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旅游

渭南市旅游景点介绍

蕴空禅院
  蕴空禅院,位于华县大明乡乡政府西南六公里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东汉,旧名“去寂寺”。至于“蕴空山”、“蕴空禅院”的“蕴空”之名,当从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乾法师谈起,普乾法师为了遵崇名高望重的“蕴空禅师”才改“云寂寺”为“蕴空禅院”的。蕴空禅院,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三十亩,佛堂香熏烟浓,热闹非凡,时至晚清衰败。现禅院仅存大殿三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六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宝塔相伴。传说普乾禅师是明崇祯皇帝的四太子,自清灭明后,全家惨遭劫难,唯他一人有缘幸存,于是他便潜身佛门,周游到此,修身待机。因其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这誓愿,故亡魂归天之后,其弟子们便按师父遗嘱,选定风水墓地将其棺……[详细]
302、韩城市博物馆 AAAA
韩城市博物馆
  韩城市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古城区东部的文庙、东营庙及城隍庙内。韩城市博物馆于1984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全馆现有干部职工35人,下设陈列保管,宣都、接待服务,安全保卫,旅游产品开发五个小组,对全馆行,业务、接待、安全保卫工作实施全面管理。韩城市博物馆馆址设在韩城文庙内,是一座集元明建筑与文物陈列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占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有馆藏龙文物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达数百件之多。自开馆以来,充分利用馆藏文物优势,共举办展览达30个,现主要开设有《韩城历史文物陈列》,《木雕木刻陈列》,《石雕石刻陈列》,《韩城历代名入轶事陈列》,《著名作家杜鹏程纪念展》,《露天石刻陈列》,《黄河古象化石展》,等常年开放和永久性基本陈列七个。不仅担负着馆藏文物与文庙古建群……[详细]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渭南市关中平原的东端,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区。北起大荔县华原乡,南到老西临公路,东以黄河为界,与山西、河南相临,西沿渭河至华阴、潼关三县。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约宽15公里,总面积4.67万公顷。 三河湿地境内地势平坦宽阔,河漫滩地和一级阶地被渭河和洛河切割为三大块。沿黄河呈南北带状,沿渭河又呈东西带状。应受黄河泥沙影响,处滩高于内滩,常年积水,形成沼泽、草甸和盐碱地带。保护区有六条支流注入黄河和渭河,到了汛期,黄河水常倒流入渭河和洛河,成为这一地区湿地的主要成因。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半湿润季风气候,海拔在330米-335米之间,地势较周围偏低,受秦岭和中条山所形成的潼关风口的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春季干燥升温快,夏季炎热日照长,秋季降温多阴雨,冬季……[详细]
京师仓遗址
  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矶峪乡西泉店村南。京师仓,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京师仓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依自然地势构筑,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120、南北700米。发现粮仓6座,平面为长方形,一号分三室,余均两室。其中一号仓东西长62.5、南北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分三室,中室大,东西49.3米,南北7.1米,据测算,该仓容量上万立方米。 ……[详细]
大荔岱祠岑楼
  岱祠岑楼位于大荔县城东17.5公里处的朝邑镇大寨子村东。东西宽119米,南北长169米,占地总面积20311平方米(包括原金龙寺部分面积)。地理坐标为北纬34°47′,东经110°06′。岱祠,亦名东岳行祠,又名岱祠行宫、崇佑观、东岳庙。相传为春秋时期鲁班所建,确凿史料为《朝邑县志》和清乾隆六年碑石《东岳庙重修汉关夫子并总嗣圣母二祠碑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年)重修,宋政和八年(1118年)敕赐崇佑观额,明隆庆六年(1572年)增修殿宇。祠内原建和增建后的规模是:沿中轴线,前为山门,中岑楼(乐楼),东歌楼、西戏楼、广场、石牌教坊、左钟楼、右鼓楼、香亭、长春楼(阁)、献殿、正殿、寝殿;寝殿东、西、北三面连13间围廊环绕,拓基砌台,并有东、西耳房陪衬。东庑药王殿、温神殿;西庑有关圣帝祠、圣母祠……[详细]
汉太上皇陵
  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姚村南2000米。1983年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省保)的标志碑。200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省保)标志碑。汉太上皇陵是荆山塬景区中历史文化园区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也是中华原上现存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汉太上皇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刘湍的坟冢。刘邦迁都长安后,于公元前197年将古都栎阳城改制万年县,辖3万人口,直属西汉王朝中央政府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管理,以奉葬于栎阳城以北十多华里的太上皇刘湍的陵寝。万年县以县制之小,隶属之高,职能之专,用今天的话说,恐怕要算是中国最早的特区了。太上皇陵平地起坟,封土呈覆斗型,底边长68米,高约17米,有昭陵皇后墓陪葬。陵前,树有……[详细]
