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旅游

    曲靖市旅游景点介绍

    薛官堡墓地
      薛官堡墓地位于陆良县马街镇薛官堡村委会薛官堡村西南部周家坟一带,分布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在村西南周家坟一带建房、筑坟、打井以及取土等活动中多次发现青铜器等遗物。2005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对周家坟进行了勘探,发现近百座古墓葬,初步确认此处为一处青铜时代墓地。为推动滇东高原“西南夷”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同时加强对墓地的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并会同市、县文物管理部门,于2012年、2013年对薛官堡墓地进行了2次科学考古发掘。第一次考古发掘从2012年6月开始,至8月中旬结束。共揭露面积555.37平方米,发掘分周家坟和唐家坟两个地点。周家坟发掘揭露面积322.5平方米,清理墓葬76座,其中除4座为明、清墓……[详细]
    茨营奤山墓群
      茨营奤山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吴官村委会奤山村东部紧邻龙潭河北岸。墓群南北长54米、东西宽28米,面积约1512平方米。墓群为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976年挖修龙潭河时墓地遭到破坏,面积约1500平方米。期间挖出约40千克青铜器,以兵器为多,包括箭镞、戈等,生产工具有青铜斧、锄等,出土器物均被卖到当地供销社。墓地现存遗存呈长方形,东南端紧邻龙潭河。墓地地层堆积厚度约3米。在墓地东南部断面处,墓地文化层堆积清晰可见,从采集到的器物初步判断奤山墓群为一处汉代墓地。奤山墓群是曲靖盆地重要的汉代文化遗存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为了解秦汉时期曲靖人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证据。2005年6月,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苏家坡墓地
      苏家坡墓地位于宣威市凤凰街道朱屯村委会苏家坡村第九村民小组村中心的缓坡地带上。墓地依地势由东向西随整个缓坡地带分布,总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1992年当地村民建房时挖出2件青铜鍪和少量五铢钱。由于五铢钱锈蚀严重,无法考证具体年代。2005年5月,村民在建设沼气池时又在出土青铜鍪的地点附近挖出了陶罐等器物。根据采集的出土器物判断,苏家坡墓地为一处汉代墓地。苏家坡墓地与朱屯墓地相距约1000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联系,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工作确定。苏家坡墓地面积大,所处位置特殊,从采集到的器物分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古--古学文化区域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朱屯墓地
      朱屯墓地位于宣威市凤凰街道朱屯村委会西南100米处。墓地分布区域近方形,边长100米,东与朱屯小学毗邻,北面和西面为村庄,南面临陡峭的土埂,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94年,朱屯小学平整操场时出土了青铜戈、青铜剑、铁斧、铁锸和石坠各1件。2003年宣威市文物部门曾在此开展专题调查和勘探,但因面积大,居民生产、生活扰动严重而无收获。根据采集到的出土器物分析,初步判断朱屯墓地为一处汉代墓地。墓地处于曲靖区域的北端,东与黔西北交错,考古学文化面貌较为特殊,对研究两汉时期考古学区域文化形态、文化交流通道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 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潇湘平坡墓群
      潇湘平坡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平坡社区平坡村民小组西南村子边缘。墓地地处潇湘河上游,地形以山地为主。1978年在墓地发现青铜器。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残存的土堆上发现大量残破陶片、五铢钱等。2001年11~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10平方米。发掘清理竖穴土坑墓204座(其中6座为近代墓、198座为青铜时代墓)、灰坑6个、火葬墓5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从土墩上部至底部皆有分布,且分布密集。大部分墓葬相互间均有叠压或打破关系,墓口多已被扰动,底部墓葬打破生土,未见封土堆墓葬。198座青铜时代墓葬中,具有腰坑的墓葬2座,异穴合葬墓4座,未成年人墓葬3座。墓葬均为小型墓葬。墓口一般长1.9~2.85米、宽0.5~1……[详细]
