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 > 永顺县旅游

永顺县旅游景点介绍

永顺李烛尘故居
  李烛尘故居地址:永顺县毛坝乡时代:清……[详细]
郭亮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郭亮县革委会旧址。1934年12月24日,湘鄂川黔省委调整行政区域,将永顺县划为永保(包括保靖县的普戎、洛梯两乡地域)、郭亮两县。1934年底,中共郭亮县革委成立,县委机关先设龙家寨田克二家,后设田佑谷家,县委书记先后由李金山、刘俊秀担任。苏维埃政府始设刘家寨,后迁至龙家寨,辖龙家寨、毛坝、官坝3个区苏维埃政府、9个乡苏维埃政府。红军长征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后,此建制不复存在。……[详细]
永保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永保县革命委员会旧址地址:永顺县灵溪镇时代:1934年……[详细]
谢家祠堂红军标语
  谢家祠堂红军标语地址:湘西州永顺县时代:1934~1935……[详细]
十万坪大战指挥部旧址
  十万坪大战指挥部旧址位于永顺县万坪镇,是1934年贺龙、任弼时、肖克率红二、六军团挺进湘西后,在此设立的作战指挥部,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歼灭杨其昌旅、皮德培团等共2000余人,缴获02200余支,为红二、六军团立足湘西,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旧址为穿斗式,木质结构,五柱四棋,四合井民居院落的晚清建筑,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旧址周围围墙采用水泥、河沙搅拌作粘合剂,不规则红砂岩、青岩作主体砌成高为2米多,厚0.3米的围墙,既美观又稳固。大门为六扇门,门窗采用“万字格”作装饰,门上悬挂“贺龙元帅大战十万坪旧址”牌匾,板壁前用石灰书写“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十个大字。该旧址1979年3月13日获得“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19日获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双凤摆手堂
  双凤村村口建有一座摆手堂,堂前有宽坪。据《永顺县志》记载,以前每一个土家村寨都有一个摆手堂,就像侗寨必有鼓楼一样,是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目前,土家村寨内保存有摆手堂的已经不多了,双凤村现存的这座摆手堂复建于20世纪80年代。摆手堂飞檐翘角,重檐歇山屋顶,具有土家族特色的穿斗式结构。正面两根木柱雕龙,作为建筑的重点装饰,其他部位则相对比较朴素。 摆手堂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现在主要是土家人在节庆日聚众娱乐的场所。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以及单摆、双摆。小摆手是一村一寨自行娱乐,大摆手则是相约数十个村寨“齐乐”。跳摆手舞有逢单日起摆,逢双日停摆的习俗。一般在正月初三起摆,一直跳到正月十五。跳摆手舞时,以燃烧火龙为伴,不论男女老少,不限人数,自动形成圆圈,有摆手歌,或鼓、锣伴奏。……[详细]
列夕宋家大院
  古码头列夕镇有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宅——宋家大院。 四合院建筑,全木结构,中间夹着一个狭长的青石板天井,两侧为三段式封火山墙,两坡屋顶。大门临街,两侧仍保留着老式柜台,柜台上繁复的雕花,呈现出昔日街市的繁华。同时,柜台后开小窗,体现了传统商户的厚道,夜间也不忘为人提供方便,可通过小窗购物。 六页隔扇门后是各自的火塘,如今已经分家,所以院子左右各有一火塘。左边为宋家所有,右边已经属于另一家。 宋家大院的堂屋很是宽阔,堂屋的最里边是祭祀牌位,这一区域用木地板抬高。门厅为五柱六瓜的标准屋架结构,而堂屋却在木地板的放牌位区域出挑双步梁。宋家大院特别的地方在于,屋架都被天花板所遮挡,不像一般的土家建筑暴露整个屋架。上层的高度不大,作堆放杂物之用。 这座院落虽然已经很破落,但是柱梁上彩绘的祥兽和……[详细]
那住村四水屋
