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甄氏墓群
  时代:东汉至北朝甄氏墓群,位于无极县县城西12.5公里处史村西南。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甄氏墓群为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河北一带的名门望族——甄氏家族之墓地。1957年地面存土坟丘26个,历经平整造田,今存6个。1957年,农民取土时挖出东汉后期甄谦墓和北魏时甄凯墓,出土铜器、青瓷器、彩绘陶俑等文物上百件,主要有象征侍从奴仆的陶俑、石俑以及陶楼、陶壶、陶罐、陶鸡、陶鸭,还有罕见的铜镜、车马器、玉带钩等物。各种器具制作精巧,栩栩如生。出土之石砌拱门(石门)、甄谦买地券和甄凯墓志,对研究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甄氏家族成员官高位显,累世因袭。据史书记载和出土的墓志铭佐证,甄丰、甄邯、甄韵、甄举、甄阜、甄逸、甄琛、甄备、甄像、甄惕等人皆葬……[详细]
大辛阁辽代石塔
  大辛阁辽代石塔位于永清县城西大辛阁村南。现通高六米。为八角密檐式实心塔,汉白玉质。由座、身、檐等部分组成,塔刹已缺佚。据清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就文考》载:“(永清)县西北十五里辛窖村龙泉寺(又名龙演寺)有白石塔。”即此塔。塔底座埋于地下,为八角须弥座。每面束腰处雕兽头,须弥座上有仰莲圆形盘状石雕,莲瓣三重。其上为塔身,亦做相同分布八角形,每角雕出凸棱做角柱,直达塔檐。塔身正南面下部浮雕两扇四抹头球纹格扇门,门上浮雕团龙;塔身东南、西南两面浮雕披甲执兵力士各一尊;塔身正北面浮雕佛像一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着覆塔双肩袈裟,手结禅定印。塔檐作八角形,由下而上逐渐内收,每层檐均以一整块石头雕成,共十三层。塔檐顶面雕瓦垄,檐端刻出滴水、勾头。最下一层塔檐底面刻出檐椽、椽飞、角梁、每角雕抖一朵,为出一……[详细]
163、慈云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阁
  慈云阁慈云阁位于定兴县城内,据《定兴县志》载,慈云阁原名大悲阁,其始建年代不详,以阁内大悲佛铜像而得名,后毁于战乱。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德宝在故址重建此阁,明万历年间李尽传重修,因佛教视心慈为贵,贵慈如云,改名慈云阁。并明嘉靖、清康熙年间对阁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仍为元构。慈云阁原为一组建筑群,总平面为舟形,分前、中、后三部,现前后两部分被毁,惟存中间慈云阁。阁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问,建筑面积142平方米,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布瓦顶,通高13.3米,南北长12.6米,东西宽11.9米。构架及做法均很有特点,内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于墙体之内。屋架只有东西两壁,都是利用下平博平梁,载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其中上昂为真昂。下檐四铺作。慈云阁为元代建筑的……[详细]
修德寺塔
  修德寺塔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境内北岳庙南300米处。塔平面成八角形,共七层,通高32米,造型奇特。第二层塔身特别高大,一反传统造塔的0样式与密檐样式,周身砌小型塔龛110座,呈现“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华严法界胜境,建筑界称之为“花塔”。“花塔”实质上是佛教信仰中国化在建筑上的反映,而此种形制的塔类建筑流传下来的的确非常少见。此塔年代据塔身所嵌一方石碑载:“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可知此塔始建年代应早于北宋。1953年,在修德寺塔基下出土了一批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修德寺纪年造像中,以隋大业年间造的最多,共48躯,其次是北齐天保年间的,共33躯。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经历了对释迦和弥勒菩萨信仰为主,过度到重视阿弥陀佛和菩萨信仰的过程。修德……[详细]
保定钟楼
  保定钟楼又叫古鸣霜楼,位于保定市裕华路,紧邻大慈阁,背后是钟楼商厦。楼内藏钟,钟体通高2.55米,口径2米,唇厚17厘米。铸成于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据《中国名胜词典》介绍,该钟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钟王552年。该钟造型庄重,比例科学,选料考究,以生铁为原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无模铸造法浇铸而成。千百年来,它经受了无数次的撞击和风雨沧桑,至今完好无损,体现了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高超水平。钟悬挂在二层楼上,它由两根高8.5米,直径0.45米的木柱(又叫擎天柱)支撑,在柱的顶端有八根横梁搭成框架,钟挂在最上方的双坊上,这样每根横梁均匀受力,既减轻了柱子的压力,又起到了固定支架的作用,具有抗震功能,使钟体保持平衡,悬挂十分科学。