    黄泥堡墓群
      黄泥堡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黄泥堡社区东北300米,地处黄(泥堡)罗(平)公路北侧。墓地呈椭圆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27米、高5米,面积1350平方米。墓群为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根据地层剖面观察分析,初步判断为与横大路墓群相同的一处青铜时代的墓地,特点是数百座墓埋在同一个地点,自下而上依次为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层层叠压,相互打破,高出地表数米乃至10余米,形成一个巨大的土墩。这一墓葬习俗对研究青铜时代的曲靖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墓地现保存基本完好。2013年5月,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横大路古墓群
      横大路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横大路社区德庆堡村民小组西南约50米处。墓地地处曲靖盆地西南边缘台地,地势西高东低。墓地呈椭圆形。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40米、高约8.1米,面积约3600平方米。横大路墓地分期以陶器为主,依据器物形态和组合关系变化,分为四期。年代为春秋~汉代。横大路墓地是曲靖盆地一处重要的青铜时代墓葬遗存,墓地与八塔台墓地属同一文化范畴,证明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曲靖盆地生活的早期人类所留下的遗存,墓地出土陶器丰富,器型完整,较为典型,充分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为八塔台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2年1月,云南省人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水城古墓群位于会泽县城北约 4000米处水城村大树山东坡和公鸡梁子南坡两山之间山腰以下的缓坡地带。墓群西至红九军团水城扩红遗址,东至水城小学,北至公鸡山采石场,南至水城村 5、6、7组村落北部。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300~5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其中,在墓地西部分布有零星的墓葬,而在中、东部墓葬分布相对集中,为墓地的主要埋葬区。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另有部分青铜器、铁器、银器、鎏金饰品及玛瑙饰品等。陶器主要有罐、釜、盆、甑、豆、碗、壶、仓、灶、井及房屋模型等,其中宽带形单耳或双耳的陶罐、敞口深腹罐、卷沿大平底罐、曲腹碗是地方文化的代表,也是出土陶器的代表;铜器主要有洗、釜、壶、甑、碗、镜、灯、带钩及钱币等;铁器主要有剑、削、釜、三脚架等;鎏金铜饰品有铜泡、泡钉、尊等;银器主要有银手……[详细]
    水阁村水阁
      位于陆良县三岔河镇水阁村委会水阁村中央。建筑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14.5平方米。建筑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楼阁式木结构,一层呈正方形,3开间,通面阔10.7米、进深10.7米。二、三层逐层内收0.9米。金柱为通柱,通高约12米,12支翼角全部采用穿斗式,起翘高耸。阁楼建于杜公河下游鱼形洲岛之首端,地以阁得名,形状如水上阁楼,势如“中流砥柱”,貌似“琼台玉宇”。 水阁对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及清代阁楼建筑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19年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重修温泉浴亭记碑位于会泽县金钟镇温泉村委会热水塘村温泉浴池旁。碑坐东向西,青石质地,半圆--方形。高1.41米、宽0.72米、厚0.13米。碑额高0.38米,两侧刻有高浮雕龙形图案,中间直书阴刻“滇南第二泉”5字。碑身碑文阴刻,左行直书,凡20行,每行4~36字,共计583字。内容主要记载了温泉的自然风光及水质情况。清雍正年间东川知府崔乃镛建造温泉浴亭,清光绪壬午年(1882)继任知府蔡元燮捐资重修两浴塘,各建亭一座。碑立于清光绪九年(1883),为记事碑,书法为正书小楷,结构严谨,刊刻工艺精细。