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周口市旅游

周口市旅游景点介绍

通满寺冢
  通满寺冢位于太康县城东南13公里的马厂镇西北角后陈行政村与黄庄行政村之间。东西长266米,南北宽139米,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满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不断修茸。寺院座北朝南,有四大天王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放生池。东西有廊房数十间及僧舍等占地人100余亩。院内苍松翠柏,四周有围墙环绕,四角有钟楼,南面和大门口对面有一高阁。红墙黄瓦,房檐四角凌空欲飞。殿内诸佛金像,端坐莲台,栩栩如生。常住僧人数十名,各方信众前来焚香拜佛络绎不绝。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通满寺毁于兵燹,留一荒冢。冢内有五眼井,据村民反映,地下埋有很多石碑,散失于民间两枚印章,一枚龙盘印,一枚释迦牟尼佛印。文化革命中,后陈和黄庄两个大队,在冢上建一所小学。1993年由三民……[详细]
杜岗会师纪念馆
  西华县杜岗会师纪念馆位于西华县城北4公里处的红花镇杜岗行政村,由纪念碑、纪念馆、雕塑群和办公用房、商业用房等四部分组成,其前身为杜岗会师纪念碑,后由中央支援革命老区建设拨付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建成杜岗会师纪念馆,共占地32.5亩,总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纪念碑于1993年建成,位于该馆中轴线的最北端,碑高19.38米,象征会师时间在1938年。纪念碑由三个竖面呈“丫”字型组成,上部集于红色碑顶,寓意三支部队在中国0红色武装旗帜下汇集一体。碑正面有原-副主席张震题词:“杜岗会师”四个大字,东侧是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部长张爱萍题词“抗日先锋,万古流芳”八个大字,西面碑文则具体介绍了杜岗会师的概况。杜岗会师纪念碑1995年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详细]
国家计委五七干校旧址
  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旧址现为西华县园艺场,位于西华县城西2公里,地处城西特色园区核心位置,与黄桥、红花二乡镇接壤,北接省道S102线周郑路直通郑州,南接省道S329线西漯路直达漯河,西望全国著名的国营黄泛区农场,工业四路直通县城。1969年9月,国家经委响应“五七指示”来到西华,五二农场将刘庄中队土地1949亩、房屋102间交给国家经委办校,当时称为国家经委五七干校。1970年6月,机构改革将国家经委撤销并入国家计委,干校改为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1975年,国家计委襄樊五七干校合并到此,与物资部、工交政治部、国务院办公厅、地矿部等十多个单位合办干校。1979年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79]40号)文件精神,停办干校。国家计委将管理权交给地矿部华北石油……[详细]
商高宗武丁陵
  商高宗武丁陵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城东北15公里的田口乡陵西村,系商代中兴帝王武丁之陵寝,距今约3200年。武丁又称商高宗,系商代22任国王。他治国有方,是商代鼎盛时期很有作为君主,堪称一代明君。相传武丁早年生活民间,知稼穑艰难,即位后志向远大,思兴复殷。后启用贤人傅说、甘盘为相,国始大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成为了世界文明大国。据载,当年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来西华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因积劳成疾病逝西华,葬于现址。古时的陵墓规模宏大,有载“望之如山”,为历代帝王崇仰至祭。陵墓前原有庙宇陵园,陵后两侧分置高宗最器重的得力辅助丞相傅说、甘盘陵墓。因历史上无数次黄河泛滥淤积和人为损坏,庙宇毁废,仅留高宗主陵墓顶和散落古御祭碑刻数通被收藏。现存高宗主陵高约6米,长宽各百余米。商王高宗陵……[详细]
三岗革命根据地
  “三岗”系指西华县艾岗乡的都城岗、陵头岗和苗里岗三个村庄。1933年,0中央北方局先后派沈东平等人到“三岗”,协助当地的胡晓初等进步人士创办“普理学校”(隐寓普及共产主义真理之意),让贫苦子弟免费入学学文化,宣传0主张,并发展地方武装。1936年10月,0中央北方局批准在“三岗”建立0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后来以此为抗日革0据地,培训革命青年4000余人,发展党员400余人,建立了拥有6000多人枪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革命武装队伍,建立了以地下0员楚博为县长、全是0员任区长的地下红色政权,组织了具有强大政治攻势的农协会、儿童团、少先队等革命群众团体,形成了10万人的声势浩大的抗日大军,使得当时的“三岗”有“小竹沟”、“小延安”之称。1940年,-八十一师围剿“三岗”根据地,抗日革命活动转入……[详细]
箕子读书台
  箕子是我国商代的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辅国文相,因不满纣王-,被囚西华而筑台夜读。箕子读书台也是古老西华的象征。西华在唐代武德年间又名“箕城县”。周武-商后,“释箕子囚”,向箕子请教治国大纲《洪范九畴》,并欲用箕子为臣。箕子谢绝,先受命管理山东半岛,后东渡朝鲜,成为朝鲜王国的开创者。今平壤郊外有“箕林”,乃箕子陵墓。箕子还有“麦秀诗”等诗文留传,是他从山东归乡时看到遗民故土时的悲伤感慨之作。西华县城的原箕子读书台,为明代所建,解放后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化倒塌。现今的箕子读书台,为2000年社会筹资在原址上重建,位于县城西北隅百亩湖面之中。台呈方形,青石铺就。台上有方形箕子亭(祠)、青砖砌筑,灰瓦覆脊,不失古代风貌,有如昔日“畴亭夕照”景观再现。箕……[详细]
西华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县城北10公里聂堆镇思都岗村,西距女娲城500米之遥,最早建于汉代,后由明、清重修。因寺前原有古潭,泉水终年不涸,故名“龙泉寺”。寺院占地20亩,现有大殿面阔五间,虽经后期局部修缮,仍不失古代建筑风貌。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与十八罗汉,殿廊木柱古雕石墩尤具较高艺术价值。殿前竖立明代万历年间古碑两通,两侧廊房供奉菩萨神像。寺门匾额“龙泉寺”为明代石刻原物。龙泉寺属目前豫东遗留较完好的原貌古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合成庙会,游客甚众。……[详细]
