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六安市旅游

六安市旅游景点介绍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党的八七会议召开后,皖西各地党组织领导群众普遍开展了一系列抗争,武装起义条件日益成熟。随着斗争形势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1929年10月初,中央巡视员方英在六安县郝家集主持召开了六县党代表大会,宣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舒传贤任书记,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六县工作。从独山暴-动-开始,中心县委先后领导了霍山西镇、桃源河、古碑冲、七邻湾农民起义和徐家集民团起义等数十次起义,初步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形成了东西100多里、南北2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直到1931年1月20日,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成立,六安中心县委的工作正式结束,存在1年零3个月……[详细]
六安县革命法庭旧址
  六安县革命法庭旧址原为王厚斋私宅始,始建于清朝晚期,位于独山镇中街34号,为面阔三间四合院。高6.3米,前后两进共8间,建筑占地面积178平方米。这里曾发生一场火灾,损毁严重,后按原样重修。1931年5月,六安县苏维埃革命法庭在麻埠设立,8月迁至独山,所以这里办公又称独山革命法庭。1932年9月,革命法庭撤销。旧址于1981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裕安区人民政府将住户异地安置,旧址收归国有。旧址对外开放后,围绕革命法庭的诞生背景、历史丰碑、法庭架构、轨迹流程、法律法规、传承创新等6个方面进行布展。展陈包括:前厅正中立有一个写有“独山革命法庭”的方形青铜大鼎,周边匾牌上有革命法庭诞生、发展……[详细]
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旧址
  安县苏维埃俱乐部(列宁俱乐部)旧址原为火神庙戏楼,位于独山镇西街13号。旧址面阔七间,高86米,明间面阔85米,进深11米,两层;次间为两进,两层,进深58米,建筑占地总面积182平方米。火神庙戏楼始建于清朝中晚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江西丰城人熊祥先捐资重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修。戏楼入场和出口的门楣上分别刻有“云心”“海口”字样,前进上层为戏台、下层为广场。戏台正面两根石柱刻有清末独山籍秀才王子泾撰写的楹联一副:戏演旧衣冠--纬武,楼增新气象革鸟飞翚。石柱两边分别刻有“道光癸卯年无射月吉日发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信士熊祥先重建”。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这里是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曾在这里做过抗日动员。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新成……[详细]
六安县经济合作社旧址
  六安县经济合作社旧址位于独山镇中街8号,原为王德龙私宅,曾开办王大铎商行,始建于清朝晚期,后被焚毁,于民国初年重建。旧址为四合院面阔三间,高6.3米,前进为店面,二进为粮仓,共8间,占地面积181平方米。1931年5月,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这里是六安县经济合作社所在地。1932年9月红军撤退后停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王氏后代王业瑾等人居住。旧址于1981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裕安区人民政府将住户异地安置,旧址收归国有。旧址对外开放后,主要展陈内容有:前厅右边是经济合作社模拟营业场景,包括柜台、工作人员营业拨打算盘时全身站立塑像、货架等,货架上摆有布匹、酒、雨伞等商品;前厅左……[详细]
中共和少共六安县委旧址
  中共和少共六安县委旧址原为朱君贤、朱君龙私宅,始建于清朝末年,位于独山镇西街81号。旧址面阔三间,前后三进共13间。前进高7米,明间为排山抬梁式,稍间为穿斗式,有阁楼。五架梁上有雀替,饰牡丹花卉。正脊和三架梁均用瓦楞柱,梁头为象鼻式。前后进以廊坊相连,天井铺设有鹅卵石。条石墙基,青砖墙体,一斗一卧,单马头墙,屋面小青瓦覆盖。内门设有海棠图案、外窗棂用铁制成。建筑面积285平方米。1931年5月,中共六安县委和少共六安县委在这里办公,鲍益三和方永乐分别任书记。次年9月、苏区沦陷后停止办公。这里曾开办过朱延和老药店,1956年合作化时期收归公有,先后设过粮行、供销社、医院、派出所。1958年返还给朱氏后代朱发荣、朱发炯。旧址于1981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六安县列宁小学旧址
  六安县列宁小学旧址原为王氏宗祠文昌宫,位于独山镇燕京路61号,两进10间,面阔十六、七米,进深二十七、八米米,天井22平方米。前庭、后庭两廊相连,全部为通间,建筑占地面积457平方米。这里曾发生过一场火灾,烧毁大部,后按原样修缮。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这里是六安县列宁小学所在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苏区沦陷,列宁小学停办,后改名为独山小学。旧址于1981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旧址
  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旧址原为马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中期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位于独山镇西街23号,三开门四进共12间。前进高7.1米,建筑占地面积373平方米。旧址正门为扇面墙,墙上做圭脚砖雕,两稍间封护檐,用砖制斗塔出挑,后殿正方雕有双龙戏珠、耕读图等。两边便门上方分别阳刻“礼门”“仪路”。前院里原先有两棵100多年的银杏树,因大火焚烧而枯死。后人又在原地补植两棵。1928年前后,这里为国民党独山自卫团魏祝三团部驻地。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这里是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所在地。苏区建立后,马氏宗祠是六安县赤卫军和苏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许继慎、徐向前、毛正初等红军将领曾在这里驻军。百年银杏树旁有拴马桩,就是当年许继慎、徐向前、毛正初等拴马和出征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详细]
