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旅游

曲靖市旅游景点介绍

  又名石板井墓。位于曲靖市沾益区花山街道新排村社区石河村西320国道西北侧的丘陵缓坡耕地内。墓葬共有 3座。呈东西向分布。1998年沾益县开展文物普查时,分别编号为 1、2、3号梁堆墓。1号梁堆墓,位于石河村西北约 500米处。墓呈圆形。直径 9.2米、残高 1.7米。此墓由于当地村民不断在封土上取土,造成严重破坏,1998年文物调查时,封土堆残存三分之一,局部镶墓石块已露出地面。1998年 11月 9~15日,曲靖市文物管理所、沾益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经清理发现,墓未挖墓穴,直接在地表用未经打凿的不规则石灰岩石块砌成一长方形墓坑。墓坑长 2.83 米、宽 0.8米、墓口至墓底深 0.6米。墓向为东西向。墓坑东端上部有长1.1米、宽0.8米、高0.7米的缺口, 为墓道(或墓门……[详细]
  龙泉双堆墓位于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响水河村西 500米处的丘陵缓坡耕地内。龙泉双堆墓由西北向东南分别由2座大型封土墓组成。封土为红褐色黏土,夹杂少量黄沙土,土质细腻。1998年沾益县文物普查时,依次将墓葬编号为 1、2号墓。1号墓,位于 2号墓西北约 9米处。墓葬呈不规则圆形,有封土。直径约13.2米、残高 1.4米,占地面积约 136.7平方米。此墓历史上曾多次遭破坏,最晚一次破坏时间为 1999年 2月上旬。--物部门勘察,墓东北部受破面长 8.8米、纵深 6.2米、剖面高 1.7 米,受破坏面积约 55平方米。从当时的破坏现场可看见北侧细微局部墓室及部分陶片和残砖。因墓葬在耕地内,扰动较大,未能清楚观察到墓室内部结构。陶片为青灰略呈白色。残砖呈灰褐色,无纹饰。2号墓,位于 1号墓东南面……[详细]
  马场梁堆墓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马场村委会驻地西 900米处十字路口西南侧的缓坡耕地内。墓葬呈椭圆形,有封土,土色为黄褐色黏土,土质板结。直径 17.2米、残高 3.7米,占地面积 211平方米。墓葬未发现被盗痕迹,现保存基本完好。历史上,沾益属于南中大姓的势力范围,此墓对研究东汉至隋、唐时期曲靖及其周边区域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9年 12月,沾益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让田村储梁堆墓俗称梁王堆、粮堆。位于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让田社区让田居民小组北约 1000米处的缓坡地带。墓呈圆形,有封土,封土为黄褐色土夯筑垒积而成。直径 24.8米、残高 3米,占地面积 482.8平方米。1992年,墓北侧被盗挖高约 1.1米、宽约 0.6米的 1个盗孔。村民报案后,马龙县文化部门与公安部门对墓葬进行调查,文物工作人员进入墓室内清理,墓主人骨无存,随葬品被--一空。通过清理得知,墓葬由墓室和封土组成。墓室为覆斗形石室双室墓,独立丘状,无墓碑,四面墓壁均用加工打制成等高的长条形石灰岩青石砌置,石块与石块间无黏合剂。墓顶中央用镌刻成莲花状的正方形石灰岩青石封顶,墓室结构严密。墓顶夯土局部塌陷,整体保存较好,结构稳定。据清雍正《马龙州志》记载:“梁王冢,在伯刻山下,近有掘之,……[详细]
  位于陆良县小百户镇兴仁村委会三堆子村正南200米处的耕地内。葬共有3座,呈东南—西北向水平分布。2009年6月,陆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分别将墓葬依次编号为1~3号梁堆墓。墓葬均为圆形土丘,有封土,土质细腻,为红褐色黏土和白沙土。墓葬周边及封土上均长满落叶乔木和灌木,杂草丛生。1号梁堆墓位于西北面,距离2号梁堆墓12米。直径27.4米、残高5.4米,占地面积589.3平方米。2号梁堆墓位于墓地中央,距离3号梁堆墓仅6米。直径23.2米、残高3.7米,占地面积423平方米。3号梁堆墓位于东南面。直径25.8米、残高3.5米,占地面积522平方米。兴仁三堆子梁堆墓历史上被多次盗掘。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梁堆墓为汉晋至唐代初期的南中大姓墓,对研究南中大姓的历史渊源及墓葬的形制具有……[详细]
  俗称大堆子,亦称梁堆墓。位于陆良县大莫古镇戛古村东北面 800米处至西北 1000米处四周的耕地中。在方圆 0.15平方千米范围内共有大型封土墓 8座。2009年 5月,陆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分别将墓葬依次编号为 1~8号梁堆墓。1、2号梁堆墓,位于陆良县大莫古镇戛古村委会戛古村东北面 800米处的丘陵缓坡耕地内。2座墓呈东西水平分布,间隔 28米。东侧为 1号梁堆墓,西侧为 2号梁堆墓。墓均呈圆形,有封土,土质细腻,为黄褐色黏土。1号梁堆墓直径 23.2米、残高 3.5米,占地面积 422.5平方米。历史上,此墓多次被盗。现墓葬顶部偏西处封土基本保留,其余大部被辟为耕地。2号梁堆墓直径 26.7米、残高 5.7米,占地面积 563.8平方米。墓葬封土顶部被辟为耕地,较为平整。3号梁堆……[详细]