昆山女娲宫
  昆山女娲宫位于县城北郊贾鲁河畔的山子头村,这里古称“昆山”。史书载有“女娲居昆山”。相传人祖女娲、伏羲在此“绕烟为媒,滚磨成婚”,先民为敬奉女娲而建女娲宫,后废。现今的昆山女娲宫系1996年民间捐资在汉代古城遗址上所建。女娲宫占地30亩,有女娲宫主殿和伏羲殿、玉皇殿、0殿和两侧配殿。主殿阔五间,双檐出厦,四角挑脊;殿内供奉女娲塑像,仪式端庄,形象逼真。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女娲宫与女娲城同成庙会,祭祖观光者络绎不绝。……[详细]
黄桥桃花源
  黄桥乡发挥“桃树之乡”的传统种植优势,不断创新思路,发展桃园1万余亩,包括鲜食品种、加工品种、无公害种植和大棚温室种植,年产桃果2000多万公斤,效益4000多万元,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结合桃树生产的发展,自2005年以来,这里已连续多年举办了桃花节,每年吸引周边地区的观光游客达10多万人。每当桃花绽放时节,红艳的桃花配以金黄的油菜花,以及碧绿的垂柳作陪衬,构成分外妖娆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招徕周边县市的游人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摄影留念。目前县、乡两级正在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将这里建成集农业生态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详细]
230、贾鲁河
贾鲁河
  河南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翻开河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贾鲁河可称得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有人考证,认为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故道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二十多年……[详细]
鹿邑千年银杏树
  鹿邑县著名的景点——千年白果树,位于鹿邑县东北9公里处,涡北镇孙营村之东,北临惠济河畔,许亳高速公路从它旁边穿越而过。据传,此树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植,现仍枝繁叶茂。树高50米,周长9.5米,荫影盖地60平方米,5个成年人手扯手方能抱严树身。此古树闻名于豫东、皖北,实为树中之王。白果树本称银杏树,属银杏科落叶乔木类,因其树龄长,人们也称它为“公孙”树,有活化石之称。银杏树各个部位皆有大用,引起科学家高度重视。银杏的叶、果可制作理想的高级保健营养品,治疗血管硬化、脑功能障碍、智力功能衰退等顽固性疾病。涡北镇的惠济河岸上为什么植有银杏树?据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王莽篡夺西汉政权的第二年,刘秀率领兵士在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与王莽军交战,因寡不敌众败退,被莽军驱逐于赖陵(王莽执政时改苦县为赖陵,即今鹿……[详细]
232、武平城故址 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平城故址
  武平城故址位于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内。该村原名无命城,城南0.5公里为曹王庄,东1公里为刘福元,西0.5公里为丁庄,北1.5公里为白庄。白沟河东南向从城中穿过。1978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武平城,汉县。《水经注》:涡水又东,迳武平城故城北。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考《魏书·地形志》,武平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240一249年)中,置有武平城。据此,知武平尝废。至魏宣武时,始复置县。县既复矣,而境内又有故城,新旧建置不于一地,了无可疑。今之遗址,为汉为魏,则莫能定矣。”今武平城地上仅存东北角一段遗迹,高2.5米,长62米,宽8米,东西走向。寻迹实测,城墙东部南北长330米,西部350米,南……[详细]
鹿邑栾台遗址
  鹿邑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王皮溜镇普大庄村西北部,有一高5米、占地7亩多的方形土台,当地人称之为栾台。可别小看这座高台,它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当时的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在此处进行考古调查,并委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处进行正式发掘。经过细致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栾台是一座古文化遗址,先民们从大汶口晚期到战国初期,一直在这栾台上生活。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与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对栾台遗址进行了调查。栾台遗址古代遗存丰富,地层堆积颇厚,一般在7米以上,个别地方达8米余。1987年9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遗址东端开方试掘,基本上弄清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其堆积情况为:上部1.50米为近代文化层,含有明清及现代陶瓷碎片。第二层……[详细]
隐山文化遗址
