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旅游

阿拉善盟旅游景点介绍

阿拉善盟盟委大院
  阿拉善盟盟委大院属于阿拉善盟较为典型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该大院见证了阿拉善盟的建立和全盟各族人民共同建设阿拉善的光辉历史进程,充分发挥了纪念历史和教育下一代奋发图强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80年阿拉善盟建盟后,盟委机关一直在此办公。现由盟发展改革委及所属的4个二级单位办公使用,负责文物建筑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详细]
温都尔勒图镇清代蒙甘分界界碑
  温都尔勒图镇清代蒙甘分界界碑位于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南部和西部的格其太嘎查、塔本呼都嘎查、德力乌兰嘎查境内。分界界碑由碑身、碑座组成,碑阳、碑阴为汉文楷书,碑之双侧均为蒙古文楷书,为“阿拉善亲王地界”和置碑地点名称。共有6块界碑,形制、石质相同,为花岗岩粗料,保存均较完整,其中有三块字迹因自然和人为因素现已模糊不清,只能辨出少量字迹。有两块字迹完整,均可辨认。该界碑的发现,为阿拉善地区史学界提供了新的资料,极具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详细]
老磴口盐务所
  老磴口盐务所位于阿左旗巴彦木仁苏木联合嘎查驻地,东南侧260米为黄河渡口。巴彦木仁苏木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北方“驼盐古道”的重要渡口和驿站。1757年清朝在此设衙驻司,1815年设磴口总管公署,1926年设磴口县,解放后磴口县驻地迁徙,故此地亦称“老磴口”。作为吉兰泰盐外运码头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时代,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每年近万峰骆驼在约140公里的盐道上穿梭,形成了声名远播的“驼盐古道”。……[详细]
浩贝如遗址群
  浩贝如遗址群位于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年代范围主要在东周时期,年代下限不到两汉。这里为古代绿松石矿业遗址,共发现矿坑7处、石构房址7座、石阵30处,确认遗址区范围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200 米,并采集有绿松石样品、石器和陶器残片。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内师大学科学技术史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盟文物保护研究院以及阿右旗文物保护中心对该遗址进行的多学科联合调查确认,浩贝如遗址群是目前内蒙古地区发现并最终确认的第一处古代绿松石矿业遗址。……[详细]
敖包图石构遗址群
  敖包图石构遗址群位于巴彦浩特镇敖包图嘎查,贺兰山西麓的冲积扇地带,地处戈壁草原,墓群南侧有大型冲沟,北侧为较平坦的台地。敖包图石构遗址群属石堆石圈墓葬群,属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墓葬群,由东南向偏西北方向排列,平面呈长方形,已发现石堆、石圈墓冢40余座。墓葬点多由石块堆积而成,多呈圆形,其间还分布有正方形的墓冢。……[详细]
哈拉乌沟石构遗址群
  是目前内蒙古地区发现的第一处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大型聚落遗址,也是目前内蒙古地区发现并确认的最大一处石构房址与岩画结合的大型聚落遗址。其选址、布局与结构均与新疆东天山地区的岳公台—西黑沟、石人子沟、红山口、阔腊、西山阔克亚尔、乌拉台等聚落遗址十分相似,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联系。……[详细]
白沟石构遗址群
  是由石构居址、石构墓葬结合的聚落遗址,分布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上海嘎查辖境。为配合基本建设,对该遗址巴润别立1号墓进行了发掘,即亚腰形墓,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属特布希文化遗存,也是目前中国范围内已知该文化分布的最南界。此外还发现有石构居址、圆形和方形石构墓葬等遗存,周边分布有汉代烽火台。……[详细]
木仁高勒石构遗址群
  是贺兰山西麓发现的由石构居址、石构墓葬与岩画构成的较大的聚落遗址。早在龙山时代,中国北方地区已普遍出现运用石块垒砌石墙、营建房址、修筑坟墓、构筑城防的现象,对周边区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青铜时代,中国北方地区的石构遗存进一步发展延续,并与欧亚草原东部文化因素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文化遗存,成为秦汉时期中国北方石构长城、障址的重要基础。……[详细]
额日古哈拉遗址群
  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额日古哈拉的荒漠地带,这一区域是汉—西夏—元代时期的屯田区。这是一个以房屋、农田、水渠、窑址、塔、寺庙等组成的村落遗址群,在74平方千米范围内共有300余处单体遗址(含第三次普查后未登记的),其中,房屋院落遗址300余处、窑址1处、佛塔4处、寺庙14处,15公里长人工水渠主干道2条,分渠纵横交错,农田遗迹广布。房屋遗址四周均散落有较多灰陶、黑褐釉、黄釉瓷片和残断的石杵、石磨等。房址形制皆为土坯建筑,墙壁抹草拌泥,有的土坯之间夹杂一层干草。该区域地下有丰富的墓葬群遗址,形制为砖室墓,墓葬排列无明显规律,墓冢呈圆丘状。个别墓葬为夯土高台墓,形似覆斗状,初步判断为汉晋墓葬群。……[详细]
共产国际秘密通道(阿拉善段)
  起点位于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和蒙古国接壤的沙廷敖包驿站遗址,终点位于巴彦浩特镇定远营古城,沿线共有南北走向古城1座和驿站遗址15座。1926年底,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遣邓小平及王涤亚、朱逸尘等人前往冯玉祥部队工作,从莫斯科启程经蒙古国乌兰巴托至中蒙边境班定陶勒盖驿站进入阿拉善,在阿拉善境内经15站至定远营踏上了归国的旅程。1935年,张浩(林育英)也是沿着这条道路经定远营到达陕北地区找到了中央红军,使中央红军与共产国际重新建立了联系,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勇顽强、聪明智慧的共产党人在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中,依靠古老的商旅驼道开辟了这条联系共产国际的秘密交通线。通过这条秘密通道,无数革命志士从苏联返回,奔赴国内革命战场,无数共产国际支援物资运往革命根据地。也是在这……[详细]