  那住村中保留着一栋木建筑,当地人称之为“四水屋”,其平面布局和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类似,故名。四水屋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黑龙窟地区最有特色的建筑。四水屋局部为两层建筑,居住着三户人家。三户都由同一门厅进入,以天井为中心,分堂屋和厢房分居。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石材为辅,皆来自当地,可谓就地取材。四水屋中有一天井,大约10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正下方有一方形的石砌下凹花坛,地下一角有下水道,雨水可以从下水道一直流出去,同时也方便三户人家排出生活污水。一般天井的左右两侧房屋对称,当然根据不同的地形走势也可呈不对称状。正面的会客堂屋比较高,达10米左右,堂屋两侧是卧室。天井两侧分别是两户人家的火堂,火堂后面有大小不一的偏房,用来作牛栏、猪圈和茅厕。从火堂也可由楼梯直接通向二层的偏房,大……[详细]
龙西湖彭宅
  首车镇舍珠村龙西湖的彭宅,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与常见的一正左厢及一正两厢的形式不同,为纯粹的一正右厢。吊脚楼起吊方式为因地赋形的落差起吊,这种方式在位于山脚溪边的土家山寨随处可见,既体现了土家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的理念,还与土家人“不怕青龙高万丈,单怕白虎抬头望”的信仰和客不欺主的民俗有关。宅舍东西面阔20.1米,南北进深15.3米,脊高7.56米,檐高3.7米。正屋三开间,构架原为五柱四瓜穿斗式结构,后在北面加建,变为六柱五瓜。平面遵循传统土家民居常见的布局,中间为堂屋,两侧间为前火床后卧室。 吊脚楼上层为女孩的-,走廊檐饰用于纳凉晒物,下层用作杂物堆放及加工的场地,有专门的楼梯沟通上下。最为独特的是楼梯平台转弯处做成弧形,这是一般土家族民居中极为罕见的。吊脚楼前方檐饰……[详细]
老司城祖师殿
  老司城祖师殿位于永顺县老司城(今司城村)太平山南麓,距老司城约二公里。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17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前临灵溪河,后靠太平山,景色优美。祖师殿为当年老司城五大庙宇之一,是老司城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古建筑。主体建筑有祖师殿、皇经台和玉皇阁,三座殿堂坐落在同一条轴线上,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而上,重重叠叠,殿阁飞檐,蔚为壮观。据《永顺县志》记载,“祖师殿在旧司城,晋天福二年建正殿”,正殿祖师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上布小青瓦。屋角起翘较为平缓,戗脊上排列走兽。大殿面阔五间,宽16.9米,进深13.0米,脊高9.9米。明间屋架为九架抬梁式,犹以金柱和檐柱之间的乳栿、剳牵做法特殊,留有古风。柱础石为覆盆式,其上置有木横。各开间檐下均设斗棋。殿内柱网……[详细]
永顺观音岩古刹
  观音岩古刹位于永顺县城南1.5公里处观音岩下,为邹姓邑人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7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永顺府协镇副将许天元有感于庙宇之简陋与秀丽风景不相称,领头捐资数万,历时三年,扩修了山门、正殿(观音殿)、水府阁、地藏庵、玉皇阁及客房僧舍等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随山就势,错落有致,与周围丛林峰石、层岩叠翠的环境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著名文学家沈从文题额“人间胜迹”。 建筑群中惟水府阁保存完整,坐落在临猛洞河20米左右的岩砌堡坎之上,建筑面积169.72平方米,3层,为木结构叠梁式。歇山屋顶,小青瓦屋面。立柱逐层内收,柱网呈“回”字形,外檐斗棋式样古朴。一斗三升,出三跳。 一至二层楼柱间平身科,每边3攒,每层共12攒,等距离排列。柱头科斗棋,一斗三升做法,作为大枋额与随梁枋间的……[详细]
32、土王祠
土王祠
