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丁村民宅
  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县城南4公里的丁村。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丁村民宅内有明、清两代的民居院落20多座,时代较早的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到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较晚的是清朝康熙、咸丰年间所建,至今还基本上保留明着清时的布局。民居分为北院(明末)、中院(清初)、南院(清末)三个建筑群,有正厅、厢房、观景楼、门楼、绣楼、倒座、牌楼、牌坊等各种建筑共计282间。所有的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部局。明代的院门位置大多在东南角,清代的院门则较为灵活多变,位置不同,造型也风格各异,但其整体结构严谨规整,平面布局匀称美观。民宅的建筑构件上多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题材的木雕和砖雕,“岳母刺字”、“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八仙图”、“和合二仙”等图案,朴实缜密,造……[详细]
高平开化寺
  开化寺开化寺(第五批国保)时代:北宋至清地址:高平市东北20公里陈塸镇王村舍利山腰据寺内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寺创建于唐末天祐年间(904-907年),初名清凉寺,宋改为开化禅院,后易名开化寺。宋、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前有大悲阁为明代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宋代建筑、东隅观音阁为金代遗构,后院东配殿及东西角楼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大悲阁、大雄宝殿、演法堂,纵向进深两院,前院设东西廊庑各10间,后院设东西配殿、文昌帝君阁、圣贤殿,演法堂两侧东为观音阁,西为维摩净室。观音阁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大悲阁为二层楼阁,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大雄宝殿,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立于石砌台基之上,三间见方……[详细]
123、清虚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虚观
  清虚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一座道观。它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法排列着:牌楼、过殿、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最后还有玉皇阁。首先看到的这座殿是龙虎殿,此殿顶采用青灰色间背瓦和琉璃相间而成,显得清丽而不俗气,檐下还有“太平兴国观”的题匾。此殿用材古朴,柱子粗壮高大,殿下青龙和白虎两尊塑像高达4米,是道家所研究的四方神之二,也是山门的守护神,他们手持兵器,气势非常威严,好像凡是对道教有半点不规杂念的人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这两尊塑像,据专家考证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他们面部圆润,衣纹厚重,并且在雕塑上武士所讲究的三位一体也处理得也恰到好处,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和悬雕的手法塑而成。龙虎殿面阔……[详细]
长则普明寺
  长则普明寺时代:明地址: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长则村长则普明寺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正殿,院内两侧为东西配殿、东西厢房,院落整体呈四合院形式。现存建筑全部为明代建筑。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施三踩单昂斗拱,里拽五踩双翘偷心造,柱头、平身科各一攒,前后檐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后檐两次间设直棂窗。前檐墙与两山墙交接处设八字影壁,前檐台阶处设十字花栏墙。梁架彩画依稀可辨,均为明代之作。正殿建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顶青灰脊饰,花脊筒,瓦件规格较大。梁架为三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用四柱,前檐斗栱三踩单昂,后尾五踩双翘,柱头、平身科各一攒,其中明间平身科斗栱施斜拱,后檐把头交项作,襻间柱头各施斗栱,驼峰隐刻。各槫下无随檩……[详细]
梁村洪福寺
  梁村洪福寺时代:元、明、清地址:晋中市祁县古县镇梁村据寺内山门、南殿墙上嵌石匾记载,洪福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明隆庆年间(1567~1572)、天启五年(1625)、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民国26年(1937)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南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配殿东南隅辟僧院,僧院内有一进院西配殿、过厅,二进院落布局,现仅存过厅、西配房。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南殿为明代建筑,余均为清代建筑。正殿为寺内主殿,是寺内现存时代最早的殿宇,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后檐当心间出单檐歇山顶抱厦一间,山花朝北,建筑平面布局呈“凸”字形,殿之梁架为四椽栿对前剳牵通檐用三柱,前出廊,斗栱四铺作单抄。抱厦梁架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斗拱四铺作单抄,内原为供佛之地……[详细]
常平关帝庙
  常平关帝庙(第六批国保)时代:清地址:盐湖区常平乡常平村内常平关帝庙坐北朝南,在建筑布局上沿袭“前朝后寝”之制,主体建筑依轴线顺次布列,余则对立两侧,庙前为“灵钟盐海”、“秀毓条山”木坊两座,钟鼓楼相对两旁,石雕牌坊位于钟鼓楼之中央,正面雕“关王故里”,为明嘉靖三年立。通过牌坊为山门、午门和献殿,三座建筑均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献殿前后檐敞朗,梁枋简洁,皆饰彩绘,据题记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祖塔在山门与午门之间,八角七层砖建,实心塔,无基座,七重叠涩出檐。塔身嵌铭五块,记载了金大定丁酉建塔及明嘉靖、清嘉庆年间重修情况。献殿之后为崇宁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木雕神龛内关羽端坐,四位侍者神情恭谦。过垂花门进入一组四合院建筑,正面为娘娘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近方……[详细]
童子寺遗址