  俗称大堆子,亦称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及郑石坝村之间。共有大型封土墓 5座。封土均为黄色黏土,夹杂少量沙土,土质细腻,有黏性。2009年 11月,陆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分别将墓葬依次编号为 1~5号梁堆墓。1号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西偏南 800米黑土凹子处。墓为圆形土丘。封土直径21.1米、高 5米,占地面积 350.8平方米。墓堆表面为杂草,四周均种植桉树。2、3号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西南 1000米处袁家坡。墓均呈圆形土丘,有封土。2座墓之间相距 3米。2号墓直径 11.8米、残高 5米,占地面积 110平方米。墓顶部封土层有被挖痕迹。封土为黄褐色黏性土,夹杂少量红色黏土。3号墓直径 12.3米、残高 5米,占地面积1……[详细]
螃蟹坡梁堆墓
  俗称大谷堆。位于宣威市丰华街道办事处螃蟹坡村西南约 200米的耕地中。1983年宣威县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封土高于地面,较为明显,多次被盗。2004年3月,曲靖市、宣威市文物管理所征得云南省文物局同意,对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墓封土堆顶部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 11.5米、东西宽 9米、高 3.2米,面积约 103.5平方米。封土全部为黄褐色。经清理发现此墓未挖墓坑,直接在地表用石灰岩石板竖砌成 1长方形墓室,石板与石板间未使用黏合剂填缝。墓室长 3.34米、宽 2.04米、深 0.9米,墓向北偏东 10°。石板宽窄不一,厚薄不等,最大者 70×70厘米、厚度 2.8~4厘米,多数厚 3厘米。墓室外部用红褐色黏土填筑,以支撑石板,并在墓室上口处用不规则块石平砌二层,压住墓室下部用石板镶砌部分,使之……[详细]
  分布于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龙潭河上游蔡家冲、杨家冲一带。出露地层为早第三纪渐新世地层。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的专家曾多次到原化石产地进行考古调查,同时采集到部分比较典型的渐新世属种化石。经调查,所产化石地层由下而上大致可划分为5层:第1层底部为紫红色角砾岩与厚层砂岩,角砾岩主要为灰岩组成,棱角显著,大小不一;第2层为棕红色砂岩及厚层泥岩,含钙质结核,在蔡家冲至杨家冲的东部、东北部大面积出露;第3层为灰绿色泥岩,偶夹薄层砂岩,富含化石,主要有曲靖巨犀、似云南巨两栖犀;第4层为淡紫红色厚层泥灰岩,带灰绿色斑点及条纹,其中有石英岩及石灰岩的砾石;第5层为灰绿色、灰白色厚层泥灰岩夹灰绿色泥岩,此地层亦产化石。盆地的基底为石炭三叠纪石岩,西部边缘老第三纪地层与基……[详细]
侏罗纪海岱恐龙化石点
  分布于宣威市海岱镇泽嘎村北约1000米的坡地上。海岱恐龙化石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修筑乡村简易公路时发现,后至70年代修建羊场至田坝铁路支线时再次发现。20世纪80年代,在泽嘎村一带又多次发现恐龙化石露出,因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986年3月,羊场煤矿汽车驾驶员在石口子村拉沙,于村东约50米的路边发现股骨化石1节,被取走送有关单位。同年12月,曲靖地区科协和地理学会等单位组织人员到现场考察,在石口子村东约150米处公路边的台地上采集到一批骨骼化石。1987年6月,泽嘎村的中学生孔焱在一次大雨后于石口子村东约300米的小河岸边发现被雨水冲刷出的脊椎动物化石1段。化石较为完整,共有9节,每节长18厘米、直径20厘米,全长1.7米,以26°的倾斜度横陈于河岸的斜坡上。孔焱同学把情况分别向宣威县科……[详细]
二至三叠纪富源雨汪贵州龙化石
