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江门市旅游

江门市旅游景点介绍

凌东石戏台
  凌东石戏台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凌东社区。石戏台会城平安路城东小学对面,有一座历经400多年的古老戏楼,本地人沿习称“石戏台”。它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建,同治元年(1862)重修。这座戏台分前后台两部分,为单层伸出式的戏楼,这种结构形式较为常见。所谓伸出式是指戏台前台三面敞开,可三面观戏,南方气候温高雨多,采用三面透空便于通风。戏台通高7.5米,台高1米,面宽15米,深11米,面积165平方米。歇山顶式,顶部拱形,一斗三星斗拱(见照片)。屋顶坡度亦较大,有利于减缓雨水的冲刷。台基为石结构,因此俗称“石戏台”。……[详细]
卢边卢氏宗祠
  卢边卢氏宗祠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道卢边村。潮连岛是西江下游的一个河岛,因四面环水,潮汐相连,故称“潮连”,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江岸线长18.6公里。从宋朝开始,即有居民在此居住。小岛上最多时拥有136座祠堂,目前还存有67座祠堂,仅卢边村一条街上即集中有10座卢氏祠堂,其中卢氏宗祠的楹联上写着“南雄分枝”、“珠玑启典”等内容;区氏祠堂中也有“珠玑启胤”、“宗出珠玑”等字样。卢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成代二十三年(1487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历有维修。坐面南向东北,广三路,面宽26.31米,进深41.27米,占地面积920米。为砖木石结构,,单檐布瓦硬山顶建筑,砖雕、石雕、木雕、灰雕精美,祠堂慧有明代大儒陈白沙题写的“敬本堂”匾额,另有清末、民国石碑各一通……[详细]
  潮连洪圣殿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道富冈村。潮连洪圣殿俗称大王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位于潮连富冈山麓,面临西江,建筑风格独特,1998年这里成为江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84年扩建以来,洪圣殿与慈母亭、四眼井、、观音殿、六祖庙、孔子堂义学、区岳伯大宗祠、蔽天古榕、潮门古渡融为一体,成为洪圣公园的一部分。这里虽几经风霜却依然气势磅礴,甚至有学者认为这里是潮连人的根之所在。……[详细]
棠坑里大园坊
  棠坑里大园坊:著名影星林楚楚故居林楚楚(1905—1979),原名林美意,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电影演员,是香港电影的第一位女主角,与丈夫黎民伟(新会人)共同开拓早期的电影事业。她塑造的一系列“贤妻良母”形象深入人心,她的儿子黎铿、黎锡均是早期中国电影童星,孙女黎姿也受其影响,成长为一名香港优秀电影演员。司前镇棠坑里的大园坊建于清末,由当地旅加华侨兴建,曾为林楚楚居住,现在由其亲属管理。这可以说是一座庭院,坐北向南,一路三进,通宽13.1米,进深21.5米,占地面积为281.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麻石勒脚,建筑很是精致,前后还有花园,显得气派而不失典雅。旁边还建有锡邦林公祠。而林楚楚的祖屋位于大园坊内的第三间,尽管屋内尽是杂物,但不难看出,这里曾经是显赫的富贵人家。门窗……[详细]
应溪古庙
  应溪古庙:张姓人的特殊情怀田边村位于司前镇西北面,穿过村内小路,就是龙溪村。面临潭江应溪水,有一寺庙叫应溪古庙,是当地村民及众善信敬奉张王菩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建成的。田边村民祭祀张飞的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寺庙常年香火鼎盛。初建时此庙叫张王庙,后因迁址扩建至龙溪村,改名为应溪古庙。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历史原因,古庙受到破坏。时至1996年,通过社会各界善长捐助和努力,使得应溪古庙原地重现。2013年,澳门乡亲张少芬女士秉遂其父张见明先生情系故里、造福桑梓的心愿,发扬爱国爱乡、热心慈善的传统美德,牵头慷慨解囊,捐资300多万元用于修缮古庙,成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应溪古庙。如今的应溪古庙,占地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多平方米。庙内的墙壁上绘有颜色鲜艳的彩画,内容多为有着吉祥寓意的……[详细]
小坪黄家祠
  小坪村位于司前镇东南方,距离镇政府约1.78公里。黄家祠现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建筑上保存明末清初的特点,具有较重要的文物价值。黄家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维修。坐西北向东南,三路三进,通面阔19.2米,通进深41.7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后堂高6.8米。祠堂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卷尾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砌墙身,头门木匾额刻“黄家祠”,高台基,两侧有红砂岩石包台,门廊梁架雕刻精美。门厅有屏门挡中,两侧为耳室。耳室墙上还嵌有两碑,记载着乾隆及光绪两朝时重修祠堂的历史。……[详细]
