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旅游景点介绍

  初坑村十八烈士纪念碑(又称正坑十八烈士纪念碑)位于东坑镇初坑村独岭,GPS坐标:北纬22°5907.0,东经113°5531.3,海拔高程9米。1946年4月上旬,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的30多名指战员集结在东莞寮步凫山乐平围(俗称簕棚围)村后的荔枝园里,被当地-武装发现。4月16日,国民党军队和当地-武装对他们进行突然袭击。该中队迅速向大岭山方向突围撤退,驻东坑正坑村休整。20日凌晨3时许,该中队被驻寮步的国民党第五十四军三十六师一○八团第三营一个连和寮步联防队共200多人包围。游击队员迅即突围,与敌人进行激战。战斗持续至上午11时,由于敌众我寡,有18名游击队员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这18名烈士的遗体由正坑村群众收殓,集体葬于独岭岭顶。1956年,东坑镇人民政府出资建碑……[详细]
  击毙日军大佐战场遗址位于企石镇上洞村新围自然村与大墩圩交界处的沥口河段,GPS坐标:北纬23°0413.0,东经114°0339.8,海拔高程9米。1945年2月26日,日军第55航空师团军用第7号飞机,从柬埔寨金边飞往日本,途经东莞上空时,因故障于当天晚上8时许迫降于东莞桥头附近的潼湖山尾头,机上有日军11人。当晚3人走向樟木头日军驻地求救,余下8人于次日早上先劫持一艘小渔船沿潼湖的石马河欲经桥头、企石出东江逃往石龙据点。船行至建塘口,又改劫一艘稍大的运输船继续逃走。东江纵队接报后,派出张苞小队、黄球小队10多名队员沿江追击,日军凭借机关-不断还击。船进入企石上洞村大墩圩附近的一条河涌时,当地清湖、上洞村民潘成贵、姚旭祥等80多人携-、土-、棍棒主动加入战斗。激战至中午,东莞军民终于将船上……[详细]
维高公祠——东江纵队宿营地遗址
  维高公祠——东江纵队宿营地遗址位于石排镇下沙村下沙村小组,GPS坐标:北纬23°0338.5,东经113°5719.2,海拔高程8米。下沙村在解放前称沙宝里。1940年下半年,中共地下党以沙宝里学校为据点,逐步建立起了党的地下组织。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做秘密情报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加东江游击队。由于有了地下党组织的接应,东江纵队也将下沙作为宿营休整的基地。1944年2月,东江纵队铁东大队成立后,经常在沙宝里维高公祠宿营,每次有100多名队员,在祠堂里打地铺。沙宝里离横沥很近,附近有日军炮楼,经常用望远镜巡查抗日游击队动向。但沙宝里村前的几棵大榕树挡住了日军视线。游击队员在维高公祠宿营时,都关上大门。公祠有一个侧门,侧门外是一条小巷,队员们就在日军的眼皮底下,从公祠侧门出入活动……[详细]
  大元帅大本营遗址位于东莞市石龙镇惠育医院内。该医院建于1902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广东为数不多的知名的慈善医院之一。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与石龙商务分会相距仅30米。1923年3月2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大元帅府),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驻地原设广州。但因军事需要,曾数次把大本营移至东莞石龙。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公开叛变革命。1923年5月,原接受收编的叛军杨坤如、洪兆麟再度叛变,孙中山命桂军刘震寰和滇军胡思舜部一万多人进攻博罗、惠州,并于5月30日亲赴石龙督战,设行营于石龙车站。自此,孙中山多次到石龙布置和指挥战斗。是年6月4日,孙中山又到石龙。石龙人民在贝底水街的惠育医院接待了孙中山。孙中山与欢迎代表在惠育医院正门前合影留念,并在此与侍卫长和大本营一位参……[详细]
  石龙中山纪念堂位于石龙镇中山公园内,GPS坐标:北纬23°0646.3,东经113°5107.4,海拔高程5米。纪念堂坐北向南,为二层砖木石结构,后改钢铁金字架。长42.2米,宽26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纪念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1934年由石龙乡民集资兴建,1937年落成。1925年2月,为讨伐盘踞在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了第一次东征,因石龙水陆交通发达,商贸繁荣,靠近广州,孙中山带领东征军进驻石龙并把大本营设于石龙,多次来到石龙指挥作战。在第一次东征中,东征军击溃了陈炯明的军队,但此时广州发生了杨希闵等军阀的叛乱,东征军不得不回师广州,结束了第一次东征。期间孙中山于1925年3月因病去世。孙中山与石龙人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他逝世后,石龙人民为缅怀他的革命业绩,把石……[详细]
