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红色旅游景点

大埔城战斗旧址
  大埔城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国民党-武装进攻慈孝游击区。由于慈孝游击队只有30多人-,武器弹药少,势单力薄,遂派人赶往惠安联络,请求惠安县游击大队支援。当天,惠安游击队在中共惠安县工委书记朱汉鹰的率领下向慈孝行进,与慈孝游击队汇合,在义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对面的半岭山,准备攻打国民党-武装驻地大埔城。当晚9时多,游击队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时行动开始,一时间,处于崇山峻岭中静谧的大埔城内外,阵阵-声与叫喊声连成一片,震天动地。在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打下,国民党-武装匆忙应战,敌军见游击队攻势锐不可挡,只好边打边退,从西门撤出大埔城南逃而去。此役,游击队击毙敌军数名,缴获-10多支、-2支、手-2支,游击队员负伤4名。大埔城战斗的……[详细]
大田红军桥遗址
  红军桥遗址位于泰宁县大田乡谙下行政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田乡是泰宁县轰轰烈烈开展土地革命红色区域之一。1933年2月至7月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因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西移强攻南丰,转移到大田区坚持斗争。泰宁再次解放后,各区乡又开始了第二次分田运动,清算地主豪绅的罪行,把被地主豪绅--倒算回去的土地夺回来。大田乡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更为高涨,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面对大好的革命形势,地方-势力自然非常痛恨,他们伺机反扑。1933年11月29日,大田区石塘、赤坑等村的游击队员30多人配合红军到金龙山打土豪,经谙下村返回大田。在过桥时,遭到鱼川保卫团的突然袭击,10余名游击队员和3名红军战士牺牲。为了纪念革命先烈,人民政府把谙下桥改称为“红军桥”。红军桥原名谙下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详细]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谢氏祠堂。1931年1月,闽西红12军101团进入清流西南的长校、里田一带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期间,红军一部进驻下谢,宣传、发动群众,下谢乡苏维埃政权因之成立。此后,福建军区独立第7师等部亦曾在此有过一个时期的驻防。下谢是清流分田分地运动的模范乡,1975年该村还曾发现《下谢村贫农团分配土地榜》等文物。下谢谢氏祠堂留存的红军标语即为当时驻军所书,标语主要在外墙右侧和后侧、正面共5幅,正面为识字歌:“放开喉咙唱山歌,唱熟歌儿能识字,认识文字真正好,能读会写也会算,唱歌要唱识字歌,□□□(以下还有3句无法辨别)。”右侧2幅内容是“深入土地革命!”“庆祝分田胜利!”及“男女平等,自由结婚”落款为“红军420独立团(宣)”;后墙一幅为“红军七……[详细]
嵩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嵩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清流县嵩溪镇嵩溪村老街上红卫路站背巷71号。原为嵩溪余氏祖厝,堂名都慰第。1932年,在红军和中共福建省委工作团的帮助、支持下,清流革命斗争形势迅猛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如火如荼。同年6月,嵩溪成立区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设于余氏祖厝都慰第,王子生(1932.6—1933.1)、邹太花(1933.8—1934.11烈士)先后出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嵩溪、余坊、阳坊、青溪、青口、伍家坊、陈段、邱坊、林畲、麦园洞、曾坊、下石背、石下、孙坊等乡苏维埃政府,是清流苏维埃政权建设鼎盛时期的五个区苏维埃政权之一,也是当时辖域面积最广的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24日,因国民党52师猖狂进攻,嵩溪区苏维埃组织力量全力抵抗后全体撤往清流城区,区苏维埃政权遂告消失。嵩溪区……[详细]
中共莆田咸益女中支部旧址
  中共莆田咸益女中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金桥巷78号。1926年下半年,中共莆田支部书记陈国柱布置莆田籍党员利用星期日下乡向农民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革命思想,并物色发展对象,建立农村党支部。1926年10月,在农村建立了澳柄、夹漈、山门、丰尾等4个党支部。同年秋,陈天章、吴梦泽又到莆田咸益女中开展活动,吸收了郭晓云、吴凤莺、陈玉垂等人入党,成立中共咸益女中支部,郭晓云任书记,在校内进行革命宣传,扩大党组织的影响。莆田咸益女子中学成立于1895年,其前身为1892年成立的内女学,1952年改称莆田女子中学(高中部),1956年又改称莆田第九中学,实行男女兼收。原址在文峰宫对面,后因旧城改造搬迁至金桥巷78号(现荔城区私立实验小学)。2002年荔城区成立后,将原城郊中学……[详细]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年代为1933年。简介:原为余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重修,坐北向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前坪、前堂、天井、正堂、边厢、回廊和后轩组成,正堂面阔七间,进深七柱,明间抬梁、次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存在余氏祠堂内,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余氏祠堂逐渐成为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护送物资,西际还成立了赤卫队。2018年,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详细]
