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旅游景点介绍

  东莞抗日亭碑坐落在东莞市莞城区东莞人民公园盂山北侧之古城墙上。1988年10月,东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50周年而建。纪念亭是四根圆立柱支撑的琉璃彩瓦铺成之圆赞式屋顶,面积约18平方米。亭中是1993年12月由东莞市人民政府立的一块石碑,简要叙述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榴花等地抗击日军的事迹。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于10月15日组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随后联同由中共掌握的县社训总队常备壮丁队,分赴石龙、虎门前线抗击日军,在榴花、白沙力挫敌锋。1939年1月,坚持东宝敌后斗争的各支抗日武装合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另有70余人开赴惠阳参加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此后,曾王两部汇合,在抗日斗争中发展为……[详细]
周恩来东征演讲台遗址
  周恩来东征演讲台遗址位于东莞市石龙中山公园内。台上屹立着周恩来铜像,一湾碧水绕于台后,数十石凳设于台前。这就是1925年10月周恩来对石龙群众第二次演讲的地方。演讲台原为竹木临时搭建,后因多次拆、建,延作开会、演戏之用,建国后始用砖石改建为文娱台。1925年2月和10月,广东革命政府先后举行第一次、第二次东征,均在石龙设总指挥部,指挥左、中、右三路大军,围剿以惠州为主要基地的陈炯明叛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东征军政治部进驻石龙。石龙经济繁荣,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向来为各军阀觊觎。到石龙的军阀,骚扰0-,每年使店铺多次关门停业,避往他方,短则一旬,多则上月。1925年2月,周恩来第一次来到石龙,在石龙商务分会的欢迎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坚决摒除旧军队的恶习,但群众的疑虑仍未打消。10月……[详细]
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
  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东城区温塘社区茶岭坊向南边的袁厚常家的一间平房里,占地约60平方米。1940年6月,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撤销,由陈铭炎、黄树楷、王士钊三人作为县委委员,组成中共东莞县委,陈铭炎任县委书记、黄树楷任组织部长、王士钊任宣传部长,谢阳光任武装部长,王河任妇女部长。县委机关设在温塘村袁厚常家。当时东莞县委的工作主要是领导东莞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在水乡一带组织抗日武装和抗日团体,在大后方开展工作。(东城区委宣传办祁晓峰)……[详细]
中共东莞二线县委机关遗址
  中共东莞二线县委机关遗址位于东城街道温塘社区皂二村南元巷,GPS坐标:北纬23°0250.6,东经113°4942.6,海拔高17米。1942年5月,中共粤北省委被破坏。根据形势的需要,东(莞)宝(安)前线地区于1942年7月成立中共东(莞)宝(安)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黄宇,组织部长王士钊,宣传部长刘汝琛,领导东江敌后前线的东莞、宝安、增城等地党组织,机关设在东莞林村。为了准备坚持长期斗争,东宝临工委决定把党组织分为一线、二线,一线负责支援部队,二线负责秘密斗争。根据东莞地区辽阔,各地政治条件不同的情况,东宝临工委又决定将东莞县一线党组织划分为前线和后方两个县委。同年7月,中共东莞一线后方县委在东坑卢动家成立,辖东莞广九铁路两侧地区,书记莫福生,组织部长姚山,宣传部长卢动。中共东莞二线县委也……[详细]
中共东莞县特派员机关遗址
  中共东莞县特派员机关遗址位于东城街道温塘社区袁泽光(温塘乡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家里,GPS坐标:北纬23°0259.8,东经113°4949.5,海拔高程34米。1943年4月,中共东莞一线、二线县委撤销,改设特派员。陈铭炎任中共东莞县特派员,方定、王文魁、刘志远任副特派员。东莞县特派员隶属中共东江前线临时工委领导,机关设在温塘乡袁泽光家里,下辖厚街、太平、大岭山、水乡、清溪、常平六个区。陈铭炎在温塘主持全县工作,下乡工作时,他坚持与群众一起吃地瓜、喝粥水、食野菜,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信。1943年上半年,为战胜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东莞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生产自救,种下大批旱地作物和秋收作物。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二五”减租,帮助广大农民度过灾荒。在艰苦的岁月里,东莞党组……[详细]
袁振英故居
  袁振英故居位于东城街道温塘社区茶中村南边路28号,GPS坐标:北纬23°0257.3,东经113°4953.3,海拔高程21米。袁振英(1894-1979),笔名震瀛。1894年7月14日出生于此地,11岁随父母到香港,并进入香港的英文学堂读书。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1920年任《香港晨报》及广州《民号报》《新民国报》。在此期间,为声援广东学生反对“二十一条”、-日货的斗争,组织广东游东记者团赴日本、朝鲜等地进行宣传活动。同年7月回国途经上海时,应陈独秀之邀,担任《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的主编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年8月加入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共产党》月刊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底赴广州,任……[详细]
