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旅游景点介绍

沙角炮台门楼旧址
  沙角炮台门楼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办广东海防时,于清光绪十年(1884)由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字、水师提督娄云庆开始主持修建。坐西向东,高8.36米,宽7.75米,厚3.6米,拱形顶,占地面积约1130平方米。门楼上有一个阅兵点将台,正面灰塑匾额左侧写有“沙角旧台久圮甲申冬兵部尚书彭粤督部堂张筹办海防以此门户饬修复肇董其事工竣以志诸石云统领肇军提督军门娄云庆跋末将任英俊监修”中间写有“沙角”2字,右侧写有“光绪乙酉秋月立”。门楼两侧有三合土围墙连接,围墙残长63.9米,高3.7米,厚0.6米,围墙上密布枪眼。围墙后宽阔的平地为练兵场。练兵场长约56.1米,宽约17.1米。沙角炮台门楼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详细]
沙角濒海台旧址
  沙角濒海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清光绪十一年(1885)在被毁的沙角炮台旧址上改建而成。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0140平方米。该台有3个用水泥、砂石、混凝土筑就的圆形露天炮位,直径约10米,炮位后面有暗道串联,后上方筑有带枪眼和码墙的指挥所围墙,炮位前筑有带枪眼的驳岸围墙。濒海台前是缴烟码头,麻石条铺筑,呈三角形。缴烟码头上竖有林公则徐纪念碑一座,德国产克虏伯炮一门,道光年间铸造国产铁炮一门。濒海台扼守珠江出入口水道,兼扼三门口进入太平墟要冲,与第二道防线之威远炮台遥相呼应。沙角濒海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沙角临高台旧址
  沙角临高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扯旗山山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临高台为明台暗室组合,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炮巷暗道深长,炮巷入口处为临高台门楼,高约7.8米,宽9.4米,青砖和红砖筑成;炮巷内两侧有暗室,分别为弹药库和兵房;炮巷尽头连接一个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的圆形露天炮位,直径为8.5米,现存储弹坑34个,指挥官站位2个;炮巷与炮位相连接处有一长方体形水池,水泥灰砂砌筑,长1米,宽0.52米,深0.55米。临高台所处地势比濒海台为高,两台彼此相连,补充濒海台之不足,声威互壮,扼守相宜。沙角临高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沙角迎薰门旧址
  沙角迎薰门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沙角捕鱼山与扯旗山之间,建于清代晚期,东北—西南走向,占地面积约176平方米。迎薰门高3.05米,宽1.7米,门额上 书写“迎薰门”3字。两侧围墙延伸至山上,墙厚1米,高3.05米,三合土夯筑。西南侧围墙残长76米,东南侧围墙残长约100米,靠近迎薰门处被沙角海军部队门楼断开。沙角迎薰门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一定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沙角捕鱼台旧址
  沙角捕鱼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捕鱼山,在旗山东边,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前捕鱼台、后捕鱼台、左捕鱼台、右捕鱼台四台组成,占地面积约22,490平方米;四台一字排开,隐藏山中,为暗堡式炮台;穿山暗道为砖石砌墙,灰沙粉刷,水泥砂石铺地;暗炮位方木支撑盖顶,顶部拱圆;在捕鱼山顶建有露天炮位一座,炮池呈圆形。沙角诸台以捕鱼台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有门楼一座,护墙围绕,颇为壮观。围墙内筑炮台,并设有兵房和练兵场。沙角捕鱼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沙角仑山炮台旧址
  沙角仑山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仑山,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设有炮位五个,每个炮位有暗道相通,四周设有围墙;炮台还设有烽火台、兵房、军械弹库等设施,占地面积约1490平方米。现存的仑山炮台有三个暗堡式炮位,分别为仑山霹雳台、仑山振威台和仑山□□台,三个暗炮位现已崩塌,暗道保存较为完好。山顶现存两个露天炮位,炮池形制为圆形和月牙形,有暗道三条,清兵营房四间。沙角仑山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沙角旗山炮台旧址
  沙角旗山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电厂内旗山上,建于清光绪九年至十六年(1883—1889)。沙角炮台扩建时,先后在白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龟山、狮子山、白鹤山、象山、凤凰山修建了10座炮台,旗山炮台为这一时期所建炮台,占地面积约165平方米。现存有炮位两个,分别位于旗山山腰的暗堡式炮台和山脚的露天炮位。暗堡式炮台由门楼、穿山暗道和暗炮位组成,炮台门楼缺牌匾,2000年在炮台附近发现“旂藏炮台”碑一通。炮池扇面最大半径7.2米,扇面弦长8.4米。沙角旗山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义勇之冢
  义勇之冢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社区南牛背脊山(大人山)山腰,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保卫战中牺牲的清朝官兵合葬冢,1974年义勇之冢迁至牛背脊山山腰。坐东北向西南,宽5.17米,深9.55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室两旁刻有“英灵钟吉地,佳水绕明堂”对联。1841年2月26日,英国侵略者大举进攻虎门第二道防线上横档岛炮台。守台将士奋力还击,结果大部分以身殉国。留下的10余名勇士虽身负重伤,仍宁死不屈,愤然集体投井,壮烈牺牲,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战后,虎门军民从井中打捞起无名勇士的遗体与其他阵亡士兵一起就地安葬。1885年,虎门军民将这些忠勇之士的骸骨迁至横档岛山边筑坟安葬,题为“義勇之塚”,坐东北向西南,墓碑高130厘米,宽47厘米,花岗石石料,上款刻 “光绪……[详细]
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
  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社区南牛背脊山(大人山)山上,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北边,沿着大人山山脊分布,呈东西走向,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早在明洪武年间,就在虎头山(即大、小虎)垒营设防,称为“讯地”。明万历十六年(1588)移营至武山(威远岛上),名为“虎头门山前寨城”,后因水浅不能泊船而废。清初,迁至三门口(即九门寨),名为“虎头门山后寨城”。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驻地从三门口(即九门寨)迁至石旗岭(即大人山),由东莞人士捐银7400余两修筑寨墙,长186丈,用三合土夯打而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扩建城寨,用砖石砌成。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置水师提督,衙署皆设虎门寨内,成为广东海防最高指挥部。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现存1400余米,高2.1米,厚约1米,……[详细]
晚节公祠
  晚节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应洛公祠左侧,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2004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1.75米,总进深22.5米,占地面积约264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正面墙裙红砂岩。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头门檐下壁画、木雕精美,进门有挡中。后堂神台处供奉明七世祖至明十一世祖神位。后墙内有乾隆四十年重修碑两块。晚节公为南社谢氏七世祖,该祠对研究岭南地区祠堂具有很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
  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原名景河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村计岭。1941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配合中共地方组织,在大岭山已建立八个乡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成立全区性的政权机构——连平联乡办事处,负责处理根据地内的民政事务。景河李公祠,始建于清代,2004年重修。 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面阔11.37米,进深16.68米,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蝴蝶瓦。该旧址对于研究岭南抗日革命史及清代祠堂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社关帝庙
