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旅游

曲靖市旅游景点介绍

万寿寺遗址
  万寿寺遗址位于曲靖市马龙区马过河镇中和村西100米的小团山顶部圆形台地上。山顶呈圆形台地,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遗址内现仅存东部、西北部残墙各一段。东部残墙残长10米、残高2米,西北部残墙残长4米、残高2.5米。小团山村为原公安寺所在地,村中遗存一个地窖,道路旁还有部分石础。据中华民国6年(1917)《续修马龙州志》记载:“万寿寺即在和山,山分上院下院。明时,上为高真观,下为公安寺,皆道院也。后嵩明州州同赵氏父子修建。”由此可知,万寿寺又名高真观,乃道教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嵩明州州同赵昂之、赵应鹏督工建造。1945年因周边竹林失火,寺庙被毁。万寿寺遗址对研究马龙明清时期民风民俗、宗教情况具有一定价值。2002年7月,马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富源清溪洞
  富源清溪洞位于富源县中安街道清溪社区中安监狱西50米处。清溪洞为一大型地下溶洞,因洞内长年流淌一股清泉而得名。洞口为西南—东北向,呈半圆形。高约15米、宽约35米、深约2500米。洞口内面积约500平方米。洞内现保存有清溪寺遗址和《留别平彝绅士七律四章》石刻一块。据考证,清溪寺为元代所建。据清康熙《平彝县志》之《清溪洞游记》记载: “清溪仙洞在城西三里,洞去清溪百尺。石室凝云,外敞内深。烟萝挂壁,乳滴苔浸。奇形怪状,雕镂难名。杳不可测,宛贮仙灵。”可知寺庙在明、清时期香火最旺,来往香客络绎不绝。中华民国《平彝县地志资料》载:“清溪洞在城西二里许,风雅为全邑冠,诗人骚客游览至此莫不叹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其中佛像虽老,多以老君一座为最古。”《留别平彝绅士七律四章》石刻一侧竖刻“泸州陈铸题”5个……[详细]
丹山古驿道
  位于师宗县五龙壮族乡南丹山山腰处。现存驿道由西向东,全长约5000米,依山形多呈“S”形走势,整段驿道全部用青石板和石块铺筑而成,路面宽1.3~3.2米。部分石板或石块上有许多凹槽,椭圆形马蹄印清晰可见,人工开凿铺筑痕迹较为明显。据调查,驿道历史上是昆明通往广西的必经路段,当属邕州古道之重要路段之一。始建年代初步判断为宋代(大理国时期)。早期遗存已失。从现在遗址规模、形制、石铺路面铺设方式、磨损程度判断,应属明、清时期。 南丹山古驿道是师宗县境内存世极少的古道遗址,现保存完好。驿道对研究古代曲靖南部交通,尤其是曲靖与广西间的古代交通及其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罗平西行古驿道位于罗平县罗雄街道幸多禄村至大偏山村之间的山道上。驿道为东西走向,东起罗平县城,西抵大偏山村,接师宗县界,全程经7个村庄,全长32千米。 现残存驿道10段,分别为:幸多禄村中段,长637米、宽1.85米;幸多禄村西段,长1100米、宽 0.5~1.5米不等;土地庙丫口段,长136米、宽1.8米;泥石打村东段,长368米、宽1.75米;打马坎段,长30米、宽1.7米;塘房村段,长30米、宽1.75米;茶安至泥石打段,长942米、宽1.1~1.85米不等;新哨段,长677米、宽0.5~2.5米;大偏山村中段,长330米、宽1.8米;大偏山村西段,长504米、宽1~1.6米。驿道依山势而修筑,路面均用大小不等的石灰石块铺砌,坡陡或转角处铺设有石级台阶路面,沿路哨卡现已无存。 驿道为明……[详细]
云峰古驿道
  云峰古驿道位于会泽县娜姑镇云峰村委会汛上村至大闸村之间的缓坡上。古道全长6700米。驿道现保存基本完好的一段为云峰村委会汛上村至大闸村之间的2800米。此段驿道呈东西走向,经过汛上村、狮子沟、二道沟、三道沟、大闸村。驿道路面大多用不规则的红砂石铺成,少部分由不规则的青石铺砌,道面宽约2米,坡道及转弯处,均铺砌成石台阶,弯道处最宽约3米。现保存最为完整的为二道沟和三道沟2处约200米。道路由于使用时间长,人畜往来频繁,路面石块上踏痕累累,蹄迹斑驳。此段道路现仍被使用,是云峰及远近村寨到甘沟的必经之路。 据文献记载和田野考古调查资料证实,历史上川滇古道专指云南经由曲靖进入四川的古道。曲靖市境内的川滇古道主要有待补—云峰古道。古道以会泽县待补为枢纽,分为南北两段。北段由待补北行,经鹧鸡、会泽县城、……[详细]
车心口古驿道
  车心口古驿道位于富源县墨红镇三台村委会糯岗村车心口山上。驿道东高西低,呈东西走向,路面用不规则的块石铺就,部分路段石铺不规整。现保存较好的驿道路面约200余米、路面宽1.7米,其余路段的石路面已毁,仅存路基。 驿道为元代修建,属滇黔古道的网络支线。古道东接营上,过起铺、江浪到车 心口,再一路向西北过海坪、寨子口进入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据调查,1935年红一方面军长征入滇时也曾从此路经过,在到达车心口处时,与前来堵截的国民党李嵩独立团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现战斗遗址尚存。驿道对研究元、明、清时期曲靖的交通网络状况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 2011年6月,富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海山古驿道
