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汉江路步行街
  汉江路步行街,这条城市中的独特街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它以石板铺就的道路、古朴的墙面,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往昔故事,同时也见证着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汉江路步行街不仅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通道,更蕴含着推动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汉江路街区,坐落于常州恐龙园的西侧,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末。自晋陵北路起,至澡港河桥止,这片区域见证了常州高新区的崛起与发展。随着海内外企业的纷至沓来,汉江路周边逐渐崛起了一座座居民小区,同时也催生了一条汇聚日料、韩餐、印度菜等多元特色餐饮的繁华商业街。在过去的20余年里,这里从宁静的城北郊野逐渐演变为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街市,汉江路街区无疑成为了常州新北区蜕变与繁荣的生动见证。如今,汉江路街区已然成为……[详细]
费伯雄故居
  费伯雄(1800-1879年),字晋卿,号砚云子,书室名“留云山馆”。他幼年就聪颖过人,从小爱好天文、诗画、琴书。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秀才,他无意读书做官,一心秉承家业专攻医学,在脉理学上尤造诣极深。孟河医派是中国近代中医药学的一大流派,名医辈出,当首推费伯雄。清道光十二年(1832)为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治病,后又为道光帝治愈失音症而名闻天下。《清史稿》有“清末江南名医,以伯雄最著”的评语。一生著作有《医醇剩义》四卷、《医方论》四卷、《费伯雄医案》500余例及《留云山馆文钞》、《留云山诗钞》等闻世。费伯雄故居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孟城镇大南门。故居原为东西两纵列,各四进。现仅存西纵列第三进三间,为其卧室,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面宽10.75米,进深7.4米,三开间,硬山式,高6.321米。……[详细]
常州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常州市东坡公园御码头和半月岛之间的大运河上。俗名“西仓桥”。据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该桥始建于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由江南巡抚周忱倡建,距今已有560年历史。西仓是常州府武进县漕粮储存地,每年新粮离田、赋税上征,四乡农民纷纷来到此地完粮纳税。起先是一座木桥,方便南北乡民和客商往来,后称为交通要道,由于河阔行人较多,于是又改成三孔石拱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南京兵部尚书、应天巡抚王恕,常州知府孙仁倡议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广济桥系纵联分节并列式镶边三孔连拱桥,原南北走向。1986年,因拓宽运河之故,该桥移建于此。移建后的广济桥为三孔石拱桥成东西走向,外形基本不变,桥面两侧仍是厚重素面石栏板,桥顶两侧嵌置柱头浮雕莲瓣纹的望柱4根,桥堍部各增加一对望柱,望柱前增置一对石狮,……[详细]
文亨桥
  文亨桥位于常州市大运河与西市河交汇处,跨西市河南口,在篦箕巷东首,原是常州老西门(即朝京门)外京杭大运河上的第二座大型三孔薄墩石拱桥。桥为东西向,与运河平行。文亨桥是常州三孔石拱桥中最高和最长的一座。文亨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距今已有460 余年历史,比西仓桥晚建30 年,相比之下,它属新建,俗称“新桥”。文亨桥的造型与西仓桥(即广济桥)基本相同,两桥相距不远,堪称姐妹桥。文亨桥时修时塌。隆庆年间知县徐汝阳、郡人蒋珊令人募化重造。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邑令王祖肃劝捐重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文亨桥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全长41 米,宽5.1 米,高8米,中孔跨径12.7 米,两侧桥孔跨径各5.5 米;南、北各有台阶49 级。桥耳每侧三对,拱圈和桥面为花岗石,……[详细]
陈洽墓
  陈洽墓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老坝村,为陈洽及其夫人杨氏合葬墓。陈洽墓原占地三亩余,坐西朝东,入口处有牌坊,墓前有墓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等石兽。墓地在“文革”中遭到破坏,2012 年,陈洽墓完成修缮,修缮后的陈洽墓及景观总占地面积约 4400 平方米。墓地原有的石像生大部分已散佚,仅存两匹石马由武进区博物馆收藏,在淹城遗址石刻展示区集中展示。陈洽(1370—1426年),字叔远,武进人,洪武年间因擅长书法被推荐授予兵科给事中系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为吏部右侍郎,后多次随军出征,参赞军事。宣德元年(1426年)征讨黎利时,因带兵将领王通不听陈洽的建议,莽撞进兵,致使大军中伏,陈洽也披挂上阵,战死沙场。陈洽好古力学,与陈济、陈浚兄弟三人并知名,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陈洽死后,为褒其忠义,……[详细]
