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肇庆市旅游

肇庆市旅游景点介绍

邓拔奇烈士故居
  邓拔奇烈士故居座落在怀集县甘洒镇永富村委会高富村中心,建于1805年。坐北向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传统式平房。面阔三开间。总面阔21.89米、总进深11.53米,占地建筑面积252.39平方米。邓拔奇(1903年—1932年),又名邓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两广党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怀集县甘洒镇永富村。1922年秋,考入厦门大学。1924年,到广州参加革命。1927年,担任中共广西特委书记。1932年,调往广东东江特委工作,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2001年,邓拔奇故居被定为全县中小学“德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3年,邓拔奇故居被县法工委定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004年5月,怀集县人民政府公布邓拔奇烈士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92、2005、2008年……[详细]
梁一柱烈士故居
  梁一柱烈士故居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怀城镇永安居委会红旗路东巷25—27号。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悬山顶,青砖墙,三间三进四廊,总面阔17.35米,进深24.1米,建筑面积418.14平方米。檐下有壁画,绘有山水、花草和诗词等图案。梁一柱(1901年—1929年),又名飘渺,怀集县怀城镇永安村人,教师出身,是怀集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1928年,成立中共怀集县委员会,任县委书记。1929年初,不幸被捕。同年3月,在广西省被国民党-派杀害。梁一柱烈士故居总体布局和结构比较完整,建筑具有清朝建筑特色,是研究当地建筑有参考价值。……[详细]
植广富故居
  植广富故居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诗洞镇安华村委会六崀村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硬山顶,清水脊,两进两廊和一门楼。总面阔24.2米,总进深17.2米,占地面积416.24平方米。植广富又名植达夫,是怀集县革命烈士,1912年生;1947年参加游击队;1948年4月,在诗洞镇六龙坑被捕,后在怀集县城遭-杀。植广富故居整体布局完整,既有当地建筑特色,又具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详细]
甘洒革命烈士纪念碑
  甘洒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甘洒镇小布村委会上坪村民小组渡船头(山名)山上。建于1971年。坐东向西,青砖结构。纪念碑为方尖碑,黄色饰面,高约9米,底坐宽约1.6米,用灰色瓷砖粘贴。占地面积80.75平方米。纪念碑正面刻有正楷行书“革命烈士纪念碑”,南北两侧刻的内容同正面相同;背后刻有“永垂不朽万古长青”,底坐正面刻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甘洒镇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革命老区镇,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出现了邓拔奇、黄凡元、高棣庭等数十名革命烈士。甘洒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当地具有历史革命纪念意义。……[详细]
德庆人民“二·二八”武装起义纪念亭
  德庆人民“二·二八”武装起义纪念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城街道办香山公园环山公路路边山腰处。1948年2月28日,中共德庆地方组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部队的援助下,成功发动德庆“二·二八”武装起义,一举攻下旺埠、高良、罗阳3个地方的国民党据点,开仓济贫。武装起义震撼了整个西江流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斗志。尔后,起义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全体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名扬遐迩,战果辉煌;发展和壮大部队力量;粉碎国民党多次军事“围剿”;巩固和发展以高良三河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创建三河乡人民民主政权;开辟九龙、悦河、官马等游击新区;与粤中兄弟部队携手合作,共同钳制西江。把西江中游北岸与桂东、湘南连成一大片游击回旋地域,成为粤桂湘边游击战区的重要一翼,为后来配合……[详细]
  德庆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德庆县德城镇香山南麓睡牛山上。德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丰功伟绩。1926年,中共广东区委派高誉雄到德庆发展了第一批党员,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农-动遭到--,中共党员高誉雄、孔炎亭、刘翰平、谢五昌等40多位先驱不幸遇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共西江特委的领导下,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梁买等60多位抗日将士光荣殉国。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德庆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1948年2月28日,成功举行了震撼西江的德庆武装起义,组建了绥贺支队第二团。随后,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战斗中,取得了重大战果。1949年10月23日,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德庆。在……[详细]
德庆大寨乡农民协会旧址