  土王祠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它是古代老司城中土司王宫殿的一部分,位于宫殿的最后一进,专门供奉土司王的历代先祖。土司王宫的其他建筑均已毁弃,仅存这座土王祠。现存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土王祠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分为两进,前进为大门和耳房。大门全木结构,木屋架、木板壁,入口处凹进,两旁向前突出,下部木柱架空,呈吊脚楼状,长长的台阶直通大门。耳房用青砖砌筑,两层,开方形窗洞。这一部分建于清代,门窗线脚等处带有西洋风格。前进和后进之间有一狭长的横向天井,天井正中立一块石碑。碑后面为正殿。正殿高大宽敞,梁柱粗壮。进门的屋宇设有附梁,上面刻文字,记载着修建匠人的一些情况。正殿挑檐枋做法特殊,不是插入柱头,而是搭在额枋上承挑屋檐。金柱与檐柱间精美的卷棚天花装饰,工艺精湛。大殿后部靠墙做一长条高台,是……[详细]
老司城摆手堂
  老司城摆手堂位于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老司城遗址内,原位于距此约500米处的紫荆山麓雅草坪。建造年代不详,传说是土司遗物。据当地人回忆,摆手堂是20世纪60年代复垦造田时移至今址的。 摆手堂主体建筑三层,面阔5.63米,进深7.57米。共设六柱结构到顶支撑歇山小青瓦屋面,脊高12.8米。丰体两侧及后面有配厢,配厢为披檐结构,系一层单坡屋面。两侧配厢开间均为2.90米,进深与主体相同为7.57米。后面配厢进深3.30米,开间与主体相同为5.63米,供上下楼交通用。二楼后置木梯上三楼,梯间进澡为1.92米,中间休憩室进深4.50米,前置护栏阳台,阳台宽1.15米,系土司节庆时观摩表演、训话等活动的场所。顶层0系抬梁起扇,进深开间均为3.57米,周围有1.03米宽的跑马廊,后面是梯间。楼阁内供奉土家……[详细]
劳庄吊脚楼民居
  劳庄位于永顺县宝坪乡兰花洞村,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落。民风纯朴的劳庄人将家园依着连绵的山势层叠而建,将山的意象融入于建筑之中。环形拱卫的山体,绿油油的稻田,散发着浓厚古风的劳庄民居分布在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布置于山体的各个阶梯可以达到的范围之上,建筑形象古朴清新,透着一种统一而多样的美。 吊脚楼与山体结合为人们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这条线如此整齐使我们怀疑是否当初统一规划而成,蓝天、绿地被一群群散发人性光辉的民居镶嵌在一起。建筑群布局紧凑而均衡,拥有乡土的性格和精神,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布置方法和伦理精神。 向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建筑倚山而建,减少建造时挖土方量,同时也减少了对山体的破坏,而沿山势坡度时将建筑地坪高度相应提高,在室外则以台阶联系,功能上分布合理。首层用于排污并作畜圈、粪……[详细]
小干溪村姜宅
  小干溪村距永顺县城20公里左右,宅舍坐北朝南,东西面阔17.1米,南北进深11.8米,穿斗式全木结构,脊高7.5米,檐高3.5米。 正屋原为三开间五柱四瓜构架,遵循传统土家族民居布局,中间为堂屋,两厢为前火床后卧室的传统格局。后在宅北侧加一排柱变为六柱,两厢扩大并加一杂屋。再后来因传统建筑无法满足现有生活需求,更在宅东侧加建砖木结构建筑,用作厨房、餐室等。 该宅无土家常有的两厢或一厢吊脚楼,但是在正屋西侧靠悬壁一侧建有常出现在吊脚楼前方起装饰与遮雨作用的披檐外走廊,并配有楼梯通向二楼的夹层,似乎吊脚楼已被简化缩进了正屋。这样的宅舍在小干溪并不少见,不同于传统的布局样式,与其较为平坦的地形及便利的交通所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冲击相关。……[详细]
双凤村彭宅
  彭宅位于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由于双凤溪地势高峻,长期与外界缺乏联系,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土家族的古老传统,民居也大都保持原有建筑样式。村舍并无统一朝向,多依山边溪流而建。双凤溪的民居较少用吊脚楼,只有大户才建吊脚楼,主要是因为这里接近山顶,地势较平坦。彭宅是少数有吊脚楼的,正屋为三开间,排架均为五柱四瓜穿斗式结构,东边建有吊脚楼,东西面阔18.2米,南北进深13.7米,脊高7.65米,檐高3.3米。檐低窗小,私密性强。正屋中间为堂屋,堂屋后为杂屋,杂屋后方向外突出,两侧间为“人间”,前火床后卧室,铺木地板,左边为长者居住。加建的吊脚楼,挑出部分上为闺阁下养牲口,靠北为灶房与杂屋。值得一提的是,像这样将牲口喂养于吊脚楼下的例子并不多见,土家人多将牲畜与厕所单独出来以求卫生。……[详细]