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
  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漕桥中学内,为漕桥初中前身。现存建筑二进,占地面积约 1000 平方米,2012 年由武进区教育局、雪堰镇政府进行修缮,现辟为漕桥初中校史展陈室。1906年漕桥士绅赵颂眉、孙芝耀等人为顺应 “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在漕桥镇东楼村赵氏宗祠发起并创办了振声高等小学堂,推举孙芝耀为校长。孙芝耀的儿媳即为当代教育名家、小学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斯霞。斯霞的曾祖父在浙江诸暨私宅也办了一所百年名校:斯民小学。他有一句名言:一定要让农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1913年,振声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称武进县第六高等小学校,后又改为武进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1934年与漕桥养根小学合并,称武进县漕桥小学一院。1942年夏,地方教育热心人士赵介武、周玉山等发起筹建……[详细]
  《元教授林公殉节处》碑位于溧阳市溧城镇交通街37号高静园内,据碑刻记载,系清嘉庆10年 (公元1805年)溧阳贡生史震耀撰写的行书阴刻碑文共15行,323字,其书艺娴熟、笔法流畅,该碑长134厘米,碑宽83厘米,碑厚19厘米。碑文中所提及的林公即元代溧阳教授林梦正,浙江天台人,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在红巾军之乱中守城而死。碑文记载了他在城陷被俘后,对敌人的再三威逼,誓不屈服,最后被绑在树上杀害的事迹。刻文为“元教授林公殉節處公諱夢正字古泉浙之天臺人中書以著述焉得官元至正十二年教授茲土是年春紅巾賊起陷饒徽々賊又竊其號掠旁郡秋九月犯溧陽知州馮清桂不克守城陷以義兵得克獲其魁張三舍張三舍者廣德州軍千戶之子也公痛罵張銜之既而賊勢複盛城再陷張得脫下令能生得公者有賞公匿他處搜得張協之降再三公不屈……[详细]
梅里张氏宗祠
  梅里张氏宗祠,号“二铭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崔北村委梅巷里村,因这里曾遍植梅花,芳香四溢,后来改梅里为梅巷里。梅里张氏宗祠由张天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乾隆十九年(1754),张氏族人又捐资整修,三进的祠堂庄严肃穆,家谱记载有“常州东门外城东第一壮丽之宗祠”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宗祠被改建成梅巷小学和村委农机具修理厂。2005年,梅里张氏发起重修《张氏宗谱》及宗祠。张氏宗祠坐北朝南,祠西为崔北村委会广场,祠堂为三开间三进,祠堂屋面铺有琉璃筒瓦,每进屋脊东、西各有一座马头墙,这在常州也属少见,祠堂用大方砖铺地,三进房屋间有两个天井,西首为串联三进的文化长廊。梅里张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余巷冯氏宗祠
  余巷冯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橫林镇余巷村东街27号,冯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祟祯四年(1631)建成,号“伦正堂”,意为世代以伦理道德为正,但在“文革-”中被毀。现在的冯氏宗祠原名“追远堂”,是冯氏分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2006年冯氏族人在修家谱时修缮了祠堂,更名为冯氏宗祠。冯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约300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的古建筑群,古朴典雅,结构精巧,是常州地区保持清代原风貌较好的祠堂之一。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武进余巷冯氏是常州望族,自古以来就有“五牧儒林雅望”之称。余巷冯氏始迁祖冯范尼有郡东宿学老儒之称,有“南山先生”之名,朝廷举“贤良方正”,并赐三品章服。冯范尼在元至正初年迁徙至“五牧十里堡”,即今余巷村定居。冯氏在余巷定……[详细]
  徐氏宗祠位于天宁区泰兴里2号,形制独特,屋宇高敞,是常州繁华闹市中的瑰宝,闹中取静,建制完备。徐氏宗祠所在的泰兴里是典型的江南小巷。徐氏宗祠建于1913年前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祠堂东有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洪亮吉故居和游击府大殿,南为常州东、西主干道延陵东路,西为常州市图书馆和解放路小学,北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经过百年沧桑的徐氏宗祠现存硬山式砖木结构房两进三开间,占地面积为272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坐东朝西,这种布局在常州极为罕见。因祠堂建于清朝统治结束、民国肇始之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祠堂已带有明显的民国风格。据说,第一进正门原有四扇栗壳色长窗排门,长窗后有一对雕刻非常精美的麒麟门墩石,今门墩石依然保存完好。麒麟作戏绣球状,……[详细]
