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铜仁市旅游

铜仁市旅游景点介绍

乌江小山城
  在青山环抱、绿水掩映之中,“小山城”有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有位于城西中和山顶的观音阁(宋)、城东南的城隍庙(明)、城东北的文庙(明)以及位于中山街的万寿宫(明)等。顺中和山东麓沿石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文学士吕大器所题之“黔南古刹”,“花梵连云”匾额,再往上拾级登临,清晰可见左一巨石如屏屹立,明嘉靖云南左参政李渭手书“中和”二字,即镌刻于上。旁有石碑,亦为清雍正翰林礼部朗中郭石渠所写的《中和山记》。中和山翠柏茂绿,山色秀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中和夏绿”盛名。然“中和夏绿”仅是思南八景之一。此外尚有“圣岭春耕”等七景观。在青山环抱、绿水掩映之中,“小山城”有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有位于城西中和山顶的观音阁(宋)、城东南的城隍庙(明)、城东北的……[详细]
铜仁九龙洞
  九龙洞是贵州省首批确定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位于铜仁城东17公里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其山峭壁嶙峋、雄奇险峻、漫山翠竹,绿意森然,它背靠更高的“六龙山”,面临秀丽的锦江河。为九龙洞铺设了一幅壮丽的外景。相传六龙山上有六条黄龙,相邀锦江中的三条青龙来洞中相聚,九龙来到洞中,见这蓬莱仙境般的洞府,顿时私欲大发,都想将洞府据为已有,相争不休。待到鸡鸣天亮时,谁也无法返回原来的居所了,只得盘踞在洞内深处的一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脱身。山下有条小溪,因九龙争洞相闹,人们不得安宁,就骂龙不止,遂有“九龙盘柱”、“骂龙溪”之名。“九龙洞”由此得名。“九龙洞”广大恢宏,宽70多米,最宽处达100米左右,高30--70米不等。现已探明部分,洞长2258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洞内有7个大厅,已向游人开放3个大厅……[详细]
123、太子石
太子石
  在梵净山老金顶南麓,牛尾河源头处,耸立着一座海拔1748.2米,如剑劈斧砍成的石山,远远望去,俨然一巨人正在仰望,相传为皇太子所化,故名太子石。相传明万历年间,神宗皇帝的妃子九皇娘到贵州梵净山修行。小太子见不到母亲,不吃不喝,大哭大闹。一天,他悄悄溜出皇宫,历经艰难险阻,受尽痛苦磨难,终于去到梵净山脚的牛尾河边。太子仰望金顶,呼喊母亲,撕裂人心、催人泪下的声音在山谷里回响,在群峰间激荡。神仙为之动情,母亲为之痛心。太子正想从绝壁爬上山去见母亲,却被神仙施法定在牛尾河谷里。太子脚不能动,就每天引颈探望,长得很快。神仙生怕太子长高了见到母亲,引起九皇娘思凡,又在太子头顶栽了一棵菩提,菩提乃梵净山镇山之宝,张张叶片都有一尊如来佛像。从此,太子不再长高,遂化为石。景点位置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详细]
铜仁文笔峰
  文笔峰在铜仁城南的对岸,其峰高插入云端,陡峭如削。每当旭日东升,朝霞偶尔掩映在山巅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纸一样绚丽多彩,不愧为铜仁城的一大奇观,如橼巨笔在五彩天幕挥洒泼墨,其景不愧为铜仁一大奇观。文笔峰,它平地拔起,山色秀美,从山腰至山顶主要由玄武岩和片理岩组成,山上植被茂盛,山顶常有云雾缭绕。……[详细]
木黄会师纪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府和百余个乡苏维埃。同年8月,任弼时、-、萧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永新突围经湖南进入贵州,于10月下旬到达印江木黄、松桃石梁一带与贺部胜利会师(红三军则恢复二军团番号)。1976年0印江县委决定在木黄建立纪念碑,1978年6月落成,碑身正面是-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大字楷书,碑呈方形,上小下大,高14.2米,设有护栏和台阶,占地720平方米。……[详细]
