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旅游景点介绍

塘尾李氏宗祠
  塘尾李氏宗祠在塘尾村西北角,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院落,占地770多平方米,建于明初,重修三次,最近一次维修是1999年。门外左右各遗旗杆夹,乃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二进堂号“追远”,前檐下还挂“文魁”、“经元”二匾,皆由后人仿造,原匾由明成化年间举人李质立,已于文革被毁。里间壁栊满置神主,两边对联“举目思言功祖德,存心为孝子慈孙”,其时从六世祖坟上担回来的三只乳猪静静躺在坛前,香火缭绕,供祖宗享用。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详细]
梅菴公祠
  梅菴公祠:塘尾上班李氏十二世祖李梅菴的家祠。始建于明万历前间,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装修。坐北向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设二塾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9.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41.28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详细]
景通公祠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李景通的家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首进设二塾台。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详细]
晚翠公祠
  晚翠公祠:为南社谢氏七世祖谢晚翠的房祠,也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10且),1937年、1998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为三间二进合院格式布局,头门设两塾台,头一进大门很简朴。墙基及门框、门楣均为红砂岩材质,两侧门柱刻对联“泽由七世,衍派千枝”,横额“晚翠公祠”。进门是一个窄长的木质挡中屏风,背面也有对联:“居乡当敦伦睦族,入庙须尊祖敬宗”。正屋上悬“仰徽堂”横匾,下边供奉先祖牌位。占地面积212.1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招梁与穿半混合式木作梁架。公祠门前的空地上立有两块旗杆石,分别是为同治四年、光绪二年的进士所立。一个家族在短短11年的时间里,就出了两个进士,确为家门盛事。……[详细]
云野公祠
  云野公祠建于公元2002年,堂号为“敬德堂”,面积158.8平方米,集资金额,港币58万元,人民币2万8千元。祠堂中的狮阶础柱均为麻石,梁桁檐罩都是仿古木构件。……[详细]
266、毓生楼
毓生楼
  毓生楼(俗称西楼)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是南社村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独具民国特色的民居,外部是西式小洋楼造型,内部保留中式“四水归源”的天井和金字屋的结构,居所中西合璧,是谢毓生所建,故名毓生楼。……[详细]
云蟠公祠
  云蟠公祠俗称“花厅”,座落于百岁塘北岸的富贵巷,毓生楼(俗称西楼)之后。据《南社村志》载:云蟠公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岁(1780年),宽9.7米,纵深11.7米,118.5平方。2009年重修后成为南社村史陈列馆。云蟠公祠重修后,依然保持整体原貌,尤其是凹斗式的门脸仍然是红石砌就,云蟠公祠的石匾、石钉均为原件,檐下的彩绘已经褪色、模糊,仍保持原状,单单从门口可以看出南社古建筑管理所对古建筑的修复越来越专业,保护措施越来越得力。门口联曰“家传玉树,门接乌衣”,其实“玉树、乌衣”都是谢姓之代名词,这里都潜藏着谢氏的故事。厚德堂上一幅对联:上联为“乌衣子弟历代名声远”表示谢氏是赫赫有名的望族,历代闻名,而下联“银杏碧桃麟趾庆呈祥”中“麒趾呈祥”指人之生男孩,此联指该房子孙娶媳妇及孩子开灯……[详细]
藮谷公祠
  藮谷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为南社谢氏八世祖藮谷公而建,公祠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櫟与穿斗混合棵结构,两侧廊房为歇山顶,中间留有天井,便于采光及空气流通,建筑面积约116.3平方米。藮谷公祠内有一古井,名为荫禾井。据《南社村志》载:荫禾井,蕉谷公祠,即藮谷,便要水源荫禾,故名。……[详细]
麦氏宗祠
  麦氏宗祠位于牛过蓢古村落前面,叔俭祖家庙左侧,少恭麦公祠右侧,始建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936)。明清两代均有重修。最近重修为1997年。坐东向西,面阔10.7米,进深26.5米。三开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抬樑与穿斗混合式樑架,硬山顶,灰塑龙舟脊,碌灰简瓦。其柱、门框、墙角均为红石。门联“来龙结叶,宿国家风”,横匾为“武烈流芳”。中堂桂“爱悫堂”匾。后堂祭殿供奉麦氏宋五、六、七世之宗祖。该祠堂具有清代东莞祠堂的特点,是研究当时建筑的历史资料。同时,对于研究牛过蓢族史有深蕴的价值。……[详细]