芙蓉奚氏宗祠
  芙蓉奚氏宗祠位于武进、无锡、江阴三地交界之处的武进区橫山桥镇双庙村委塘湾村,这里曾是古芙蓉湖的中心,奚氏宗祠立于一块风水宝地之上:“前钓钩月,后野耕云;高陇荒坡,小桥烟柳”,前面是一泓连绵的清水,后面距京沪高铁不远,占地面积642.4平方米,建筑面积544.4平方米,广场面积15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芙蓉奚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其形制为硬山造一进三开间,随着人丁兴旺和财力的增加,芙蓉奚氏在乾隆十年(1745)和嘉庆九年(1804)分别扩建了前后二进,经过一百三十年的营建,终于形成三进九间的祠堂规模。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奚氏宗祠碑记》碑,现已成为祠堂的镇祠之宝,它记载了奚氏修建祠堂的艰难历程。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席……[详细]
卢庄徐氏宗祠
  郡南十余里,江南沃野,有村卢庄,村落隐隐,乔木森森,河川环其前后,康庄通其往来。卢庄徐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湖塘镇龙潭村卢西小组。宗祠始建于明正德戊辰(1508),后屡经废兴,清乾隆壬子(1792)、民国丁亥(1947)两次再修。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呈五开间三进式一轿厅四侧厢布局,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8平方米,建筑规模列常武地区现存祠堂前列。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的建筑形制,无论是规划布局,建筑结构,还是立面造型、砖木纹饰,均彰显了明清时期江南祠堂建筑的基本特征。这座外简内秀、表朴里繁的徐氏宗祠,内有匾额15块,抱柱楹联18副,其中20余只大红灯笼高挂于堂檐、厅殿、穿廊,给清寂的宗祠平添了一抹吉祥和喜气。盘桓其间,吟咏其句,犹如置身……[详细]
大成二厂竞园、老厂房
  大成二厂竞园、老厂房(民国建筑),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延陵中路268 号,大运河北岸,与“大成三厂旧址”隔河相望,是中国现代杰出实业家、著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在常州的纺织工业遗存。现保存有园林、老厂房各一处,占地面积3484 平方米。竞园坐北朝南,东西长47.25 米,南北长55.8 米,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围墙高2.5 米,设有各式花窗。南墙中部有精美砖雕门楼,宽2.05米,高3.5 米,门两侧置石狮一对,高1.5 米。园内有三开间房屋两进,面宽11 米,东西山墙均为观音兜形制。第一进进深9.4 米,檐高4.7 米,脊高6.5 米,前后有轩。第二进进深7 米,檐高3.6 米,脊高7 米。一、二进间有天井,进深5.2 米,周有围廊。除主体建筑房屋外,园内配设有水榭、曲桥、凉亭、假山、瀑……[详细]
材罩屋旧址
  材罩屋旧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东北角,又名四方楼,始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两进,内有院落和天井,总占地面积304.08 平方米。大门用青砖砌成半圆券,两侧为马牙槎, 形似罗马式拱形门。第一进为硬山式,砖木架构,三层楼房,一、二层三开间,总长11.26 米,进深13.78 米。阁楼宽3.5 米,进深5.5 米。四面坡瓦屋面,黄瓜环脊,为瞭望方便,日军在屋顶四面开有老虎窗,东、西老虎窗上方塑有象征日本的菊花图案。第二进为门房,砖木混合建筑,上下二层,面阔三开间,宽10.5 米,进深5.2 米。房屋采用立贴式杉木构架,柱径0.16 米。第一层沿街进门设有金山石门券,内院门券用砖砌成西洋花式。小青瓦屋面,黄瓜环脊,檐口下采用冰盘式檐花。材罩屋房……[详细]
常州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戚墅堰东街,跨老三山港,在京杭大运河北岸,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万安桥是街东和街西的重要连接,站在桥上可以一览古运河的壮丽景色,桥西的东街自明朝以来就是戚墅堰重要的街道之一。万安桥东西走向 ,始建年代失考(有一说是明正统五年(1440)始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同知吴桓修建,取名戚墅堰桥,又名万安桥,取万民安乐之意。明弘治八年(1495)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万安桥遭日机轰炸,桥西北部被炸去一大片。抗战胜利后,由地方人士集资修缮,1954年经大修后恢复原样。万安桥条石拱圈,条石条台,单孔拱形花岗石结构,间有青石,纵联分节并列式,桥呈东西向,桥长 37.9米,宽 4.15米,梁底标高 5.62米,桥面标高 6.34米,单孔跨6.2米。……[详细]
