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旅游

常德市旅游景点介绍

桃源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桃源县西北山区的龙潭镇同观山村五组,为木质,青瓦四合院建筑,明末清初由王姓家族所建。整座建筑除坐北朝南边部分拆除外,其他整体保存较好,院落长55米,宽52.8米,靠院落东面的大门宽3.3米、高2.8米,建筑群原有房108间,规模宏大,别具匠心,在湘西北农村少见。……[详细]
桃源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县城沿江风光带石柜东侧,原名川上亭,元延右六年(1579年)始建,元末毁,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七年(1579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曾几次重修,至解放时阁已腐朽,1964县政府拨款加以重修,后又几次维护,现保存良好。……[详细]
浯溪河烈士纪念碑
  浯溪河烈士纪念碑位于浯溪河乡浯溪河村六斗坪,该地背山面河,地势险要,1934年12月17日,贺龙、肖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为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北上,与国民党第十军独立三十四旅罗启疆部在浯溪河的界山湾、庙山、六斗坪展开激战,我军大捷,为纪念这一革命胜地,县委政府决定,在界山湾修建纪念碑,于2009年完工。……[详细]
杨祠昌墓
  杨祠昌(1588—1641)字文弱,明武陵人(今常德)明万历进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武陵民间有“杨阁老”“杨相”之称,崇祯十四年三月(1641)病逝于湖北沙市,葬于沅江(今沅江市)月形山,后改葬于桃源金厂溪月虹山(杨氏族谱载),墓坐北朝南周围茂林修竹,前有西溪流淌,墓前立石碑一方,墓碑高1.4米,宽0.7米,厚0.05米。2012年12月,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5、殷家桥
殷家桥
  殷家桥位于桃源西北山区的牛车河乡殷家桥村桥头组莫炳初屋旁,此桥为民国时修建,一条溪水从桥下流过,当地称风雨桥,平常可做交通通道至河对面,也是遮风挡雨,休息歇凉的好去处,桥长3.9米,宽1.2米,高4.1米离水面5.5米,此桥保存完整,独具特色。……[详细]
圆通寺禁闭石室
  圆通寺禁闭石室位于桃源县架桥镇栖枫山圆通寺旁东北80米处,为圆通寺附属物,用青石条砌成。入口为0.7米正方口。垂直深约3米,下为长方形石室。长3米,宽1.5米。为历代禁闭犯戒僧人而设。圆通寺始建于唐武6年(公元623年),香火鼎盛时期,佛寺绵延数十里,被誉为禅宗丛林。 后历经兵灾,屡废屡兴,现仅存石室一间。……[详细]
月形山古墓群
  月形山古墓群位于桃源县西南91公里的西安镇大水田村同心组月形山海拔432米的山岗。在面积约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大小古墓几十座。皆为陈氏家族墓地。部分墓葬树桃源石石碑,雕刻精湛,工艺考究。其中“清例赠修职郎”陈今奇夫妻合葬墓规模宏大,墓碑为四封三间式,四周由一块块青石雕刻合围砌成墓园,石板浅浮雕龙、凤凰、麒麟、鹿等图案。虽年长日久,雕刻栩栩如生。墓碑立于清光绪七年。是研究当地陈氏家族史的实物资料。……[详细]
68、真龙桥
真龙桥
  真龙桥位于牛车河乡真龙桥村,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500年。真龙桥历史悠久,意义深远。1930年,贺龙、肖克率部队途经此地休整,招募兵力,然后上慈利与朱疤子战于棉花山。据传从前有一条劣龙在此兴风作浪,常常山洪瀑发,泛滥成灾,两位神童与之搏斗被山洪冲走,为纪念这两位神童,老百姓将这条溪命名为文童溪,招集能工巧匠,在文童溪上、下各修建瓦桥一座,分别取为真龙桥和金龙桥,文革期间金龙桥被毁。……[详细]
桃源周家岗遗址
  周家岗遗址位于剪市镇白鳞洲村周家岗台地上。距县城西南15公里,与桃花源水府阁隔河相望。白鳞洲四面环水,浮现江中,俨然-颗翡翠明珠镶嵌沅水之中。潇湘八景之“渔村夕照”即指此处。昔人曾用“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灯照明”描绘渔民捕鱼景象。遗址座落在白鳞洲周家岗台地上。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属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遗址表土为耕作层,文化层呈灰褐色砂土,采集标本有磨制石锛、石斧、石球、陶网坠、陶罐等。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兼有彩陶。陶器上饰以水波纹、人字形纹、条带纹、印纹等作装饰,纹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2011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遗址分墓葬区、石器加工区等,出土器物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器型有石璜、陶釜等。反映了古代先民“依水而居,逐鱼而生”的生活环……[详细]