牛过蓢古村
  茶山牛过蓢古村,位于生态园管委会附近,属茶山镇超朗行政村。原称“楼阁蓢”,因语音相近,被讹称为“牛过蓢”,俗称“牛角蓢”。由于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麦,故又称为“麦屋”。于南宋初年立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牛过蓢的自然生态优美,使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明清时期的“世外桃源”中。牛过蓢古村有明清古建筑80间,除古建筑外,其最大特色,有古树33棵,树龄104至764年,榕树群毗连着数千平的竹林,并呈半圆形之势环抱古村,蔚为壮观。该村现有明清古建筑80间,村中古民居、书屋、祠堂、更楼、碉楼、古庙、古井、里巷、围墙等保护完好,代表性建筑有麦日桃故居。故居分别由书屋、住宅、碓间组成,内存华板、板雕、石雕、砖雕、墙雕、灰塑、壁画、板画、书法等,作品构图独特,雕工精美,充分体现屋主对高雅、清幽的追求和脱……[详细]
麻涌拈花寺
  拈花寺位于华阳湖湿地公园内,拈花寺的名字源于“世尊灵山会上拈花示笑”,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会祖心意。史料记载:古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距今已有640余年的历史了,因位于马元河边,故命名马元寺;在公元1645年间,又有麻涌乡绅萧礼有,出资扩建马元寺,为方便信众烧香礼佛,在寺前建了一座木桥,因木桥雕龙画凤、做工精妙、命名为花桥。古寺与花桥相映成趣,日出氲氤绕桥,恰似云中。如同天桥一般,夕阳西斜照在桥面,宛若彩虹,构出一幅水乡绝佳美景,造就了文人墨客广为赞颂的麻涌八景之一。花桥佛庙当时在人们心里,有着难以割舍的神往情怀,相传麻涌第一名人——文官挂武印,功在明室的萧奕辅到此进香,当年就高中进士,故广东省内麻涌周边及水乡地区的信众,对佛庙更是敬之有加,广大信众来自于四面八方,烧……[详细]
大岭山观音寺
  大岭山观音寺位于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石洞景区中心,是至今为止东莞第一座自筹重建寺庙与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镇四镇相邻,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据载,大岭山观音寺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观音寺一度香火鼎盛,高僧辈出,然经时代变迁,古寺毁于战乱。其前身为观音古庙,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庙。1914年改奉观音菩萨。文革期间,古庙基本荒废。改革开放后,当地信众修建数间小庙,因无人打理,久成危房,破败不堪。1991年左右,一位香港人在原址重修,并在古庙附近塑弥勒佛佛像一座。法不孤起,遇缘则兴。感应道交,不可思议。2001年,觉悟法师任观音古庙住持,并改名为观音寺,发愿重兴古寺。针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觉悟法师从规范管理、-办道入手,依教奉行,庄严道风,广结善缘,领众熏修,引领信众树立……[详细]
东莞镇象塔
  东莞 镇象塔 原位于东莞市城区象塔街,因城市建设需要,1966年移至东莞市博物馆内。建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据陈伯陶《东莞县志》卷89载:“南汉时群象害稼,官杀之,大宝五年,禹馀官使邵廷琄聚其骨建石塔以镇之。”塔平面八角形,由塔座、塔身、塔顶三大部份组成,高4.15 米。塔座和塔顶为红砂岩石料,塔身为花岗岩石料。塔座为仰覆莲瓣须弥座,须弥座上各面刻有力士神像。塔身各面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现存302字可以认读。塔身上端各面刻有佛像、飞仙。塔顶又分为莲瓣底座、覆盆、四方佛、山花蕉叶和塔刹五部份。全塔雕刻精细,佛教色彩浓郁,幢塔结合,风格独特。 1979年东莞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逆水流龟村寨
  逆水流龟村寨 位于东莞市虎门镇白沙村。为明崇祯年间太仆寺少卿郑瑜所建,占地6889平方米。全寨建筑布局取形于龟,0前面正迎着一条小溪逆流而来,故名。寨内由一条两米宽的直巷纵穿南北,4条3米宽的横巷横贯东西;房屋排列有序,示意金钱龟甲。寨墙四角及南北中端各有一座望楼,北端的代表0,南端的代表龟尾。龟尾是全寨的唯一出口,寨门有“里闾保聚”石匾,有木吊桥(今改为水泥桥),四角的望楼代表龟路。墙外是一条宽18米的护寨河。因四面皆水,亦称水围。全寨除部分围墙房子倒塌及个别住房建了新楼房外,其余均保持原貌。寨内水渠、水井等设施保持完好。1993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莞方氏宗祠