  立新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东城区立新犬眠岭村北面的金桔岭山南坡,建于1966年。纪念碑内安葬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蔡焯、张检、袁生等14位烈士的骸骨。纪念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碑高5.4米。碑座呈正方体,边长2米,用水泥、红砖构筑。碑的正面朝东南,碑身中间竖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纪念碑座上面横刻着“永垂不朽”四个字。碑座中间是油漆书写的碑文,现字迹全消。周围是140平方米宽的水泥平台,平台四周种有青松翠竹,四季常青。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和原有的纪念碑年久失修,1997年底拆除旧纪念碑。2000年3月,立新村委会在洋杞坑村与洋田沥村交汇处的山顶重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广场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新纪念碑长4米,宽3.7米,高10.5米,碑身中间竖刻“革命烈士纪念……[详细]
榴花抗日纪念亭
  榴花抗日纪念亭坐落在东莞市东城区峡口村铜岭山北面。东莞市政府于1997年7月出资修建。1998年10月15日,市委、市政府在这里举行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榴花抗日纪念亭落成典礼。沿着铜岭北面山峰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矗立在山顶的榴花抗日纪念亭。台阶两边种有郁郁葱葱的青松,一直延伸到亭前。纪念亭呈四角亭形结构,高10米,共分三层。亭底层的正面挂着刻有“榴花抗日纪念亭”的牌匾。亭里立有一块抗日纪念碑。整个纪念亭占地面积约1480平方米。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石龙、广州、虎门相继沦陷,莞城危在旦夕。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迅速组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抵抗日军的入侵。10月19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由社训总队政训员何与成、副总队长颜奇率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详细]
温塘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
  温塘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坐落在东莞市东城区温塘村南面大王公山下的温塘联办中学校园内。1966年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袁罗炯、卢昌、袁桥稳、袁丑引、袁旭基、袁发枝、钟根、李妹、袁成、陈林、袁邓加、袁丁、袁启厚、袁咸陈、袁享等16位革命烈士而建。纪念碑坐西朝东,水泥红砖构筑,碑座呈正方形,边长1.9米,碑高4米。碑的正面用红漆刻有碑文,字迹现已全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剿匪战斗中牺牲的温塘籍烈士,温塘村委会于2002年10月在温塘年丰山庄年丰楼旁边山麓新建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园内新建有黄色琉璃瓦的烈士纪念亭,亭长13.1米,宽10.8米,高12米。纪念亭的正前方沿着台阶而上栽种了两排挺拔的青松。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坐南向北,碑长……[详细]
  东江纵队抗日浮雕位于东城街道榴花公园英雄广场纪念景区内,GPS坐标:北纬23°0509.8,东经113°4847.9,海拔高程40米。东江纵队是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创建的一支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在华南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东江纵队在中共中央、中共南方局和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1万余人的人民抗日武装,并坚持在华南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抢救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盟军武装人员和国际友人;英勇打击敌人,积极配合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作战;在东江和北江广大地区,建立了总面积6万余平方里、人口450万以上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华南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中共中央……[详细]
