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蚌埠市旅游

蚌埠市旅游景点介绍

  双崮堆遗址位于怀远县榴城镇朱岗村南侧的台地上,东距怀魏公路约800米,南距圣泉大道约300米。遗址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150米,高约4米,因遗址有两个崮堆而得名,地表为农田。该遗址上有明、清时期的墓葬,历史上遭到多次盗掘,南侧曾有石马、石羊等石器(被盗、被毁)。198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贾庆元研究员和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二十多名师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根据对出土的夹沙红陶、褐陶、红烧土块、鼎足、鬲足、陶纺轮等器物残片和文化堆积层综合分析研究,认定双崮堆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详细]
  皇姑坟位于怀远县唐集镇山前村平阿山东侧的缓坡上,有三座大型夯土墓葬成“品”字形排列,据考证是汉代平阿国贵族墓,当地人称之为“皇姑坟”。该墓历史上多次被盗,1984年11月2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怀远县文物管理所对其中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出土文物5件,其中的蟠螭纹镂空玉饰为国家一级文物,青铜香薰炉为国家三级文物。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怀远县人民政府1987年5月20日公布。……[详细]
怀远万亩石榴园
  万亩石榴园位于怀远县兰桥乡茨淮新河大坝,占地约5000亩,以风景秀丽、交通便捷的茨淮新河为轴线,全长约22公里。主要以种植怀远有名的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红玛瑙为主,其次还有石榴品种园及各种实验园、百果园(有梨树、桃树、杏树等10余种果树)、莲花池。基地具有观赏、休闲、采摘、运动、科普、研学、体验等功能,建有游客接待中心,内含石榴产品展示厅、多媒体教学厅、会议厅、餐厅,以供游客参观和休息使用。园区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兰桥乡行车及交通路线和示意图:小镇距蚌埠市中心约42公里,毗邻307省道,交通极为便利。游客亦可自驾车进入,沿途路面平整坚实,标志规范醒目,园内设有停车场。周边景点情况:驾车20分钟可达上桥闸风景区……[详细]
长吻鮠保护湿地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淮河荆涂峡山口上下游及其两条支流(涡河、茨淮新河)部分水域,全长32.9公里,总面积1671公顷,是目前淮河流域唯一的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可以欣赏“淮河风光”,水中有山,水中有桥,水光山色浑然一体,各处树木苍郁、静谧幽雅、鸟语花香,既有“都市鸟岛”的美誉,又有“天然氧吧”的美称。“长吻鮠”“大银鱼”是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名贵稀有物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均很高。园区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西南境8公里处行车及交通路线和示意图:距蚌埠市中心约25公里,开车30分钟可到达,交通极为便利。周边景点情况:开车约15分钟可至怀远名胜白乳泉、怀远一中古建筑群等景点……[详细]
怀远一中古建筑群
  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来,位于西门岗怀远一中院内的十栋古建筑群,是现今皖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的古建筑群。古建筑群皆背依荆山、面临淮水。典型的中国民族建筑风格有“马头墙”、“老虎窗”、“鱼鳞小瓦”、“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典型的欧式建筑有“转梯”、“壁炉”、“百叶窗”。西门岗怀远一中古建筑群成了淮上寻古和观光旅游的亮点。 园区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榴城镇衙后街。行车及交通路线和示意图:距蚌埠市中心约22公里,可乘坐K311/301/302/303城际公交到达,交通极为便利。周边景点情况:步行可至怀远名胜文昌宫、关帝庙、卞和洞、白乳泉等景点。……[详细]
怀远四眼井
  四眼井,位于怀远县荊涂学校西边百米左右,井盖上凿有四孔,便于用桶取水,故取名四眼井。四眼井亦名富博渊泉,位于荆山北麓碧溪涧南,建于明朝末年历史悠久。井深约12米,井口用1.8米见方青石板覆盖,石板上分别有直径40厘米、38厘米、35厘米、34厘米四个圆形井眼。泉水甘甜清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园区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涂学校旁。行车及交通路线和示意图:距蚌埠市中心约22公里,可乘坐K311/301/302/303城际公交下车之后步行到达,交通极为便利。周边景点情况:步行可至怀远名胜文昌宫、关帝庙、卞和洞、白乳泉等景点。……[详细]
47、桓氏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桓氏墓
  桓氏墓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城西北35公里,今龙亢镇关庙村唐庄东250米处,系东汉大经学家桓荣家族墓。桓荣,字春卿,龙亢人,东汉经学大师,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光武帝刘秀拜为太子少傅。刘庄即帝位后,封其为关内侯,死后明帝亲自为其送葬。墓有两座。南墓葬长80米,宽50米,高8米;北墓长50米,宽40米,高6米。1982年8月2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青云楼,亦名文昌宫,又名梓潼阁,其旧址原在县黉学的尊经阁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经县丞陈世佩集资卜地,改建于抱璞岩右侧。青云楼鼎盛时,建筑规模颇为宏丽。层楼耸峙,飞阁摩天。依山就势,高下不一。楼殿参差,错落有致。显得布局既严谨又别具匠心。青云楼右毗关帝庙,左邻抱璞岩,依山面水,“含宝吞玉”,境界幽清,气势恢宏,是古代文人学士雅集览胜之地。每逢花朝月夕,于此登临纵目,但见山连远树,水浸长天,历历晴川,莽莽涂岭,“足以游目骋怀也”!……[详细]