碑除左下角局部残损外,其余完好。对研究会泽温泉历史变迁、水质状况以及书法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1986年12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1、免差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差碑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南关门碑廊内。碑坐东向西,石灰石质地,长方形。通高1.3米、宽0.76米、厚0.12米。碑上端切去左右两角,中间右起横刻“恩同日月”4字。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14行,每行14~28字,共计305字。内容主要记载了清政府为裁革驿道沿线驿站滥行派用夫马,以减轻当地农民负担的规定,所以又称之为“免差碑”。碑立于清光绪九年(1883)。原位于可渡旧城街口,并附青石碑座。20世纪60年代被严重毁坏,碑身被砸为4块,用作旧城原街道铺路石。1983年宣威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搜集后修复,字迹除因碑石断裂而毁者外基本可辨。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卡龙护林碑位于会泽县老厂乡卡龙村委会东南约300米处的耕地旁。碑坐南向北,砂石质地,长方形。高1.45米、宽0.73米、厚0.13米。碑上端切去左右两角。碑座为长方形。长0.87米、宽0.6米、厚0.3米。碑文为云南巡抚部院下发的通知。碑文左行直书,楷体阴刻,凡16行,每行4~33字不等,共计420字。内容为清同治六年(1867)云南巡抚岑毓英统兵到猪拱箐,途经会泽老厂黑露甲梁子,目睹各山树木稀少,便访问村民,得知因铜厂冶炼大量砍伐树木所致,知非长久之计,于是用本人养廉银200两交与当地官府购买松子,令四乡承领种植。由于当时地方不靖,官府未能遵照落实。清光绪二年(1876),云南省巡抚部院得知此事,便催令绅民分种四山。考虑到当地因采办京铜,担心再次砍伐林木,便严令封山护林事宜。碑立于清光绪四……[详细]
      重修文宫碑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文化中心内。碑坐西向东,石灰石质地,半圆--方形,由碑额、碑身两部分组成。通高1.66米、宽0.74米、厚0.14米。碑额呈半圆形,额题“重修文宫碑记”6字,每字大约13厘米,篆书阳刻,左行横书。字下由4朵莲花组成扇形状。碑文楷书阴刻,左行直书,凡23行,每行10~44字不等,共计784字,碑文除2字字迹模糊外其余皆完好。内容记载了泉关文昌宫修建过程以及清咸丰八年(1858)和同治元年(1862)白水邑城两次遭遇战争城毁事宜。碑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对研究清代中晚期云南地方起义,尤其是滇东回民马连升起义有补史、证史的作用。同时对研究清代滇黔古道沾益白水驿站的发展演变和地方儒学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999年12月,沾益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详细]
    34、泉关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关碑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文化中心内。碑为粉砂石质地,呈横长方形。横长1.27米、纵高0.58米、厚0.19米。碑四周边缘阴刻一道外框,左右两端各刻一博古图案,瓶中插花。外框内阳刻1长方形内框。框内阴刻左行横书“泉关”2字,每字大约0.35米,楷书。框内右侧直书“大清咸丰十年庚申仲冬月谷旦立”,左侧直书“署曲靖府南宁县分防白水分司马□□监修”“署曲寻协白水汛外司益□把总许国彪督造”2行。因风雨腐蚀,碑右上、右下角破裂,虽经修复,仍可见明显裂痕。碑立于清咸丰十年(1860)。原置于泉关驿城东门上,为城门碑。明清时期白水设有巡检、县佐衙门,是滇黔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时称“泉邑”或“泉关”。今“白水”一词即由“泉”字拆分而来。泉关碑是研究曲靖古代交通及其驿城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详细]
      兴修水利碑及德盛碑位于罗平县九龙街道江边村西200米处的小垴包上。碑共3通。坐东北向西南,青石质地,长方形。从右至左,第一通为德盛碑、第二通为兴修水利碑、第三通为治水兴农碑。3通碑皆无碑额。德盛碑。高1.73米、宽0.68米。碑立于清咸丰二年(1852)二月,上部正中左行横书篆体阳刻“德盛碑”3字,正中楷体直书阴刻“特授曲靖府罗平州正堂加三级记录六次吴”18字(注:“吴”即吴纯鼎,清咸丰元年任罗平州州事)。两旁楷书,左行直书,阴刻小字,凡16行,每行6~46字不等,为王绍曾书丹,部分碑文有剥落。历史上因罗平城北十里江边村附近有大河,河低田高,不能灌溉,清嘉庆元年(1796),乡人逆河而上,修筑石堤,因在苗族造反中停工,后绅民王绍曾呈请获准再次开工修建。勒石记铭,以垂永久。兴修水利碑。高1.7……[详细]