  龙海山古驿道由峰合村古道、泉丰古道、龙凤寺古道 3段组成。 峰合村古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白塔村东侧 800米陡石坎山上。古道依山势而筑,呈东西走向,东起陡石坎山脚,西抵陡石坎山顶。全长 1400米、道宽1.45~2.4米不等,石灰石块铺筑。由于长期商旅、马帮往返行走,古道石铺路面踩踏较为光滑,并遗留1~4厘米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迹。泉丰古道,位于陆良县马街镇泉丰村截坡山和老尖山之间,距泉丰村10千米。古道呈东西走向,东起老尖山水库,西抵山顶。全长2500米、道宽1.1~2.1米,石灰石块铺就。现存路面马蹄印随处可见,最深达4厘米。龙凤寺古道位于陆良县三岔河镇寺脚村龙海山与鹦鸽山之间。古道呈东北—西南走向,起点龙凤寺鹦鸽山脚,终点鹦鸽山顶。全长1870米、道宽1~1.9米之间,路面为石灰石块铺就。……[详细]
白水古驿道
  白水古驿道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政府驻地白水村西南4500米处至尖山村委会新铺村北之间。驿道是历史上滇黔古道普安路的重要地段,俗称曲靖东行古驿道。驿道蜿蜒曲折于新铺、新海之间。由于此段驿道所经地段属于云贵高原上的丘陵、低山区域,古道穿行其间,十分偏僻,人迹罕至,故得以保存。现存道路尚存有3000米左右一段十分完整,驿道路面全用石灰岩石块铺成,石块大小在20~30厘米,路宽1.6~2.5米。路面在开挖的泥土路基上直接铺筑。在上坡处路面,马蹄印迹斑斑,宛然可见,深约6~12厘米不等。据《元史》记载,驿道开筑时间为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由官方正式开筑。明代杨慎在所著《滇程记》中亦说:“至元世,始开邮传,今因之焉。”此从现存的碑刻中亦得到证实。古道从贵阳以西至昆明一段专为云南而设,由于明、清……[详细]
蒙姑坡铜运古道
  蒙姑坡铜运古道位于会泽县娜姑镇西部的小江口至小田坝村的盐水河峡谷内。现存路段为以礼河四级电站至小田坝一段,全长10余千米。古道沿盐水沟峡谷北岸开凿,随山势盘旋而上,路面宽 2米,坡上转弯危险处达3米。其中石匠房一段古道开凿在悬岩之上,全为隧道。全长1000米左右、路面宽1.5米、高达2米余,隧道腹部宽达 3米多。为使隧道内光线充足,隧道外侧专门开凿有窗洞,洞口直径0.5~2米不等。由蒙姑方向进入隧道一端的洞口上方,楷书阴刻“飞云洞”3字,隧道出口一端是数十米深的山涧,原有铁索桥飞架相连,现已不存。古道凿岩穿山,蜿蜒数里,据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捐资新修蒙姑坡桥路碑碑文载:“悬岩不可栈者,斧凿之;山涧不能船者,桥跨之。”工程浩大而艰巨,全部由人工开凿完成。古道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详细]
姬家小城遗址
  姬家小城遗址位于宣威市田坝镇龙家村委会乐肥座村西北面600米处的山顶上。为南北向,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城南面和东面均为房屋建筑,应为主要居住生活区,地面建筑已毁,但大多数房屋基址仍然保存完整;北面由于地表不平整,故均为形状各异的石灰石板,应为古城的休闲区或花园。整个古城因地势而建,大部分均为悬崖,仅在缺口处或平缓处用五面石灰石支砌围墙。遗址南面入口为一条宽约5米、长约40米的砂石道路,路面平直,是进入小城的唯一通道。城南边开凿有1口圆形石灰石巨型水缸,供全城饮水。据调查,小城为当地姬姓土司所建,据清道光《宣威州志·土司传》等相关地方文献记载,小城当建于清代初期至清雍正改土归流时期。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姬家老城遗址
  姬家老城遗址位于宣威市田坝镇龙家村委会乐肥座村西600米处的山顶上。姬家老城与姬家小城南北相对,地势比小城高约16米,两城相距约700米。老城城墙用石灰石砌筑,绕山顶边缘一 周,总长约1800米,占地约94000平方米,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长方形。遗址东、南两面城墙均临城外陡坎,大部分为响石堆砌,不甚规整,西面城墙较为规整,大部分为双层,保存相对完好。北面城墙支砌则较为简单,为毛石支砌,采用石料较差。据调查,历史上老城与小城同为姬姓土司所建,但此城尚未完工便已放弃,城内除少量近现代生活遗迹外,未发现其余设施和生活遗存。据中华民国《宣威县志稿》记载,安土司统治沾益州(即今宣威)时期,辖有48营火,土营目有姬营和得夹 2处。又在本志《雍乾后汉夷杂处大概图》中所示,姬营所处位置即现姬家老城位置……[详细]