  位于富源县十八连山镇华毕村委会区域内。遗址发现于 20世纪70年代末期。贵州龙化石主要分布在祭羊山、姚家屋基、天生桥、蚂蚁沟等8个自然村境内,总占地面积约5平方千米。贵州龙化石形成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3亿年,为三叠纪时代海洋爬行类动物化石,全称为“雨汪胡氏贵州龙化石”,因这类化石最早为1957年中科院胡承志在贵州顶效发现而得名。至今发现的贵州龙化石有很多种类,有陆生和水生的,也有水陆两栖的,形似现代大型蜥蜴。与之相伴生的种类还有海百合、海葵、海菊以及多种鱼类化石。雨汪贵州龙化石遗址对中生代时期富源境内的地形地貌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遗址所出土的生物化石数量很大,对研究海洋生物类型以及生物的进化、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2000年4月,富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早寒武纪马龙动物群化石
  分布于曲靖市马龙区红井哨组上部,在马龙小高山和四旗田剖面上,红井哨组上部近30米厚的黄绿色泥质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的地层中,共分上、中、下三部分。 马龙动物群是一个以三叶虫为主,伴生有大量腕足类和少数鳃虾、奇虾、古虫及软舌螺的带壳及软躯体的后生动物化石群。马龙动物群由于受沉积环境及埋藏条件的影响,除奇虾和古虫外,发现保存软躯体的化石尚少。它的产出层位是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下部的红井哨组。在马龙动物群中,三叶虫类无论是属种数量和个体数量都占绝对优势。从马龙红军哨砍斧箐剖面红井哨组所采集的化石标本统计,马龙动物群化石主要以三叶虫为主,三叶虫 525件,占88% ;腕足类60件,占10% ;其余的鳃虾、奇虾、古虫、软舌螺共10件,占2%。这些三叶虫为早寒武纪所少见。到目前为止,马龙动物群共有7……[详细]
越州潦浒龙窑群遗址
  越州潦浒龙窑群遗址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社区。现存窑址有老 窑、新窑、王家窑、许家窑、陈家窑、代家窑、唐家窑、杨家窑、沙沟窑共9处。其中新窑、王家窑、许家窑、沙沟窑遗址保存相对完整。新窑,位于潦浒村南珠源瓷业公司东面围墙南端,呈东西向,为历史上官窑与私窑相融合为一体的长形龙窑。原窑址全长110米,现存仍被使用部分长28米、宽6米、高3.2米,窑腔高1.4米、宽1.8米,龙壳厚0.27米,烟囱高2.6米,窑首尾斜坡落差高达4米。现存窑棚为重檐四分水穿斗式木结构,屋顶置青瓦,屋面中部突起,方便散热通风。窑身两外侧设石砌台阶,拾级而上,直达窑尾,为典型的分室阶梯龙窑。窑址建于明代,现仍在使用。王家窑,位于潦浒村南龙凤山西侧山顶。呈东西向,西高东低。现存遗址呈阶梯状,为分室阶梯龙窑。窑址破损严重……[详细]
富乐铅锌矿硐遗址
  富乐铅锌矿硐遗址位于罗平县富乐镇老君台村采矿厂一带。现存矿洞1个,新、老洞口3个。老洞洞口向西南,前临块泽河。洞内现存铁甲矿道数米,为人工开凿,小矿道长60余米,大矿道陡而难行。总开采面积160万平方米。据地方文献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始有人在此零星开采。清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后大规模破土掘井开采,主要设卑浙、块泽2铅厂。清乾隆六年(1741),由于滇铜产量与规模迅速增加,鼓铸对铅矿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加,经清政府重新批准,富乐铅矿重新开采,所出铅矿按例每百斤抽课10斤,富乐铅矿每年除供省局鼓铸铅矿21.9万斤外,其余则供应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省采办。历史上由于卑浙、块泽2铅厂产量稳定,持续开采时间长,今天富源富村和罗平富乐一带成为当时“五省通衢”之地,商贾云集,百工……[详细]
东川府铸钱局遗址
  遗址分新局和旧局2处。清雍正时期东川府铸钱局称宝云旧局和宝云新局,清嘉庆时期称府局,又称宝东钱局。旧局遗址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翠屏社区第六组东直街上段东侧芳华建材公司内。新局遗址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堂琅社区十六组(灵璧路42号)院内。旧局遗址分布面积为11000平方米。历史上,旧局建筑坐南向北,设有办公署,沿中轴线建有大门、仪门、大堂、总门、戏楼、炉神庙等。钱局东西两侧分别设有东更道、西更道。东更道分别建有书房、巡栏房、巡察衙署、厨房、炭房、铜库、铅库、锡库、罐库、钱库、仓房、秤房、号房、澡堂,西更道分别建有土地庙、钱库、炉房、铁匠房、木匠房、白泥房、堆卡、瞭望楼等200余间房屋建筑。现仅存大门、仪门、大堂、钱库、罐库(坩埚)、管局等房屋建筑共21间。主体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东川知府崔……[详细]