赖成基故居
  赖成基故居位于万江街道新村社区仁凤坊二巷8号,GPS坐标:北纬23°0212.1,东经113°4102.4,海拔高程5米。赖成基1907年生于万江新村村。幼时读了几年私塾,后在其父开办的莞城“广昌隆”打锡店做工。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东莞各行业纷纷组织工会,被选为莞城铜铁锡工会委员长,兼任莞城糖果酱园工会委员长。1925年秋,在国民革命军举行第二次东征期间,发动工人帮助东征军运送物资。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任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莞城工人支部书记。1927年1月当选为东莞县总工会执行委员。1927年4月15日,广州发生--大屠杀,--笼罩东莞,赖成基留在莞城广昌隆隐蔽,坚持秘密斗争。1927年秋,中共东莞县委成立,赖成基任县委委员。他在莞城以及附近一带,联络青年工人,宣传……[详细]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成立遗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边社区阜东路旁,GPS坐标:北纬22°59′35.3″,东经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年间,2004年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5.3米,进深35.5米。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木作梁架。硬山顶,辘筒灰瓦屋面,灰塑龙舟脊。头门置塾台。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袁屋边乡位于莞(城)太(平)公路篁村路段的丘陵地区。1942年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为了巩固和扩展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派出-队到袁屋边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了农会组织——岗岭会,随后又成立民兵队和乡民主政府,袁屋边成为抗日游击队的一块抗日根据地。1944……[详细]
古道故居
  古道故居位于万江街道共联社区古屋村,GPS坐标:北纬23°0207.5东经113°4215.9,海拔高程17米。古道,又名锦榕,1919年生于万江共联村。1937年在东莞中学读高中时,常与罗尧等同学到农村宣传抗日,组建进步学生组织,出版进步刊物《熔炉》,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全省高中毕业班集训期间,加入“学生集训总队抗先队”。1940年夏,帮助东莞国民党县政府到寮步横坑发放抗击入侵日军死难烈士抚恤金,宣传中共坚持抗日的方针,激发当地群众抗日救国的斗志。1941年夏至1942年11月,先后担任中共水乡区委宣传委员和东莞一线前线县委组织部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水乡抗日工作。1943年3月调到山区,在清溪谢坑以教师身份作掩护,领导清溪一带的地下党工作。当东莞出现大饥……[详细]
水濂革命烈士纪念碑
  水濂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南城区水濂社区长排山脚,碑园总面积约350平方米,分二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瞻仰坪,地面是水泥混凝土。碑座耸立在第二层级,坐北向南,面对巍峨的水濂山。纪念碑高6.5米,呈立体梯形,主体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碑顶立有一个鲜红的五角星,碑正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碑身用白色云石围砌。碑园四周建有护栏,护栏两边种有柏树。碑园前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后面是长排山,山上长满了苍翠挺拔的松树。抗日战争时期,水濂山区是东江纵队活动的游击基地之一,水濂抗日自卫队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东江纵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水濂地方组织领导人民群众,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水濂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依靠水濂人……[详细]
东莞水乡北区武工队队部遗址
  东莞水乡北区武工队队部遗址位于中堂镇四乡村泗涌,是原东莞水乡北区武工队队长郭奖贤的故居,GPS坐标:北纬23°0306.3,东经113°3638.8,海拔高程3米。该建筑为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现建筑面阔10.6米,进深16.2米。面阔三间,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抬梁与穿斗式梁架,凹门廊,墙体以青砖、泥砖砌筑。1948年4月,根据中共东宝县委指示,东莞水乡区委扩大会议在潢涌黎耀家的洲寮召开。会议由中共东莞县委宣传部长兼水乡区委书记何胜(卢焕光)主持,区委书记王纪平、区委祝锦龄和陈成来、黎耀、各支部负责人及部分党员骨干参加。会议决定:正式宣布成立水乡北区武工队,任命郭奖贤为队长(1949年1月由祝陈溢接任队长),祝厚良为指导员。区委召开扩大会议后,1948年4月中旬,当时部分武工队骨干和队员20……[详细]
容海黎公家祠——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遗址