乌龙募东川土府城遗址
  乌龙募东川土府城遗址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龙潭社区乌龙募村南的缓坡耕地内。遗址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80米,面积约17.1万平方米。城址内现已被建房或辟为耕地,但残存的城墙遗迹和残砖、碎瓦隐约可见,当地群众称为老城墙。遗址西南300米处为马鞍山,山上曾驻扎过军队,称之为“老营盘”。这与明嘉靖《四川总志·卷四》“西南马鞍山,府旧治在焉,后寻移万额山之南”(今金钟水城村)的记载相吻合。根据多次调查发现和收集到的实物资料分析,乌龙募城址早期始建年代是否与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设堂狼县城址有关,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城址于明代早期曾作为东川府城治所当属无疑。城址对研究元、明时期乃至汉代堂狼县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1995年7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可渡关关址
  可渡关关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可渡村(老村)。关城为一座小城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0米,平面呈椭圆形,总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关城原有南、北2门,现仅存南门,城垣除南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段石砌墙体外,南城墙东边尚有长50米夯土墙体,残高仅1米余;西城墙被毁,仅余墙基,但仍可清晰分辨城垣的准确位置及走向;北面和东城墙均无存。现存南关门为打制规整的五面砂条石砌筑,平面略为正方形。城门净宽3.7米、高3.5米、进深4.3米。城门顶部横跨长条石,长4.6米、宽0.5米、厚0.2米,仅存4块。关门上原有关楼,后被毁。20世纪 90年代维修时,重建了关楼。城内仅有1条南北向“S”形街道,为过关道路。 据清道光《宣威州志》记载,可渡关城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所建。1986年以后,可渡关……[详细]
可渡旧城城址
  可渡旧城城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北部和西部边缘。城整体接近方形,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可渡关驿道由东向西穿城而过,城设有东、西两道城门。现东城门已毁,西城门北侧尚存有砌筑门洞的砂石和方形门闩孔。城址现存城墙为旧城北面和西面城墙。总长约500米、最宽处4米、最窄处2米、高1~2米,均用当地砂石砌筑而成。据贵州《大定府志》记载:“可渡桥城在河北,傅友德筑,方围里许,东、西二门。西门设把总一员、汛兵三十四名,滇黔分界。”可知可渡旧城当为明初征南大将军傅友德所建。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作为可渡关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花城址
  天花城址位于陆良县小百户镇天花村西南300米处。城址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872平方米。城墙夯筑,无夯层、夯窝。城墙上种植云南松,四周为护城河。古城址损坏严重,保存状态相对较差。 城址建置准确年代待考。据清乾隆《陆凉州志·古迹》记载:“天花县,治西北六十里,昔有奇花现瑞,每日、夜三敛、三放,开经数月不萎,故名其县曰‘天花’,垒址尚存焉。” 初步推断,天花古城时代最晚当为明代所建。现城址布局规整,结构清晰,对研究陆良古代城池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3年10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曲宗城址
  曲宗城址位于曲靖市马龙区纳章镇曲宗村委会赵曲宗村西北3000米处的古城山顶。城址由内外2道壕沟及城内台地组成,总分布面积近3万平方米。城址西面、北面为深约80米的陡峭悬崖,悬崖弧长约380米。东面、南面为缓地坡带,缓坡地带上有人工挖筑的 2道壕沟。城墙为黄黏土夯筑而成,残长300米、残宽1~4米、残高7米。曲宗古城具体建筑年代无考。据城址内耕地中散落的明、清时期残损瓦当推断,曲宗古城可能建于明、清时期,为当时土司所建。曲宗古城遗址对研究当地乃至曲靖古代少数民族,尤其是土司活动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002年7月,马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曲靖城址
