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南柯福星桥位于南柯村南首,东经120°10′25.1″、北纬32°49′14.7″,南北向,四周均为民居。南柯福星桥据说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单孔砖桥,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桥宽2.88m,桥拱气势雄伟,桥面到水面距离3.5m,桥面长9m。东西拱券顶部各有一块砖雕,上刻“福星桥”三字。此桥为小砖桥,保存较好,具有里下河水乡特色,造型美观,对于研究兴化水乡地区特色文化、研究兴化地区的桥梁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2年4月,立“福星桥”黑色大理石碑,由万岳题镌。2012年5月,南柯福星桥被兴化市文广新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详细]
兴化八字桥遗址
  八字桥原址位于市区城内东大街原北市河南端,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一为东西向,石质;一为南北向,砖砌,皆为宋建明修。南宋宝庆元年(1225)兴化建城,设四水关与城内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称升仙荡)相连。城内形成东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桥梁众多。依东西向市河北侧形成的城内东大街,因南北向市河而中断,因而建桥以续,桥身与古街同宽,命名为“中和桥”。明代万历年间曾改名“登瀛桥”,在桥上构筑“凌霄亭”,悬“宰相里”额,桥西堍立贞节坊。随着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逐步发展,街市及市民阶层形成。入清后,拆除牌坊亭阁及护拦,并在桥身两侧建过河楼,形成与街市相连的店铺,中和(登瀛)桥仅剩石板桥身。为方便街市行人,桥身逐渐放平。因拱形桥洞中立有神……[详细]
  戴窑砖窑旧址位于戴窑镇窑南村,东经119°52′53.1″、北纬32°56′44.5″。戴窑砖窑旧址原为古窑群,1973年在此建立戴窑砖瓦厂时曾出土五块古城砖,砖身正面刻有阳文“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邮州提调官同知常松、司吏纪衡,兴化提调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赵宗”等字样,背面则刻有“年月日窑匠胡七一”,与南京中华门发现的明代城砖相同。反映了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修筑南京城时官派制砖的历史,证明了戴窑烧制砖瓦的历史至少在明代以前,距今已有650年以上历史。戴窑砖窑旧址为研究我国烧砖历史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墙——南京城建城历史及建城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戴窑砖窑旧址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耿家垛遗址
  耿家垛遗址位于垛田街道湖西口村耿家垛,东经119°52′53.1″、北纬32°56′44.5″,距城区直线距离约3公里。遗址发现于原始垛田地表以下约1米,占地达3万平方米。布有大量碎陶片,也曾发现古井、古镜、筒瓦残片、规格较大的残砖以及古街道遗迹。经专家鉴定,为我国春秋至西汉早期(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60年)古文化遗址,距今约2800年至2200年。耿家垛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市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史空白,同时对研究兴化城区(昭阳街道)的迁徙演进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筒瓦(汉代官瓦)残砖的发现,证明早在汉初此处已设有行政建制。耿家垛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耿家垛遗址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古遗址
  东古遗址位于戴窑镇古牛村东古庄自然村东北角,东经120°14′09.9″、北纬32°57′23.3″,系2008年10月当地农民取土时,在距地表以下约3米处发现,共出土石斧、石锛、石钺等排列整齐的石器11件。石器造型优美、表面光洁、镂孔精致,其中一件石钺最为完整、精美,专家鉴定是距今约4500年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江南太湖流域的南方文化。今兴化境内东古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古代南方部落向北迁徙、逐鹿中原的史实,印证了里下河地区为南北文化交汇之所的说法,同时也为江淮之间海岸线的形成和变迁提供了新的证据。东古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东古遗址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荡遗址
