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旅游

咸阳市旅游景点介绍

  【王征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60公里处三原县张家坳乡官道村。明代墓葬。 1962 年当地修渠时,墓上碑石遭到破坏,墓也被夷为平地。 1990 年文物部门调查证实时补修了陵墓封土。墓高3米,底部周长25米。原址1992年,三原县鲁桥镇马家坡北岭上的王征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由于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无法避开王征墓葬群,引发王征墓葬搬迁问题。回归故里2010年7月,经过文物部门规划,决定将王征墓葬群迁回其祖籍泾阳县龙泉乡王家村。考古人员在王征墓内发现两个盗洞,证明其曾两次被盗,并在墓中发现砚台、玉香炉等文物。科学家王征的近千名后裔25日上午在陕西泾阳县龙泉乡王家村,迎接这位先祖回归故里。纠结了两年的王征墓葬搬迁问题得到0-解决。……[详细]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7公里处秦都区马庄街道天阁村。墓为圆丘形,底部周长18米,高1.65米。墓志及墓碑分别由咸阳市博物馆和当地村民保管。墓志边长87厘米,厚12厘米,李岳瑞撰文,宋伯鲁书,孙维新、张向坤刻石。墓碑由碑首和碑身组成,高2.19米,宽0.95米,厚0.195米。碑文由陈澹然撰,宋联奎书丹,陈希安刻字,表述墓主生平。……[详细]
  樊家河二号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遗址,位于嵯峨乡樊家河村北清峪河台地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聚落遗址所在地北高南低,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37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5米。遗址区断面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坑多处。采集到的龙山文化遗物有泥质和夹砂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盆等。还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夹砂和泥质灰陶片,纹饰多为绳纹,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樊家河二号遗址1989年4月被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发现;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所在地南北长370米、东西宽300米,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重点保护区四周外延50米。……[详细]
  邵家河二号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位于嵯峨乡邵家河村西北约500米处的清峪河北岸二级台地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聚落遗址所在地北高南低,南临清峪河谷,西到三里坡,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遗址区内耕地表面散落大量陶片,断面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坑、红烧土多处,陶窑遗迹一处。采集到的龙山文化遗物有夹砂灰陶、红陶和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1974年出土商代铜器4件,其中方鼎高22厘米,立耳、折沿,双耳内侧施以兽面纹,云雷纹衬底。邵家河二号遗址1989年4月被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发现。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所在地东西……[详细]
  池阳宫遗址为汉代遗址,位于嵯蛾乡天井岸村500米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所在地处于清峪河西岸黄土台塬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5座覆斗形建筑台基,呈“十”字形等距离排列,间距约550米。现存台基底边长10—21米,残高4—8米。位于正中央的一号台基最大,底边东西长21米,南北宽17米,残高7米。5个台基均用黄土夯筑,夯层厚,度均匀,清晰坚硬。平夯夯层厚9厘米,夯窝直径8厘米。台基周围暴露有石柱础、陶水管道、卵石散水,并散布大量铺地砖、空心砖、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以及“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并首次发现几何纹中套有“长乐未央”文字的空心砖。该遗址初以池阳宫遗址命名,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5座建筑基……[详细]