      丹凤书院考棚序碑位于师宗县丹凤街道西华社区第一中学校内。碑为青石质地,横长方形,无碑额及碑座。高0.93米、横长1.18米、厚0.12米。碑文阴刻,左行直书,凡26行,每行2~25字,共计576字。内容主要记叙清初师宗学校的沿革状况及丹凤书院考棚的筹建始末。碑阴刻有筹建书院考棚的地方官员、乡绅名人、廪贡生员、撰文人等姓名和立碑年月。碑立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丹凤书院、考棚为清道光时期师宗州最高的读书、讲学及考试处所。书院以原副学旧署为基础,建有讲堂、号舍,规模宏大,中院称“鸣盛堂”,后院为“东园书舍”。在书院中,除现存的丹凤书院考棚序碑外,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保存有1通新建书院考棚碑记,为何桂珍归乡卜葬父亲时撰书,碑昔年遭毁,仅民间有抄文尚存。2014年新建书院考棚时,把丹凤书院考棚……[详细]
      童生应试章程碑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小学校园内。碑为青石质地,长方形。高1.3米、宽0.83米。碑文楷书阴刻,左行直书,凡20行,每行6~51字不等,共计750字。内容为宣威廪生吴云扬等“共同商酌,将陈太尊前次订章,具禀申明,恳请公祖大人施批示勒碑”,以期遵照执行的考试章程。碑刻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关于清代童生考试情况,据中华民国《宣威县志稿·选举》记载,按“童试入册定例”“童试卷册定例”等规定,考生要交入册费、卷结费、卷费等费用,先由学府垫付银两定购试卷,然后考生和学署双方以“取保”的形式兑现。因“先前价无一定,应试者每以为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宣威州属举贡生员合词呈请州牧刘沛霖批准岁科两试定例:文童卷结钱240文,复试卷120文;武童卷结钱460文,复试230文。“……[详细]
      雅户乡规民约碑位于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雅户社区雅户村内。碑坐西北向东南,青石质地,横长方形。碑高0.56米、横长1.1米。碑阳、碑阴两面皆刻有文字。碑阳碑文左行直书,楷书、阴刻。凡29行,每行6~13字,共计268字。内容主要为乡规十条戒律以及栽种放水收取费用等事宜。碑阴刻文凡30行,每行1~14字不等,共计212字。内容主要为记录雅户开办义学,转卖土地立约等事宜。碑阴阳两面四周边缘饰双线夹缠枝、水波纹图案。碑现已断裂成两段,镶嵌在墙内,保存基本完好。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对研究曲靖清代农村乡规民约、社会生活、风土气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5年5月,原县级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戈丫彝文碑位于罗平县旧屋基乡戈丫村西10米处山麓。碑为砂石质地,长方形。高1.05米、宽0.51米、厚0.15米。碑上部横刻4个圆形瓦当图案,瓦当内各阳刻8瓣莲花纹,瓦当下左行横书楷体阳刻“万古传流”4字。碑文分2部分。第一部分为汉文,阴刻,左书直行。因年久风化,字体剥落,模糊难辨,隐约可看出“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月初三日立”等字样。下部阳刻犀牛望月、牧童等图案。第二部分为彝文,阴刻,左书直行,笔画简洁,凡6行,每行13~28字不等,共计168字。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戈丫村为彝族世代居住,彝文碑对研究清代曲靖彝族文字和当地丧葬习俗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1986年7月,罗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一式2通。一通位于师宗县竹基镇宗甲村西南500米处。另一通位于师宗县彩云镇红土村委会小紫微村东北200米处。两碑形制、制作工艺大体相同,碑名皆称“明改土乡贤李公讳璜之神道碑”,碑为青石质,长方形,须弥式碑座。宗甲村李璜碑立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残高1.37米、宽0.65米、厚0.12米。碑文阴刻,左书直行,凡9行,每行5~33字不等,共计184字。座长0.65米、宽0.45米、高0.30米。原碑已残损,1994年按原样重新刻立。小紫微村李璜碑为清光绪七年(1881)重新刻立。碑高1.75米、宽0.75米、厚0.18米。座长0.75米、宽0.60米、高0.40米。碑文阴刻,左书直行,凡8行,行48字。两碑内容大体相同,主要记载李璜于明弘治初年上京奏请改土设流的德政及师宗州在明代改土设流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