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邓承修故居(壶园)
      邓承修故居(壶园)位于惠州市淡水镇上拨子围。名壶园,是邓承修故居之一,总面积约420平方米,四周设有围墙。仿北京四合院作法。开东门,镶“壶园”石匾。进为大院,两边有抄手廊联通南北建筑,北面是两层楼房,南面是一座三开间的平房,正门对过(即北抄手廊)中间有一亭,造型古朴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艺术构件:有多种几何图案及花草纹的挂落、横披;刻有花草图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狮子。封檐板纹饰丰富精细,有蝙蝠、八宝、梅兰菊竹。山墙博风灰塑花草绶带,垂背头上灰塑了鳌鱼、龙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邓承修,惠阳县(今惠州市)人。举人出身,官至鸿胪寺正卿。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镇南关大捷后,邓承修被任命为中越勘界大臣。勘定中越边界。2015年12月10日,邓承修故居(壶园)被广东省人……[详细]
    惠阳农民协会旧址
      惠阳农民协会旧址位于惠州市市区都市巷13号。旧址为何姓住房,三进院落式,建于清道光年间。 1925年底,国民革命军肃清了东江的反动势力。国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负责惠、潮、梅三个地区的行政领导。东江各地的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惠阳县农民协会在省农会的具体指导下,于1925年11月16日成立朱观喜为农会委员长,戴云昭为副委员长,何聪为秘书,林喜、黄星南、余子光、何有等为执行委员。以此为会址。不久,惠州的各行业工会也纷纷成立。1926年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广东省农民协会在惠州设立办事处,办公地点也在此处。 1978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芒坑革命旧址
      白芒坑革命旧址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平陵镇山下村委会,距圩镇3公里,三面环山,面积约3公里。白芒坑革命旧址主要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休整旧址、白芒坑党小组与农会成立旧址、白芒坑人民武装成立旧址、白芒坑人民抗击日军遗址、白芒坑反击战遗址组成。2008年10月,中共龙门县委、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白芒坑革命旧址为龙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芒坑革命旧址,保存尚好的建筑为新围(旧称松龄围)红四师休整旧址。新围,GPS地理坐标为北纬23°41′02.8″,东经114°21′28.8″,海拔88.8米。坐东南向西北的新围,是三堂四横一禾塘一池塘的清代客家围屋。1927年12月19日,师长叶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由化县抵达龙门县地派。同月20日,进驻龙门县城活动,27日早上,途径平陵山下白芒坑,受到白……[详细]
    罗浮山摩崖石刻
      罗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博罗县罗浮山。罗浮山原有九观十八寺,石刻多分布在这些寺观的周围。-物普查核实,共有宋代以来题刻130多题。分布在五龙潭、白鹤观、宝积寺、黄龙洞、华首台、朝元洞、酥醪观、朱明洞和石洞等处。内容多为有关古建筑的建置沿革、名人题刻、乡规民约、官衙文告、山林管理等。字体有篆、隶、行、楷、草。“罗浮”摩崖石刻为罗浮山年代较早,且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的一题石刻,位于白鹤观后五龙潭边石崖上,阴刻篆体,字大1.50×1.20米。右边刻有“淳熙己亥良月望日”八字,左边刻有“郡守睢阳吴裒男有书”。这是一题南宋石刻。在其旁有一题北宋石刻,为“长寿涧”三字,下刻“圣宋皇祐二年润十月二十七日,提点诸州刑狱太常博士范阳祖无择题”,篆体,字大0.15×0.20米。祖无择,字择之,范阳人。进士出身,曾任提点……[详细]