307、寇准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寇准墓
  寇准墓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下邽,读音:xiáguī,今渭南市)人,北宋政治家,太平兴国时进士。他历四朝,为官近40年,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颇具民族气节。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9岁时赴汴梁(开封)会试就被录取。开始任大理评事,由于政绩显著,升任大名府成安军,迁殿中丞,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宋真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有大举进攻之势,寇准被诏回朝任宰相。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公元……[详细]
  下吉古塔位于渭南市以北约25公里的下吉镇。肇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代,重修于唐。古塔为方行九层楼阁式转塔,高三十八米,塔身中空顶有铜刹,每层均有四个圆拱券洞。圆拱门楣浮雕“二龙戏珠”,凸刻花闻悉腻,工艺奇巧,精美绝伦。两倾有对联一幅,“云护诸天垂象教,虬盘万劫奠皇图”。塔基四角各有一力士石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详细]
渭南鼓楼
  渭南鼓楼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重建,清代维修过。解放后,又经整修,鼓楼内陈列着渭南出土文物。鼓楼系城门重楼式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顶。下层宽5丈,进深3丈,周围有庭柱。东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个,上层为3间楼阁,砖台下南北向有门洞长5丈,上额“渭南县”,两则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门洞背面上额刻有“具瞻”二字。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重建,清代维修过。解放后,又经整修,鼓楼内陈列着渭南出土文物。鼓楼系城门重楼式建筑……[详细]
310、六姑泉
六姑泉
  六姑泉‎六姑泉又称瑞泉瀑布,属渭南八景之一。地处陕西渭南城区东南方向,出城南行五里,在沋河西岸的西塬半坡,地属蒋家行政村。自唐、宋、金、元以来,在此设寺设观。明嘉靖年间,本县名士南大吉,罢官后曾在此建“沋西草堂”,从事讲学和著作。渭华起义前,渭南县委在这里开过多次会议,磋研起义方案。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赴西安途中,路过渭南,曾在此作过暂短停留。因其环境优美、松青柏翠、地形别致、风光宜人,又有莲花鱼池、亭台庙宇,一年四季游人不绝;特别是三月三庙会,更是热闹非凡,为人们向往的旅游景点。六姑泉的传说  前史幽幽,远不可寻。但是,当地人关于六姑泉的传说却流传甚广。蒋家村65岁的薛淑芹老人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便聚天下民夫、囚徒七……[详细]
  北刘遗址‎在今渭南城南16公里处的河西乡北刘村西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出土遗物丰富,其中有铜笄一件,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铜制品之一。1979年秋和1980年秋,西安半坡博物馆和渭南文管会在此试掘,分东西两区进行,相距约40米,东区开探沟一条,探方三个;西区开探方两个。了掘面积238平方米。得到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的器物群和一组与仰韶文化地层叠压关系的证据。北刘文化上层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土不少彩陶片和三足陶灶,还有大量双唇口光底瓶、曲腹盆、罐、甑等器物;石器有石锛、石刀、石球;骨器有骨梭、骨簇、骨矛、骨锥、骨凿等。……[详细]
312、渭阳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阳楼渭阳楼是著名的渭华起义的发起地和指挥,在渭南市固市中学校内。(渭阳楼闲望)作者简介:郑谷,字守愚。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郑谷7岁能。父史,开成中(公元八三八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侍郎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异之。光启三年,(公元八八七年)举进士第,授京兆鄂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尝赋鹧鸪诗,流传人口,因号郑鹧鸪。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详细]
杨松轩墓园
  杨松轩墓园2003年3月落成。杨松轩先生是清末民初新学先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1907年他本着教育救国的宗旨,以二百两白银首创华州教育会小学堂,并于1919年在小学堂的基础上扩充建立了华县咸林中学。杨钟健先生是杨松轩先生的长子,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科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一生致力于地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尤以对包括从古生代鱼类至更新世的灵长类的古脊椎动物研究驰名中外,1921年9月即于毛泽东有友好书信往来。为纪念杨松轩和杨钟健两位先生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华县人民政府在1990年做出了修复杨松轩先生陵园的决定,并决定在陵园内新立杨钟健先生纪念碑。墓园内有书法家于佑任等人的笔迹。地址:101省道龙潭村口门票:免费开放乘车方式:城内4路公交车……[详细]
314、宁山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山寺