  嘎顺扎德盖岩画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年代为西夏、元,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嘎顺扎德盖岩画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阿左旗岩画群位于阿拉善盟阿左旗,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现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阿左旗岩画群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阿右旗岩画群位于阿拉善盟阿右旗,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夏、商、元明清,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阿右旗岩画群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阿拉善汉代——西夏长城位于阿拉善盟阿左旗、阿右旗,年代为汉、西夏,类别为古建筑。阿拉善汉代——西夏长城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九店湾黄河段,东临黄河,西接开发区中心区,南与宁夏接壤,北连乌海黄河段,形成一狭长带形。公园基址占地约400公顷,预计总投资约7亿元,建设年限为2009年至2020年。园总体景观结构为:“一带、四区、十一园”。其中,一带为黄河湿地保护带;四区为湿地科普教育区、工业生态科普区、黄河文化体验区、蒙古风情活动区;十一园为湿地科普园、水生植物园、运动娱乐园、乡土植物园、黄河风情园、草原活动园、森林休闲园等。……[详细]
东居延海水利风景区
  额济纳旗东居延海水利风景区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依托东居延海天然湖泊而建,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东居延海与西居延海同为黑河尾闾湖泊,长期以来,由于长期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湖泊生态系统严重恶化,上世纪90年代,东居延海彻底干涸。自黑河实施跨省分水工程以来,东居延海已实现连续多年不干涸,水域面积达到40多平方公里,生态效益日渐明显。目前景区内生态系统完整,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独特。额济纳旗政府对景区建设发展极为重视,将东居延海水利风景区作为区域旅游的核心目的地,科学编制规划,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力争将东居延海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景观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厚的精品水利风景区。……[详细]
巴丹吉林庙
  时代:清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该庙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庙。它始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55年),由于深处大漠、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貌。其规模不大,占地仅273.7公顷,是一座上下两层的中式楼阁建筑。因为有庙,所以当地的蒙古族牧民把这个沙漠绿洲称为“苏敏吉林”,意为“有庙的海子”,简称“庙海子”。这里虽然仅有3家住户,却是巴丹吉林沙漠牧民的活动中心。巴丹吉林庙的建筑结构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大同小异。寺庙坐北朝南,外有半人高的围墙,墙外西侧矗立着一座白塔,与庙遥相呼应。寺庙总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庙室分上下两层,呈楼阁式。四角形的角楼,重檐山顶,正面有两小窗,两侧各有4扇小窗。整个建筑刚刚经过一次维修,庙室里五彩斑斓,四周的墙壁上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壁画,神龛上供着许多佛像,藏经……[详细]
18、定远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远营
  定远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署驻地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王府衔。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蒙古族顾实汗之孙和罗理归顺清政府,后又出征青、藏有功,-为世袭亲王,封其驻地为定远营(今巴彦浩特)。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又将定远营赐予和罗理之子阿宝。阿宝之子罗布桑多尔济袭位后,在王府西侧建家庙,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赐名延福寺,俗称衙门庙。定远营坐北朝南,占地约25万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设计独特,建筑精巧、宏伟,兼具蒙古、汉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原有衙门、宅院、庙宇、花园等。西院现存府门、大殿及东、西配殿等,东院存王爷眷属住所,东北部尚有民国时期建造的一栋中西结合式房屋。定远营建筑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王府、延福寺、传统民居、城墙、城门遗存及城内历……[详细]
19、大同城
大同城
  大同城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约19公里外,由内外两道城墙组成,又名“马圈城”,此城建于唐朝中期,前身是北周宇文邕的大同城旧址,也是隋唐大同城镇和安北都护尉的驻军所在地,唐朝开宝二,此地曾设置“宁寇军”,以统辖该地军务,大同城从规模和形制上说,和现在声名显赫的“玉门关”差不多,在当时几乎和玉门关齐名,都是塞外重要的军事关卡,如果说西行到西域去,要经过玉门关,那么出大同城就进入了唐朝北部的突厥部落。……[详细]
甲渠候官遗址
  甲渠候官遗址位于额济纳旗南24公里,额济纳旗南24公里,纳林、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为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之长-甲渠候驻所,发掘前,遗址大部为砂砾掩没,往西300米,南北排列“一”字形烽燧和双重塞墙遗迹。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掘获汉简5000余枚,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进行了发掘,障塞为一土坯方堡,基方23.3平方米,厚4-4.5米,残高4.6米,结构为由三层土坯夹一层芨芨草筑成,草层间距45厘米,门在东南角,障内堆积近顶,两侧有台阶马道可登城头,建筑毁于大火,坞北连障墙,方47.5 X 45.5米,夯土墙厚 1.8-2米,残高0.9米左右,墙面抹草泥白灰,坞门在东墙,外有曲壁似瓮城形制,坞四周3米内埋尖木桩四排,史书和简册谓之“虎落”,坞顶女墙嵌有“转射”,坞内房屋37间,障坞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