      博罗保宁桥 位于博罗县城西门外观背村。宋德祐元年(1275年)知县黄保创建。原有建桥碑,碑额刻“保宁桥”3字,下署“宋德祐元年乙亥仲冬吉旦”。“文革”被拆除投进河中。此桥为两孔石拱桥,南北长31.4米,东西宽4.5米、高7米。桥南段用青石砌筑长11.4米;北段用红条石砌筑长20米。桥拱呈半月形、外形古朴、坚固。因北段红石出现风化部分下塌,1972年当地村民再度维修,至今保存完好。1985年博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埔龙炮楼位于惠州市龙门县龙田镇田美村埔龙围,坐西向东,GPS地理坐标为北纬23°48′32.9″,东经114°16′03.9″,海拔82.9米。炮楼面宽15.75米,进深6.75米,建筑占地面积106.32平方米。炮楼高三层,每层设四房一厅,内设木楼板、木楼梯。每层墙体设有窗口及枪眼。顶层走廊四步。首层楼梯原设在厅后,后移到厅前。炮楼外设有一口水井,井口平面呈圆形,青砖砌筑,直径为0.65米。水井台基长2.88米,宽2米,高0.3米。2004年曾检瓦漏,现炮楼结构保存尚好。……[详细]
    九龙峰石戏台
      九龙峰石戏台 位于惠东县大岭镇谭公村九龙峰山。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是龙峰祖庙区古建筑之一。台面向山,坐西向东,利用山坡平地而建,台座1.1米高,上铺木板。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平面正方形,边长为9.7米。前有四条石柱,中间两条为四方形,两边为八角形。前设步级。前檐悬挂篆书“石戏台”。目前保存完好。1984年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博罗东坡亭
      东坡亭位于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右侧,冼药池上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后人为纪念苏东坡而建。四角,青石方柱,柱距4.35米。灰瓦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亭门向东,石檐柱高2.2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丹灶药池留胜迹,鸟声花影得仙机。”亭内梁上挂着木牌匾,书:“花香静处寒天月”7个字。1988年博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义和古戏台
      博罗古戏台 又称戏棚,位于博罗县义和乡天上园小学内。戏台距山约30米,当年观众围坐在山上看戏。戏台为清代建筑,是博罗县唯一保留下来的古戏台。戏台高出地面1.5米,台宽11.25米,悬山顶,灰沙瓦面。面宽一间,为5.25米。进深5.8米,面积为65.25平方米。壁墙有两扇圆拱门,门高2米、宽0.95米。两门之间有一矩形方窗,长2.1米、宽1.5米,窗均装饰方格图案。由拱门内进化妆间,深5.2米,面积58平方米。1985年博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上坪三仙宫
      上坪三仙宫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上坪车下,GPS地理坐标为北纬23°38′07.3″,东经113°51′32.8″,海拔465米。三仙宫坐东南向西北,面宽3.4米,进深4.6米,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神台的后壁之上悬挂两块阴刻木匾,一块中间刻“仙灵永耀”字,左刻“大清光绪十年甲申岁季夏月之上□□重修,信总张宝光、信职张纶钦、事首张廷襄”字;右刻“沐恩信士……仝立”等字。一块中间刻“恩波垂万古”字,左刻“道光十八年戊戌岁仲冬月吉旦立”字;右刻“沐恩众信等仝敬”字。三仙宫地处南昆山生态旅游区,香火颇盛。……[详细]
    惠东龙峰祖庙
      惠东龙峰祖庙 位于惠东县大岭镇谭公村九龙峰。建于明代,原名谭公祖庙。九龙峰座落于莲花山脉南端、西支江畔。因山峰宛若九条游龙,故名。庙宇处于该山腹地,故又叫九龙祖庙。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乡众捐款重修,当年的《增修九龙峰谭公庙碑记》尚存庙内。 龙峰祖庙通面宽23.8米、通进深21.5米,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构架,砖木结构。内置12根方石柱和12根圆木柱为支撑,梁架的驼峰、瓜柱等构件雕刻有精细的纹饰图案,外壁两侧及后壁均有灰塑,内壁绘壁画,内容为神话传说和民间典故。大门上 书“龙峰祖庙”,两边书对联:“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庙内正堂供谭公真人塑像,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惠州知府李□镒所赠木匾一块。 谭公真人俗名谭德,相传为元末时人。据《惠州府志》记载:谭公真人童年常在此放牧……[详细]