用手轻轻一拨大钟便能晃动,充分显示了我国……[详细]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城西北的索堡镇弹音村。距邯郸市区104公里。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成立,1942年2月,从涉县靳家会村迁此,1945年迁往涉县下温村,同年12月迁至武安县下柏树龙泉村。管理全边区的政务,对边区施政、颁发命令纲领,制定实施方法、规程及特别地区之单行法规。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任正副主席,下设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教育厅、税务总局、军区司令部、高等法院等。1945年下设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署,22个专署,154个县,东起津浦路,西至同浦路,南抵陇海路;北接石德、正太线,包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的部分地区。全区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551万。1948年9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撤销。在抗日……[详细]
太子城遗址
  崇礼金代太子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太子城村村南,西距崇礼县城20公里。遗址四面环山,南、北各有一河流自东向西绕城而过后在城西汇合西流。太子城遗址经勘探确认为一座平面为长方形的城址,出土遗物以各类泥质灰陶胎的筒板瓦、龙凤形脊饰等建筑构件为主,白釉瓷器中已发现15件印摩羯纹碗盘底有“尚食局”款铭文,进一步佐证了太子城遗址的皇家性质。该遗址位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太子城奥运村项目占地范围内,为做好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河北省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7年5月至11月对太子城遗址进行了全面测绘、勘探与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从出土遗物分析,太子城遗址时代为金代中后期,约金世宗、金章宗时期。根据相关史籍记载以及太子城遗址发掘结果,太子城有可能是《金史》中记载金章宗驻夏的泰和宫。2018……[详细]
尚义土城子城址
  土城子城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村,为北魏柔玄镇遗址,地处冀蒙交界,其西、东与内蒙古兴和县接壤,纬度跨N41°73′14″-N41°74′16″,经度跨E114°47′75″-E114°48′85″,平均海拔1381米。土城子城址城垣平面呈现不规则的六边形,城池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城墙残高0.5-1.5米,夯筑,呈东西向布局,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6米,建筑布局属于北魏风格,与内蒙古怀朔镇的遗址布局相似。土城子城址东、南、北三面城墙残存,城址中心有一片较高的台地,具有典型北魏特征的遗物,遗址地表散落有大量泥质灰陶布纹瓦残片、红陶瓦残片和少量夹砂黑陶残片遗物,遗址内许多地点发现了具有典型北魏特征的莲花纹瓦当、布纹板瓦、子母扣筒瓦、水波与凹弦纹夹砂泥质灰陶片,莲……[详细]
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卢龙陀罗尼经幢卢龙陀罗尼经幢座落在卢龙县城内南门里十字路口处,东、南、西三面皆是水泥街道路面,北面是土质街道路面。卢龙县陀罗尼经幢为八棱多据《平州石幢记》载,石刻经幢为唐仪凤年间始建。后于“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风雷暴至仆之于地”。现存石幛为金大定九年(1169)兴工重建,十一年落成,奇巧之势,十倍于前。经幢的第四节刻有《重修北平石幢记》,结尾落款刻有“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初一日立”的字样。此即说明在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曾对卢龙陀罗尼经幢进行过重修,具体修缮情况不详。在经幢台基东面正中一块石灰石质的栏板的左右两侧位置上分别刻有“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七月阖会公二”、“赵鸣远敬送石料一方”的字样,据此可推断在光绪十九年至少进行过小规模的修缮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5……[详细]
东黑山遗址
  时代:战国、汉东黑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乡东黑山村村南,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1200米,处于丘陵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水北调天津干渠的渠线从遗址中、北部贯穿而过,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时代有战国、两汉、唐、宋、金、元。其中,以战国城址和西汉中晚期一东汉遗存最为重要。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以战国、汉代为主,发现战国时期小城址一座,各时期灰坑345座、灰沟10条、房址13座、井7座、墓葬19座、路8条,出土陶、铁、铜、石等各类遗物500余件。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另有铁、铜、石器等。陶器类型主要有碗、罐、盆、豆、小口瓮、壶、杯、纺轮等,陶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褐陶、夹砂夹蚌红陶、夹砂夹蚌灰褐陶、瓦当、板瓦等。铜质器主要……[详细]