百丈岭战斗旧址
  百丈岭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霞洋村与福清市东张镇岭下村交界处。1949年7月28日,国民党军组织“清剿”大洋,妄图歼灭闽中支队司令部。闽中支队司令部领导得到情报后,与解放军先遣队领导共同研究确定反“清剿”作战方案,确定以游击队1个中队配合解放军1个排守在百丈岭,阻击从东部进犯之敌;游击队2个分队配合解放军1个班,坚守大洋北部屏障南岭,使敌军无法逾越,以保障背部安全;游击队1个分队和解放军1个班在十八踏脚阻击从西部仙游来犯之敌;游击队1个中队和解放军1个排预伏在悬钟岭,迎战从正面进攻的莆田敌军。闽中工委机关工作队配合大洋区委负责组织群众做好转移和后勤保障工作。7月29日,反“清剿”战斗打响。解放军先遣队和游击队在百丈岭击退来自福清的1000多名交警和自卫队的多次进攻;在南岭和十八踏脚两……[详细]
红军东方军战地医院旧址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张氏祠堂位于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1934年1月初,红军东方军再次入闽作战。1月4日,红军东方军数万人从江西白水镇出发,经宁化的安远、泉上云集归化城,并分驻沙溪、龙湖、夏阳等地。为了配合红军东方军攻打沙县,宁清归军分区指挥机关从清流转驻归化城,并改组为归化警备区。1934年1月9日,红军东方军主力到达夏阳、御帘一带,并以御帘为依托和大后方,将指挥机关设在御帘村内张姓大祖屋,战地医院设在张姓祠堂“雍睦堂”内,指挥战斗和收治伤病员。1月25日,红军东方军攻克沙县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返回明溪夏阳乡御帘村,指挥调度部队。300余御帘村民响应号召到沙县挑运战利品。2月18日,红军东方军奉命返回广昌一带。红军东方军战地医院旧址张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该建筑坐北朝南,由围墙、院……[详细]
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明溪县枫溪乡枫溪村。1932年3月,红3军团部分主力红军从均口经乌石段,分兵入驻夏坊、鳌坑等地。4月,在红军帮助下,华枫区(今枫溪乡)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设在枫溪村张家祠,主席曾木水。区苏维埃政府辖枫溪、华山、小珩、官坊等乡苏维埃政府和区、乡赤卫队、贫农团等组织。4月15日上午,由夏坊新建的李德标和华枫乡小雅村的张代南为正副排长,夏坊、石珩(小珩)、枫溪、官坊的大刀会、保卫团组成的-队伍80余人围攻张家祠区苏维埃政府。驻守苏维埃政府的红军迅速组织反击,击溃匪军。1934年8月,随着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区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人员或编入红军队伍,或加入地方武装进入艰苦游击战争。归化县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原为枫溪乡枫溪村张家祠,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民国初建,2层砖木结构……[详细]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位于东山县西埔镇石坛村后的石坛埔,距县城西埔2里多,建于1953年,是省政府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保卫战是国共两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次战役。1953年7月16日,--民党当局为了策应美国的侵朝战争,为实现“--大陆”的美梦,拼凑四个主力团,两个海上突击队和两个伞兵中队,约13000人,在军舰、飞机和水陆两栖坦克的配合下,悍然窜犯东山岛。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东山岛军民英勇奋战,最后在我援军的强大攻势下,共歼灭国民党军3000多人,敌军仓皇从海上逃走。历时36小时的东山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斗结束后,为了纪念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烈士,就在我军民曾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过的石坛埔,兴建了方圆一公里的“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东山战斗烈士陵园建筑雄伟壮观。……[详细]
石下红军烈士墓