  南社关帝庙,又名武帝庙,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东坊村民小组办公室左侧,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2002年重修。坐西向东,三间二进一香亭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8米,总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屋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塾台,挂匾“武帝庙”,进门有屏风。天井中建独立香亭。正厅内挂匾“乾坤正气”,供奉关帝神像。该建筑壁画、灰雕、陶雕、石雕精美,对研究清代岭南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凤池民居
  李凤池民居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60号,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曾重修。坐北向南,为三间两进两廊三合院布局,与书房相连,呈“L”型分布,总面阔20.33米,总进深18.48米,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次间设0,二进内墙周边设防盗木板,防盗木板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大门的防盗圆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二层设上人平台,室内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满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读书学习。民居与书房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又于内部设一过道相通,使用方便。该民居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谢遇奇家庙
  谢遇奇家庙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东坊47号左侧,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1997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3.75米,总进深21.35米,占地面积约294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镬耳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匾额阳刻“家庙”,年款“光绪辛丑年”,落款“陶浚宣题”,挂“荣膺一品祀享千秋”对联,进门有挡中屏风。后堂悬挂“载德堂”木匾,神台处供奉清十八世祖至民国廿二世祖先牌位。后堂屋脊灰塑有“光绪辛丑”、“文如璧造”款。家庙是清廷为表彰谢遇奇功绩恩准而建造的。谢遇奇曾跟随左宗棠去新疆平定叛乱,以战功历补为副将,历官金门协台、九龙协台、顺德协台、副将、署漳州、镇南、韶边镇总兵,封建威将军。……[详细]
百岁翁祠
  百岁翁祠,又名社田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北一40号左侧约10米,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光绪十年(1884)、中华民国六年(1917)、1999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0米,总进深21.7米,占地面积约217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立柱、门框、墙脚石。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屋脊,碌灰筒瓦。头门挂匾“社田公祠”,挂“三房系本 十世源流”对联。头门内两侧各有一块石碑,为“百岁翁祠记”。中堂悬挂“繹思堂”木匾,脊灰塑有“光绪甲申”、“意新店造”款。后堂神台供奉明九世祖至明十二世祖谢氏祖先牌位。该祠堂原为谢社田住宅,后本人决定将所居之堂改为祠堂。谢社田为南社谢氏第四房派十世祖谢彦庆的号,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详细]
南社谢氏大宗祠
  南社谢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百岁坊对面,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代曾修缮,1995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6米,总进深12.7米,占地面积约122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立柱、门框、墙脚石,麻石柱础、台阶、塾台。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屋脊,碌灰筒瓦。头门挂匾“谢氏宗祠”,进门屏风。后堂悬挂“聚顺堂”木匾。后堂神台供奉陈留堂上谢氏历代祖先牌位及明九世祖至民国廿三世谢氏祖先牌位。该祠堂为南社村明代建造最早的祠堂,对研究岭南地区祠堂具有较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中山书院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近代泥砖民房。1941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委任杜襟南同志在此创办《大家团结》报,这是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抗日报纸。该报为油印版,每个星期出版一期,共出版了20期,主要进行抗日游击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及日伪军的活动等。1941年9月与第五大队在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新百姓》报合并,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前身。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廊院落式布局,长9.11米,宽10.71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留下小部队和抗日自卫队在大岭山坚持内线作战。为保持部队之间以及部队与地方中共组织的联系,在缺乏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困难条件下,在此以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秘密开展交通联络工作。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长9.50米,宽7.49米,院落式布局,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71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交通站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详细]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原为大王岭村刘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尹林平、梁鸿钧与第三大队负责人曾生、邬强和卢伟良等,经常在此开会,研究部队和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讨论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1941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事训练班在此开班,学员住在会议室内。刘氏宗祠,建于清代,2005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面阔10.87米,进深17.25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188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0年9月,中共前线东江特别委员会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把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领导中心设在东莞。同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此设立大队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也设在此。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宽10.70米,长11米,占地面积约137平方米;硬山搁檩结构,墙体采用当地传统的“金包银”砌法。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大队部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