126、渔梁滩
渔梁滩
  锦江在下游被一座南山阻挡,就像找不到流走的去处,那里有个滩叫渔梁滩。捕鱼的人在滩上筑起渔梁捕鱼,晚上星星点点的渔火与洁白的月光交相辉映,其时最为幽雅寂静。1973年建成的六家洞大坝上游水位升高,今日渔梁江面宽阔,水流潺缓,绕古木参天的水晶阁静静东去,风光之美在铜江沿岸屈指可数,淦梁滩的上方就是文笔、太乙等峰峦。赤壁赋所赞叹的“山高月小,江流有声”,仿佛在这里遇上了。……[详细]
傩文物博物馆
  傩文物博物馆傩文化博物馆为我国唯一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表演为一体的博物馆,原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红学研究会副会长冯其庸教授题写了馆名。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它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受到了儒、道、佛家思想以及贵州地区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但作为它的基本核心和表现形式的原始巫术,却基本保持不变。傩文化的表现形式有面具、神案、法器、傩戏和傩技等。今天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东山还要举行傩戏表演。傩戏法事内容有20多种,另外还加进一些特殊的表演技法,如“上刀梯”、“下油锅”、“吞玻璃”、“踩红铧”、“吃碗”、“卡子水”等,观众往往看得惊心动魄,但对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来说,实在太平常不过了。院内廊柱上挂的对联……[详细]
  三级电站库区三级电站水库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这高峡平湖般的景观,得益于挞扒洞溪河常年不断的优质水源,因而碧波荡漾、风光迤逦,就象一串剔透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黔东大地。由于水质优良,这里又是我市除锦江以外最大的渔业水产基地,每年有成百吨的鲜鱼供应市场。如果游客有兴致,可乘船由三级库区进入上游二级库区,水路风光又是别有一番情趣,一路可以观赏绝壁森林,享受鸟语花香的陶醉和快乐。当地人把我们见到的这上中下三处山崖称为“三屯”,其中下屯形状就像狮子饮水,山上地形崎岖,溶洞诡秘,据说还是解放前乡民的避匪之地。近年来这里考察游玩的人们,还把这里比喻为铜仁的小三峡。随着挞扒洞风景区的扩展,这里将和挞扒洞景区连为一片,成为铜仁市南郊公园的一部分。……[详细]
129、杜鹃山
杜鹃山
  杜鹃山从早春三月开始,杜鹃花漫山遍野绽放,就像一片片灿烂的彩霞,让人流连忘返。这种花又叫映山红,花期在所有杜鹃花科中属于最长的一种,体现出了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她平凡普通,但正是由于有了她的装点,大自然才得以如此灿烂多姿。……[详细]
挞扒洞瀑布洞口
  挞扒洞瀑布洞口“挞扒洞”名字的来历有两个传说。第一个是说流水在这里滴打在石头上的“哒叭,哒叭”声,按其谐音于是将洞取名为“挞扒洞”;第二个传说是说当年猪八戒在这里与蜘蛛精戏水,把它那九齿耙抓在悬崖上,于是流水从耙齿被分为若干股流出来,人们便将洞名称为“挞扒洞”。这个传说还有许多神话般的情节,等会我们去听村里的老人们细说。发生在洞里的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95年7月铜仁发生特大洪灾。一头正在过河的大黄牯,被突然爆发的山洪冲进了洞里。过后牛的主人在河边寻找了几天,竟然毫无踪影。一直到7天后,有小孩在洞边洗澡,隐约听到洞內有牛的叫声。于是主人邀约乡邻打着火把进洞寻找,终于找到了失踪多日的大黄牯。据说那头黄牯牛还把面前的一块石头0出了一道道深槽。人们认为是洞神保佑了大黄牯,牛主人因此对洞神十分感激……[详细]
挞扒洞峡谷口
  挞扒洞峡谷口挞扒洞峡谷谷口是一条典型的黔东喀斯特地貌峡谷,她集江南的婉约幽静和西部高原的雄奇险峻于一体。晶莹清澈的溪河两岸,绝壁耸立,如刀削斧劈。……[详细]
挞扒洞长寿村