  德庆大寨乡农民协会旧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大寨村。1925年5月1日至9日,在广州召开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当时,德庆县派出青年知识分子、正在广州农-动讲习所第四届(1925年5月1日入学,同年9月1日毕业)就学的德庆籍刘文灿旁听了省农民代表大会,大会发表了《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宣言》。这为德庆县成立农民协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治背景。1925年9月初,广东省农民协会指派特派员第二届农讲所学员、顺德籍的郭剑华和第三届农讲所学员、清远籍的林焕文在广州油业工会会员、德庆籍的聂秋荣的陪同下,来到德庆县宣传革命,发动农民,组织农会。1925年9月,在高良区大寨乡成立大寨乡农民协会,这是德庆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办公驻地高良大寨公祠。9月下旬,该区的平治、云……[详细]
中共西江特委德城党员训练班旧址
  中共西江特委德城党员训练班旧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城镇谭泉里45号。1940年8月,中共西江特委由肇庆迁至德庆。西江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广东省委关于“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0-;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和“长期积蓄力量”的指示精神,为统--员思想,坚定信心,提高党员的时事政治觉悟和党的基础知识,组织特委下辖的各工委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德庆举办了两期西江特委党员训练班,参加每期培训的有10多人。学员们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和党建理论教育后,各自返回原工作岗位开展工作。1940年9月初,第一期党员训练班在德城镇谭泉里45号开班,参加第一期训练班的有李平、崔建邦等十二、三人。西江特委副书记梁威林主持办班,西江特委组织部部长杨甫、委员龙世雄等讲授课程,原西江特委委员梁嘉作了讲话。在训练班中,还重点……[详细]
中共德庆三河支部旧址
  中共德庆三河支部旧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太平田村。中共三河支部在党的路线指引下,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在领导人民开展“抗山捐”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锻炼了党员,提高了山区农民的觉悟,为以后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共三河支部还组织了三河农民乡团武装,建立了一支有30多人-的常备武装队伍,预备队员有300多人,黎永钦为乡团总指挥。这支农民乡团武装实际上是中共三河支部掌握的农民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后来投入到抗日、除奸、剿匪等斗争中去。中共三河支部在德庆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德庆人民的翻身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详细]
中共西江特委机关驻德城旧址
  中共西江特委机关驻德城旧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城镇胜利东路110号。面对国民党的--逆流,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地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要求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对部份党员实行转移或调离原地。德庆党组织根据新兴白羊田会议关于“进一步巩固组织转迁农村”以教师职业保存力量;主动参加乡村保甲政权、壮丁训练及农村经济工作的精神暂时转入更隐蔽的活动阶段。1939年12月,中共德庆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辖三个支部:中共三河支部、省银行德庆乡村服务团支部、中共德庆城东支部。县工委的工作重点从县城转到农村,以高良、马圩、官圩、凤象、晋康等乡为主要活动地方,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8月,根据形势的需要,中共西江特委机关由肇庆迁至德庆,驻在德城中共地下党员谢道源家(胜利路110号即原惠积……[详细]
罗阳抗日战斗旧址(罗阳炮楼)
  罗阳炮楼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罗阳村。1944年,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实施湘桂会战第二期西进作战计划,驻守在广东的日军第23军22师团和104师团以及海军第二遣华舰队,分三路沿西江水陆并进。1944年9月22日,德庆沦陷。中共党员徐儒华当即从德城赶回高良旺埠村,召开中共党员会议,建立平和乡抗日自卫中队,徐儒华任总指挥,徐少雄为中队长,黎焕宝,苏文章为中队长。发动族老捐-,联系帮助马圩诰赠成立抗日自卫队。1944年11月下旬,占领德城的日军104师团步兵126大队,纠集日伪军300余人进犯罗阳村。中共德庆临时小组长徐儒华在平和乡动员抗日自卫中队民兵1000多人分两路奔赴抗击入侵罗阳的日军。原罗阳抗日自卫队30多人占据坚固的炮楼,利用楼壁炮窗,集中火力向来犯日军扫射。日伪军一进入罗阳村,就……[详细]
德庆“二·二八”武装起义战斗旧址(罗阳李光裕堂)
  罗阳李光裕堂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罗阳村。据村中老人回忆,光裕堂是在民国22年(1933年)由罗阳村人李宝霖兴建。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德庆地方组织主要负责人陈家志的领导下,在“为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而奋斗”的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广德怀部队的支援下,1948年2月28日,成功举行震撼西江中游的“德庆‘二·二八’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共夺取三个据点。一是智取旺埠据点;二是攻占罗阳光裕堂据点;三是巧取高良乡公所据点。在攻打罗阳光裕堂据点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派出的挺进队援助部队的军事指挥吴腾芳和分队长林安带领,星夜向罗阳地主武装据点李光裕堂进发。罗阳李光裕堂四周筑有大围墙,两侧有深水塘作堑,后面有两座炮楼居高临下对峙护卫,戒备森严,是个易守难攻之地……[详细]
中共西江特委德城联络站旧址