  童子寺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齐地址: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晋源区西镇村西北处龙山上童子寺是北朝至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金天辅元年(1117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庆以后废弃。童子寺初创时期,寺院与供禅修的石窟构成一个整体,即前寺后窟的山地寺院模式。童子寺遗址坐西朝东,2002年至今曾多次发掘,揭露了整个寺院平面布局,分为南北二个部分:北部为佛阁区,南部为寺院区,寺院西面和北面为自然山体,崖壁上开凿有5个石窟。北部佛阁区为北齐创建,坐西朝东,包括佛阁与前廊、前廊北部建筑基址和南部形制不明的遗迹。佛阁后接摩崖石龛,龛内为三尊像,现只能看出造像的轮廓。佛阁前有一座高达5.03米的北齐燃灯石塔,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部寺院区为明代重建……[详细]
128、明秀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秀寺
  明秀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始建于汉代,毁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重建。寺院坐西朝东,现存过殿、配殿和正殿,占地面积为1144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蓝琉璃剪边,施五踩斗栱,正殿和过殿内有彩塑13尊。正殿两山及后墙绘有佛教故事壁画80余平方米。精美绝伦三世佛彩塑及壁画艺术-----明秀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祠南、王郭村西,距晋源新城3公里处。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明秀寺碑记》载:明秀寺始于汉,历载有重修。现存寺院为二进院落。寺内供奉掌握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背衬金龙盘绕五彩佛光,其雕塑及壁画具有极高价值。离寺不远,有台骀庙,为中华张氏儿女寻根祭祖之处。寺坐西朝东,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为1144平方米,现存……[详细]
梁家滩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平遥县城南19公里梁家滩村西宝峰山南麓,全称“白云禅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势南向构建,层次叠上,别具一格。共计四进,衢道能上下,回廊可周旋。据现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碑碣推断,白云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时有绅士侯伯威,汾州平遥县南良庄人,在当地口碑颇佳,“头畜旺盛,地产积粟俱有千万”。侯伯威在本庄南西峪有承粮山庄一处,为求神灵庇佑,侯独资在此建一“白云庵”,后又扩建为白云寺,并将该处庄田赠为寺产僧业,以供自养。白云寺初建时只有正殿和东西两庑,嘉靖十六年(1537),侯伯威之嫡曾孙侯迺再发虔诚,决心重修,并补盖南殿。由于所需资金庞大,侯迺除倾囊而出外,还得四处募化。当时,南峪地平沟有一座观音堂,是明弘治年间一位法号叫大千的僧人创建的,大千圆寂后,其徒可聪不愿继守,投……[详细]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第四批国保)时代:1939年地址:兴县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军政领导机关旧址,1940年2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为晋绥行政公署)在这里成立。120师和晋绥军区司令部也进驻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离南下。旧址原为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的宅院和花园,抗日战争时期全部捐献抗日民主政府。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东院为四合式小院,原晋绥行署正副主任续范亭、牛荫冠长期居住和工作在这里。院子的正北面为倚山建造的石窑洞三孔,紧连东侧又建一孔。东西厢各有石窑两孔。正南原为普通瓦房数间,70年代改建为砖木展厅。院子的东南隅为砖砌大门。西院原为牛友兰的后花园,当地人称“花园院”。1941年……[详细]
丁村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详细]
泽州玉皇庙
  玉皇庙玉皇庙(第三批国保)时代:宋至清地址:泽州县东南13公里府城村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祐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汤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共有殿宇楼阁、亭榭厢房一百余间,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头道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两庑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及厢房、钟鼓二楼……[详细]
建南济渎庙
  建南济渎庙位于高平市建宁乡建南村翠花山巅。坐北朝南,南北长98米,东西宽56米,占地面积约335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重修。济渎庙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一道山门、二道山门,献殿遗址、济渎殿、后宫,两侧为便门、夹殿、耳殿、钟楼、鼓楼、配殿等。一道山门,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琉璃脊。柱头科五踩重昂,平身科五踩单翘单昂并出斜翘。二道山门,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柱头施用大额,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琉璃脊。柱头科九踩单翘单昂并出45°斜翘,斜耍头作龙形;平身科九踩无斜翘。济渎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梁架为四椽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布瓦屋面琉璃脊琉璃剪边,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昂,补间铺作里转用挑斡和楔……[详细]
妙道寺双塔
  临猗双塔又称“雁塔”,坐落在临猗县城北隅,东西对峙。双塔创自隋唐,此处原为寺院,今寺已毁,仅存双塔。“双塔交影”又称“双塔斜影”,是指农历正月、九月十五黄昏,三月、七月十六早晨,太阳和月亮同时位于东西方天边(或相反),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双塔,使东西而立的双塔之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缓缓移动,交融在一起。历史上,文人骚客对“双塔交影”也多有描述。可惜,对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双塔奇景却未有任何文字记载。不过,也许我们从有关故事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最初发生在临猗。法海由于嫉妒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便把他们用“网塔钵”分别罩于两塔内。西塔内藏白蛇,称“白蛇塔”;东塔内隐许仙,称“许仙塔”。许仙塔的第七层还藏有二人的画像,第三层有一尊铁铸的许仙人头像,面向西塔,日夜相望。许仙与白……[详细]