  挞扒洞长寿村挞扒洞村的侗家人就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生息繁衍,与世无争,过着恬静的生活。这是一个只有800多人的小村寨,而村子里6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10人;50年来,全村出了17个百岁老人。2000年10月13日,该村经国家老龄委批准挂牌为铜仁市第一个“长寿村”。……[详细]
133、川主宫
川主宫
  川主宫铜仁市川主宫坐西北朝东南,其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式建筑,在锦江的边上非常显眼。它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晚饭后,人们相约成群,来川主宫吃茶、听戏、观景、怀古。在川主宫中,古树荫凉,远可看群山逶迤,近可观江声渔火,开阔的视野、碧绿的锦江消解你万古忧愁。这栋建筑前临锦江,风水极好,人气极盛。你看这踏步、石栏平台、牌楼式大门、戏楼、两厢、正殿等建筑物,用料考究,做工精致。那高大的木柱,是从梵净山水运来的,而最让人惊奇的,是整栋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全用榫头结构。这栋建筑始建于600年前的明洪武八年,即1375年,由当时的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渊建,里面供奉四川太守李冰父子神像。整栋建筑包括戏楼、正殿、抱厦,连为一体,气势宏伟。川主宫历经7次修缮,饱经历史沧桑。那14根柱子托起的戏楼,额枋全是浮雕木……[详细]
  紫燕巢岩紫燕巢岩,也叫“燕子岩”。那里有一个天然石洞,每年春天,燕子便来这里筑巢,秋后又离开。从清朝初年到现在,三百多年来,年年如此。那岩下垂下的一缕青藤,已在那岩隙中生生不息地生长了近百年了,一些老人在儿童时见它如此,进入垂暮之年,它却仍是如此欣欣向荣。人们印象中的燕子,从来都是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的,而当年献身反清复明的徐以暹,看到这筑巢于山间岩穴中的燕子,自然会联想到自己深山避祸的处境,于是便很感慨地做了一首《紫燕巢岩》的诗:“一穴天然石作扉,春来燕子任飞飞。人间争羡雕梁好,安乐窝谁识所归。”以前水大时,燕子岩上瀑布很是壮观。旧书记载:“有泉如鸣琴,自高层叠而下,约五十余丈。”徐家的另一个诗人徐訚,曾有一首《燕子岩》的诗:“千尺飞泉出镜函,水帘珠箔溅轻衫。笑他王谢夸金屋,不及春风燕子岩。……[详细]
徐氏文化山庄茶园
  徐氏文化山庄茶园徐氏文化山庄茶园位于城东17公里锦江南岸,六龙山脉北端漾头茶园山村寨内,是一座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古文化山庄。自然景观有千嶂岚光、云阁钟声、铁鹏展翅、楠洞飞泉、玉屏松月、紫燕巢岩、幽涧花香、莲池鸳鸯、古树藤罗、竹杆凌霄等著名的茶山十景。徐福系2000多年前秦朝有名方士,曾受秦始皇之命两次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第二次出海时,在全国各地征集军士和童男童女数千人,东渡日本一去不返。因此,日本的裕仁天皇、前首相细川护照、羽田孜等都自称是徐福的后裔。徐福出行时,年纪36岁,在故土已有子嗣,祖居今江苏榆赣徐福村,后一支迁至江西临川青泥,历12代,又分支于明嘉靖年间迁至铜仁。到铜仁-(徐福第59代)徐以暹(1606年~1699年)参与南明政权反清失败后,为躲避清朝诛戮,逃到铜仁六龙……[详细]
沈从文祖居
  沈从文祖居下寨,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祖居。沈从文的曾祖父的父亲沈文科的坟墓,就在这寨外的小山包旁。据说沈从文先生一直到谢世前,都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美国有个叫金介甫的学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花了十年的功夫,“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多次访问了沈(从文)先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写下了28万字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但对于沈从文的家世,作者却同样没有搞清楚。他在书中说:“沈家在当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对其先世很引以为豪,虽然他们发家历史并不久远。沈从文说过,在镇筸城西边有个沈家庄,居民是汉人。村民靠开采朱砂为生,他们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对此现已无法考证。沈追溯祖先历史只到上面两代,不像中国某些出身高贵的家族动不动就将0家谱上溯到一……[详细]