翦八士墓
  翦八士墓位于桃源县枫树维回乡民族团结示范园清真古寺内。翦八士原名哈勒八士,原籍新疆回部哈密人,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干将,南方平叛,屡建奇功。由于在征战中开疆扩土、功勋突出,朱元璋赐姓“翦”。翦八士是常德一带维吾尔族始祖,其墓在枫树穆斯林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口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30米处。……[详细]
白马湖抗战碉堡
  白马湖抗战碉堡属常德会战碉堡群,位于武陵区三岔路办事处长家山社区,现湖南文理学院体育馆西侧。 白马湖抗战碉堡是1943年中日常德会战国民党陆军74军57师保卫常德,防守西郊白马湖通往桃源,临澧一线的外围重要防御。碉堡系采用当时同盟国援助的高标号水泥掺以碎石浇注而成,受弹面厚度为50—80厘米,该碉堡及周围的防御调入为57师,170团邓鸿钧营部分官兵据守。在日军进犯常德的过程中,守军几乎全部伤亡, 但给日寇以重大的杀伤,为保卫常德赢得了时间。现碉堡的入孔被封,射孔在原战争中被破坏,堡体已破成四大块,只有西部保存最完整。 白马湖抗战碉堡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马湖北抗战碉堡
  白马湖北抗战碉堡属常德会战碉堡群,位于武陵区南坪乡白马湖村七组。白马湖北抗战碉堡是1943年中日常德会战期间国军74军修建的城区周边防护部工亊之一,这里位于常德城区白马湖北侧,其南侧还有一座碉堡,是防护部从两侧突破57师于河洑山和黄土山等外国防护部据点主体的重要支撑据点。碉堡的主体为水泥碎石块浇筑而成,射孔向北,射孔的受弹向厚约70厘米,其顶部亦约70厘米左右,是采用二战中盟军所援助的详灰(水泥)和捣碎的碎石浇筑而成。白马湖北抗战碉堡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桃源热市棠梨岗抗日烈士公墓
  热市镇平桥村一组原菖蒲乡老政府旁的棠梨岗是一处抗日纪念地,山腰有一座当年抗日烈士公墓,这里长眠着七十多位抗日烈士。一九四三年古历十月十九日、十月二十三日,日军先后两批从石门、慈利方向窜至热水坑,驻扎在热水坑洗澡堂边的一条街上,同时抢占了澡堂两边高山,云盘山和梳背岭修筑工事作为据点,用以堵击我从慈利方向来救援常德的部队。日军进驻热水坑后,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周围老百姓的牲畜、家禽、粮食搜个精光,把每户老百姓煮饭的锅抢的抢走,砸的砸烂,大多数老百姓都逃到山上、躲在山洞里或奔走他乡,有胆子大的没有跑的,日军发现,不是被拉扶就是被杀死,热市原中心小学后面的煤坑里就埋了不少杀死的老百姓。时隔四天,我第七十三军15师,七十四军161师分别从慈利、石门、桃源方向派部队到热水坑的附近的雷打岩山和鲁家尖山设立……[详细]
常德水星楼
  常德水星楼,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是常德古城区标志性建筑之一。清朝以前,在原武陵府衙门头有座谯楼,其作用是“以此承流宣化之地,用以达声教,其寓意甚深远矣”。后移建到一街之隔的南城城墙上。后遭兵燹之祸,楼毁无存,楼内“钟鼓更器同随散亡”。清康熙年间(1668~1672)胡向华任武陵知府后,认为常德“乃首善之地”,没有谯楼是“常郡之缺陷”。他便发起“因地就便,竭尽绵力”,在旧基上复建水星楼。不料想,却遭到当时一些“谗儒嚚棍”物议反对,并暗中“设谋扰之”。但胡向华“持志已坚,未尝因其言而中辍”。他“采铁购炭,鸠工募匠”组织建楼,并铸造了一口古钟,置于楼内,故使水星楼“厥成”。胡向华亲自为此楼撰写了《水星楼钟记》,被收入《武陵县志·艺文志》中。水星楼以古制曰谯楼,可瞭望城内外,主要用于报时,亦用于报……[详细]
常德会战碉堡群
  每当夕阳西下,沐浴在彩霞余辉中的常德城“满城尽带黄金甲”,唯独抗战时期幸存的几座水泥碉堡呈现血染的风采。它镌刻有中国军人与常德民众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血色印记。它是无字的丰碑,因而特别令人瞩目。高山街口碉堡它位于现在的人民路清真第一春宾馆的东侧。解放前这里是同华金号,解放初是汽车货运站。高山街口的碉堡比较隐蔽,高度不足0.8米。它上面是个木质的“交通岗亭”。碉堡乍看像岗亭下面的台基。这座碉堡靠近地面有三个射击孔。一个对着东面的城门口,一个对着西面的下南门十字街,还有一个正好对着高山街。碉堡的进出口藏在汽车货运站的地下,厚重的枕木将它盖得严严实实。常德会战时,日寇的平射炮描准碉堡的射击孔疯狂地炮击,还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弹,守卫碉堡的官兵全都壮烈牺牲。碉堡外面也躺满了日寇的尸体。时任《新潮……[详细]
秀峰书院