  虎门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虎门镇则徐社区鹅公山山顶,GPS坐标:北纬22°4912.1,东经113°3943.0,海拔高程50米。1938年10月23日,日军占领虎门。虎门军民继承反帝反侵略光荣传统,奋起反抗,写下了华南地区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抗战胜利后,为告慰阵亡忠魂和死难同胞,当地政府发动虎门各界人士捐资,在鹅公山顶修建“虎门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1946年4月20日,纪念碑建成,太平29个团体及虎门驻军总共3000余人集合举行揭幕典礼及公祭大会,对阵亡的抗战将士和死难同胞致以哀悼。这座纪念碑已成为虎门军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象征,也成为日军侵略罪行的有力见证。20世纪50年代,海防部分在碑顶加建了一个圆形的瞭望台,并在碑的一侧安装了10多级高的钢筋……[详细]
横坑抗日义士纪念碑
  横坑抗日义士纪念碑位于寮步镇横坑村西面的豆腐岭附近,GPS坐标:北纬23°0107.3,东经113°4808.5,海拔高程21米。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抗击日军而牺牲的寮步良横乡(即现在的横坑、竹园、上屯、霞边、新旧围、岭厦、下岭贝七个自然村)的54名村民而建。1939年7月4日,驻东莞日军得到汉奸送来的情报,说良横乡有抗日武装,于是出动300多人进犯良横乡的横坑村。良横乡联防自卫队奋起抗敌,提出“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的壮烈誓言。战况十分激烈,由早晨一直打到下午,敌我双方展开肉搏战。日军最后攻陷横坑村,大肆烧杀抢掠。这场战斗,良横乡联防队牺牲54人,负伤20人,毙伤日军30多人。这是一场平民百姓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场阵地战,是自发的民众抗日武装以差劣装备、为保卫家乡而进行的一场英勇的抗日斗争……[详细]
148、黄友亭
  黄友亭坐落在东莞市凤岗镇花果山西侧。建筑面积17.2平方米,占地面积86平方米。亭由4根钢筋水泥圆柱支撑,两柱相距4.15米,亭高5米,亭顶部为深红色的圆柱体,亭呈四角形,用深红色的琉璃瓦盖顶,亭东面横梁上是由原广东省省长刘田夫题写的亭名“黄友亭”。亭子里南北两侧建有水泥浇制的靠背坐椅。亭子地面用花岗岩铺成,亭中立一黑色石碑。石碑由底座和碑块组成。底座用花岗岩制成,长1.16米,宽0.59米,高0.58米;碑块高1.25米,宽0.75米,厚0.21米。碑文由原东江纵队飞鹰队长何通撰文,原路东抗日民主政府新三区区长张松鹤书写,记载了黄友的生平及牺牲经过。黄友(1927—1944),凤岗镇凤德岭人。1942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任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飞鹰队)班长,在虾公潭、凤凰山等战斗中屡建战功。……[详细]
凤岗烈士陵园
  凤岗烈士陵园坐落在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区东面的花果山,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由凤岗镇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兴建。1994年7月22日奠基,1995年7月22日落成。1973年10月,凤岗公社人民政府在花果山首建凤岗革命烈士纪念碑。此后,政府每年都在山上种植花草果树,遂将此地命名为“花果山公园”。烈士陵园是由花果山公园改建而成的。凤岗烈士陵园的入口处位于花果山西侧。进入园内,大门的左旁,有一个40平方米的停车场,停车场的东北边,设有水泥浇制的座椅,供游人小憩。以停车场为起点,一个环山水泥路顺着北—东—南—西的方向延伸;环山路有5条水泥人行道通往山顶。凤岗革命烈士纪念碑耸立于山顶中央,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在纪念碑西南面约20米处,耸立着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凤岗籍东江纵队战斗英--友而……[详细]
李鹤年故居
  李鹤年故居坐落在东莞市莞城西隅社区阮涌路3巷4号。故居面积约70平方米,为清代末期建的三间两廊式民宅。1928年初,这里是中共东莞县委机关的联络点。……[详细]
罗少彦故居
  罗少彦故居坐落在东莞市桥头镇迳联古村落东门右侧100米处。基地面积为2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3平方米,青石墙体,由正房、偏房组成,共3间。门檐有花草灰塑,封檐板上雕有精美的花纹图案。正房保存完好,偏房曾经修葺。……[详细]
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
