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保定市旅游

    保定市旅游景点介绍

    定州考棚
      定州考棚位于定州市城内,为清代古建筑。1982年7月23日,定州考棚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州汉墓石刻馆
      定州有一处碑林,又称定州石刻馆。还有一处汉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汉墓就在碑林院内。或者说,围绕汉墓建起了一处碑林。走进碑林院子,几十株高大的柏树蔽日遮天。迎门一处三开间的小型展室,陈列的展品介绍了两汉中山国在定州建都的历史以及部分汉中山王陵出土的文物。1982年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建有展室,可通地下墓道,展室前立有移来的两通石碑,一为“苏文忠公祠记碑”,另一为“题魏国韩公祠碑”。墓汉总长24米、宽10米的砖砌墓室并不宽大,却也设有前、中、后室和左、右耳室。墓室内展有少量随葬品。这座当初传为“靖王坟”或“慕容陵”的汉墓,经1995年的发掘确认墓主人是享有“侯”爵位的东汉晚期墓葬。据说,这座侯墓是我国第一座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的东汉砖室墓。院内东北部有定州文物部门收集和征集流散于寺……[详细]
    定州晏阳初旧居
      晏阳初旧居在定州中山东路定州中学的斜对面,一个典型的北方风格民居,不是门前有块碑,不是建筑油漆的鲜亮,无论如何都会让路人忽略视而不见的。晏阳初是四川巴中人,定州的旧居则是他“贫民教育运动”中在此的居所。整个旧居坐南朝北, 是一个正房加东西厢房组合的四合院,看介绍,其旧居只是原来建筑群的五分之一,许多已不复存在。房间里空空荡荡的,释放不出什么信息。如果不了解晏阳初,只看几间空屋似乎味如嚼蜡,但历史的意义都在背后显现。晏阳初是个上世纪初的留美博士,是一位爱国兼社会改革的实践者。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认为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民族复兴,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必须提高民众的素质和技能,他把眼光投放在了中国的最底层——农村。成立了平民教育会后,需要一个实验基地,定县一个中国最普通的……[详细]
    清泰陵(雍正陵)
      泰陵坐落于今河北省易县西15km永宁山下的太平峪。是清雍正皇帝的陵墓,其陵寝规模之宏大、体系之完备、建筑之精美,堪称清西陵诸陵之首。雍正帝登基后曾在遵化州九凤朝阳山选定陵址,后因风水原因而废弃,命亲王允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另觅新址,改选在易州永宁山下,首辟西陵。泰陵于雍正八年(1730年)始建,雍正十六年(1738年)建成。雍正皇帝及其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奉安于泰陵地宫。泰陵由南至北第一座建筑是五孔石拱桥,流经桥下的北易水清澈透底,常年不息。跨过五孔桥便是西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巍峨壮观的三架石牌坊。过石牌坊即是泰陵的门户——大红门。进入大红门,即是凝重华丽的圣德神功碑楼。它稳坐于神路正中,建筑形式为四面辟门,重檐九脊歇山顶,黄琉璃瓦。楼内中间有一对高大的赑屃驮着石碑,碑高13.2m,宽2.……[详细]
    清昌陵(嘉庆陵)
      昌陵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嘉庆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昌陵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从前面的神……[详细]
    清慕陵(道光陵)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陵寝,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内葬宣宗道光皇帝、孝穆成皇后钮枯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咸丰皇帝的生母)。慕陵在清东西两陵区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隆恩殿面阔由五间改为三间,殿内装饰不施彩画,月台的规制也比前代简单。地宫之上只有石圈。这也许是和道光皇帝提倡节俭有关。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年),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据说他曾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上朝。所穿的衣服,不经三次洗涤不更换。慕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详细]
