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江门市旅游

    江门市旅游景点介绍

    慈元庙碑刻
      慈元庙碑刻,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崖山祠。刻于明、清时期,记述南宋覆灭经过和历代重修的历史、赞颂宋末民族英雄,现供人参观。古碑共有12块,分别有明湛若水撰的“修复崖山慈元殿大忠祠记碑”、明成化罗伦撰的“大忠祠记碑”、明嘉靖的“重修崖山全节庙大忠祠碑”、明弘治张诩撰的“全节庙碑”、明弘治陈献章撰的“慈元庙碑”、明嘉靖杨以诚书的“正气歌碑”、清光绪的“重修慈元庙碑”、明区大相撰的“崖山览古诗碑”、“题全节庙大忠祠诗碑”、明鲁能撰的“白沙先生付麟诗碑”、明万历的“时万历戊申岁孟谷旦立诗碑”、明嘉靖何廷仁撰的“重修崖山大忠全节二祠碑”等。其中有明代陈献章所撰的《慈元庙碑》最著名,书法艺术价值较高。该碑刻是慈元庙古建筑群损毁后仅存的实物资料,其碑文记录了南宋崖山行朝、宋元崖门海战以及明代兴……[详细]
    162、白石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塔
      白石塔,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圭峰山玉台寺内。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中华民国时期被日伪军拆毁,1956年修复。塔东南向,平面六角,为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以白色汉白玉雕造,中间空心,通高5.84米。塔基须弥座施仰覆莲瓣,基周4.6米,六面分雕龙、凤、熊、象、狮、独角兽、麒麟等动物图案。第一层塔身每面设有海棠瓣形大门一个,门楣上施仿木构额枋,刻有仰莲式图案。塔檐刻有莲花纹滴水,瓦当上刻有类似海棠花图案花纹。第二至七层,形制结构与第一层相同,逐层递减,每面均设券门,层层出檐。塔顶端施仰覆莲两层,承托九级相轮与长尖形葫芦刹。该塔用材考究,精雕细刻,造形装饰优美,记载详实,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7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室
      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室,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冈州大道中58号。建于中华民国时期,现出租作灯饰店使用。1958年7月1-7日,周恩来(1898-1976)总理视察新会时在此中共新会县委机关办公楼居住,在这里接见江门、新会的干部、群众、归侨。该楼坐西北向东南,由前楼、后楼、花园等组成,通宽13米,通深47.9米,占地面积622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通高12米,西式建筑风格,中间有中庭。纪念室为周总理视察新会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7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大队部旧址(松山炮楼)
      松山炮楼,即“新鹤人民抗日游击大队部旧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白庙村松山里。炮楼建于中华民国初期,由村民梁世荣等兴建。1944年中共新鹤县委组建的人民武装——新鹤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此成立,1945年在炮楼上抗击日伪军的进攻,安全撤退。1994年维修,现已空置。炮楼坐西向东,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55.8平方米,通高13米。楼身三层,每层四周均设铁窗及枪眼,墙身弹痕累累。挑台为平台式露台,四面有栏板,四角有半圆形碉角台。楼顶中间为小楼梯屋,平顶。楼内为水泥楼板,木楼梯上落。该炮楼是新会革命历史重要纪念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7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新会革命烈士纪念碑
      新会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社区黄云山。建于1960年,纪念新会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驱。1984年重建,2003年重修,每年政府及部门单位在此举行纪念活动。碑身用砖砌筑,外墙批石米,方塔型,高16米,顶部莲花瓣雕饰,颈部雕白色葵花纹。正面上部直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碑座为正方形,边长4.36米。碑座正面嵌云石碑,横2.65米,纵0.73米,直书阴刻一千余字的小楷碑文。碑文概要记述了自1924年中共新会支部成立至1949年新会全境解放期间,新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光辉业绩。碑的周围有纪念碑广场,占地1054平方米。南面有50多米的阶梯直通山脚,加装路灯,四周种植草皮。此碑是新会人民瞻仰革命烈士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197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详细]
    宏文社学
      宏文社学,又称“奎阁”,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通面阔7.2米,通进深7.7米,建筑占地面积55平方米,三层,通高13.3米。砖木结构,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阁身首层外侧设廊,四根圆石柱承托飞檐。阁身面阔5.08米,深5.8米。首层正门石匾额阴刻“宏文社学”四个篆字,两侧石楹联为“党痒塾序式于古;智水仁山在此堂”。二层外墙石匾镌刻“奎阁”二字。三层正面外墙有圆形窗。首层高4.1米,地面铺阶砖,木楼梯。二层高2米,木地板楼面。三层地面铺大阶砖。梁启超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接受爷爷的教导,奎阁上 书-法皆为梁启超手迹。宏文社学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文昌阁,是著名历史人物梁启超活动场所之一,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83年新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霞路百岁坊