河村石楼
  河村石楼位于司前镇天等村河村里。石楼建于民国时期,由太平村二十多户富人凑钱修建。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通宽8.8米,进深3米,通高18.8米,占地面积73平方米。楼身6层,由石块砌筑,每面墙身设有窄小枪眼。楼顶为硬山顶,筒板瓦屋面。据村里老人说,石楼周围的房屋和工厂一带在解放前还是集市、商铺,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河村由于水陆路的便利,曾经繁极一时。据《新会县志》记载,早在三国吴黄武元年,在司前河村一带置平夷县,是新会县的前身。曾经的河村在新会占有重要的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昌盛一时。直到解放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石楼周围的交易中心慢慢没落,代之而起的是房屋和厂房;码头也由于建新公路断流而废弃。纵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从结构独特的石楼和码头附近的旧商铺旧址中还可以窥见曾经的辉煌。……[详细]
  陈白沙墓位于杜阮镇瑶村席帽山宝鸭丘。陈献章(白沙)逝世后,明正德辛巳仲冬(1521年10月)由其子景云建墓立碑。灰沙夯土构筑,坐北向南。墓面长20米,宽15米。1979年4月新会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江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2003年确认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总保护面积1225平方米。……[详细]
新地村天主堂遗址
  新地村天主堂遗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川岛镇上川岛大洲村委会新地村,修建年代为1897年,损毁年代为1941—1942年期间。教堂遗址坐东向西,面朝大海,平面近长方形,长62.2米,宽42.8米,现存有山门、围墙、教堂墙基、柱础、水井及教堂附属建筑一座。拱形的山门和围墙基本保存原貌,在山门外以条石筑八级阶梯,围墙底部使用较规整的石块叠筑,上部为青砖砌筑花岗岩条石压顶。礼拜堂已被毁,仅存墙基和半月形圣坛。墙基及柱础石等建筑构件均为白色花岗岩石打制,质地较好。礼拜堂墙基平面近正方形,主殿东侧突出有一半圆形圣坛,直径4.56米,墙基残宽16.42米,深20.08米。教堂遗址内有柱础石8个,全部被移到墙基北侧成排摆放,基本保存较好,个别稍残。旁边有一口水井,呈圆形,井口直径1.2米,井壁用青砖和较……[详细]
陈垣故居
  陈垣故居位于新会县棠下镇石头村坑塘。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前有晒地,后有山岗。是一座砖木结构平房,一厅四房,有天井和伙房、杂物房。建筑面积124平方米。陈垣(1880━1971年),字授庵,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十四岁中秀才。后入博济医学院学习,曾与友人创办光华医学校、《时事画报》、《震旦日报》。1912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次年定居北京。致力教育和著述。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有《史讳举例》、《元西域人华化教》、《通鉴胡注表微》等著作传世。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冯如故居
  冯如故居位于恩平市牛江镇杏圃村。建于清代,为青砖砌筑的平房,一房一廊半厅(另一半为别人居住),屋宽5.5米、进深9.5米,建筑面积52平方米,硬山式,瓦木顶盖。现保存完好。冯如(1883━1912年),恩平县人,我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在此诞生,1894年随家人到美国三藩市谋生。1907年9月,在华侨集资支持下,在美国奥克兰市设厂研制飞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于1909年(宣统元年)9月制成第一架能够载人的动力飞机。在此基础上,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先后经历6次失败和挫折,克服资料贫乏、工厂火灾、资金奇缺等种种困难,终于1910年制成第七架双翼飞机,试飞成功,受到孙中山和旅美华侨的赞扬。1911年2月,他将在美创办的飞机制造公司,迁回广州燕塘,致力发展祖国航空事业。1912年8……[详细]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鹤山市宅梧镇靖村余氏大宗祠。硬山顶建筑。现仅存后楼。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中区纵队的西进部队与粤中地区人民武装合编而成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1945年1月20日在宅梧宣布成立。司令员梁鸿钧、政治委员罗范群、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谢立全、政治部主任刘田夫。初建时下辖三个团,后发展为六个团1400多人。一团是直属主力团,随司令部行动。二团驻鹤山,三团驻高明。1945年2月,司令部与一团400多人挺进云雾山。……[详细]
辛亥革命起义领导机关旧址
