形土坑墓。墓葬间隔较密,重……[详细]
唐林遗址
  唐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唐林村北,西南距常德市约50公里,南距西洞庭管理区约3公里。遗址南接杭瑞高速,北近白芷湖,东距澧水约12公里。遗址所在地为平原地貌,周围河网、池塘、湖泊密布,水系发达,地表种植观赏树木、橘树及农作物等。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2012年定为常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当地村民在遗址西部修建鱼塘,挖出大量新石器晚期石家河文化和西周、宋元时期的遗物,对遗址造成破坏,2016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该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2019年3月,唐林遗址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50、清华驿
  白衣镇清华驿是连通湖南、湖北官道的重要驿站,据史料记载清华驿至少在明代就已作为官府传递文书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存在,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邮驿制度有很大的意义。……[详细]
范家嘴遗址
  范家嘴遗址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民兴村九组。遗址于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文化堆积0.5~1米。包含物较丰富,陶片俯拾皆是。采集陶片陶系有泥质的红陶、黑褐陶、黄褐陶及灰陶等,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鼎、高圈足盘、澄滤器、尊形器等。石器有斧、锛、杵等。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该遗址某些器物有由石家河向着商文化过渡的迹象,其中假腹盘、扉棱鼎足、尊形器与早商同类器物有一定源流关系。范家嘴遗址分布面积较广,遗址保存较好。对于研究湘西北地区古文化遗存由新石器时代向商文化过渡有着重要价值。2012年12月该遗址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家嘴遗址是一处保存状况较好的新石期时代晚期遗址,遗址处为水田和旱地,无深层动土,人类活动对遗址破坏程度较轻。在该遗址……[详细]
条头岗遗址
  条头岗遗址位于临澧县佘市桥镇桃花村,发掘面积30平方米,面积不大但出土了各类石制品约6000件,较为清楚地展示了该遗址是一处石器制造场遗迹。条头岗如此密集的石器分布在湖南以往未曾发现过,出土的大量石片在国内并不多见,而且首次在南方地区出土了大量石叶,表明当时人们的石器制作技术较以前更为成熟,为认识湖南地区旧石器晚期的石器工业增加了重要资料。条头岗遗址反映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条头岗文化”。2012年3月2日,国家文物信息网公布了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湖南临澧道水河条头岗旧石器遗址入选。2019年3月,条头岗遗址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伞顶盖遗址
  伞顶盖遗址位于湖南省临澧县佘市桥镇荷花村(原长湖村)官岭组,东距临澧县城约13公里。遗址地处西洞庭盆地中心冲积湖平原南部外缘的丘岗台地构造-沉积地貌区,海拔110米。属于澧水南部一级支流的道水河在遗址北部约1.5公里处蜿蜒而过。湘西北澧水流域是湖南旧石器发现和发掘最早的区域,也是湖南及华南地区旧石器遗址的最集中分布区之一。历年来,这里发现旧石器遗址超过百处,但经过正式发掘的仅10处左右,绝大多数石制品系调查采集所得,较严重地限制了对这一区域旧石器文化的全面、科学和深入的认识。2011年,在进行的澧水流域旧石器短期专题调查中,于支流道水流域新发现数量丰富的旧石器地点群,显示这一流域河谷两侧的丘岗地带是更新世时期古人类密集活动的活跃区,调查发现石制品反映的石工业也具有一些新的面貌特征。2019年……[详细]
乌鸦山遗址
  乌鸦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澧南镇高堰村。旧石器时代遗存就埋藏在澧水支流道河左岸二级阶地上覆地层的红土中,相对高度为25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992年底正式发掘。乌鸦山遗存的石器原料以硅质岩为主,砂岩次之,还有石英、燧石、石英岩等。石器组合有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状器、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等。石器可以划分为大型与小型石器。大型石器包括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状器、石锤等砾石石器,但比鸡公铛文化同类石器要小,数量也不多,所占比例不足30%。小型石器主要为各种形式的刮削器和尖状器,所占比例达70%。小型石器的原料均来自硅质岩砾石。石片石器占绝对多数。制作方法为锤击法,单面打击多于两面打击,同时还存在错向加工手段。形体较小的似手斧石器、大尖状器、长石片刮削器……[详细]
优周岗遗址
  优周岗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澧东乡,澧阳平原偏西部,在建的东常高速从遗址西侧穿过。为配合公路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于2009年冬季开始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高速公路穿过的地方占4000多平方米,目前已发掘2300平方米。在遗址西部揭示出了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栅栏、杆栏式建筑群以及屈家岭文化时期成组的灰坑等一批重要遗存;今年3月到7月,又揭示出了一大批隶属汤家岗、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四个文化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除大量陶器、石器等遗物外,最重要的是揭示出了该遗址的一段环壕与大溪时期的宗教遗迹以及疑似石家河、屈家岭文化时期古代水田遗迹。“大溪时期宗教遗迹包括一人工筑就的土台及台面上的一批兽骨坑。土台位于遗址西北角,以较纯净的灰白色淤泥筑就。”据赵亚锋介绍,优周岗遗址……[详细]
杉龙岗遗址
  杉龙岗遗址地处澧阳平原澧水与澹水之间,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新石器前期遗址。岗地海拔高51米,相对高度约3米,周围为平坦的农田和芦苇洼地。2019年,杉龙岗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石千年古洞
  在湖南省桃源县的沅水岸边,有一处地方,名叫马石。这里有许多人工雕凿的洞,最著名的有七星洞、马援石室等。均为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进军“五溪蛮”时所凿。经越千年风雨,至今依然保持完好。周桂成 图/文……[详细]
沙坪古镇
  位于湘西北的沙坪古镇,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那里曾是桃源到安化茶马古道的起点,风景优美,古迹众多。尤其是纯木质的吊脚楼、四合院为一大特色,曾是《铁牛镇》、《竹山青青》、《葫芦晃悠悠》、《西去北丈峡》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地。 周桂成 图/文……[详细]
红二、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萧克指挥红军在桃源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创建革命根据地留存的红色遗迹。1934年12月16日,红二、红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从大庸出发,远袭桃源,并于12月17日取得浯溪河战斗的胜利,占领了浯溪河、陬市和桃源县城等桃源县境大部分地区。红二、红六军团指挥部随之设立于县城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此期间,贺龙、萧克指挥红军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派部袭击常德守军,迫敌不能动弹。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和抗日主张,破除了国民党反动派散布的“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谣言。打开桃源监狱,救出地下党员和无辜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扩红数千,筹饷百万。打开官仓,救济贫苦百姓。就地镇压恶霸。红军的革命活动,得到了桃源人民的拥护。红……[详细]
桃源师范白楼
  白楼位于漳江镇建设路桃源师范内,1912年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倡议,在县城边街创建湖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即现在的桃师),白楼建于此时,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曾在此就读,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也曾在此楼设临时指挥部。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长54米,宽40米,砖木结构,为仿欧洲哥特式建筑。白楼不仅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且具有较高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