      霞路百岁坊,又称“百岁流芳石牌坊”,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东联里。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旌表乡贤赵源进(宗籍)百寿。坐西向东,以花岗岩石构筑,三间四柱三楼仿楼阁式,通面阔8米,通高6米。三楼均为石雕鰲吻檐石顶,正楼中央饰以火焰宝珠顶。各柱为方形切角状,柱垫为方形台基,下部均为抱鼓石支撑。正面明间坊额阳刻“圣旨”及“百岁流芳”等字,次间横额刻有“东方进颂”、“南极增辉”等字。背面明间坊额刻“恩荣”及“升平人瑞”等字,次间横额刻“霞山寿巩”、“天水源长”等字。赵宗籍(1815-1909),是古井镇霞路人,字源进,生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该牌坊是新会仅存的古代牌坊建筑之一,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68、文炳阁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炳阁
      文炳阁,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三堂里。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吴氏宗祠的附属建筑。1979年曾遭雷击残损,1985年乡亲捐资维修。为仿楼阁式砖塔,坐南向北,平面八角,七层,通高31.6米。青砖砌墙身,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内设螺旋式楼梯通顶层。门口石匾阴刻“文炳阁”三字,两侧石联为:“文章光壁府;炳蔚耀星垣”。塔顶为攒尖式,葫芦塔刹。每层均有飞檐,各层各面墙身设长方形绿色琉璃格窗。该塔是新会现存较高的古塔之一,是地方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井及慈尊宫
      石井及慈尊宫,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浐湾社区诗书街。始建于明代,1995年群众捐款维修,现由社区管理。石井,俗称“大井头”,明初邑人谢景伭于山边石隙凿石建井。井口以花岗岩石砌成方形,边长1.1米,井深4米。井壁镌刻有铭文:“象山之麓,磨石如玉,囗得其源,甘泉涌渌,酌之不贪,用之云足,宜人之寿,益人之禄。”井水从石隙冒出,终年不竭,清且甘。井旁建有一座慈尊宫,清雍正及光绪年间重修,香火鼎盛。该井是新会仅有的几座明代古井之一,史实详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新会莲花井
      莲花井,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城西社区新盛街。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由邑人林济开凿,用作女儿的嫁妆,现正常使用。井口呈圆形莲花瓣状,用一块大灰砂岩凿成,直径1.3米,突出地面0.5米。井壁用红砂岩砌筑,内径0.97米,深4.75米,水质清纯,至今仍为居民汲用。井旁原立有林济立的碑记一方,碑脚四周砌石。地面凿有莲花井地券,刻有地图。现在碑刻及地券不存。莲花井是新会仅存的元代古井,史料详细,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71、炼丹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炼丹井
      炼丹井,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南宁社区朱紫路。建于北宋。传为宋代会城道人李之先开凿,用于炼丹制药,清同治九年(1870)、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维修。1990年会城镇人民政府再次重修,在井四周铺条石,加立铁栏杆。1991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立保护标志,加以保护。井口以长石筑成方形,边长1.03米,井深4.5米。井口石刻有“炼丹井”、“同治九年重修”、“民国十年重修”等字。该井水质极佳,是发豆芽、酿酒之甘泉。该井年代久远,史料详实,保存较好,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门窑址
      北门窑址,原称“古窑群遗址”,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的猪乸岭及马山。隋、唐代遗址。古窑群依山而建,地面可见的有约20多座残窑,分为上、中、下三排,分布面积达20000平方米。猪乸岭山脚下有一座保存较好的窑炉,窑膛深4米,宽3米,高约2米,后壁可明显见到三条烟道,窑壁烧成火红色,窑顶熏成烟黑。在鹿场内约有7-8座残窑的遗址,直径2-2.5米不等,窑壁已倒塌,仅存下半截的窑脚。窑群四周散落有青瓷碎片。1995年出土一件唐代青黄釉三足炉。附近相连的马山北部山脚也发现11座窑址,均残损严重。根据出土器物及窑炉形制估计,该窑址年代在隋唐前后。该窑址面积大,数量多,年代久远,是新会有代表性的古代窑址之一。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10日,北门窑址被公布为第八批……[详细]
      陈宜禧纪念亭位于江门市台山市台城街道南塘社区,年代为1920年。2019年4月19日,陈宜禧纪念亭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博健学校旧址位于江门市开平市月山镇博健村,年代为民国。2019年4月19日,博健学校旧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江门市规划展览馆