  曲靖城址位于曲靖市麒麟区寥廓街道天池社区。据清咸丰二年(1852)《南宁县志》记载:“府城明洪武二十年筑砖城。周六里三分,高三丈,厚如之。雉堞高一丈,垛口一千六百三十余。设四门,东曰乐耕,南曰来薰,西曰胜峰,北曰迎恩。”明、清时期的曲靖府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东、西、北较规则,南部弯曲。城内道路网为“丁”字形,全城共有巷道44条,是曲靖城独特的布局。现存曲靖城墙残段始建年代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曲靖自古以来就是滇东门户。自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设益州郡置味县始,迄今已有2100多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政权的更迭,城池累有变迁。现仅存的麒麟南路西侧明城墙,成为曲靖城数百年沧桑巨变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曲靖市城市建设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曲靖历史上的县一级城址大多已无迹可寻,曲靖……[详细]
湾子村土司城遗址
  湾子村土司城遗址位于曲靖市马龙区大庄乡大庄村委会湾子村东北1000米处的寨子山上。土司城依山而建,当地人称寨子山,面积约3.6万平方米。遗址现仅存1条壕沟、2处山顶台地。城址准确建造年代无考。结合寨子山东南面500米处山坡保存有分布达3000多平方米的火葬墓群及墓地出土的器物判断,此处火葬墓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而据元、明时期器物推测,湾子村土司城可能建于元、明时期,当为地方彝族土司城址。湾子村土司城遗址为研究曲靖西部地区元、明时期土司活动和城池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2年7月,马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土官寨遗址
  位于罗平县九龙街道旧州村东800米处。现存遗址为古城址,坐东向西,分布于中间高、两面低的一排月牙形山坡上。遗址呈长方形,长200米、宽100米,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遗址内有台地3级,设大石城、小石城和土官寨城。据地方文献记载,大石城为罗雄者氏土司居所,现大石城遗址尚存残墙6段,均为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城内散布覆盆式石柱础,有零星瓦当、花纹砖、陶瓷残片和残骨。小石城为者氏土司家眷居住地。土官寨城为当时村民居住地。据清康熙《罗平州志》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沾益州土酋者洛偷袭施氏,夺罗雄州。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者洛将州城由阿邦迁到现遗址处,使用至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于当地土司者继荣作乱,朝廷派兵剿灭时,城池被毁,遂废弃。由此可知,土官寨城遗址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详细]
亦佐城址
  位于富源县富村镇南约7000米的亦佐村。历史上亦佐城占地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因北部城墙修建在山坡上,受地形限制,城墙形成三角形的两条斜边,致使整个城呈五边形,现墙基全部清晰可见。古城设东、南、西、北4道门,其中东、南、北3道门均处于正方位,唯西门偏北45°。城墙均为石灰岩打制的五面石砌筑,未使用任何黏合剂,也未见夯土墙体。4道门现均为当地村民出入村庄的通道。城内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貌,县衙3间正堂和城内城隍庙3间后殿保存完整,青石板路面已毁。据文献记载,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于此设亦佐县。“亦佐”为彝语,“亦”即“彝族”,“佐”意为“官或头人”,“亦佐”意为“彝族头人(或官家)居住的地方”。明洪武十七年(1384),亦佐土酋安伯反,沐英率兵征讨,土知县沙普额受招安,继任亦佐知县。明洪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