  南荡遗址位于垛田街道戴家村东南约2.5公里的南荡中,东经119°51′58.2″、北纬32°54′52.4″,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期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200年。1989年和1991年,戴家村村民在开发湖荡沼泽时先后发现大量动物骨骼亚化石和陶片。兴化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对此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1992年10-12月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会同扬州和兴化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掘9个探方,175平方米。南荡遗址的文化层呈小片零星分布。文化遗存主要有榫卯结构半地穴干栏式房屋遗址和室内铺设的芦席,陶器及石、角器。陶器主要有鼎、壶、罐、瓮、豆、盆、钵、碗、杯等;石器有刀、锛、镞、凿等生产工具,皆为磨制;骨器有管、笄,磨制精细。另外还发现了糜鹿、牛、猪等陆生……[详细]
67、韩贞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贞墓
  韩贞(1509-1585),号乐吾,明代兴化人,窑工出身,师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襞父子。学成归里,以教学化俗为任,严以律己,一生行善。王艮赞其“继吾道者,韩子一人而已”。殁后建祠立匾,定例春秋二祭,有《韩乐吾先生遗集》传世。韩贞墓位于戴窑镇西、韩窑村正南,东经120°12′12.6″、北纬32°55′51.4″。砖砌墓基,以上为圆锥形封土,高约1.5米,底径约3.5米。墓以南为四柱三门石牌坊,额镌“东海贤人”,系明万历知县凌登瀛亲题(同时制匾悬挂四牌楼上)。柱联为“陋巷箪瓢好学深思追复圣;泥涂轩冕高风大节接严陵”,乃清代雍正知县汪芳藻题撰。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韩贞墓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熙载墓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又字融斋,晚号寤崖子,清代兴化人。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和文艺评论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值上 书-房,咸丰皇帝十分看重,御书“性静情逸”相赐。同治三年(1864)任广东学政,两年后(1866)辞归受聘上海龙门书院。刘熙载著述丰厚,尤以《艺概》影响最大。《艺概》分文、诗、赋、词曲、书、经义六部分,对各种艺文体裁的历史演变和历代名家名著的艺术特色,都作了独到而又权威的分析和评价。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以后第三部力作。刘熙载因此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艺评论的集大成者,其中关于艺术美的辩证阐述开中国近代美学之先河,因而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赞誉刘熙载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墓位于兴化市永丰镇沙仁村一座高垛……[详细]
69、高谷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谷墓
  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斋,明初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景泰元年(1450)入阁,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系兴化籍明代三相国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历经“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后称“五朝元老”。所著《育斋文集》入《明史·艺文志》。天顺元年(1457)高谷乞归后,仍居于“敝庐”故址,天顺四年(1460)卒于兴化。卒后与诰封夫人郭妙宁合葬于兴化平望铺东张家舍(今兴东镇张家村砖瓦厂),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其时墓园恢宏,布有牌坊、享堂,神道两侧立有石人石马。后因战争和“文革”损毁,仅存墓址及部分石件。高谷墓是明代早中期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高谷墓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70、昭阳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阳墓