者海铅厂古矿冶炼遗址
  者海铅厂古矿冶炼遗址位于会泽县者海镇三多多村委会铅厂村民小组内。遗址北接徐家大垴包,南接大井垴包,西接舒家弯,东接老炭山,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矿渣堆积层达10余米。312国道从遗址正中的炉渣上面区域内穿过。据《云南通志》记载:早在宋五代时期,朝廷就派太监到矿山厂督办。者海铅厂由于遗址所处地理位置适宜,加之盛产无烟煤,为矿业的冶炼所需燃料提供了方便。因而原矿石从相距19千米的矿山用牛车运到者海铅厂就地建炉冶炼。冶炼炉子均为小型马槽炉(铅)。由所堆积的炉渣可以看出,遗址冶炼使用时间久远,早在元代就已开始。据相关文献记载:明代永乐及成化年间(1403~1487),朝廷先后派员坐镇矿石麒麟厂开办银矿厂,征收银厂课税。明代中叶,云南开局铸钱,需要用铅、锌掺和入铜……[详细]
  可渡城隍庙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门北面的小山山腰台地上。城隍庙坐北向南,由正殿、厢房及戏楼组成,占地面积1469.53平方米。因地势之故,整个建筑分别建在两层不同高度的台地之上。正殿建于较高一层的台地上,为2层土木结构建筑。3开间,通面阔25.95米、进深8.65米。通过正殿前台阶下至另一台地,此台地上建东西厢房各3间,前置戏楼6间,戏楼明间设为通道。遗址南面有石砌台阶小道通往山脚的武庙,到达旧城东门街道,现仅存遗址。据调查,城隍庙遗址准确建造年代无考,初步判断建于清代晚期。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可渡上帝庙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北角20米的山顶上。遗址所在小山高约60米,山脚即旧城东门,山顶为平地。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长32.7米、宽16.8米,总占地面积549平方米。遗址四周均用砂石砌筑挡墙,南面有130余级台阶直通山下的城隍庙和武庙,到达旧城东门街道。遗址周围散落有鼓形、方形、须弥座形石柱础,均为砂石质地。须弥座形石柱础饰有浮雕飞凤,飞凤头部上昂,双翅展开,尾羽飘扬,甚为生动。遗址西北角残留有2尊石刻造像,头部已毁,应为佛像,残高分别为0.74米和0.86米,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据调查,上帝庙始建于清代末期,原建有庙堂3间、钟楼1座,供奉玉皇大帝等塑像。现山腰至山脚的城隍庙和武庙被辟为旧城小学,上帝庙也被当作学校课外活动地点使用。环山至上帝庙的道路改为学校后面的台……[详细]
可渡武庙遗址
  可渡武庙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门北面小山山脚。武庙坐北向南,由正殿、厢房及戏楼组成,占地907.54平方米。正殿为2层土木结构建筑。3开间,通面阔13.65米,明间通面阔4.65米,左右次间通面阔4.5米、进深8.3米。正殿前两侧建东、西厢房。戏楼建于武庙前地势较低的另一台地上,穿过戏楼明间通道,上10余级台阶,即至武庙正殿及厢房所组成的院落。武庙当时供奉有关公、周仓、关平及牛王、马王等造像。戏楼于清朝末期被毁,建筑样式不清。武庙被辟为旧城小学,后东、西厢房亦被毁。现正殿基址之上是后来重新翻修过的建筑,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遗址整个平面布局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整栋建筑布局紧凑,结构合理。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湾子村永兴寺遗址
  湾子村永兴寺遗址位于曲靖市马龙区大庄乡大庄村民委员会湾子村西南后头山北麓缓坡地带。遗址现仅存台阶及部分残墙,占地约1500平方米。台阶为石灰岩青砂石铺筑而成,共10级。宽2.9米,两侧护栏宽0.22米、高0.3米,用卯榫相扣。残墙宽0.5米、高1~2米,可清楚看出寺庙建筑布局。永兴寺始建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三支队曾在此驻扎过一段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为乡公所驻地。20世纪50年代作为粮食局办公用房。20世纪70年代作为湾子村小学教室。1985年被拆除。遗址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对于研究曲靖市马龙区清代宗教、民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2年7月,马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