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万全右卫城
  万全右卫城位于河北省万全县城北约15公里的万全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土城,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德胜口始筑右卫城,取名德胜口堡。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万全右卫所于此。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王朝于今宣化置地方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统辖京师西、北各卫所,右卫由改称“万全右卫”。明正统三年(1438年)用砖包砌城墙,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关。一直到明末清初,万全左、右卫始终是宣府镇西路的战略支撑。1983年、1990年两次维修。万全右卫城为宣府镇上西路路城所在,参将驻地。处在张家口西北翠屏山长城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万全右卫地境,西、北以明长城为界,南以洋河为界,东至今张家口市以东十几里处山区……[详细]
圣塔院塔
  圣塔院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南2.5公里荆轲山上。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0,广招勇士。纳卫国人荆轲(?一公元前227年)为上卿,修馆待之。荆轲好读书击剑,性豪爽,游侠,渡易水往刺秦王,未遂遇害身亡。为纪念其“图穷-见”的悲烈壮举,后人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于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在冢上建塔。辽代此处建有圣塔院。明万历六年(公元l578年)重修,清代又加修葺。现存此塔及明代重修塔碑、清乾隆癸未《重修圣塔院塔碑记》和明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土荆轲里碑》。荆轲塔之名,最早见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名。古时每逢清明时节,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俗称“招魂塔”。原为辽乾统三年(1103年)创建的圣塔院寺内辽塔,不久塔寺俱毁。现仅存……[详细]
侯家窑遗址
  侯家窑遗址位于阳原县东井集镇侯家窑村西南1000米处,197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卫奇等发现,1976年正式发掘。发现人类化石16件,还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发现石制品14041件,其中石球1079件,最大的超过1500克,最小的不足100克,是古人类打猎用的“飞索石”,举世罕见。其地质年代距今10万年。侯家窑遗址和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遗址共同构成许家窑—侯家窑古人类遗址。在侯家窑遗址发现人类化石16件,还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发现石制品14041件,其中石球1079件,最大的超过1500克,最小的不足100克,是古人类打猎用的“飞索石”,举世罕见。其地质年代距今10万年。侯家窑遗址发掘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不论分布规模,还是埋藏内涵,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北京猿人相媲美,是……[详细]
蔚州玉皇阁
  玉皇阁又“称靖边楼”,位于蔚县城北城垣上。玉皇阁建造至今已数百年,历经风雨剥蚀,战乱兵灾,虽几经修建重建,依然完整地矗立于高高的城垣之上,现存仍为明代建筑风格,表现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造型独特,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对称平衡,亭台楼阁,工艺精细,高楼气势宏大,小阁玲珑剔透,主体突出,陪衬有致,互为竞相媲美,楼阁出檐深远,檐角翘首指苍穹,似雄鹰展翅欲飞,风铃清脆悦耳,所有楼阁尽为雕梁画栋,刀笔冼练,功底深厚。迈进大殿使人肃然起敬,登临高阁可凭栏远眺,上扶白云,下履轻风,大有-之感,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平罗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玉皇阁高峻而雄伟,整个楼阁分前后两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间禅房组成。后院正面……[详细]
间磁村定窑遗址