  蚌埠双墩钟离国墓地包括双墩一号春秋墓和双墩二号春秋墓,均位于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内,两墓相距80米,其中位于北侧的为双墩一号春秋墓,南侧的为双墩二号春秋墓。双墩一号春秋墓为大型有封土堆土坑竖穴墓。墓葬结构主要由封土堆、墓坑和墓道三个部分组成。该墓葬在墓坑填土中发现极其复杂的“放射线形状”、 “土丘与土偶”、 “土偶墙”等遗迹现象。随葬品以大量的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其它有少量的几何硬纹陶瓮、陶盆、灰陶钵、小陶罐等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铜器有编钮钟、鼎、罍、簠、豆、盉、匜、盘、甗、勺、盒、刀、锛、镰、车軎、马衔、戟、戈、矛、剑、镞等380多件。在9件青铜钮钟的钲部和两件青铜簠的内壁以及一件青铜戟的戈上均发现有相同的“童丽君柏” 铭文,铭文中的“童丽”即钟离,国名。“君”为身份,“……[详细]
许家大楼遗址
  许家大楼遗址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居委会圩里村西约100米处,当地俗称“许家大楼”或“许慎著书台”,相传许慎在洨县任职期间曾在此著书。遗址西临沱河,是一处河边台地,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面积2000余平方米。周边断崖上可见文化层堆积,从剖面看堆积可分为9层。地表有新石器时代的鼎足等器物残片。1957年,由治淮陈列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馆临时组成的治淮文物工作组曾对此遗址进行过调查和发掘,出土了石斧、石锛、石刀、石箭头、石硾、骨针、鹿角、兽骨等74件器物。遗址周围有很多大小孤堆,向东100米是“霸王城”,也就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围困项羽的垓下遗址。……[详细]
固镇阳城遗址
  阳城遗址位于固镇县湖沟镇中心村桥西组西北约500米。遗址呈东西走向,鱼脊状,南北长约120米,东西长约200米,地势高出四周约2.5米,被一条南北向村村通公路分为两部分,公路边的沟渠剖面有文化层暴露。遗址地表散落有较多的碎陶片,可辨认器型有鼎足、口沿、腹片等,根据这些标本分析,遗址上限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下限为秦汉时期。……[详细]
南城孜遗址
  南城孜遗址位于固镇县湖沟镇马楼村西南部,南侧紧邻澥河,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现为农田,由多个谷堆组成,东部较高处暴露有红烧土遗迹。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固镇县文物调查发现,周围地势较为平坦,仅遗址中部地势起伏不平,较高处与周围落差1~2米,地表暴露大量鼎足、鬲足、陶片等,陶色以红陶为主,也有黑、灰陶,多为素面,纹饰主要为篮纹,部分鼎足内侧有刻划纹。198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初步钻探,遗址内文化层厚2.5米左右,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200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又对该遗址进行实地勘察、钻探,确认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有深4米、宽10~20米的围壕,壕沟填土内有较多陶片,遗址西北部有大面积夯土层,每层夯土4厘米左右,遗址东部钻探出……[详细]
集东遗址
  集东遗址位于固镇县杨庙乡庙新村集东组北侧,西距八丈沟约200米,北距澥河约500米,是固镇县境内澥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遗址南北走向,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势呈漫坡状,中间高四周低,高出周围地表约1.5米。2009年6月,固镇县在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该遗址,遗址地表暴露有豆柄、豆盘、鼎足、罐口沿、器耳等遗物,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表多为素面,少量饰有弦纹和细绳纹。集东遗址是固镇县境内除南城孜遗址外,澥河流域另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冰白教授曾进行调查,确认遗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是固镇县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淮北地区目前发现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探索淮北地区文明进程有重要价值。2012年,被省政府核定……[详细]
韩庄遗址
  韩庄遗址位于五河县东刘集镇张集村韩庄自然村东北0.5公里处,固镇、泗县、灵璧、五河四县交界处,沱河的南岸边高地,乡民俗称“大台子”“红林寺”。1985年五河县文物普查发现,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核。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地表暴露遗物较为丰富,红烧土分布面积较大。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在1~2米,最厚处在3米以上。发现有石斧、石锛等石器,夹砂红陶、灰陶和白陶等陶器。陶器有扁鼎足、鸭嘴形鼎足、圆锥形鼎足和鬲足等多种类型,纹饰多为篮纹--纹。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与垓下遗址大汶口文化有所关联,对研究当地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颇有价值。依据现场大量的碎陶片、陶鬲残足、石器等实物推断,韩庄遗址为五河县境内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石制打磨工具的发现表明该遗址距今10000~50……[详细]
沫河口关卡