帖木儿塔
  帖木儿塔位于阳曲县杨兴乡坪里村史家庄自然村东200米。共由3座塔组成,分布面积约85平方米,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平面布局呈三角形,东西塔相距14米,石塔距东西塔约9米,均为元代建筑。中塔为史公仲显墓塔,是元大德九年(1305)也先帖木儿为纪念其父史仲显所建,五层八棱墓志铭石塔,高3米,塔基由八边形石座与圆形仰莲台组成,塔身平面八边形,每面镌刻先祖姓名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八角攒尖顶,上承仰莲座及宝瓶式塔刹;东塔为武德将军云南腾冲路、达鲁花赤也先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西塔为也先帖木儿其弟拜延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东、西塔形制相同,均为三级楼阁,平面八边形,高约6.5米,塔身各层设塔檐,檐下设砖雕仿木斗栱,四铺作单抄,二层均设平座,二层正面嵌建塔石碣,载……[详细]
马厂崇教寺
  名称:马厂崇教寺(第七批国保)元至清类型:古建筑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简介:马厂崇教寺位于长治市郊区马厂镇故驿村西北。寺院坐北朝南,原为二进院落,现存一进院落,东西宽27米,南北长54米,占地面积1458平方米。据寺内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碑碣记载,崇教寺原名山朝漳禅院,是年赐额崇教禅院。寺内现存有过殿、正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寺院历经明清时期多次修葺,其中正殿为元代建筑,过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所建。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仅前檐柱头补间设有斗栱,后檐无斗栱。前檐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琴面假昂,重栱计心造,横栱抹斜,昂形耍头。补间铺作隐刻,当心间柱头铺作出斜栱,里转两跳单栱计心。部分昂头明代维修时改为如意头。殿内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压后乳用三柱,前檐用……[详细]
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石窟(第六批国保)时代:南北朝至唐地址: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的羊头山南麓羊头山亦称首羊山,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是也。地处潞、泽两郡,长子、长治、高平三县、市的交界处,相传为神农得嘉禾之地。羊头山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脚下为中清化寺,亦名莲花池、六名寺。山腰为上清化寺,现不存,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规模宏大。山腰至山顶共计有40余洞窟,雕凿于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为方形,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内龛面整齐,四面满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洞外有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精细。另外,山腰至山顶有千佛造像碑一通,唐制石……[详细]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第一批国保)时代:唐地址: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该寺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中建中三年(782年),据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癸未时重修法显等谨志”,是寺重建年代之证。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唐代原构,余皆后人所建。寺坐北朝南,总面积307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大佛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前设月台,前檐明间装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屋顶举折平缓,柱之侧角生起显著。柱间用阑额相互联系,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无普拍枋。殿内无柱,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通达前后檐外。栿上设缴背承重,再上为驼峰、大斗、捧节令栱承平梁与平槫,平梁两端施托脚,其上……[详细]
曲村—天马遗址
  曲村——天马遗址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城东北,北依崇山,东、南1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共计约11平方公里。曲村——天马遗址共分为四大文化层,涵盖有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和龙山文化层、夏文化层、西周到战国文化层及秦汉元明文化层。其核心部分是占地面积有15000余平方米的晋侯墓地,92年、9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1996年又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延续的时间较长,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曲村——天马遗址的核心部分是九代十九座晋侯及夫人墓葬,及十座陪葬车马坑,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叔虞-到古唐国,历史上称叔虞为唐叔虞,而叔虞的儿子燮父在继承父亲的位置以后因在古唐国的南面有一条河名为晋水,……[详细]
稷益庙堂
  稷益庙,俗称阳王庙。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南20公里阳王村。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堂。伯益又称伯医,相传为大禹之臣,佐禹治水有功;稷植百谷,传为谷神,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故建庙祀之。稷益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记载:“阳王之墟者,东岳稷益庙也。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缭以周垣,架以长廊,隐以佳木,百工殚巧,金壁辉煌”。按照元代两个至元年号,即使是后一个至元年,建筑物需要重修,其始建或重修年代不晚于南宋。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10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