  涧磁村定窑遗址座落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涧磁村定窑遗址是宋代的著名窑址。宋代的曲阳属定州所管辖,故称“定窑”。1951年故宫博物院首次发现了定窑遗址,1960年~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证实了窑址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的历史史实。定窑以其烧制的白瓷驰名于世,器形以碗盘居多,瓷胎细腻,釉色润泽,白中略显青黄或灰黄,口沿因为覆烧而不挂釉。当时已熟练掌握了用覆烧装窑的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器物内壁多用印花、刻花和划花的技法装饰花纹,图案繁复而严谨,层次分明,各种花卉和动物是主要的图案题材。北宋时期,这里成为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窑场之一,为宫廷和官府烧制出大量精美的瓷器,窑址还出土有很多刻有“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等字款的瓷片。为……[详细]
南安寺塔
  相传创建于汉代,疑为北魏所建。塔位于寺院中央,供人参拜,北魏至辽代该寺香火旺盛。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建蔚州城时,南安寺塔以寺取名。南安寺曾为燕云名刹,历史悠久,所以,蔚县历来有“先有南安寺,后有蔚州城”的传说。南安寺塔的建造年代,据《蔚州志》记载:有城已有塔,明洪武初年,指挥使周房拆建蔚州城时,因塔院规模宏大,新建之南城墙、护城河正从寺院中穿过,遂废其寺而存其塔。密檐式砖塔在我国起始于北魏时期,但南安寺塔身第一层横额下垂一周如意头的做法最早出现于辽代,据此分析,南安寺塔应为辽代建筑。南安寺塔由即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基由石条叠砌,塔座为八角形,砖仿木结构,基部砖叠涩七层。八角每面出兽头,东西南北四面浮雕兽头,并雕有篆字福禄,顶仿木结构出檐,顶上施仰莲;塔身内有隅有塔柱,塔横……[详细]
107、转军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军洞
  转军洞转军洞(ZhuanjunCave)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初,河北邺城遗址附近,考古专家最近发掘出1700多年前曹魏至十六国时期邺城的南城门和北城门,同时还发现了民间传说中的曹操“转军洞”。据介绍,这次发掘的邺城遗址城门,位于临漳县城西南30公里处,距现存著名的曹魏时期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台遗址”仅1公里。这一城门遗址南北长50多米,宽3米多,高4米左右,呈券顶式。在城门洞的两侧,均匀地分布着眼距90厘米、行距70厘米建筑时的架板眼。在城门处,有两侧对称的门转轴安放的门轴石,门底下由北向南有一呈封闭状的排水垄沟。城门有地上通过地下而走的秘密通道,可能就是民间传说的“曹操的兵数不清”这一历史典故中的“转军洞”。传说,“转军洞”建成之后,曹操在邺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详细]
补要村遗址
  补要村遗址位于临城县东部临城镇补要村与村东南镇楼公路南北两侧的农田中。公路切割遗址形成了3-5米的断崖。遗址位于路南的部分东至补要村内土路,西界以村中生产桥为界,南端至村南小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90米。位于南水北调干渠内面积约8000平方米。路北遗址南北直线距离超过200米,东西约250米,南水北调干渠内面积约28000平方米。其中遗址堆积较丰富的部分位于路北东南侧,大部分位于干渠渠道内。经初步调查勘探,遗址面积约6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米至3.2米。经过发掘与整理,发现各个时期的灰坑300余座,墓葬37座,房屋4座,灰沟19条,窑址5座,地面青铜冶铸基址1处。经初步整理,已复原各个时期陶瓷器200多件,石、骨、木、角、蚌器及青铜小件逾千件。补要村还有下述几大发现:首先是甲骨……[详细]
所药村壁画墓
  所药村壁画墓位于望都县所药村东,京广铁路西侧。所药村壁画墓为东汉砖室墓。经发掘证实,是东汉浮阳侯孙程之墓。孙程,字稚乡,东汉宦官,涿郡新城人,安帝时为中黄门,给事长乐宫。安帝死后,他与王康等18人谋立济阴王。济阴王即位,封孙程浮阳侯,食邑万户,旋拜骑都尉,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拜奉车都尉,是年卒,帝追车骑将军印绶。此壁画墓为多室砖券壁画墓,座北朝南,由墓道、墓门、前室及北壁小龛等部分构成。墓道至后室及北壁小龛通长20.35米,中室及东西两侧室通宽14.74米。室与室相通处有短小的过道,室顶及壁画均抹有1厘米厚的白灰,各室均用方砖铺地二层,中部稍高。墓室的券全是多弧线连起的尖券,体现出我国古代砖筑结构的水平。此墓除发现部分随葬品外,值得重视的是前室四壁、通往中室的券门两侧的壁画和通西耳室通道……[详细]
南响堂寺
  南响堂寺南响堂寺位于古太行八陉之一“滏口陉”西侧要隘处(现在西纸坊村),由石窟、靠山楼阁、殿宇和古塔组成。据现存隋碑记载,始建于公元56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石窟现存7座,共有大小造像3700余身,刻有记年题记的有38处之多。石窟均凿于北齐年间,窟内外及附近岩壁上还有不少隋唐等朝代补凿的摩岩造像。寺内有宋塔、明清殿宇、百年古树。 南响堂寺有石窟七座,随山势营造,分上下两层。下层“华严”和“般若”两洞形为支梯,中有方柱,后壁下凿有通道,以便礼佛时通行。龛内佛像虽遭破坏,但洞壁上佛典-仍清晰可辨。据记载,这些佛经有的历刻四年之久,字体方正,结构浑朴,笔力雄健刚劲,是研究书法演变的珍贵文物。由洞前的“之”字形石阶向上走去,为二层五窟,这五窟中“千佛洞”最为壮观。洞内有石佛一千零二十八……[详细]
北福地遗址