      江门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新区五邑华侨广场会议中心首层,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馆以“规划让城市更美好”为主题,划分为序厅、魅力江门展示、展望江门展厅、解读江门展厅、宜居江门展厅、120°3D影院、阳光公示厅七大展厅,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实用、时尚的空间设计风格,展示江门的城市建设历程、城市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蓝图。展览馆齐集“专业决策、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三大功能,让市民和游客了解江门城市发展、参与政府决策多了一道窗口,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林健生表示:“城市规划是公共决策,希望借助展馆的展示,让市民亲身参与了解城市建设的历史和日后发展的前瞻,为政府做城市规划设计建言献策。”展馆还使用了不少高科技展示手段,如高科技智能互动模型演示、电子签名系统、合影留念系统、多点触控互动演示墙、“漫游江门”自行……[详细]
    江门市美术馆
      江门市美术馆(又名李铁夫美术馆)坐落在江门市院士路五邑华侨广场内,于2005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2009年10月20日加挂“李铁夫美术馆”。2015年,市美术馆进行内部升级改造,于2017年7月进场施工,至2018年12月完工,已于2019年3月20日面向市民免费开放试运行,在试运营期间将举行“建设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纪念李铁夫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如沐春风一一美籍华人周树桥绘画艺术展”等活动。升级改建后的江门市美术馆建筑为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12293.76平方米,设置6个展厅(其中有3个固定展厅,3个临时展厅),展线达到640.76米,同时,设有装裱修复室、摄影室、影音室和公教室等功能室,履行展览、作品典藏、学术研究、美术教育、惠民服务、摄影及对外交……[详细]
    五邑华侨广场
      五邑,指今广东省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级行政区。五邑华侨广场位于江门市蓬江区发展大道,占地81766平方米,分为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6座会馆。6座会馆已建成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美术馆、江门市规划展览馆。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如加拿大总督伍冰志、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详细]
    开平市革命烈士陵园
      开平市革命烈士陵园座落于金山公园内一座山头上,由上山台阶、牌坊、瞻仰平台以及纪念碑组成,总面积约为1300多平方米。纪念碑高11.6米,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开平市革命烈士陵园作为开平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每逢清明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庆日,市四套班子领导、全市各部门代表、共青团员、社会团体、驻军部队、离退休干部、学生、市民等社会各界干部群众,自发在开平市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弘扬传承革命先烈爱国爱乡精神。……[详细]
    开平市博物馆
      开平市博物馆位于梁金山公园内,用地面积7738.9平方米,主体建筑一栋,总建筑面积4115平方米,总投资约2376万多元。建有陈列展览区、公众服务区、藏品库房区、业务科研区等,是一座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五邑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开平市博物馆新馆,目前开办的展览有:开平历史文化陈列、开平民风民俗展、馆藏陶瓷精品展等。参观者可以读懂开平历史文化,可以购买碉楼金山箱、双喜扇、马岗竹器等富有开平特色的文创产品。展馆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展厅为开平历史文化陈列展,第二展厅即碉楼(华侨)文化展,第三则是展厅临时展览。整馆全面展示了开平的历史发展、名人故事、人文风俗、碉楼文化等内容,充分表现出开平市作为“华侨之乡”“碉楼之乡”的城市美誉,也极大的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开平市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详细]
    缉熙堂祠堂
      时代:清代地址: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四巷与五巷之间缉熙堂乃清朝嘉庆年间梁君杖的十一个儿子为他所建的祖祠。嘉庆四年(1799)动工,次年竣工。该祠堂布局为三进两天井,青砖结构,杉瓦盖顶,宽10.45米,进深26.8米,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巨木为柱,抬梁坚固,构件雕刻精美,彩绘壁画清晰,原汁原味,充分体现出清代中期岭南建筑的艺术特点。建此祠堂时,因梁君杖健在,按俗礼讳死,故不称祠堂,为弘扬祖德,发扬家族“忠信仁义,尊师重道”等优良传统,故起名缉熙堂。缉熙堂建成后,成为梁君杖家族议事,喜庆的活动场所,并以超前的意识,物尽其用,利用它开辟成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书院。梁君杖四世同堂,四代共育男丁107人,其中有功名的81人,监生、贡生、举人及进士70人;二品官员4人;四品以上官员6人;五品以上10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