    清崇陵(光绪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叶赫纳喇氏(1868-1913年)。光绪登基时,正值清朝面临内忧外患,一直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陵还未建。他的梓宫(棺椁)在故宫观德殿暂安,1909年才由宣统朝着手操办。修建期间,清朝已走向灭亡。宣统皇帝与隆裕皇太后退位,向中华民国政府提出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议和代表及各省都督,对清室要求宽大应许。1909年3月,光绪的棺椁又由观德殿迁往西陵梁格庄行宫停放。虽然北京至西陵当时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前面有卫兵开道,随后是……[详细]
    涿州永安寺塔
      永安寺塔,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东10公里刁窝乡塔照村北50米处。当地人俗称“塔儿照塔”。建在当地原永安寺内,遂定名为永安寺塔。原寺坐北向南,包括山门、前殿、门楼、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寺拆毁于1952年,现仅存佛塔一座。此塔为八角密檐式实心砖塔,由塔基、塔身及7层密檐三部分组成,高19.1米。塔基呈须弥座式,高3.5米,围长24.8米。其束腰部分砖雕几何图案及花纹,现已残损;上层须弥座有斗拱及勾栏平座,座上砖雕三层硕大的仰莲莲瓣以承托塔身。塔身层高3.6米,正南面辟券门佛龛,高2米,宽1米,壁厚0.72米,龛壁正面墨书“界纳须弥”四字。其它各面间作砖雕隔扇券门及破棱盲窗,每窗上方嵌梵文石刻。塔第一层檐置砖雕斗栱,每面三攒挑出塔檐,以上诸层为叠涩出檐,塔檐自上而下逐层递减。各层木质角梁上原系风……[详细]
    349、伍侯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伍侯塔
      伍侯塔坐落在顺平县城东北15公里腰山乡南伍侯村西北隅,系辽代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塔基和塔身都有不同程度风化。该塔坐北朝南,为六角密檐式五层空心砖塔,。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毛石基、砖基,毛石基平面呈六边形,高0.9米;砖基平面亦为六边形,高3.5米,共分六层,4-5层、5-6层之间的束腰均雕壶门,壶门内雕有人物、鸟兽、花卉等图案。塔身也分两部分:一层塔身和五层塔檐。一层塔身平面呈六边形立于平座之上,南北两面为砖雕假门,四抹两扇,假门两侧各有一佛龛,其余四面均为砖雕盲窗,两抹两扇,菱花加斜方格。五层塔檐中,除第一层没有两层仰莲座外,其余四层均坐于两层仰莲之上,每层均为仿木结构,置阑额、普柏枋,枋上为斗拱,塔檐琉璃剪边。塔刹为琉璃莲花宝珠式。伍侯塔的雕刻极富研究价值……[详细]
    双塔庵双塔
      双塔庵双塔又称太宁寺双塔,位于易县西陵乡太宁寺村西北1.5公里处的半山腰。现存双塔均为辽代建筑。南塔的创建年代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北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创建于辽代,虽经明万历年间重修,但仍保存着辽代建筑风格。塔通高17.4米,分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座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每角置一力士像,每面分为两块,雕有祥云、蝎牛、蚯蚓、金鱼等图案。束腰之上为砖雕斗拱承托勾栏,勾栏也雕刻各种图案,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门内有方形天宫,覆斗顶;正面两侧的斜面上各砖雕一菱形棂条的窗户。每角处均有一砖雕七层小塔,之上为砖雕五踩斗拱承托砖雕檐椽、飞椽等檐部,椽面为筒瓦捉节,角梁为木质,端部置禽兽、风铎。第二层以上檐部均为砖叠涩而承托檐部,各层檐均挂瓦置等。塔刹为二层仰莲……[详细]
    皇甫寺塔
      皇甫寺塔位于涞水县城东偏北7.5公里的寺皇甫村东北0.5公里处。是该地毗卢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寺毁,只留下塔和两通古碑(现仅一通存县城西岗处)。该塔便以村名被称做“皇甫寺塔”。据涞水县志记载,该塔为金朝大定年间所建,据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该塔为正8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结构实心塔,通高22米,塔身直径为5米,塔下有方形石基,塔角两层莲花座用砖叠摞手法砌成,没有任何雕刻图案,第二层细腰部分也无雕花,但往上,每角都有一斗三升出檐,塔身中部面向正南有一拱门,高2米有余,内有彩绘图案,一尊汉白玉雕白娘娘神像(抗日战争时期被人推下摔坏),其东、北、西三面有同形砖雕假门,四边有砖雕假窗,雕工十分精致。葫芦形的塔顶由金属铸造而成(铜、铁传说不一)。2005年4月25日,寺皇甫村民曹继海在给牛场测水平时,无意中……[详细]