  北福地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太行山东麓地区,史前时代属黄河下游地区。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和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拒马河考古队,调查发现并试掘了北福地遗址。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2003—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北福地遗址进行了连续两个年度的正式发掘。北福地新石器时代第一期遗存的主要特征以直腹盆与支脚为典型陶器均为夹砂夹云母陶,不见泥质陶。文化面貌与容城上坡一期、磁山早期遗存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燕山南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也有一些相近因素,它们的相对年代应大体相当,属较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一期遗存的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间,即距今8000—7000年之间。北福地新石器时代第二期遗存的主要特征,以釜、钵与支脚为典型陶器,……[详细]
暖泉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暖泉古镇内,座北朝南,轴线上原有山门、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钟鼓楼、配殿、禅房等。由于历史原因,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已毁,其余建筑尚存。华严寺的建筑年代无史料考证,但在调查中当地老人说在大殿脊檩下原有木扁一块,上 书-有“大明洪武三十二年”等字样。这与古建筑专家学者考证其为明代早期建筑相一致。因此,华严寺现存建筑为明代早期建筑,而且从其彩绘、天花图案来看,该寺应为皇家敕建寺院。华严寺雄浑壮观,精巧华丽,堪称蔚州禅林巨刹。华严寺历史上有“大寺前面佛爷镜,大寺后面青菜园”之说,现在寺后的青菜园早已不见踪影,但前面的“佛爷镜”(应是华严寺前的放生池)仍清澈可见。“佛爷镜”在寺前山门外,为一园形石砌水池,直径约15米,池水为泉水、清澈见底,水底锦鲤游迤,水面白鹅飘浮,很似江南风韵。……[详细]
洗马林城墙
  洗马林城墙是洗马林堡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洗马林堡是万全右卫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辖五座军事城堡之一。洗马林堡修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隆庆五年(1571年)增修砖包,清乾隆六年(1741年)又进行了修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城堡“周四里零六丈,墙高三丈五尺,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马面分布四面,共16个。《宣府镇志》记载堡有“城楼二,城铺六。门二,南曰承恩,西曰观澜。”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变迁和风吹雨刷,现洗马林堡城墙整体布局尚可辨认,城西北部城墙保存较好,底宽6—7米,顶宽1.5—2米,高8米。近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县文物主管部门及时制定保护管理办法,并采取各项保护措施,使洗马林城墙得到了较为有效保护。下一步,将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详细]
定州清真寺
  定州清真寺定州清真寺,又名礼拜寺,座落在定州市中山中路与清风街交汇处,占地5255平方米。该寺始建于元代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为坐西朝东四合院式建筑,由垂花门楼、南北讲堂、正殿组成,经历代重修保留至今,其后窑殿仍然保留部分元代建筑形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无梁殿结构,2001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正殿为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庞殿顶卷厦勾连搭形式。前庞高悬乾隆御书“开天古教”匾额,字体苍劲,正殿大门上方悬阿拉伯文匾额,-“清真言”。殿内外遍施彩绘,缠枝蔓草间套有阿拉伯-,色彩绚丽,层次丰富含蓄,令人叹清真寺俯瞰为观止。案精美,清真寺后窑殿面墙上有木制圣完,圣完图阿拉伯文与花朵交相辉映,这种圣完艺术装饰是民族化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为国内建筑艺术中独有。清真寺内保存着石碑四……[详细]
涞水龙严寺塔
  涞水龙严寺塔(原名:镇江塔),公布年代为辽代,位于涞水县城北偏西11公里的中水东村西,清水河东岸,俗称水东塔。据传,古时此地清水河常有山洪直泻,淹没庄田,为遏其患,修塔镇之,这里山围青翠,水度弯环、杨柳含烟、风景如画,因塔立其中,景色宜人。据介绍,该塔平面呈正方形,边宽2.7米,身呈棱台式,上下收分较小,为七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塔高14米,从地平面至第一层檐辟一南向拱形券门,由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塔刹由八角形刹座及砖雕双层仰莲花瓣承托葫芦形塔刹。涞水镇江塔位于涞水县城北偏西11公里的娄村乡中水东村西,清水河东岸,也称水东塔。此塔平面呈正方形,边宽2.7米,身呈棱台式,上下收分较小,为七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塔高14米,第一层为塔身,南向辟拱形券门,门楣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其上减地浮雕蔓草纹花边,内刻楷……[详细]