  沫河口关卡,俗称为沫河口盐卡,坐落于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北淝河自涡阳、蒙城、淮北蜿蜒而来,至怀远、蚌埠汇入淮河,至此已是其流之末,故初名“末河口”。因其地处河口,久而久之,“末”字逐渐演化为“沫”,沫河口之名由此流传至今。沫河口关卡始建于大清光绪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当时在正阳、泗洲、五河、临淮、怀远5处设关,现仅有沫河口这一处。沫河口关卡的建立,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当时货物经过沫河沟乃须经长淮口报明德侯照例办例税课,防止绕、漏税课。沿淮唯沫河沟周围数十里地势洼下,每遇淮水泛涨,禾谷减收,以至左右居民恒以网鱼为业,仅可养生。关下划船出入所装的东西不过是当地的土杂粮,别无他货。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 书--朝廷,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随即关卡……[详细]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现有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房屋20间,总建筑面积308平方米。旧址原为当地富商王文彩的住宅,1940年7月,新四军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淮上行署,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东、宿南5个县,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建立后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军政素质的干部和军事将领,是英勇的淮上儿女不屈不饶抗击日寇,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抗战期间,彭雪枫两次进军淮上,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中共在龙亢设立淮上地委。1940年,豫皖苏边区党委移驻龙亢,改称豫皖苏边区淮上行政公署。龙亢成为当时淮上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旧址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刘少奇同志1941年路过此处并留宿。保护范围:主体建筑院墙四周外3米。建设控制地带:保……[详细]
常氏三王墓
  常氏三王墓封土高4米,占地350平方米,整个墓区占地二百余亩。墓区内遍植松柏,大小石像生、碑碣排列有序。常氏三王墓建造至今,历经600余年,虽屡经天灾与战乱,地下部分保护完好无损。199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群众捐资将常氏三王墓墓区修复,多方征集流失文物。1999年4月,当地政府将常氏三王墓墓区周围3万平方米辟为遇春园景区,1999年6月被怀远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政府拨款建成常遇春纪念馆。著名学者、考古专家常任侠,原省人大常委、省博物馆副馆长,现定居香港的著名书画家常秀峰等捐赠文物、历史文献资料,陈列于常遇春纪念馆,将真实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展示给观众,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详细]
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
  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车。该桥为固定型桁梁桥,全长570米,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是连通我国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动脉,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是我国现存保存较完好的铁路桥遗址。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该桥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车。该桥为固定型桁梁桥,全长570米,单车道。是连通我国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动脉,同时也是我国现存保存较完好的铁路桥遗址,现仍在使用。1937年日寇侵华,国民党撤退时曾将1~7孔梁破坏,1938年9月日军将1、2、3孔修复,并将破坏严重的4、5、6、7部分桥梁更换。1949年1月解放战争时,大铁桥又经历了多次破坏、修复。在解放后至2005年间,蚌埠铁路局曾多次对该桥桥梁进……[详细]
栖岩寺石屋
  栖岩寺石屋位于安徽蚌埠市经济开发区长淮镇。该寺始建于汉代,因其佛殿、僧堂、经阁均以白色石块建在山岩上,故称栖岩寺。后经战火,庙宇等多被毁坏,明初,朱元璋下令重修栖岩寺,并升其为龙兴寺下院。现庙宇已毁,院内有莲花石座一个,石香炉、石柱础各一个。庙宇基本布局尚存,现有建筑为50年代所建。原大殿后11米处有方丈石屋一座,保存完好。石屋原有走廊与寺院相通,内顶部刻有莲花图案,东壁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石刻,西侧壁有嘉靖年间石刻。栖岩寺石屋为一巨石开凿而成,形似僧帽,精巧绝伦,为省内仅有,作为锥子山脉八景之一,该建筑为蚌埠地区成名较早的风景名胜之一。保护范围:保护标志外,东112米,南100米,西125米,北1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至司马庄路,南至石屋路,西至高铁东路,北至宝塔路……[详细]
谷阳城遗址
  谷阳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城南一公里,浍河南岸,京沪铁路西200米,属连城镇前台村。距今两千多年,主体为四方土城,每边城墙长约1000米,城有四门,且都居各边正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谷阳城建于西汉初,唐显庆元年省谷阳入蕲县,其间多次更名,北魏太和年间,改谷阳城为谷阳镇,俗称谷镇,后逐步演变为今名固镇。遗址距今两千多年,主体为四方土城,每边城墙约为1000米,面积100万平方米。城有四门,且都居各边正中。谷阳城遗址比周围高出约3米,城墙残高平均3.5米,上宽20米,基宽30米。城内文化层厚度达3.5米。遗址地表遍布汉代碎砖瓦、碎陶片等,还出土过陶拍、陶豆、石础等器物。遗址内现大部分为耕地,北部有一所谷阳小学和一些居民房。1980年被固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