  蒋氏宗祠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天宁街道古村社区青果巷62号蒋氏宗祠,建于清代,为古建筑的坛庙祠堂,房属保存一般,现仍使用,为居住场所,隶属天宁区天宁街道古村社区,房屋坐北朝南,屋脊高敞,宗祠存房屋四进院落,第一进单层四开间,面宽15.3米,进深7.2米,后檐高3.8米,脊高5.8米。第一进西边两间已改建为现代楼房。一、二进间天井进深3.8米。第二进单层,前檐高4.4米,走廊1.3米,脊高6.5米,中间二间为厅,有翻轩。中间大厅进深7.4米(不含走廊2.4米),东西厢房进深8.8米(不含挑廊1米)。厢房上方有砖雕,清代屋脊保存完好。二、三进间天井进深6米。第三进单层四开间,面宽14.6米,进深8.2米(不含檐伸出0.5米),后檐高4.3米,脊高6米。三、四进间天井进深4.2米。第四进面宽14.6米,……[详细]
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
  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号守三堂,位于武进区橫山桥镇芙蓉柳荡村,刘氏宗祠坐北朝南,气势宏大,为五开间二进布局,祠堂的东、南、西三面临水,堂前有一大广场,祠堂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风景绝佳。刘氏宗祠古色古香,文化内涵丰富,祠堂占地面积3.8亩,建筑面积588平方米,2011年5月竣工。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是新安刘氏宗祠的分祠,新安刘氏宗祠原名“先贤刘屏山祠”,曾是常州“城东第一大祠堂”。元初刘氏始建家庙,至明弘治年间,经县、府、省、部院、朝廷逐级上报审批,列为专祠,自明至清,每年春、秋两季,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亲临致祭,祭祀费用列入府、县财政预算,刘氏家谱都有记载。因刘屏山是朱熹之师,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因此“先贤刘屏山祠”的规格很高,有……[详细]
横林江村周氏宗祠
  江村周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横林镇江村行政东村自然村,宗祠坐北朝南,两进两侧厢,硬山式砖木结构,占地1650平方米,堂号“爱莲堂”,尊北宋周敦颐为始祖,周敦颐的第六世嫡长孙周应高于咸淳五年(1269)年随宋度宗南巡,后辞官隐居于张塘里,为周姓人迁锡始祖。周氏子孙兴旺,发展为八个支系,其中五牧支的十世孙周彦贞的三世孙周骞,迁居武进横林江头村,是这里周氏的始迁祖。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1919年重修,抗战时期毁于战火,1947年重修,1958年后用作工厂车间和仓库,2011年再次重修。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惠山古镇光霁祠,是宋解元周应高十八代孙、清候选州判周汝远聚集族众于乾隆七年(1742)捐造的祠宇。乾隆十六年(1751)暮春,乾隆南巡顺道幸临……[详细]
崔桥朱家村朱氏宗祠
  崔桥朱氏宗祠,号承德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崔桥朱家村,二进三楹,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朱氏宗谱》记载,崔桥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从安徽歙县迁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间,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经过数次改建和修缮,终于成了一座二进三楹,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过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蚕室和仓库。“文革”期间,祠堂也遭到破坏,砖雕、木雕都有损坏。所幸,大体上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祠堂又分给族人堆放柴草杂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进入21世纪,祠堂已破败不堪。2010年朱氏族人续修宗谱,同时进行祠堂修复,并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拆除重建。2010年10月……[详细]
孟河马氏宅第
  孟河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孟河医派中,孟河四大家中巢、丁两家的代表人物巢渭芳与丁甘仁皆受业于马培之;清末名医邓星伯亦是马氏门生。马伯藩(1864—1923), 别名蒋驰誉,号百凡老人,系孟河医派之马氏世家之马培之侄辈。父马日初为马培之堂兄弟。马伯藩得马培之真传,而偏于温补,治内、外科名驰各省,著有《柳溪别墅医案》,未刊行。马培之(1820—1903),清代名医,字文植。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培之自幼随其祖父马省三习医,达16 年之久,尽得其学;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他为晚清著名学者俞樾的治病经历,使其医名大噪;又应诏入宫为慈禧诊病,成为御医。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务存精要”匾额,赐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