朱山石刻
  朱山石刻位于河北邯郸市北面的永年县合会镇吴庄村村北约1公里处,又称娄山石刻,是河北最早的西汉石刻之一。石刻内容记载了汉高祖刘邦之孙赵王遂与群臣在朱山饮酒应对的情景。“汉朱山群臣上酬石刻”简称“朱山石刻”,镌刻于永年县吴庄村北朱山顶上的一块天然石面上,和山体相连,是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候国赵国大臣为赵王祝寿时所刻。石刻长1.5米,宽0.52米,为长条状摩崖石刻,刻字崖面依山倾斜,石刻石面向西,上镌刻“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1行15个小篆体大字,文字长1.2米,宽0.08米。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朱山石刻的年代问题,争议很大,曾有人主张其年代为后赵。按近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典》,其书法已由秦篆之长方形演为方行,隶书笔意甚浓,书写草率不若《泰山刻石》工整。清刘位……[详细]
边关地道遗址
  边关地道遗址位于河北省永清县境内。该地道遗址于20世纪中期被发现,是宋朝名将杨六郎把守瓦桥关时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工程,是宋辽争霸的历史见证。1988年专家勘察判断,它与多用于攻城的其他古地道不同,而是北宋时期防御辽国的地下古战道,属于持久防御工事,与地面长城的战争功能相同,所以有“地下长城”之谓。古地道经雄县,向东北延伸至廊坊的霸州、文安、永清等县(市),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仅永清县境内就有300平方公里。雄县是宋辽边关古地道的西起点和核心区,境内已发现数处古地道遗址,其中大台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古地道结构复杂,藏兵洞、议事厅、迷魂洞等一应俱全,顶部距地面约4米,洞内高低宽窄不一,有放灯处、存物处和通气孔等,同时设有翻板、瞭敌洞等军事设施,具有重要的历史……[详细]
西柏坡中央部委旧址
  西柏坡中央部委旧址位于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距西柏坡纪念馆1公里。西柏坡中央部委旧址包括中央办公厅政协大礼堂、中央马列学院、中央社会部、中央警卫团等11处旧址,占地77.83亩,建筑面积5172.03平方米。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央直属单位跟随党中央、毛主席来到西柏坡,驻扎在平山县滹沱河两岸数十个村庄,为全国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作出重大历史贡献,在我党、我军的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过重要作用。为重现当年中央部委机关战斗生活原貌,更加形象生动地对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中修复了西柏坡时期中央部委旧址区、华北人民政府旧址区,以及中宣部旧址、中组部旧址、中央-部旧址、中央妇委旧址和人民日报社旧址,2011年6月建成开放。景区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详细]
杨赟家族墓地
  杨贇碑”即“蔚州杨氏先茔碑铭”,该碑立于蔚县南阳庄乡麦子町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杨氏家族墓地之北端。碑为青石质,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30米,宽1.20米,厚0.32米。碑首,栱形,高1.10米,宽1.20米,俘雕二盘龙,龙头向下置于碑首下端的外两侧,龙身盘绕碑首顶部,中抱圭形碑额,额题篆字两竖行“蔚州杨氏先茔碑铭”。碑身为长方形,高2.20米,宽1.20米,满行38字,竖刻行书23行,共计706字。碑座为自然青石,天成仙“龟跌”,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17米,高出地表0.30米,无人工雕刻痕迹。篆额、撰文、书丹者均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该碑立于元代至治元年十一月甘七日,碑文订记述了墓主杨赟的功德、政绩。碑南地表存石象生,从南玉此依次为石狮4,一残无益。石兽子、石武士2、……[详细]
光明戏院