137、新营垴
  新营垴中国明清南长城的实实在在的遗址——新营垴。这是整个南长城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个屯堡。当年修筑南长城时,五里一碉,十里一卡,十五里至三十里一汛。在汛、堡、碉、卡之间,连边墙、设炮台、建哨所、筑屯堡。根据地形,沿山历涧则修筑长城,地势冲要处则设立炮台,长城之间修建哨台,卡、碉、屯堡则因地制宜。其形或为品字,或为一字,或为梅花,无定格。其作用是:长城用来作为严防边界,炮台用来作为堵截攻战之所,哨台用来作为巡逻了望之所,屯堡用来作为边民聚卫之所;碉台则既可守,也可战。不过,我们新营垴这座屯堡,里面驻守的却不是临时聚集起来的边民,在这里驻守的,是世代相袭的屯军。虽然三国时就有了姜维的“屯田避祸”,但全国性的屯军制度却要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以屯养军”的屯田制说起。朱元璋经过20多年的战争打下天……[详细]
138、落马潭
  落马潭复兴桥下的这潭碧水,叫做“落马潭”。为什么把它叫做“落马潭”呢,说起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年石柳邓起义时,和坤的弟弟和琳跟随户部尚书福康安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到铜仁来镇压。第二年,福康安因水土不服,拉肚子拉脱了水,病死在铜仁城,时任兵部尚书的和琳便代替福康安做了主帅。一天晚上,和琳行军时经过这断桥,当时桥上只胡乱地架了一些木板,和琳的马一脚踩空,连人带马便掉了下去。见主帅落水,和琳手下的这伙北方的旱鸭子尽管大多不会游泳,也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拼死将和琳救了上来。但和琳被冷水一泡,回去就生了病,不久也病死了。这潭为起义军立下了如此之功,从此人们便把它叫做“落马潭”了。……[详细]
  复兴桥复兴桥(1994年2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下的那条小溪,叫滑石江。大家一定会奇怪,这么一条小溪,怎么也叫“江”呢?不光你们奇怪,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诗人查慎行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铜仁后做的四首诗中(《铜仁秋日庚申有感和刘丙孙原韵》),第一首诗就指出了这个奇特现象:“风物移黔境,关城接楚邦。乱山争载石,细水亦名江。”不过奇怪归奇怪,自从六百多年前《明实录》记载了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明朝廷在这里设置了滑石江巡检司后,滑石江的大名就正式见载于国家的权威文献之中了。滑石江的北面大部分属于湖南凤凰县,南面全属于贵州铜仁市。江上架设的这(那)座三孔石桥,原来的桥面铺设的是木板,毗邻两省往来,都是经这座桥通过。后来因为水灾,桥被冲毁,长期未能修复,人们便把这座桥呼为“断桥”。”桥……[详细]
  军事重镇滑石滑石乡,东与湖南省凤凰县的茶田镇毗邻,北同松桃县的大兴镇紧邻。在古代,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明、清两朝湘黔边境风起云涌的少数民族起义,就彼伏此起地爆发在距滑石近在咫尺的松桃、凤凰两地的腊尔山山区,著名的南长城的起点,就位于滑石乡境,而南长城的第一个重要关隘——亭子关,则位于与滑石仅一步之遥的茶田,等一下我们到了新营垴,就可以在那里远眺亭子关了。据《明实录》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朝廷就曾在滑石设置了滑石江巡检司,当时隶属于湖广筸子坪长官司,后来划给了铜仁。滑石江巡检司裁撤后,其地仍为滑石江哨的驻地。后滑石江哨又改为滑石营,清代铜仁协的右军守备署还曾一度驻扎在滑石,有守备(正五品)一员、千总(正六品)一员、把总(正七品)一员、额外外委(正八或正九品)一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