  容海黎公家祠——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遗址位于中堂镇潢涌村德本坊大街亲仁巷13号,GPS坐标:北纬23°0722.4,东经113°4348.3,海拔高程3米。1949年8月,占据潢涌的国民党东莞县保警第三大队,在中共领导的水乡游击队的接连打击下,被迫撤出潢涌。游击队进驻潢涌,随之公开建立民主政权,成立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罗金润任区长,陈成来任副区长,区政府设在潢涌村容海黎公家祠,新四区区政府成立后,公开张贴布告扩大影响,事前酝酿好的地下乡村组织亦公开活动。同时,秘密建立三个武装连(蛟龙、青龙、过江龙),集中在潢涌整训,开展形势教育,同时进行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每连100人左右,共300多人。三个连平时分散在附近农村活动,必要时集中活动打击敌人。1953年土改结束后,区政府撤销。1956……[详细]
霍锡熊烈士墓
  霍锡熊烈士墓坐落在东莞市中堂镇斗朗村渡头。1987年4月,中堂镇人民政府为纪念霍锡熊烈士牺牲40周年,把烈士的骸骨从惠阳县富美村(现惠州市惠城区芦洲镇富星村)移葬到他的家乡斗朗村渡头。墓坐西向东,呈圆形体,半径2米,周围有约1米高的围栏,墓碑高3.6米,上窄下宽,钢筋水泥结构,顶有红五角星,碑上竖写红色大字“革命烈士霍锡熊同志之墓”,碑底座刻有霍锡熊烈士生平简介。墓地总面积约27平方米。霍锡熊,又名霍路洪,曾用名石熊。1915年出生于东莞中堂镇斗朗村。1938年8月,霍锡熊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广东抗日民众自卫团增城三区常备队。东莞、增城等地失陷后,他奉命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同年12月上旬,他率领民众武装在斗朗抵抗日军的进犯,毙伤日军多名。1944年春,霍锡熊奉命调到东江纵队独……[详细]
恒慎陈公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
  恒慎陈公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望牛墩镇上合望角村,GPS坐标:北纬23°0410.7,东经113°3923.7,海拔高程-5米。1936年10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广东工委领导。这标志着中断了七年之久的中共东莞地方组织重新建立,东莞党组织的活动得以恢复。1937年4月,中共广东工委派麦蒲费到东莞县望牛墩望角村,主持成立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东莞工委)。成立大会在望角村恒慎陈公祠召开,谢阳光任东莞工委书记,张如任副书记,王鲁明(王寿祺)、卢仲夫为委员。辖莞城、厚街、高埗、中堂、东坑5个支部,共有党员16人,东莞工委机关设在望角村恒慎陈公祠内(后迁至莞城力行小学)。东莞工委成立后,在望角村举办了一期党的知识学习班,为发展-员打下基础。东莞工委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详细]
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
  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望牛墩镇望角村王洲,1967年4月由望牛墩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修建。占地约156.76平方米,碑高约4.6米,混凝土结构。碑身正面竖排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字。1945年春,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派出部队在水乡一带活动。日军与土匪勾结,企图对东江纵队进行合击围歼。部队决定,以部分兵力向蕉利、望角挺进,诱敌进入圈套,打乱其围歼计划。4月17日晚8时,部队从芦村上船,迅速占领望角、蕉利。部队主力放在正面战场蕉利,而望角只有一个独立中队。独立中队占领望角后,在阵地上构筑简易工事,中队的38名游击队战士和当地民兵60多人分别扼守望角四周的据点,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敌。4月22日拂晓,伪军四十五师一个团和刘发如匪部共700多人,如潮水般从聚龙江、寮厦、石面、简屋村等几个地方围……[详细]
大步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革命烈士墓
  大步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革命烈士墓坐落在东莞市麻涌镇大步村集体公墓“安陵”内西南角,由大步村于1993年10月22日建成。纪念碑坐北向南,高3.8米,宽1.85米,长1.85米,底坐外砌瓷砖,碑柱为石米砌成,碑体正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红字。纪念碑后面是墓园,一字型列着祝厚良、祝窝群、祝国良、陈有、何炽科五位烈士的墓。每座墓相对独立,墓顶为拱形,两侧分别立有两根石柱。每座墓高1.6米,长2.9米,宽2.4米,墓体外砌马赛克瓷片。南面的墙上嵌着墓碑,墓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另外三面用砖围砌起来,成为一个完成的小陵园。祝厚良,1943年在大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东江纵队,1953年3月在湛江执行公务牺牲,牺牲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二师五团指导员;祝窝群,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