  光明戏院,又名“和平剧场”,俗称老戏院子,位于市瀛州镇十一街。始建于1934年,仿天津“大舞台”形式建筑,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特点,该院座北朝南,南北长48.4m,东西宽25m,占地1150m2,落成后,先后有戏曲界名门派名剧种的名流到此登台献艺。1945年,河间解放后,冀中行署,冀中军区机关设在河间,一些重要会议也在光明戏院召开。1947年11月2日晚朱德总司令来冀中视察时在此观看了中央旧剧实验院的演出。光明戏院自建成至1958年一直是河间唯一的一座较大、较完备的文艺演出场所,解放后曾一度改名为“和平剧场”。自建国至1965年,戏院又先后接待了中央至地方文艺团体数十个;1983年天津电影制片厂在此拍设了反映旧社会艺人遭遇的故事片《闯江湖》内景。1995年6月24日,被沧州市政府公布为“沧州市……[详细]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它是一处重要关隘,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紫荆关它是进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紫荆关秦汉时称上谷关,东汉时名五阮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子庄关,宋时称金陂关……[详细]
要庄遗址
  时代:商至周要庄遗址,位于保定市满城县城东北十二华里要庄乡要庄村,是商代至周代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范围包括要庄村西俗称“南城”和“北城”的高地上及村东南俗称“南马圈”和“北马圈”的高地等处。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700米。遗址四周断层上约有3-4米文化层堆积,还有灰坑、灶坑、土堆及夯迹多处。遗址分为东西区,东区为南、北马圈,西区为南、北城。1982年1月至1983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满城县文化馆,对这一带进行了考古勘查和初次发掘。遗址地面和断崖上散见大量遗留物,主要为陶器,其次为石器、骨角器、蚌壳、动物骨骼等。陶器以灰陶为主,器物用轮制或轮模合制,陶器纹饰以粗绳纹为主,此外有弦纹、堆纹等,陶器器型主要有鬲、鼎、罐、豆等。要庄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详细]
冀州古城遗址
  冀州古城遗址位于冀州市冀州镇北关村西北500米的后赵村、前赵村、西关村北一带,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1976年衡水地区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冀州古城址目前仅保存西北面的一段夯土城墙,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长4500米,最高处10米,底和顶部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城址的西门及其瓮城尚能辨识。沿城址西、北面的沟渠应为原城的护城河。由于该城址地处衡水湖湿地范围内,周边多水。地表遗存大量砖瓦碎块及部分陶片,年代以汉代、唐代居多。在遗址的南端还残存有部分明代城墙遗存。冀州古城始建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距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据记载,冀州古城城墙在汉代“周二十四里,高二丈五尺”。冀州古城现存护城河达5千多米,基本完好无损,是我国北方少有的、较完整的汉代护城河。冀州古城遗址对研究汉代……[详细]
井陉窑遗址
  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它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直至元、明、清共约1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井陉窑是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河北省四大窑之一,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考古工作者经过10年的考古调查,已经发现并确定了10处窑区遗址,其中河东坡区、冯家沟区的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而城关窑址时代跨度大,内涵丰富,最为重要。井陉窑生产的瓷器釉色、装饰、品种丰富多彩。釉色以白釉为主,兼烧黑釉、天目釉、黄釉、清花釉及三彩器。品种以盘碗为主,另也有瓷枕、罐等20多个品种。装饰手法以划花、刻花、印花、镂空为主。井陉窑出土的12件印花模子显示了金代印花的精湛艺术,其图案反映内容丰富,技法多样。井陉窑遗址的发掘填……[详细]
180、方顺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顺桥
  在保定西南六十里的曲逆河上,有一座三拱大石桥。此桥叫过“双凤桥”,后来又改称“方顺桥”,说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历史上方顺桥地理地位及军事地位极高。日军曾在这一地区烧杀掠抢,发生过著名的保定战役;解放时期发生过著名的方顺桥会战;杨成武、郑维山、徐信、-邦等名将都曾在这一带作战。历史上记载该桥有过数次修缮,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桥底的巨石如桥面石一般光滑了,就是说修缮过程中很可能对整个桥体做过大的变动,桥面的石头用在的桥底。没有任何保护的石桥风化很严重,但据说风化最严重的当是近些年。根据经验,桥的两侧的石栏板上应该雕刻有图案或图像,甚至是一些历史故事、典故。于是我努力地细细搜寻,但风化的原因,几乎已没有痕迹可寻。根据记载,此桥可能是最早建于晋朝永嘉三年(但据明朝《重修方顺桥记略》,认为当时仍为重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