    金山寺舍利塔
      金山寺塔挺立在金山半山腰中的高1米、边长6米方形石砌平台上,塔通高8.18米,平面呈八角形,为十三层密檐式结构。须弥座塔基,高约1米,束腰部分浮雕海兽,环列八面,束腰上下有海马、海狮、缠枝、牡丹、海石榴等各种几何纹图案,使基座显得多姿多彩。再上是1.55米高的八棱塔柱,其南面正中浮雕无量寿佛兰尊,上刻“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记”,下刻有“皇太后圣寿无疆、当今皇帝圣寿万安、东宫位福寿千秋、公主寿千秋”。铭款刻“大元大德十一年重阳日作,太平会铭记”等字样,左右两边阴刻细线条三爪云龙戏珠图案,上下两端阴刻双钩蔓草纹,最下边是阴刻莲花作为承托图案,其余各面或浮雕或阴刻840多个形态各异的佛像。第一层塔檐雕有斗拱和檐橡,另外每层塔檐还钻有系挂塔铃之用的困孔八个,共计104个。塔檐上置仰莲刹座和葫芦形塔刹。……[详细]
    下胡良桥
      下胡良桥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北4公里的东仙坡镇下胡良村南的胡良河上,距永济桥北约2公里,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历史上无重修记载。桥为单路五孔石拱桥,长69米,宽9.14米,桥面两侧有栏板、望柱,两端抱鼓石已不存,是京保公路必经之路,1987年新辟路改道,此桥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下胡良桥还曾经被炸断。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对该桥进行了局部整修。屹立在胡良桥南头的碑亭也在文革期间被拆除。1993年胡良桥被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桥南、北两端边线为基线,向南、北各外扩45米,以桥面中心线为基线,向东、向西各外扩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东、两、南、北各外扩20米。目前,桥的整体还很坚固,仍然在使用,让人不能不感叹古代人民造桥技术的精湛。2013年……[详细]
    354、方顺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顺桥
      在保定西南六十里的曲逆河上,有一座三拱大石桥。此桥叫过“双凤桥”,后来又改称“方顺桥”,说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历史上方顺桥地理地位及军事地位极高。日军曾在这一地区烧杀掠抢,发生过著名的保定战役;解放时期发生过著名的方顺桥会战;杨成武、郑维山、徐信、-邦等名将都曾在这一带作战。历史上记载该桥有过数次修缮,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桥底的巨石如桥面石一般光滑了,就是说修缮过程中很可能对整个桥体做过大的变动,桥面的石头用在的桥底。没有任何保护的石桥风化很严重,但据说风化最严重的当是近些年。根据经验,桥的两侧的石栏板上应该雕刻有图案或图像,甚至是一些历史故事、典故。于是我努力地细细搜寻,但风化的原因,几乎已没有痕迹可寻。根据记载,此桥可能是最早建于晋朝永嘉三年(但据明朝《重修方顺桥记略》,认为当时仍为重修)……[详细]
    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位于保定市兴华路3号,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道台衙门,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机构,后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抗战胜利后为-28军军部。现存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仍保留着清末官宅的特色。清河道署分东、中、西三路,南北方向的主轴线全长160余米。整座清河道署不仅以保存完整闻名于国内,其建筑做工也是非常考究。建筑标准豪华,施工技艺高超,是这组建筑的另一特点。同时,清河道署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材质要求也相当高,各房皆歇山顶式,磨砖对缝,砖木结构,房屋内部不仅木条吊顶,木地板,进深宽,净空高,还有相当厚的火墙。与直隶总督相比,道台位低,所以衙门自然也就小了一号。虽然小,但精致。历经百年风雨,清河道署几进院落依然保存完好,尤其是门上的镂雕,十分精美。2……[详细]
    王处直墓