  隐山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官太极殿西北隅。《光绪鹿邑县志》载:“有隐山,相传陈抟炼丹处。”在注释中又载:“《许志》(清《乾隆鹿邑县志》)云,(隐山)高数丈,广袤六七亩,巍峨起伏,望之常有云气。”隐山文化遗址,全名是隐山龙山文化遗址,又因该遗址位于老子出生地太清官西侧300米处,我国史学界又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命名,我国历史与考古学界就将发现的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隐山文化遗址是指于鹿邑县太清宫隐山这个地方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隐山文化遗址是鹿邑县也是豫东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存,1963年6月就被河南省政府第一批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鹿邑县最早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鹿邑处于黄淮大平原腹地,怎么会有一座隐山呢?这要从很早以前鹿邑这块地方……[详细]
太清宫圣旨碑
  该碑为矩形,高0.60米,宽0.96米,青石刻成。碑文楷书18行,满行12字,是元朝中央政府为保护太清宫颁布的旨令。旨令颁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四月二十七日。此碑现在保存完好,嵌于太清宫太极殿前右侧槛墙内。(附碑文)圣旨碑长生天气里(下空六字)皇帝圣旨据亳州张真人奏告亳州太清宫住持道人每元受令旨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采斫专与皇家告天祝寿今将元受令旨已行纳讫挽受事准奏仰亳州太清宫道人每照依旧例宫观使臣军马不得安下所有树木诸人毋得斫伐不选是何物色毋得夺要仍仰张拔都儿常切护持太清宫令住持道众更为精严看诵与皇家子子孙孙告(下空五字)天祝寿者毋待怠惰者御宝中统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详细]
先天太后之赞碑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但是和前宫宋碑不同的是,这个石碑由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bixi),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满行41字,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作为真宗皇帝,认为其较李母至高至大的降圣功德而言,自愧不如。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2000年,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在实地考察过这通石碑后,对其综合价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国罕见”八个字的评价。(附碑文)先天太后赞并序……[详细]
237、李母墓
李母墓
  李母墓又名先天太后墓,此墓建于乾封元年二月,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朝谒老君庙,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并诏令对李母墓进行整修,更名为先天太后墓,墓碑文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题。众所周知,老子西行后死于扶风,葬于槐里。但是,由此看来作为孝子的老子想始终陪伴于母亲身旁,恐怕只能是千古憾事,这似乎让人感到了天道有序而人伦无常。……[详细]
238、玄元殿
玄元殿
  玄元殿以鹿邑是天下李姓的发源地,李姓之根在鹿邑,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拜老子为始祖,尊老子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而得名。玄,是深奥之意。元,是始、初始之意。“玄元”亦寓意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从这里孕育产生并发扬光大的。玄元殿历史上就有,后来毁于兵火战乱,目前这座恢宏的大殿是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复建的。玄元殿内塑立有老子铜像,是当前海内外最大的老子青铜座像。这尊老子像,高7.6米,重8.6吨,连同底座一共重53吨,其神态亦人亦神。老子手拿如意钩,衣带飘逸,其上饰有仙鹤寿桃和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变形龙纹,象征着老子“犹龙”,体现了老子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大智慧者的安详飘逸神态。玄元殿两侧为两个配殿,东侧为紫极殿。唐时明道宫建筑群名为紫极宫,为纪念曾有的宫名,东配殿命名为……[详细]
239、八卦台
八卦台
  八卦台在明道宫内,以青石为基,汉白玉为栏;围栏上镌刻有“八仙”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使用的法器鱼鼓、宝剑、笛子、荷花、葫芦、扇子、玉板、花篮图案。台中央地面上是阴阳鱼太极图形,太极图由一个圆圈和圆内相互环抱的黑、白鱼图形所组成,其中黑鱼带有白眼睛,白鱼带有黑眼睛,黑为阴,白为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皆由阴阳二气冲合而成。黑、白鱼形分别代表构成万物的阴、阳二气,阴、阳构成了世界,构成了宇宙,即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两方面,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表现为阴阳双方的对立与统一。太极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阴阳学说浓缩到一个简单而又十分形象的几何图形中,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对大化宇宙产生……[详细]
240、迎禧殿
迎禧殿
  迎禧殿,是北宋皇帝宋真宗到太清宫朝拜老子后“驻跸明道宫”,在此殿内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朝政,决策大事的地方。迎禧殿即含有皇帝驾幸,喜气盈门之意。“迎禧殿”三字为宋朝大书法家米芾题写。殿门楹联“经史子集根柢于道,释儒伊耶宗旨归德”,表明了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家之根,同佛、儒、伊斯兰、基督各种宗教的基本思想是相通和一致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