  昭阳墓,又名阳山或昭阳山,战国时期古墓葬,位于昭阳镇山子村西北角,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昭阳,名云,字阳,战国时期楚国人。出生贵族,官至楚国上柱国、令尹。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统兵伐越,吞越入楚,今兴化一带便并入楚国版图。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率军伐魏,取得“楚魏襄陵之战”全胜,占领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一带)等八座城池。楚国国威大振,确立了霸主地位。昭阳准备移师伐齐,《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当时著名谋士陈轸以“画蛇添足”的故事劝喻昭阳,昭阳急流勇退。楚平王为表彰昭阳,赏赐传世国宝和氏璧,同时将今兴化之地封为昭阳采邑。耿家垛遗址表明,今兴化境内当时已逐渐成为楚国重镇。昭阳殁后,葬于今兴化。明代万历《兴化县新志》载为:“昭阳,楚将也,即……[详细]
  桂花厅位于靖江市人民公园内,始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原位于梅花阁正南方,有5间厅屋。现桂花厅于1964年由市政建设委员会拆除崇圣寺系列建筑后建造,主体仿梅花阁,与梅花阁东西相望,时造价1万余元。2010年经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与梅花阁紧邻相依。……[详细]
72、梅花阁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阁
  梅花阁位于靖江市人民公园内,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崇圣寺主持僧勖醇募捐修藏经阁,大雄殿,金刚殿,哼哈殿及藏经阁前面的东西侧厅,建梅花阁。梅花阁与桂花厅紧邻相依。梅花阁建筑结构以木构架为主,抬梁式构造,最有特色的是门前“船底檐”形状的翻轩檐廊。2010年经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靖江文昌宫
  据考证,文昌宫最早为清末举人钱清绮等人因刘闻沙(旧时沙洲名,在靖江最西侧)“教集文会惜字之所”需要,将靖城东门外清康熙十九年(1680)高玉林所建太灵宫玉林坛内分坛至此,并建惜字炉,焚化字纸。清咸丰五年(1855),刘闻沙净土庵主持僧福海因庵内建筑年久失修,由孙姓乡民捐资修复佛殿,殿前另由其他乡民起建,并在殿内供奉文昌帝君,殿东西两廊分为化善坛、元善坛,并立碑为记。于是,原属佛教的净土庵与惜字两坛统称为“文昌宫”。但并非道观,为尊孔重教及祈祷江涛安宁之场所,后于民国时被毁,仅存部分文物;1936年,文昌宫毁于战乱,建国初期文昌宫一度为农会所在。文昌宫成为道观,是在1995年由范青义重建后,因文昌帝君属道教神祗,为保护和发扬道教文化,遂改为道观场所;2006年又再次扩建。其正门东侧墙边存有清末……[详细]
陈五房进士第
  陈五房进士第又名陈氏五进士第,位于市区儒学社区儒学街儒学广场西侧陈五房巷,东经119°50′12.9″、北纬32°56′07.0″。陈五房进士第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曾经修葺,因明清两代陈氏家族先后有陈常道(明嘉靖四川松潘兵备副使)、陈爰诹(明万历礼部主事)、陈履中(明崇祯吏部主事)、陈以恂(清顺治平遥知县)和陈广德(清道光户部主事)等五人荣登进士榜而得名。陈五房进士第有明显的轴线,讲究规制,五进相通,门楼、景门、格扇、敞檐、卷棚,青砖黛瓦,砖刻木雕精美,雀替龙纹清晰,布局既有层次又次第推进,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且保存较为完整。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予以整合修缮,现有厅屋、书房、堂屋、门楼、轿房、厢房等25间,大小院落6个,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50平方米。2007年……[详细]
兴化城隍神庙
  城隍庙全称兴化城隍神庙,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社区牌楼西路68号,东经119°49′57.9″、北纬32°56′09.7″,坐北朝南。明朝洪武二年(1369),神庙初建时较为简陋,大殿进深浅窄。洪武二十四年(1387)增建正门如官廨,添设戏楼,两侧添建庑楼(二十四司)。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陈时霖扩修并增建大殿前楹。文学家宗臣为之撰《城隍庙新建前楹记》。增建后的大殿由前后两殿连成,较为深邃阔大。至建国初,庙宇颓废。后为兴化粮食局招待所。1987年在此恢复宝严古寺(佛教)。占地面积448.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正殿前殿后殿,由勾连搭连接,硬山顶,面阔三间6.4米,进深10.2米,高7.2米。兴化市城隍庙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清代寺庙,布局合理,用料考究,对于研究兴化清代寺庙提供了实物依……[详细]
吴甡故居
  吴甡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儒学社区儒学街儒学广场北侧,东经119°50′07.4″、北纬32°56′05.8″。明代建筑,又名“吴家大门楼”。原为前后八进、东西两院。今存其中三进两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布有正厅、穿堂、厦屋、书斋等。厅内梁柱雕刻精美生动,石础牢固,保存完好。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对吴甡故居进行了修缮。吴甡(1589-1670),字鹿友,号耑愚,晚号柴庵,明代兴化人。万历进士,崇祯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系兴化籍明代“三相国”之一。明亡后,隐居故里,著有《柴庵诗文集》、《柴庵疏稿》、《安危注》等多种。清初,故居由其子、清康熙年间直隶巡道吴元莱居住。 “武林画派”创始人蓝瑛曾在此避居,并向禹之鼎(1647-1716)传授技艺。2007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详细]