  秀峰书院,又名忠烈祠,天门书院之前身,自创建迄今已有235年。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1984年5月,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史沿革秀峰书院为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知县潘曙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知县鲍启泌兴办。书院草创期间,仅有房屋二间,陈设简陋,但一时文风丕振,大为生色。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石门知县许耀祖(浙江会稽人)用俸禄及捐款重修书院,置以匾额,赐以嘉名,曰秀峰出院,有讲堂三间,二门二进,头门一栋,有正心斋、进德斋、时习斋、明道斋、诚意斋、居业斋、日新斋、正谊斋八斋房。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石门知县曾维桢把秀峰书院更名为天门书院,并捐资进一步对书院进行修缮。1940年7月,……[详细]
郑洞国墓
  抗日名将郑洞国将军墓位于石门县夹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夹山寺村民居委会东侧,坐北朝南,墓地占地1亩多,全部用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汉白玉建成,墓冢为方形,墓碑顶端刻有缠枝花纹,墓前有石灯点缀,墓地和台阶两侧种有柏树和樟树。墓地入口处立有石门县委、县政府所制大理石碑,一面刻“抗日名将郑洞国将军墓址”,另一面刻生平简介。墓于2006年3月建成,并于2006年清明节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上高悬两幅挽联:将军名垂抗日史;猛士魂唱大风歌。乘清风明月英雄魂兮归故里;忆铁马金戈将军威哉写春秋。……[详细]
帅孟奇故居
  帅孟奇故居坐落在湖南省汉寿县坡头镇陈家湾村,始建于光绪21年(1895年),“文革”期间,该故居做了生产队队屋。“文革”结束,散队后该房屋分给了帅又来,一直保存至今。2009年至2010年,汉寿县文物管理所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曾二次对故居进行了修复。故居呈“凹”字形,坐南朝北,三间正屋为四柱五棋,两头横屋为三柱四棋,木质结构,屋顶全部是小黑瓦。故居规模不大,结构简单,具有本土民族建筑风格。帅孟奇就诞生在这栋平凡的房子里并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故居内其生活、生产用品保存较为齐全,帅孟奇养女舒炜及其他后人为帅孟奇故居无偿捐赠了不少珍贵历史文物。故居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原址保护面积6700平方米。在故居西侧葬有帅孟奇父亲帅惊白的墓葬。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题写了“帅孟奇同志故居”牌匾。帅孟……[详细]
澧县文山书院
  文山书院位于常德澧州(今属澧县),相传为唐邑人李群玉读书处,亦是常德境内最早的书院。李群玉(807—858)生活于晚唐之时,字文山,其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囚禁,文体丰妍”,曾经在澧州城外的仙眠洲上,垒土削竹,茨茅为庐,建起了一座号为“水竹居”的读书台书斋,从此,“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荡思摇情”,过起了10年“侣龟鱼”的读书生活。直到晚唐名相裴休视察湖南,厚延至幕府,并反复敦劝其负诗三百,同赴长安,以诗论荐于唐玄宗,得授校书郎。但不到两年,不满于官场腐败的李群玉,即辞职南还,步屈子后尘,自溺于江西洪井了。他为后世留下了260多首诗,也留下了他用生命表达的中国士子“忧愤、澹泊”的思想情操。为纪念这位诗人,北宋初年时澧州人就在“水竹居读书台”(原址仙眠洲)建起一座“……[详细]
80、崔婆井
崔婆井
  在常德城区有四大古井:崔婆井,葵花井,四眼井,丝瓜井,崔婆井就是四大古井之一了。崔婆井位于河洑山南麓的沅水堤边,井边立一高八尺的石碑,上刻“崔婆仙井”四字。2011年崔婆井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传为宋代所凿。井口呈圆形,长条石砌筑,直径1.5米,深约8米,水质清凉,四季不涸。河洑崔婆井是“武陵八景”之一,是常德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崔婆井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是因为它自身厚重的历史渊源,人文气息、和神奇传说分不开的。古井悠悠,井色独特,崔婆井有很多史志均有记载,其中明嘉靖《常德府志》说:“府西三十里,武山下有崔婆宅,相传宋时道士张虚白尝馆于酒姥崔氏家,索酒不责偿,经年无厌。后询姥所欲,姥以江水远不便汲为词。张遂指舍旁隙地堪为井,掘不数尺得泉甘冽过于酒,人争市之,家道日裕。后虚白仍有诗遗姥。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