白竹山风雨桥
  白竹山风雨桥位于永顺县三家田乡白竹村,修建于民国11年(1922年),出自邑惹坝沟匠师张大刚之手。 桥廊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屋顶,中央突出四角攒尖式亭阁,建筑三间,长12.0米。桥面宽3.8米,其中过道宽2.4米,歇台宽0.7米,脊高6.8米。桥墩原为粗大木构支撑,因年久腐朽,1982年改为石构。 风雨桥亦称花桥、凉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所。通常由桥、廊、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榫卯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可有多层,每层翼角高翘,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建成,桥端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者姓名,体现了少数民族好公……[详细]
老司城子孙永享牌坊
  老司城子孙永享牌坊位于永顺县老司城南面若云书院前的雅草坪,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上刻“子孙永享”四字,系明廷为表彰第26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明朝官兵对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屡战不胜,年仅18岁的土司彭冀南,受朝廷之命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彭翼南因此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授昭毅将军,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历史上的土司均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俗称“土兵”,都是从勇士中精选出来的。当时还有这样的说法,“湖广土兵,永顺为上,保靖次之,其兵甚强。”明代,永顺土司奉中央朝廷之命率兵参加战斗三十多次,北到辽宁,南至广……[详细]
洗心池牌坊
  洗心池牌坊原树立在永顺县车坪乡通往岩板铺的大路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表彰节妇向符氏而立。1983年,由永顺县文物管理部门迁至不二门。 该牌坊为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结构,高6.68米,宽5.62米。大门顶雕荷叶托花,寓意节妇的高尚品格。石横梁托顶,横梁正面刻“五龙捧圣”浮雕,五龙腾飞,捧着中间“圣旨”二字,下刻“节孝传家”四字,北面浮雕“双凤托旌表”,下刊花梁、蝴蝶斗棋。整个牌坊由四根0.30米×0.36米方柱承托,柱上部刻莲花蓓蕾宝顶,下部有10个石鼓撑扶,使牌坊显得清秀挺拔。该牌坊结构严谨,石榫石槽嵌缝吻合,图案花纹,题词楹联,工艺精湛。已列入永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热水坑牌楼
  热水坑牌楼原树立在永顺县车坪乡通往岩板铺的大路上,与洗心池牌坊一并系向氏一门婆媳坊,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表彰婆婆向张氏所立。1983年,由永顺县文物管理部门迁至不二门。 牌楼为四柱三门重檐形式,面宽5.83米,主楼高7.99米,副楼高6.29米。整栋牌楼为青石构成,由四根0.31米×0.39米方形石柱作支撑。柱脚附有高1.65米、厚0.18米的石鼓扶持。牌楼中门宽1.64米,高3.21米,两侧耳门各宽1.48米,高2.29米。该楼除“五龙棒圣”及脊顶“鳌头争珠”着意雕刻外,其余抱鼓石、楼檐、阑额、由额等皆朴实无华。牌楼保存较好,只有门内雀替损失及一龙残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