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始建于清朝末期,原为王兴武(王康成)私宅,为四合院,面阔三间,前后四进,高63米,五架梁穿斗式,中间排山抬梁式,有雀替饰牡丹,三架梁头用象鼻式。两进三间廊房相连,中有天井,分式封火山。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占地面积684平方米,后一直租给他人开店铺,前进为店面,后进为住宅。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这里是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旧址于1981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裕安区人民政府将住户异地安置,旧址收归国有。旧址对外开放后,前间墙上张贴有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图文介绍,下方玻璃柜里展有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使用过的油灯、食品盒、砚台、眼镜盒、捐赠证书等文物,正中两根圆形木柱……[详细]
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旧址
  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旧址始建于清朝末年,原为清代台湾巡抚刘铭传私家当铺,位于独山镇西街72号。旧址面阔三开间两进,前进高7.2米,后进高8.5米,为两层木楼、五架梁穿斗式、鼓形柱顶石,建筑占地面积298平方米。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这里是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所在地。旧址于1981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裕安区人民政府将住户异地安置,旧址收归国有。旧址对外开放后,展陈内容主要包括:前进墙上张贴有六安县政治保卫局图文介绍,下方是审讯台,桌上放有审讯记录;中间是院落,连接前后两进房屋,院墙上 书-有一个大大的“当”字,院中放置一个圆形石盘,上面刻有“刘铭传当铺”及介绍文字;后进前方雕像是保卫……[详细]
苏埠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在六安市苏埠镇八里滩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先祖始建宗祠25间,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2013年1月,被裕安区列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始建嘉庆二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先祖始建宗祠25间,占地2400平方米,拥有天井小院2个,北厢房被社会办学集资拆除,现保留完整部分为仅存的天井小院。随着时间的流逝,宗祠曾被-占用,社会办学数年,文革期间,宗祠遭到惨重的破坏,年久失修,椽断、瓦塌、柱粉、垟张,雨天一片汪洋,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2005年2月我族自发推选李永发(李斌)、永欣(长乐)、永泰、永魁、永宪、忍图、图仁、图全、图明九人成立复修宗祠筹委会,召开房长会议,共同谋划,每人丁30元,以及数名族员慷慨解囊募捐,筹备款项进行宗祠修复。皖西六安蘇南一脉李氏由来,始于60……[详细]
苏埠罗氏宗祠
  罗氏宗祠坐落在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国家AAAA级、横排仙境旅游度假区境内的“罗氏宗祠”始建于明天启国清朝雍正年间重建,乾隆年间全部建成,前后用了几十年时间,几百年来,历经兵荒战乱,风风雨雨,但经罗氏历代子孙后裔尽心维护。……[详细]
六安古城墙北段
  六安古城墙北段位于六安市鼓楼社区小东街西街南璧,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为文物点。全长约180米,高约3.5米,厚度约2米,城墙呈东西走向,部分墙体于清代维修。现城墙上为居民建筑已拆迁,城墙部分区域被杂木覆盖。墙体北约80米处为六安市城北小学校区,城墙最西端墙体西距老淠河约30米,墙体东端距解放路约150,现整个墙体位于拆迁范围内。……[详细]
  龙盘石石刻位于六安市裕安区淠河路中路,属于石刻,清代,面积20㎡,2017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州志载:“龙盘石武定门外龙潭石上,杨景曾书龙盘石三大字一寿字”。民间传闻龙盘石系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入留书所刻,清圣主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六安由淠河入淮,曾盘坐龙潭石上休息,因此百姓称为“龙盘石”。乾隆闻之御笔“龙盘石”命人刻于赤石上,州人又在乾隆站处刻一大寿字、并在盘龙石之上立有缠石龙柱标志(“文革”中被毁)。“龙盘石石刻”其上游有“龙爪石”,六安人称上龙爪,而下龙爪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其地势高低跌宕,临河石壁徒峭、瘦峭磷赤石像“龙爪”伸于淠河中。这里明代称“龙潭石”、因赤石下有龙潭深不可测、汛期水流湍急人不能近,旱季潭水从不干涸,且水质清纯。明代之前此处为六安八景之一、——《龙潭秋月》。旧时有石刻……[详细]
  六安兵变旧址位于六安市军分区院内,属于历史事件机构,民国建筑,建筑面积14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1931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日),早期打入敌驻六安城四十六师一三八旅二七二团担任二营营长的中共党员魏孟贤,乘农历年关之际,发动士兵以闹饷名义举行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起义壮大了我军的力量,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该旧址现有木结构青砖小灰瓦四开间,建筑面积159.67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初年,主架梁保存基本完好。六安兵变旧址是我党开展-工作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2005年12月,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文盛街一带因旧城改造拆迁。根据国家对文物保护单位强调原真性、完整……[详细]