  秦甘泉宫遗址,秦代文化遗址。位于乾县注泔镇南孔头村内南部及村南的大片耕地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崇祯六年《乾州志》载:“注甘里有甘泉寺,相传即甘泉宫故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九年(前238)……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据1988年咸阳市文物普查考证,此地当为秦甘泉宫遗址。该遗址东被乾南(乾县到礼泉县南坊镇)公路切割,西距注泔沟东200多米,北部被打破建村,南面地势开阔。遗址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呈长方形,处于南北长、东西窄的隆起高地之上。据1988年4月文物普查时勘测,遗址北部有一夯土高台,东西100米,南北80米,两头偏南部分高出地面残留7.5米;中间部分被村民打窑洞切割,高出地面约4米,夯窝最高残存28层,层厚6厘米,夯高直径6~7厘米。村民在打……[详细]
  将台山遗址 位于长武县丁家乡将台山村南黑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调查发现。 遗址南为黑河,东西各有一条深沟,北靠后梁高山。遗址高出黑河约150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厚约4米左右。由于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又厚,暴露在地面上的遗迹、遗物十分丰富。从断崖上见到白灰面房基5座,均为方形,其中一座残长2.5米,墙高0.25米,白灰面厚0.3厘米。有几座房基有叠压现象。此外,还发现多处零星的白灰面,说明该遗址房屋较多。灰坑发现的不少,多为袋形,也有不规则形,口径一般为2米左右,最大的有4米左右。 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石凿、磨石以及陶鬲、陶斝、陶罐、陶甑、陶瓮等。石斧和石凿均为双面刃,刃部锋利,通体打磨得极为光滑。……[详细]
  田阜遗址 位于兴平县田阜乡田阜村西北渭水北岸一级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调查发现。 遗址南临渭河,北有水渠,地势平坦。在农民挖土形成的断壕上,暴露出极为丰富的遗物,有房基、灰坑和墓葬等。遗址面积较大,东西长750米,南北宽300米。文化层堆积较厚,约3—4米。采集的标本分石器、陶器两类。石器有斧、环;陶器有盆、罐、鼎、豆和纺轮等。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4种。其中夹砂灰陶较多,泥质灰陶次之,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又次之。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绳纹、篮纹、戳刺纹等,制法均为手制。田阜遗址被认为是渭水流域龙山文化中庙底沟二期文化类型中较为典型的遗址。……[详细]
  浒西庄遗址 位于武功县西部漆水河西岸,北距武功镇约3公里,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59年发现,1979—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遗址东西约500米,南北约70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 遗址出土的12座房址,多为方形半地穴式,圆形较少。墙壁和居住面均为草泥土上加白灰面,坚硬平整。灰坑或窖穴发现35座,形状有袋形、筒形、椭圆形套联坑、勺形坑和不规则形坑。陶窑4座,均为横穴窑,其中3座为“非”字形,1座为两组树杈状分火道。墓葬18座,骨架头多向西北和东南,随葬器物仅有骨镞和几十个贝壳。葬式均为单人葬,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侧身葬和二次葬4种。 遗址出土的陶器陶质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及泥质红陶;纹饰有篮纹、绳……[详细]
  尹家村遗址 位于秦都区渭滨乡尹家村一带,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1957年10月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在渭河北岸东西向高起的台地上,台地高出河面约20米,其范围东西长约2公里(东至麻子渡村西约100米,向西通过尹家村至兴平县田阜乡段村中间),南北宽约1公里(北至陈良村以南约150米,南至尹家村南面断崖),总面积约131万平方米。文化遗物丰富,暴露在断面上的灰坑、灰层几乎连结成片。灰坑口一般距地表约1米,宽约1.5—4米,深约2—4米,形状不一,有的为圆桶状,有的为袋状,有的为锅底状。灰层距地表深约50厘米,露出地表外的厚度约1—3米。在村西城壕内西边断面上还发现窑址一处,窑顶距地表约80厘米,形似三角形,高1.5米,下宽2米,窑壁面有厚约1厘米的烧土层,内部充塞积土,深度不明。在村西南角向渭……[详细]
  崔家河遗址 位于旬邑县城关镇崔家河西岸第二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调查发现。1980年咸阳地区文物普查中又进行了复查。 遗址所在的台地北临汃(biē)水,东靠崔家河,南北约300米,东西约400米。暴露在断崖上的文化层厚约3—6米,所见的人类活动遗迹有房基址、窖穴、灰沟、灶坑、灰坑等多处。其中居住面4处,长3—4米不等,两处为发白色的姜石地面,均经过火烧,呈赭红色。灶坑3个,径0.6—0.8米,深0.5米,其中一个周围为白色姜石地面,内出土素面夹砂红陶罐1件,线纹夹砂红陶罐2件,彩绘细泥红陶片1件。一个内有厚0.15米和0.25米的草木灰两层,两层草木灰之间有一个厚约4厘米的硬而平的红烧土面。一个在红色居住面上,内出土线纹夹砂红陶罐1个。另……[详细]