    博罗车氏宗祠
      车氏宗祠 位于博罗县泰美镇车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元年(1836年)重建。祠通面宽20.2米、通进深39.1米,面积889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二进院落,依次升高。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青石八角方柱,莲花柱础。过殿两旁有石栏杆。望柱为红砂岩石,方形,高1.85米,柱头呈火炬状;华板由4块红砂岩石雕成,上刻有瑞鹤、莲花、卷云、龙纹等图案,高1.35米、宽2.4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红砂岩角方柱,鼓盘式柱础。正殿安放祖宗神位,神位案台下面有一块案板,案板用红石雕成,上刻以果品、动物为内容的11种图案。案板脚露出人面兽头石雕,案板右上端刻有“大明嘉靖二十八年二月朔日”,左上端刻有“九世孙车应文男车梁奉置”。 祠内保存明代铁香炉一只,高80厘米、口径56厘米。香炉下身呈石榴状,由……[详细]
    愈南公家庙
      愈南公家庙 位于博罗县龙华镇鹤溪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关怀所建。头门样似古牌坊。下分门三道,呈椭圆形,正门高2.9米、宽1.6米,两侧小门高2.4米、宽95厘米。门框用红砂岩石垒筑。正门“愈南公家庙”石匾为翰林院进士凌云所书。石匾上方镌有一块红砂岩石匾,上刻篆书“诰命”二字。头门内为天井,种两棵鸡蛋花树。两侧为厢房。北面为上厅,供奉祖宗神位。屋顶覆盖灰色筒瓦,单檐悬山顶。关怀,博罗龙华鹤溪人,清咸丰年间任福建汀邵总兵。兴建家庙纪念其祖父愈南。1985年博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孝女祠
      陈孝女祠 位于博罗县西25公里龙华圩。创建于南朝,历代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通面宽10.4米、进深64米,建筑面积665平方米。平面为四进院落。第一进为头门,门顶镶嵌“陈孝女祠”石匾;第二进为过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殿正中上端悬挂“孝持家国”木牌匾;第三进面阔、进深各三间,内奉陈孝女塑像。第四进供奉陈孝女父母的神位。悬山灰瓦顶。 祠内左为东辕门,右为西辕门。门为斜角方形,宽2.4米、高3.2米。门前为荷花池,池为对角方形。祠内保存明代石雕刻花瓶2个,清白玉石香炉一只,明清有关陈孝女记载碑4通。 陈孝女,名妙圆,博罗沙河张槎村人。为孝敬父母,矢志不嫁。其感藕生莲孝事闻于梁武帝,南朝大同二年(536年)赐以“孝诚第一”,封龙华护国庇民夫人。广州刺史萧誉立祠于龙华寺侧,表……[详细]
    功武村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座落在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建于清末,平面为四进院落式布局,坐东南向西北。面宽19.6米、总进深52.3米。正门前面为广场,广场前砌长方形的照壁,照壁前有一口池塘。占地面积共1400平方米。头门门额置“廖氏宗祠”字,楷书阳刻。两侧封火山墙,硬山顶,龙船式脊塑有人物花草、鳌鱼塑雕,还有檐口置绿色的瓷质狮子。门内正中设一木隔屏风。柱梁间刻有姜太公访功吉、八仙闹海、穆桂英挂帅以及花木浮雕,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地面铺设红色方砖(边长均为37厘米)。两侧设套间。二进中间是一座四柱歇山顶香亭。亭内铺红色灰地面,用线界成方砖样,地面十分光滑。亭顶瓦脊塑麒麟、花鸟灰塑。亭旁种有花木,颇有意趣。左右为廊。三进为正堂,面阔、进深各三间。沿两旁通道可步入四进,中为祖堂,左、右设房。通道有横门。三、四进均为硬……[详细]
    上围牌坊