  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清溪镇南面的大窝山上。纪念碑碑身高9.9米,正面镌刻着“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金色大字。碑座长6.5米,宽4米,正面是碑文,记载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清溪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其余三面是描绘革命前辈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及军民鱼水情的大型浮雕。抗日战争时期,清溪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于1938年夏组建清溪抗日自卫大队。同年12月,清溪抗日自卫大队联合石马、凤岗塘沥自卫大队和东莞壮丁常备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组成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之后,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汇合组成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清溪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广九铁路以东(简称路东)开展游击活动的地区之一。1944年春,清溪成立抗日民主乡政权。1945年4月后,以清溪为中心……[详细]
抗战期间国民党东莞县政府遗址
  抗战初期国民党东莞县政府遗址位于樟木头镇石新养贤学校内,GPS坐标:北纬22°5419.6,东经114°0458.0,海拔高程10米。养贤学校建于1930年,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坐北向南。1938年11月,莞城沦陷,广九铁路首尾已为日军占领,但中段自平湖至横沥9个站完全在抗日军队控制中,当时国民党守军和地方部队在此驻军1万多人,故东莞、宝安两县政府都搬迁到樟木头石马圩。东莞县政府搬入石马圩北面的养贤学校。国民党东莞县县长张我东,国民党东莞县党部书记长香棣方等县政府、县党部工作人员在此办公。当时,国民党广东省金库、交通部电政局以及驻军司令部等部门也迁至养贤学校附近地方,一时樟木头、石马成为东莞政治、经济、军事中心。1943年,日军打通广九线,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迁往惠阳镇隆。1945年1月,迁到……[详细]
饭盖岭战斗遗址
  饭盖岭战斗遗址位于企石镇企石村北面,现黄大仙公园至金海岸体育长廊一带东江河岸,GPS坐标:北纬23°0501.6,东经114°0032.1,海拔高程12米。1938年10月21日,300多名日军分乘7艘木船从惠州方向沿东江顺流而下,进入企石境后,日军一路-杀东江沿岸村民,激起义愤。当日下午3时许,企石村民姚亚渠、黄满球、黄衍祥等组织了200多人-,在企石村百骨山一带江面截击日军。当时驻企石长和圩五分庙的国民党军队第153师某连,一名排长请缨率20余人参加战斗。下午5时左右,2艘日船冲出包围驶向下游,被村民击沉1艘,另1艘在饭盖岭下游强行登陆,30多名日军冲向饭盖岭抢占制高点。国民党军队排长命部分官兵掩护村民撤离,自己率10余人与日军展开饭盖岭高地争夺战。激战至傍晚7时,日军攻占了饭盖岭,8名……[详细]
燕窝五仙潭抗日斗争遗址
  燕窝五仙潭抗日斗争遗址位于石排镇燕窝村,GPS坐标:北纬23°0600.6,东经113°5342.6,海拔高程8米。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了石龙,经常派出小股部队到附近村庄骚扰百姓,搜寻抗日部队踪迹。据燕窝村民回忆,1943年冬,一个中队的日军窜入燕窝村袭扰群众。半个月后,两名日军再次窜入燕窝村掳人抢劫。大多数村民被迫躲到村后的山岭上。当时有一个妇女来不及躲避,被日军抓住,后寻机逃到后山。两名日军追赶村妇时,被隐藏在后山小路边的村民王渭枝、王渭培、麻包(外号)三人合力打死其中1人,但让另一名日军逃脱了。随后,村民们把日军尸体用麻袋装起来,绑上石头,丢在燕窝村外面的一口深潭里面(现大博士幼儿园附近)。几天后,腐尸被水浸泡发涨浮上水面。村民再次将日军尸体用麻袋包着,重新绑上石头,沉入燕岭山中比较……[详细]
大片美税站旧址
  大片美税站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片美村陈家厅,又名五郎家塾,占地长11.6米,宽14.1米,面积约163平方米,是一栋一院一进四间并列的清代建筑。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为冲破敌人的经济--,保障部队给养,东纵司令部决定成立路西税务总站,在各地成立收税分站。大片美税站属于路西税务总站的分站,贾华任站长。白天税务人员深入到连平圩、大沙圩、大塘圩、杨屋圩等圩市征收税款,傍晚回到税站缴款。税款集中后,再缴交路西总站。税站人员除做好征税工作之外,还经常到各村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组织农抗会、青抗会、民兵等抗日团体,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搜集和传递情报,积极参军参战。1945年冬,国民党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发动内战,大岭山区的抗日民主政权转入地下活动,税站不能公开收税,税站人员也转入隐蔽活……[详细]