  西梁家遗址 位于淳化县润镇乡西梁家村,为西周遗址,1952年发现。遗址西至西梁家村沟畔,东至三(原)旬(邑)公路,从西梁家村向北延续至枣树沟脑村,南至西梁家村南,面积约30万平方米。遗址居于平原中央,地势平坦。有多处灰坑,埋于地下约4米处。历年出土陶器、铜器和石器、骨器多件。陶器器形有罐、盆、鬲、豆、三足瓮和甗,陶质以灰夹砂陶和灰细泥陶为主,纹饰有方格纹、指甲纹、回纹、篮纹和细绳纹。所见细泥红陶残片有素面或饰弦纹。建筑材料有筒瓦和板瓦残件。板瓦面饰细绳纹,内有柱丁和圆环。筒瓦面饰黻黼纹和细绳纹。铜器有鼎、戈、削、铃、镞和铜泡。石器有斧、铲和石球。骨器有锥、笄、刀、管形器和卜骨。 遗址南边西梁家村是墓葬区,村民历年挖土中发现多座中小型墓。经县文化馆调查,在村中1300平方米范围内,探出墓……[详细]
  拜家嘴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150公里处长武县枣元乡张家沟拜家嘴村山坡上。仰韶文化遗址。遗址东西横距350米,南北纵距150米。遗址暴露部分的断面上可见大量陶片堆积层,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遗迹有袋状基址、灰坑及陶窖址等。……[详细]
东里花园
  东里花园(唐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原县城北郊3公里处的鲁桥镇东里堡村,传为唐大将军、卫国公李靖的故居,所以又称李靖故居,是一座具有明清时代风格的北方园林建筑。据园内碧池石刻记载,部分园林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花园原占地48亩,故名“半顷园”。据《三原县志》记载,东里花园分别于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进行过整修。清末回民起义时,东里花园损毁严重,和尚明经指挥重修,后辗转归于东里堡刘氏。刘氏后人刘季昭对东里花园进行重新修葺,起名“半耕园”,意在希望子孙后代边耕边读,并由陕西督学吴大徵篆书“半耕园”3个字,刻石镶嵌于园门。东里花园遂成为渭北一带风景名胜。1917年,园主人家道中落,将园子卖于靖国军,遂改名为“靖国公园”。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为园林大门题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详细]
香积寺塔
  【香积寺塔】又名“薄太后塔”,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烽火镇。相传此塔为汉文帝因思念其母薄太后而修建的“望母塔”,但据其建筑风格判断,当为唐末五代时期建造。四棱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44米。塔底层边长6.3米,壁厚1.99米。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上有许多小龛,龛内刻有佛礼故事、山水、祥云等图案。须弥座之上为三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塔身每层四面均砌出砖柱和平座、栏杆,并以砖作出十三层叠涩出檐,檐下砖砌斗拱,塔身八角雕盘旋飞龙。塔身每层四面均有砖雕券门、半圆雕窗、佛龛,门窗两侧有木胎金刚力士像和菩萨像。……[详细]
  云阳烈士陵园位于泾阳县云阳镇西街,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云阳烈士陵园为泾阳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淡村经幢位于泾阳县安吴镇淡村村,类别为石刻。淡村经幢为泾阳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桥经幢位于泾阳县桥底镇石庄村,类别为石刻。石桥经幢为泾阳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9、王徵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徵墓,建于明代,位于新兴镇(原张家坳乡)官道村东南。王徵(1570—1644),陕西泾阳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山东按察使司佥事。在扬州时结识德国籍传教士,遂入天主教。著有多部著作,介绍西方机械、物理、天文、音乐、宗教等,被誉为“北方徐光启”。崇祯十七年(1644),听闻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七日而死。王徵墓原封土及墓碑于1961年被平毁,1990年于原址重新修筑墓冢。墓冢呈圆丘形,径5米,高约2.1米。前立墓碑1通。1992年4月20日,王徵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围。其重点保护区墓冢,一般保护区墓冢外延5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5米。2009年,在配合西铜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考古勘探时,于拟建路基……[详细]
  李仪祉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3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占地面积约1.3公顷。墓坐北朝南,底部周长36米,高2米。陵园苍柏葱郁,现存门房6间,居室3间。李仪祉(1883~1938)是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同盟会会员。早年留学德国,学习水利工程。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水利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上海港务局局长等职。倡导和修建了关中八惠和陕北定惠渠、织女渠以及陕南的汉惠渠、冷惠渠,扩大灌溉面积13万多公顷,被誉为一代水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