  东莞方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厚街镇河田村。建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祠为五进四合院式布局,深为66.4米、宽16.6米,总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第二进为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坊楼为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如意斗拱,高8米,门额红砂岩石板上阴刻“六桂留芳”四字。祠内二、三进檐墙上灰塑有精致的山水画艺术装饰,其余各进脊饰有山水、花鸟、人物陶塑,栩栩如生。祠内保存有建祠时侍讲学士方孝孺草书木刻阴文的对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宗祠建筑现存完好。1993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方氏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余屋牌坊
  余屋牌坊位于东莞市东城区余屋村村口。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表彰余士奇父子而赐建。清光绪年间、1993年、2000年重修。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明楼为木结构歇山顶,额施如意斗栱承重。坊额一面刻“进士”、一面刻“赐恩”四个大字。余士奇,东莞余屋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官宁国知府,断疑案快速准确,卒于任。其父余宗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得敕赐文林郎。同年九月赐建此牌坊。198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罗亨信家族墓
  罗亨信家族墓位于东莞市篁村。1988年发掘。包括有三座墓葬,自南向北依次为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罗亨信祖父母合葬墓和罗亨信父母合葬墓。墓道两侧有石羊、石马、石麒麟及石刻的龟趺神道碑。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天顺三年故通议大夫左副都御史致仕罗公赠淑人刘氏墓”,分南北两个墓室,墓室以石板砌筑,内置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砂,上盖石板。南室置女尸,北室置男尸,人骨架尚存。北室墓顶还置一方石圹志。随葬品有陶罐、青花瓷罐、碗、金箔、铜钱、“为善最乐”铜镜、刻有“都御史章”“永乐第一科进士”篆书的石印、银簪、耳坠及一件油烟墨等。罗亨信父母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景泰八年制加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罗公淑人黄氏墓”,石室内置两副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砂,上盖石板。南棺内尚存头骨及上下肢骨,随葬几枚铜钱,墓主应……[详细]
陈志敬墓
  陈志敬墓 位于东莞市虎门镇梁屋村小捷山。墓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灰沙夯筑,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保存完好。陈志敬,虎门北栅村人。陈志敬之孙陈益(?~1592年)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从安南(越南)带回番薯。试种成功后,在其祖陈志敬墓地右方买地三十亩进行扩种。经农史学家考证,引种时间比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引种还早八年。 198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道滘大坟
  道滘大坟俗称万人坟,位于东莞市道滘镇金牛坊村北。清顺治四年(1647年)三月二十八日,明末抗清英雄张家玉与道滘东莞义军首领叶如日等率军在道滘抗击清兵,殉难者数千,张家玉的祖母、母、妻、叔、妹等亲属数十人也为清兵惨杀,乡人将众遗体合葬于此,故称大坟。道光六年(1826年),道滘举人叶安济牵头,捐得白银千多两重修大坟,并砌上花岗岩石板,同时亲撰“大坟”等三通碑刻。1987年道滘政府曾拨款维修,并安排专人管理,现大坟面积450平方米,保存完好。张家玉(1615~1647年),字玄子,号芷园,东莞市万江区村头村人,29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被赠封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继后又加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增城侯,誉称为广东抗清“三忠”之一。1993年东莞市人民政……[详细]
赵玉女墓
  赵玉女墓位于东城区石井村狮子岭。又称皇姑坟,建于宋淳祐六年(1246年),面积80平方米。先后三次重修。墓前的石人、石马、石狮、石羊、华表无存。1988年重修时,在墓左中部壁上发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东莞知县马逢乐对保护该墓的碑刻。赵玉女(1159~1245年),南宋高宗之女,宋室南渡时散于民间,被起兵勤皇的东莞人邓锐收留,后许配其子邓惟汲为妻,宋光宗即位后,玉女得认为皇姑,其夫邓惟汲被封为“税院郡马”,附城主山村的女婿黄寿昌被封为“郡马婿”。宋枢密院丞相赵汝遇特为黄寿昌书写了“国戚名家”的木匾额(匾长2.36米、宽0.95米),字为阳刻、贴金箔,今挂在主山村黄氏宗祠内。赵玉女住所多种梅花,故称“梅墅”,今存部分遗迹。198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