  新二区区府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大石板村。原是三层砖木结构的炮楼,北侧为金字水瓦房,长9.5米,宽5米,总占地面积约为47平方米。1939年由该村村民黄吉华所建,以防盗匪。随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41年4月初,东莞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连平乡民主政府成立,乡政府设在该炮楼内,乡长李金腾,副乡长刘桂平。1944年8月13日,东宝行政督导处东莞新二区政府成立,区府机关也设在此炮楼。张英为区长,辖连平乡、大沙乡、金桔岭乡、张家村乡、篁村乡等。新二区政府成立后,积极发展生产、征收公粮、支援部队、动员参军以及宣传抗日。1958年该炮楼被拆去两层,北侧瓦房于1990年改为一层砖混合结构的水泥房。(大岭山镇宣传科教办牛志平)……[详细]
洪裕邝公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驻地遗址
  洪裕邝公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驻地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岭顶,GPS坐标:北纬22°5511.6,东经113°4848.5,海拔高程36米。该遗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太公岭邝氏家族十六世祖邝洪裕所建。面阔11.60米,进深29.07米。砖木石结构,三间二进合院布局,硬山顶,抬梁与穿斗结合式梁架,首进设两塾台,两廊围墙为镬耳式,公祠左侧山墙嵌刻《建造洪裕公祠碑文》。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自卫队,同时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在太公岭村建立了一个交通接待站,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938年初,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此训练抗日青年。同年12月,中……[详细]
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地下交通站遗址
  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地下交通站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新围,原为当地村民邝应陶夫妇的民居,现仅存遗址。GPS坐标:北纬22°5520.9,东经113°4843.6,海拔高程33米。1938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张英第一次到太公岭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住在邝应陶家,秘密开展宣传,组织联络抗日工作。1938年10月在此成立中共太公岭支部,张英任支部书记,发展了邝应陶、殷灿林、邝池寿3名党员。1939年在此建立中共东(莞)宝(安)联合县委机关交通总站,县委领导张如等经常住在这里,听取工作汇报,召开会议,研究抗日工作。1940年春,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转移海陆丰时,由张英亲手在园内埋下20多支-和地下党员名册,在埋藏位置种下了芒果树作标记。1940年6月,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撤销,中共东莞县委成立,交通站仍继续保留并……[详细]
  墩厚堂——抗战期间党员妇女干部培训班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园山村民小组。GPS坐标:北纬22°5523.9,东经113°4843.9,海拔高程32米。墩厚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南向北,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面阔8米,进深13.3米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墙体。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抗日自卫队,同时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打下了群众基础。1938年8月,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太公岭村墩厚堂召开第一次妇女工作会议。会议由县委妇女部长王河主持,赵学光、黎颖瑜、曾玲、谢坚、何欢、黄宝珍等妇女干部参加。1939年上半年,中共东(莞)宝(安)联合县委机关曾移到此地办公,于同年7月举办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