      时代:五代王处直墓:一九九四年六月,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坟山上的一座古墓被盗掘,后经曲阳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整理。根据墓内遗存文物及墓志认定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墓葬,墓主人为王处直。其生前,官拜义武军(治所定州)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王处直字允明乃王处存之弟,父王宗,祖籍是唐并州晋阳人,住京兆长安城万年县胜业坊,家境殷实豪富,其父当时曾遥领兴元军节度使。此墓因多次被盗,故遗存物较少,且多已残损。就发掘状况来看此墓内所出的壁画同石刻彩绘浮雕最具特色,尤其是石刻彩绘浮雕数量之多,题材之佳,工艺之精,为以前所罕见。墓内共嵌有大小不等的石刻彩绘浮雕共计18块。王处直墓中,壁画内容有天象图、云鹤、团花、人物、花鸟、山水等,多采用屏风形式。壁画中花鸟画所占比例很大,其次……[详细]
    赵宋祖陵
      时代:五代、宋赵宋祖陵,历史记载很多。以前都称“宋三陵”,即:宋僖祖赵朓的钦陵、宋顺祖赵珽的康陵、宋翼祖赵敬的靖陵。其真实地点就在保州,即今清苑县。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是沿袭唐代的,不同的是宋陵仍在平地营建陵台,各陵集中于不到二十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陵区。出土的文物规格很高,大多为北宋初期和中期的遗物,跟河南巩县北宋皇陵的规模、形制和雕刻风格极其类似。在中国历代皇帝、贵族、官僚的墓地上,显著地代表墓主等级地位的,就是墓前神道两旁陈列的石刻群。在东安村发现的两个石虎,相距约7米,在距地表约半米处发现。石虎是中国封建时代贵族、大臣墓前石兽的一种,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寝前的陪葬石刻动物,有展示死者生前威仪和驱鬼避邪的功用。在西列石虎南侧4.5米处,有石象东西各一个。此外,还出土了石人,……[详细]
    北放水遗址
      时代:夏、东周、汉北放水遗址位于唐县高昌镇北放水村西,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保存完好,文化层堆积包含物丰富,有先商和商代遗物,而先商亦是保定南部地区首次发现。对于该类遗存,学界极为关注,称之为“下岳各庄文化”,是区别于豫北冀南先商文化的一类遗存,对于探索商族起源、迁徙等具有重要价值。北放水遗址也曾遭盗墓贼惦记,由省文研所文物研究员徐海峰带领的唐县北放水遗址考古队进驻工地时,曾和盗墓贼对峙长达一个多月。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要庄遗址
      时代:商至周要庄遗址,位于保定市满城县城东北十二华里要庄乡要庄村,是商代至周代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范围包括要庄村西俗称“南城”和“北城”的高地上及村东南俗称“南马圈”和“北马圈”的高地等处。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700米。遗址四周断层上约有3-4米文化层堆积,还有灰坑、灶坑、土堆及夯迹多处。遗址分为东西区,东区为南、北马圈,西区为南、北城。1982年1月至1983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满城县文化馆,对这一带进行了考古勘查和初次发掘。遗址地面和断崖上散见大量遗留物,主要为陶器,其次为石器、骨角器、蚌壳、动物骨骼等。陶器以灰陶为主,器物用轮制或轮模合制,陶器纹饰以粗绳纹为主,此外有弦纹、堆纹等,陶器器型主要有鬲、鼎、罐、豆等。要庄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详细]
    东黑山遗址
      时代:战国、汉东黑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乡东黑山村村南,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1200米,处于丘陵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水北调天津干渠的渠线从遗址中、北部贯穿而过,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时代有战国、两汉、唐、宋、金、元。其中,以战国城址和西汉中晚期一东汉遗存最为重要。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以战国、汉代为主,发现战国时期小城址一座,各时期灰坑345座、灰沟10条、房址13座、井7座、墓葬19座、路8条,出土陶、铁、铜、石等各类遗物500余件。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另有铁、铜、石器等。陶器类型主要有碗、罐、盆、豆、小口瓮、壶、杯、纺轮等,陶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褐陶、夹砂夹蚌红陶、夹砂夹蚌灰褐陶、瓦当、板瓦等。铜质器主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