  石下红军烈士墓位于宁化县湖村镇石下村(集镇所在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村境内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和党群组织,常有红军部队驻防和行军作战途经湖村,设有多家红军医院和兵工厂,在建立和保卫新生红色政权、保护红军医院和兵工厂的对敌战斗中,许多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苏区干部牺牲。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湖村镇人民政府将多处掩埋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苏区干部牺牲烈士遗骸,重新集中掩埋在该址,于1999年4月建成红军烈士墓。烈士墓建成后,成为后人凭吊革命英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石下红军烈士墓为水泥底瓷砖面,坐北朝南,墓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由墓前通道、前大坪、中墓台、两侧高台阶、墓体、墓碑、石栏杆等组成,平台四周有栏杆围筑,左右两边各有19级台阶。基座正面……[详细]
武镇岭阻击战遗址
  武镇岭阻击战遗址位于建宁县城东面的濉溪镇器村村红星自然村后山一带,在雪山岽之北。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红军在武镇岭阻击国民党军从东面向建宁县城进攻,是红军在建宁保卫建宁县城的东部重要防线。广昌战役后,红7军团第19师和公略步兵学校学生等部奉命回援建宁防守武镇岭,在禾达坳、寨下际坑、段寨坳、象山一带构筑工事,凭险据守。5月10日雪山岽战斗后,国民党军汤恩伯部第10师固守茅店袁庄一线,与雪山岽红军对峙;国民党军第88师、第89师和第4师30旅准备进攻武镇岭。5月13日6时,国民党军由茅店、袁庄向武镇岭推进,7时抵达前沿阵地,用-炮向红军阵地轰击,红军被迫向后撤至后山高地。国民党军继续向红军坚守的高地进攻,并用山炮、飞机轮番轰炸。中午,红军撤离阵地,武镇岭右翼高地全部被敌占领。与此同时……[详细]
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
  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枧头新街。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6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执行“左”倾错误路线,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打阵地战、堡垒战,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敌人步步逼向建宁。1934年1月至5月,红军在建宁的北线和东线相继开展了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雪山岽、武镇岭五大阻击战,以保卫中央苏区、保卫赤色建宁。期间,聂荣臻、林彪奉命率红1军团两次进入建宁参加建宁保卫战,并直接指挥了驻马寨阻击战,军团司令部设于溪口镇枧头村。建宁保卫战失败后,红1军团逐渐西撤。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枧头下新屋)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坐东朝西。正厅面阔5间,进深7柱,由门厅、一进天井、正厅、二进天井、上……[详细]
中共漳浦县委成立旧址
  中共漳浦县委成立旧址位于漳浦县马坪镇后康村庵仔自然村马坪中心校。大革命失败后,漳浦一批共产党人李联星、陈元宰等在马坪镇后康村的马坪育才学校以教学为掩护,宣传革命道理,整顿农会组织,发展农民入党,成立党支部。1928年1月10日,在共产党人领导下,马坪农会向国民党军第11军实行武装--抗捐,揭开福建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新军阀斗争帷幕。--农民遭到--,死伤数人。惨案发生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致函漳浦党组织。接到省委指示信后,大坑、丹井、马坪、官浔相继成立了党支部。在这个基础上,于1928年春,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派人指导下,在马坪中心校成立中共漳浦临时县委。3月,正式成立中共漳浦县委,领导漳浦各地农会武装实行武装反抗,驱逐第11军撤出闽南。中共漳浦县委成立旧址马坪中心校于2004年6月被漳浦县人民政……[详细]
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
  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戴氏官厅位于泰宁县大源行政村下大源自然村。戴氏官厅是戴氏村民建造的在古驿道上专门接待过往宾客的一所民居。1931年6月红军第一次解放泰宁时,大源村就成立了红色政权——乡革命委员会,机构设在戴氏官厅,主席严广兹,财政委员林维录,粮食委员戴崇杰,同时还建立了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游击队长严良寿。在红军工作团的帮助下,大源乡革命委员会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契约、筹款筹粮等活动。1933年10月,大源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当年大源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山村就有数十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队伍。1934年3月,红5军团在此成立了13师师部,师长陈伯钧。红13师38团驻扎在大源村,战地指挥部设在戴氏官厅。红13师38团是新桥反击战的先头部……[详细]