  中共西江特委德城联络站旧址位于德庆县德城镇东豪东街43号,温家大门楼东侧。1940年8月,中共西江特委机关迁来德庆,在德城东豪东街建立“新记”联络站,由孔泉夫妇在“新记”店以经营烟果作掩护,做交通联络工作。联络站负责人邓英华,负责接通德庆党组织与西江特委机关的联系。西江特委领导人梁嘉、梁威林等来德庆均是先由德城“新记”联络站接头,然后与德庆党组织接上关系的。西江特委在德庆开办的两期党员训练班,也是在德城“新记”联络站研究筹备的。原在四会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潘达,因开展活动被敌人察觉,受敌特跟踪通缉,党组织将其转移到德庆时,也是通过该联络站转移的。1941年1月,中共西江特委机关被国民党德庆当局察觉,便撤离德庆迁往三水,这个联络站也随即被撤销。德城联络站旧址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详细]
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司令部旧址
  绥贺支队领导了绥江、贺江一带包括四会、高要、广宁、德庆一带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积极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先后组建8个团级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指挥大小战斗200余次,配合中共人民解放军南下战斗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光辉篇章。德庆“二·二八”武装起义后,中共绥江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机关及主力转移到德庆高良与怀南一带回旋。1948年4月,根据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成立中共绥江地委。中共绥江地委书记叶向荣及地委机关多数人员随着斗争的需要,曾驻黄石降村,领导党和武装工作。1948年4月至10月,绥贺支队司令部在该屋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贯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以及边区工委的指示和大夫田会议精神。1949年1月29日,在高良镇黄石降村召开了武工队长以上干部会议,认真学习新年献词《……[详细]
中共德庆地下党小组旧址
  中共德庆地下党小组旧址(斌山中学文武宫)斌山中学创建于1944年。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了中共德庆地下党小组,校长徐儒华同志担任书记。中共德庆地下党小组在校园内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教唱革命歌曲,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投身革命。解放战争时期,马圩斌山中学师生及家属20人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们有的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有的留在敌占区从事地下工作。“把世界文明迎头赶上去,将中华民族重新救起来”,这是当时斌山中学门口的对联,体现了斌山中学把推崇世界文明、振兴中华民族作为学校最高教育的目标;同时,党小组在此成功地领导和策划了多次推翻国民党政府-派的战斗,为德庆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详细]
绥贺支队旧址
  1949年春,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绥贺支队为了领导封开人民的解放战争,由山区向平原挺进,在开辟渔涝游击区和贺江流域时的平原游击区时,司令部就设在古胡世居的大屋中,绥贺支队的司令陈胜、政委叶向荣、政治部主任何涛等,在这里领导封开人民对国民党-派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封开县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建国初期,这里也作为土地改革和清匪斗争的指挥部。……[详细]
开建县于村乡农会旧址
  1926年夏,开建县在轰轰烈烈的农-动的影响下,也开始正式组织农民协会。10月,在开建县的于村,在全县第一个成立农会。主要领导人是于善鹏、于大冲。现今,于村乡农会旧址是开建县大革命时期开展轰轰烈烈农-动的见证,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详细]
开建县官涌乡农会旧址
  1926年10月,开建县官埇乡农会成立,主要领导人是侯日宏。开建县官埇乡农会旧址是开建县大革命时期开展轰轰烈烈农-动的见证,对于了解开建县官涌乡农会的历史以及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详细]
开建县平滩乡农会旧址
  1926年10月,开建县平滩乡农会成立,主要领导人是梁时昉。农会成立后,团结广大群众,发挥农会的作用,领导全乡农民开展“二五减租”,减租减息等斗争,为农民争取应有的权利,维护了当地农民的利益。农会为了保护农会、会员的利益,迅速地组织起武装力量,把民团的人员和武装直接转过来,组建新的农民自卫队。农民自卫队巡逻放哨,担负起防匪防盗,保卫家园的任务。平滩乡农会旧址是开建县大革命时期开展农-动的见证。……[详细]
李炳辉故居
  李炳辉,字祖德,别号路得士,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1908年,赴广州读书,曾远渡重洋,到达大霹雳埠(今马来西亚)入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后在革命党人肖锦兰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他到处宣传革命,不少华侨在他的鼓动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11年1月(宣统3年),李炳辉得知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即与其它革命志士一起取道香港回国。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李炳辉随黄兴率领的“先锋队”(敢死队)攻进两广督署衙门,与清军激战一夜,英勇顽强,冲锋在前,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和其它革命军人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岁。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潘达微通过广仁善堂收殓烈士遗体72具,营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李炳辉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现今,李炳辉故居对于宣传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具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