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西距北京175公里,人口30余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古老的塞外边城。宣化秦时为上谷郡,唐为武州,清朝改为宣化府,解放后为宣化市,1963年改为张家口市宣化区。这座三进四合院,原是1930年由天主教察、冀、晋、鲁四省五个教区联合在宣化城牌楼西街天主教堂(1902年用庚子赔款所建)东侧修建的一处“若瑟总修院”。这组建筑为砖柱带檐廊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布局合理、古朴典雅、整齐庄重。中院二层楼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门岗、檐廊也带有明显的西方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前院正房前后檐廊的清代平房建筑则更属罕见。当时的“若瑟总修院”,被人们称为“大修道院”,占用两个前院,招收易县、汾阳、洪洞、临清和宣化五个教区具有高中程度的小修道士。但是,随着……[详细]
双塔庵双塔
  双塔庵双塔又称太宁寺双塔,位于易县西陵乡太宁寺村西北1.5公里处的半山腰。现存双塔均为辽代建筑。南塔的创建年代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北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创建于辽代,虽经明万历年间重修,但仍保存着辽代建筑风格。塔通高17.4米,分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座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每角置一力士像,每面分为两块,雕有祥云、蝎牛、蚯蚓、金鱼等图案。束腰之上为砖雕斗拱承托勾栏,勾栏也雕刻各种图案,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门内有方形天宫,覆斗顶;正面两侧的斜面上各砖雕一菱形棂条的窗户。每角处均有一砖雕七层小塔,之上为砖雕五踩斗拱承托砖雕檐椽、飞椽等檐部,椽面为筒瓦捉节,角梁为木质,端部置禽兽、风铎。第二层以上檐部均为砖叠涩而承托檐部,各层檐均挂瓦置等。塔刹为二层仰莲……[详细]
古宋城址
  宋子县,战国时越邑,形成于公元前770年。《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四年,栗腹伐赵,王自将仿军随军至宋子。公元前228年被秦占领,始为宋子县。《剌客传》“秦灭燕,高渐离匿作于宋子,”即此。西汉初,刘邦封许瘈为宋子侯,宋子县升为候国;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废国复县,属巨鹿郡;王莽时,宋子县短时称为宜子,后汉废;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复置宋子县,仍属巨鹿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又废;隋文帝开皇初(公元581年)又置宋子县,属赵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宋子县并入平棘县。宋子城遗址在今河北省赵县东北部,距赵县18公里的韩村镇宋城村,故城遗址东西长700米,南北宽550米,占地38.5万平方米,城墙高4米,底宽6-10米不等,最高处约4米。城址四周的田野里,分布着封土高大的几十座墓……[详细]
鹿城岗城址
  鹿城岗遗址是西周古城遗迹,位于邢台市,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根据文献史料记载,邢国曾有三次筑城,分别为:“(商王)祖乙迁于邢”;“周成王封周公之子于邢,建邢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帮邢城筑夷仪城(传说在浆水一带)”。而如今的邢台老城据考证建于汉代。现状该遗址为古城遗址无疑。城墙内夯层、夯窝十分清晰。城墙已遭破坏,但西、南两面仍高于地面约6米,远看城郭十分清楚。城墙夯土非常纯净。该城建筑较早,很可能是在西周。文物价值河北省文物所专家组组长石永士先生也初步认为:古城遗存比较明显。根据城墙规模、城墙基、夯土层、夯窝以及出土陶片、瓦当等判断此城墙建筑可能早于春秋,很可能与邢国的都城有关系,如果进一步……[详细]
王处直墓
  时代:五代王处直墓:一九九四年六月,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坟山上的一座古墓被盗掘,后经曲阳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整理。根据墓内遗存文物及墓志认定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墓葬,墓主人为王处直。其生前,官拜义武军(治所定州)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王处直字允明乃王处存之弟,父王宗,祖籍是唐并州晋阳人,住京兆长安城万年县胜业坊,家境殷实豪富,其父当时曾遥领兴元军节度使。此墓因多次被盗,故遗存物较少,且多已残损。就发掘状况来看此墓内所出的壁画同石刻彩绘浮雕最具特色,尤其是石刻彩绘浮雕数量之多,题材之佳,工艺之精,为以前所罕见。墓内共嵌有大小不等的石刻彩绘浮雕共计18块。王处直墓中,壁画内容有天象图、云鹤、团花、人物、花鸟、山水等,多采用屏风形式。壁画中花鸟画所占比例很大,其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