何岭关抗捐斗争旧址
  何岭关抗捐斗争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钟山镇东溪村何岭关。1929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发出了“目前党的任务是发动与扩大群众斗争,在斗争中加紧宣传及组织武装,反对苛捐杂税是目前发动斗争的中心口号”的指示。根据省委的这一指示,中共仙游临时县委决定袭击何岭关税馆,促进抗捐斗争。何岭关地处仙游东北面,是兴太山区与东乡平原(现榜头一带)的关隘口,当时是永泰通往仙游的交通咽喉,山区群众进城必经之地。国民党仙游当局在何岭关设置税馆,山区群众被迫交纳捐税,过往群众被0-的叫苦连天。为了打击税棍的嚣张气焰,保护群众的利益,1930年1月底,中共仙游临时县委组织了10多人,由蔡园、戴梦怀、温绍良等带队,在钟山麦斜村谢景容等群众配合下,一举捣毁了何岭关税馆,将民愤极大的税馆头目张盟当场击毙,对国民党仙游县长戴启熊勾……[详细]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西郊横庵位于沙县凤岗街道西郊村,距村部东面约500米。1934年1月10日,彭德怀在富口荷山司令部下达进攻沙县城的命令。11日,红4师由夏茂出发,取道水头、罗溪、焦坑岭,进入县城东北之下杰、桦溪地区待命;红5师由富口出发,经鸡马寨,进入县城北之畔溪附近择地集结,并准备攻城器材,待命攻击;红6师主力集结于富口待命,并以通往沙县道路沿途的鸡马寨、十五里亭、上半溪等地分驻一连,以维持与沙县间联络;军团司令部随红5师行进。为了便于指挥,军团司令部于11日移至距离沙县县城约2公里的西郊横庵,做好攻取沙县城的准备工作。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西郊横庵始建于清代,由前空坪、主殿、两侧护厝等建筑组成,1958年被拆除。现存建筑于1982年由群众集资在原地重建,1986年扩建,建筑坐西朝东,占……[详细]
红7军团军团部旧址
  红7军团军团部旧址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中路陈家大院旁民房内。1934年4月,红7军团留在闽西北苏区牵制敌军,支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在经历了明溪铜铁岭战斗后,由明溪南下经三元岩前、忠山过贡川,并以忠山、贡川等为后方基地,攻打永安县城。在此期间,红7军团军团部一度设在忠山村中路陈家大院旁民房,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等红7军团领导人在此居住、办公、指挥战斗和开展苏维埃政权建设。忠山村建立了农会和赤卫队,组织群众为红军攻占永安城做好支前工作和战斗胜利后挑运物资,同时实行分田分地。至今民房大门左右墙上留下“欢迎当大刀会的工农回家来耕田!”和“不当刀团匪回家革命去呵红军临政宣”两条红军标语。忠山村红7军团团部原为忠山村一大民房。该建筑为明代民居,坐东朝西,通面阔12米,通进深25米,面积41……[详细]
厦门烈士陵园
  厦门烈士陵园座落于厦门市中心风景秀丽的植物园山脚下,始建于1954年,总占地面积约二万零三百平方米,建有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墓,烈士纪念碑碑高24米,由陈毅元帅题词“先烈雄风永镇海疆”,烈士陵墓内安葬1054位烈士遗骸,其中有解放厦门战役牺牲的七百多位解放军指战员、九名支前船工,还有解放厦门前夕被敌人杀害的刘惜芬烈士等地下党员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此后先后建立安业民烈士墓、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叶飞将军纪念园、厦门革命烈士事迹浮雕长廊《光辉永驻》、纪念解放厦门战役胜利大型群雕《永志铭心》。每逢清明节和重大纪念日,我市各界干部群众、青少年、部队官兵等在烈士陵园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厦门烈士陵园已成为我市未成年人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砥砺品质、修身明志的重要场所……[详细]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柄村湖井自然村。1926年6月,陈天章、吴梦泽受党组织派遣,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农村开展活动,发展组织,在澳柄村发展了陈蒲川、陈游、陈燕、王祥、陈顺德等参加中共组织,同年10月,在澳柄村兴隆法坛成立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是莆田早期四个农村党支部之一,由陈蒲川任书记,陈游任组织委员,陈燕任宣传委员。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各村广大农民在党支部和乡农会的组织和领导下,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为后来建立澳柄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为兴隆法坛,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奉祀张公圣君,坐北朝南,单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8平方米,内有书写革命标语的石柱。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被列入澳柄宫革命旧址的一部分,于1981年10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