  辛亥革命起义领导机关旧址 位于恩平市恩城镇南埠街(今中山西路23号),原名为温利益号店铺。坐南向北,为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宽3.8米、深14.5米,面积55.1米。 1911年中国同盟会交际股干事温德尧利用温利益号,以修理机械为掩护,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同年8月,被孙中山委任为四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县)“广东明字顺军”革命武装总司令后,以此为指挥部。9月23日温德尧领导恩平人民举行起义,攻克恩城,活捉清廷知县王泽。……[详细]
亩水库濠冲渡槽
  亩水库濠冲渡槽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沙路村稻田上,1975年兴建,1977年6月建成使用,将附近万亩水库的水源引送到沙路村用于农田灌溉。渡槽南北走向架于稻田上,始点位于沙路崔嘉亨村,终点位于沙路濠北村。渡槽以钢筋混凝土构筑,长949米,宽2.1米,距地面4-5米,拱式结构,131个桥墩,跨宽6.3米,槽深0.86米,两侧以隔距1.35米的水泥支柱支撑,西侧有矮栏杆。始点处栏杆上以水泥塑有“万亩水库濠冲渡槽”等8个红字大字,终点处建有水闸与濠冲河相连通。濠冲渡槽设计合理,保存较好,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是体现20世纪70年代农业智慧的代表性建筑。……[详细]
共和碉楼
  俗称石楼,位于江门市台山市水步镇新塘村委会新塘村。建于民国时期,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41.6平方米,高21米,其中主楼6层,瞭望亭2层。主楼由条石砌筑而成,设有窄小的铁门窗,铁门已丢失,每个窗口均设有窗檐,第6层的外墙设有长方形枪眼。顶部四周是条石城跺,正面阳刻“共和碉楼”四个字。碉楼顶部的瞭望亭是混凝土结构,下层开有小铁窗,上层四面设有拱形窗口,平顶。碉楼室内有木梁、木柱支撑,有水泥楼梯通往上层,2层至6层每层设6个房间。据悉,共和碉楼始建之时,每一块条石都是由村民从远处石山开采再运回来的。碉楼的初期的作用是防土匪盗贼,在抗日争战时也发挥过防御抵抗作用。碉楼原有两条避雷针,由于时间久远和历经多次雷击,避雷针已断掉。共和碉楼的条石建筑结构在五邑地区碉楼中实属罕见,其整体结构仍保……[详细]
紫花岗摩崖石刻
  紫花岗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广海镇紫花岗。“海永无波”四字刻于高8米、阔9米的花岗岩石斜面,字高3米、宽2.2米,直书两行,双钩楷书,字迹清晰,笔力雄浑。是明代钦差总督张通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在广海大胜倭寇后书,巡视海道副使徐海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刻此记功。此外,在“海永无波”石刻前面南侧约50米处大石上刻有“波恬万顷”四字,字高0.9米、阔0.75米,阴刻楷书,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新宁县同守尤诗英和知县熊文华至此观光而刻。1989年台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巫公岩摩崖石刻
  巫公岩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海宴镇通亨村西面的巫公岩(又称西岩)。巫公岩由三块巨石相倚而成。洞高5米、宽6米、深3米。岩洞上盖刻“巫公岩”三字,每字径0.15米,字的四周刻有方框,字横书在方框内。洞右侧一块横卧巨石上刻有《西岩行》(共308字)和《西岩诗》(共56字)两首诗,字迹清楚。《西岩行》、《西岩诗》为岫云书镌。在巫公岩南边大石刻有“洞天”二字,左旁有“岫云书”三字。岫云即巫岫云,字正得,海宴通亨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任南宋州级官吏,宋德祐二年(即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入粤时弃官隐居于巫公岩。在岩北边群石上刻有“回顾”、“渐入”、“眠云”、“泽有”、“自酌”、“棋局”等字,无书写年月及书写人姓名。宋景炎元年刻。……[详细]
  学堂沟石刻位于城北镇明新村1组,年代为清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为第二批县保。……[详细]
叱石山摩崖石刻
  叱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新会市叱石山叱石寺内。有“一洗红尘”、“崖山并峙”、“山高水长”、“六根涤净”等等刻字,著名的“一洗红尘”是清咸丰年间新会双水人郑绩避兵乱时刻的,字大0.7米×0.7米,疏朗苍劲。“崖山并峙”是明末遗臣黄公辅匿于寺内扶持北燕太子反清时书写的,字大0.5米×0.5米。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田洞摩崖石刻平瑶记》石刻
  恩平大田峒摩崖平瑶记位于恩平市大田镇石山。石刻刻面呈正方形,高1.6米、宽1.55米,总面积为2.56平方米。周界刻有云纹。刻文记载元代大田峒峒民与瑶民“相聚为盗”,官兵不能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通判吴元良率壮士数千人直入大田峒,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平定“乱民”。该石刻刻于元至正十三年,恩平儒学学正郑文遑撰文,大田峒耆老冯德□立石。全文刻字共48行,每行16字,总字数为762个。字体正楷,阴刻,苍劲有力。经历了630多年的风雨侵蚀,虽然缺223字,但整体仍然完好。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