  宁山寺宁山寺位於陕西省华县莲花寺镇境内。宁山寺是陕西省终南山东部佛教活动开展最早的寺院,坐落在小夫峪口东侧柏树坡的山脚下,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游人不断。相传宁山寺修建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曾被王莽囚於西安城南王曲青龙岭,後经人解救脱离险境,而小夫峪过圉一带即为其休息藏身之所,迄今当地仍有许多关於刘秀的传说,一些地名如藏驾庄、等驾城、遇驾沟、刘秀沐、刘秀庙、刘秀沟、王莽坡、马刨象、二犬墓等都与此事有关。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尊崇佛教,为纪念真父伟绩,报答此地潜藏幸存之恩,遣王宰相於蟠龙山建造潜龙寺而宁山寺即为其下院。宁山寺建成之後,王宰相及其失心於此技剃出家,故宁山寺亦称“王相府”。该寺附近的长寿坡村东曾有王宰相墓葬及石塔,一直保存至1949年後。宁山寺确切建寺时间可追溯至北宋年间,……[详细]
猴王诵经
  猴王诵经红崖绝壁的东南方向,有一群山峰,形态各异,有的像八戒,有的似猴王,有的似一群小猴子,或立、或坐、或卧,形象逼真,唯妙唯肖,关于这一景点,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唐僧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回来后,一日悟空要回花果山,去看他的猴儿们,八戒非要缠着跟猴哥一起去,悟空无奈,便携八戒一起来到花果山,看过家园和猴儿们后,悟空说他与八戒准备走了。这时,猴儿们过来围住悟空说:“你这次走,也带上我们一起出去玩玩”,悟空想想说:“听说少华山风景俊秀,爷爷正没去过,那就领你们一起去吧”。猴儿们高兴的跟着悟空、八戒一起来到少华山,只见这里山峰俊秀,林木繁茂,飞瀑涌泉、溪水长流,有世外桃园,人间仙境之美。他们在这里尽情的游玩、戏耍、吃野果、品野味,观美景,开心极了。不知不觉,天色不早,悟空便催促孩儿们回家,但有……[详细]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位于陕西省华县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遗址。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庙,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发现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区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个纵行。除一部分单人墓外,28座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头向西。居址位于泉护村,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两种。半地穴式为方形圆角,地穴式口部椭圆形。陶窑为横穴式,2、3座为一组。元君庙-泉护村遗址面积大,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已成为研究仰韶文化、探讨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代表性范例。……[详细]
郑桓公墓
  华县郑桓公墓郑桓公墓位于陕西华县西关螺钉厂后院中西侧。长20米,宽15米,总面积300平方米。郑桓公(?—公元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姬友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为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郑桓公也叫郑伯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郑桓公阵亡,战马驮尸返回郑地,葬身于此。虽历经27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接受世界各地郑氏后人的拜谒。郑桓公墓墓地原有3间郑桓公祠及一座功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农历腊月十二日,发生在以华县为震中的8-8.3级,列度为11度的强烈地震所毁。明万历年(157……[详细]
华县李元谅碑
  华县李元谅碑李元谅(732~793),先世为安息(古波斯)人。本姓安,在潼关领兵10余年。建中四年(783)出兵击败朱泚部,收复华州,晋镇-节度使。次年,与李晟等收复京师。贞元三年(787),与吐蕃会盟有功,赐姓名李元谅,任陇西节度使。该碑系贞元五年(789)李元谅离华州时,当地百姓奏请德宗所立。李元谅碑是大型唐代碑石,明万历六年(1578)华州知州石元鳞将此碑从废署草莽中移置今地。李元谅碑坐落于华县华州镇新华路东段北侧县政府门前,坐东面西。该碑青石质,六螭首,碑座埋于地下,碑身有收分,高4.45米,下宽1.54米,下厚0.4米。圭额篆书“大唐镇-陇右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碑身边栏减地刻蔓草纹。碑文隶书,共32行,满行65字,记李元谅生平及功业10余条。上骑都尉张濛撰,守卫尉少卿韩秀……[详细]
  马超枪刺曹操——古槐古槐,相传是当年马超枪刺曹操时误刺的槐树。汉献这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八月,西凉马超同汉丞相曹操激战于潼关,曹军败,曹操割须弃袍而逃,马超为父报心切,挺枪跃马,紧追不舍,至古槐下,曹操绕树而跑,马超盯住曹后心,举矛猛刺,误中槐树,拔矛不出,曹操才乘机逃走。诸葛亮《后出师表》上说曹操“殆死潼关”,指的便是这场恶战。古槐原在潼关故城东大街福盛东中药店内。主杆高约5米,直径2米有余。树身有一深油,传说是被马超所刺眼。1957年,古槐遭到雷殛。后国在修建三门峡水库,掘出陈列于潼关县文化馆。……[详细]
秦王寨马趵泉
  秦王寨马趵泉秦王寨,即今太要镇的窑上村,距今潼关县治东南约10余公里。相传是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此屯兵养马,故名“秦王寨”。秦王寨巍然高踞,四面环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天然的军事屯寨。寨子里曾有讲武厅、跑马场、射箭台和城墙等古迹。解放前仍存有跑马场两处,人称“东马套”和“西马套”。射箭台南北各有三座。每座长、宽均为7米。四周城墙高3米多,宽约5米,现在还有留存。秦王寨北不元的地方,有一处澄清碧澈的水泉。《续潼关县志》里说:“唐太宗为秦王时,兵驻其地。士方渴,苦无水。系马其处,马跑(趵)之,泉忽涌出,遂得饮”。后人遂和此泉为“马趵泉”。马趵泉水量充沛,《续潼关县志》说:“方数丈,澄澈渊涵,时方溢出。”《潼关乡土志》说,清末,马趵泉“灌窑上竹园一顷有余,灌寺底(与窑上村毗邻)地数十亩,下随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