      上围牌坊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GPS地理坐标为北纬23°46′29.0″,东经114°09′55.8″,海拔103米。牌坊坐西向东,为清代三间三楼砖牌坊,通高6米,通面宽4.5米,明间阔1.28米,均用青砖砌筑。门坊额上灰浆塑“履中”字(已毁),灰沙硬山顶,龙船脊。牌坊左右两侧原砌有围墙,现只剩下左侧青砖砌筑的墙基。……[详细]
    廖守问夫妇墓
      廖守问夫妇墓 位于龙门县沙迳镇下车村。墓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椭圆形,长13.5米、宽12米,用红沙岩石、花岗岩石、青砖砌筑。砖面左上方有“廖宅坟砖”印章。墓地正中用花岗岩石刻砌成一座石屋,左右设八角柱、覆盆柱础,中间嵌一块墓碑,重檐屋顶,脊置鳌鱼。墓碑阴刻楷书,左书廖守问及其妻的生卒年月、下葬日期;中署“显考:将仕郎豫斋廖公、妣郑氏孺人之墓”;右记“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二月初十辰时及众立碑子孙的名字。碑额楷书阴刻“嘉旌义赈”石匾,由龙门知县王许之题。碑前设石祭台。墓碑前面左右两边石基座中各嵌2块碑记,楷体阴刻,字体端正清秀。左一块碑文为明隆庆六年(1572年),增城胡庭兰撰写的贺书,记述了廖守问输粟助赈等情况;另一块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由廖守问自制碑文。记述妻郑氏生平和修……[详细]
    叶梦熊夫妇墓
      叶梦熊夫妇墓 位于惠州市西湖菱湖西畔犹龙山上。墓为灰沙黄泥夯筑,墓前砌有神道,神道口耸立高大的石牌坊,神道两侧立四对石象生:獬豸、马、羊、翁仲。墓堂前面竖立着螭首龟趺的御赐祭葬碑,正中立有明吏部侍郎杨起元(惠州人)撰写的墓表,还有大学士王宏诲撰写的神道碑。现尚存墓室,獬豸、龟趺,石翁仲,石牌坊构件。叶梦熊(1531~1597年),字男兆,号龙塘,又号华云,惠州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2年)平定宁夏副总兵哱拜叛乱有功。累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万历二十五年卒,赐葬犹龙山。……[详细]
    惠州元妙观
      惠州元妙观,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国三大著名道观之一,又是中国二十三间著名道观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以元妙观为会址。创始建于唐代贞观七年(633)初名天庆观天宝七年(742)扩建后改名朝元观,后又改称开元观;宋代屡有兴废;元代元贞二年(1296)重修,始称元妙观;明代天统、天顺和清代康熙、光绪年间均有修建。始建以来几经兴废,元代晚期最为兴旺,“横流重檐,涂饰壮丽,像座威仪”。门前有块“九紫”碑寓示“紫气东来”的意思。观内分前后两殿,前为玉皇殿,后为三清宝殿,两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传由“六桥”中的迎仙桥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观经历千余年的沧桑巨变,留存的古建筑已经不多了,仅剩山门保留明代建筑特点。1993年惠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以元妙观为会址。始建以来几经……[详细]
    80、江倩墓
    江倩墓
      江倩墓 位于惠州市小金口街道白沙堆村。墓规模较大,长12.6米,宽7.6米,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湖广按察使兼理都御史李焘题墓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周光镐撰墓志铭。清嘉庆四年(1799年)复修,中宪大夫吴名琅题额联:横额为“绩若凝香”,对联为“龙真穴的千年盛,水秀山明万载兴”。墓前有石望柱一对,柱上石狮雕刻精细,小巧玲珑。墓地处广州至惠州的江边古道边上,博罗县知县曾于墓后立有保护碑记,墓碑墓表,墓志铭保存完整。据墓志记载:江倩为“浙江鄞县人”,“君鼻祖乃宋故相文忠公,讳万里也,”元初自浙入粤隐居罗浮山。志文称文忠公“不爱七尺之躯,慷慨为国死难,精忠贯金石,泣鬼神”。“白沙公(即江倩),则其裔孙”,“承口轨不激不俗,义不臣□□□□……罗山之颠,负纲常之重,即其所吐诗歌清风峻节,追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