高谷故居
  高谷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儒学社区兴化市第一中学旁,东经119°50′18.1″、北纬32°56′13.7″。主要由门楼、火巷、三个内宅院构成,低檐小瓦,简朴无华,门前“益恭”牌坊(毁于“文革”)跨街而立。高谷故居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门楼东向,悬“忠结主知”额,入门有照壁,南北间有火巷。火巷西为三进两天井,布有正厅、照厅、厦屋、轿房、书斋、花坛、水井等,均基本以明代早中期规制复建。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斋,明初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景泰元年(1450)入阁,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系兴化籍明代三相国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历经“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后称“五朝元老”。所著《育斋文集》入《明史·艺文志》。高谷故居是明代早中期历……[详细]
78、元老府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老府
  元老府(局部)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社区元老府巷3号,东经119°50′18.1″、北纬32°56′13.7″。现存三进宅院和北院各一处。门楼朝东,为元老府府内宅院。李春芳(1511-1585),字子实,一字石鹿,别号华阳洞天主人,明代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四十四年(1565)入阁为次辅,隆庆二年(1568)升任首辅,兴化籍“明代三相国”之一,后人为旌表李春芳,制匾“状元宰相”悬挂在四牌楼上。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春芳入阁,俗称“阁老”或“元老”,故在城内东大街另建元老府(相府)。其时府门朝南,悬“元老府”黑底金字匾额,入门为火巷,巷两侧多为府内宅院。庭院深深,厅堂成群。由于时代变迁,到2008年修缮前,元老府仅有两处庭院尚保留原状。现存元老府内宅院,不仅是明代状元宰相李……[详细]
李详故居
  李详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南路范公祠巷2号,东经119°50′28.2″、北纬32°56′07.6″。李详(1859-1931),字审言,晚号齳叟。清末民初兴化人,国学大师,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曾任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与胡适、鲁迅等同时聘为中央研究院特约撰述员。一生著作丰厚,著有《愧生丛录》、《选学拾沉》、《学制斋文集》等18种,建国后出版《李审言文集》。李详故居,俗称李家大院,明建清修,大门朝东,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坐北朝南,计十九间,硬山顶,前进中间三间为正屋,西侧两间为书房。占地面积575平方米,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后又开门朝南,即牌楼南路范公祠2号。2005年因旧城改造,在原址整合重修。正南门上嵌有李详生前文友胡启东先生之子胡乔木先生亲书“李审言故居”石额。入门后为两进两天……[详细]
魏氏民居
  魏氏民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新义社区北上河边6号,东经119°50′23.5″、北纬32°56′51.7″,明代建筑。现存门楼和前后三进厅屋(照厅、大厅、花厅),厅屋东侧有一条长约60多米的火巷。房屋梁架用料粗大,制作精致,古朴大方,木雕工艺精湛,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魏氏民居为明晚期魏应春(字茂枝,号育吾,明天启兵部左侍郎魏应嘉从弟)所建。清末民初,其八世孙魏晋卿曾加以修缮。魏晋卿(1844-1926年),字小竹,号亚韩,晚号闇然居士,清廪贡生,例授修职佐郎,候补儒学训导。擅长诗词书法,晚年潜心佛学,为民国时期兴化著名居士。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魏晋卿任职北普济堂,主管慈善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魏晋卿被推举为兴化临时县议会会长,主持兴化政务。著有《阅藏诗百首》等。魏氏民居是兴化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