  中共六安特区委成立旧址位于六安市区紫竹林路紫竹林庙内,该旧址现为重建房屋,砖瓦结构四开间,面阔15米,进深7.5米,总建筑面积116㎡,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8月,由储克胜主持,在原六安西门外紫竹林庙内召开党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通过选举确定了胡苏明、周狷之、吴干才、桂伯炎、储克胜五人为委员,胡苏民任书记。特区委员会参加了改造六安县国民党县党部,发布国共两党共同遵守三大政策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推动了当时六安正在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旧址是我党地方组织建设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详细]
  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位于六安市区西大街横街(2015年因老城区改造,经市政府同意,该旧址已拆除,采取立碑保护,原建筑12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25年冬,王绍虞同志受上海大学党组织派遣,回六安进行秘密工作。并同六安中共党员朱蕴山等建立中共六安特别支部,以集资开办青年实业社的名义在六安开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人学文化、传播马列主义,在工人中发展党员,成立秘密农协组织,领导工人、农民运动。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原为三开间土墙草顶平房,系谢声和私宅。现有三开间砖瓦结构平房是在原房屋基础上翻建的。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是我党开展工农运动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详细]
  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位于六安市区文庙街原城北小学院内。属于历史事件机构,建筑面积6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邓大军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挥军南下,1949年3月下旬,刘伯承司令员率领一部分官兵进驻六安城北小学,在这里运筹帷幄,筹划渡江战役。皖西地区成为解放军渡江前的屯兵场地和渡江后的重要后方基地。该旧址原在城北小学左侧的两开间木结构房屋内,1994年7月拆除,现存旧址为恢复重建。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是刘伯承司令员运筹渡江战役的地方,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料。……[详细]
  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位于六安市区鼓楼街书院拐,属于近代史迹,清代建筑,原有四进,现存一进三开间和过道,建筑面积8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1919年春,省立“三农”学校在书院拐原赓阳书院成立,校长沈子修,教师朱蕴山、桂月峰、钱杏村。他们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新文化运动,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培养出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三农”学校旧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是皖西地区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是研究清代中、晚期学堂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存一进四开间,建筑面积79.24平方米。省立“三农”学校旧址是我党开展新文化运动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详细]
  中共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豹迹岩村胡氏祠。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胡氏祠会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此召开会议,决定将红二十八军重新编入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下辖两个师,全军3000人。会议还决定新建红八十二师,归中共皖西北道委领导,坚持皖西北地区的斗争。红二十五军驻扎期间,“鄂豫皖三省边区剿匪总司令”刘镇华惊恐不安。祠内右墙壁上至今还保存着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书写的标语:“活捉匪首刘镇华!”胡氏祠建于清宣统元年,青砖小瓦,三进12间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947年秋,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以摧枯拉朽之势,连续解放了20多座县城。9月,解放了皖西重镇金家寨,建立了人民民主政府,随军南下干部白涛为县长,张延积为县委书记。根据县委十次会议决定,经地委和邓小平、刘伯承等审定,将“立煌”改为“金寨”。从此,金寨县载入了光辉史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位于金寨县天堂寨镇,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指示,从鲁西南重镇菏泽出发,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有效地牵制了-,当年12月30日,将前方指挥所设在下楼房的周宅。为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历程,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使之与天堂寨绿色资源相呼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六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天堂寨易地重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