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碧村遗址
  碧村遗址时代:新石器时期地址:吕梁市兴县蔚汾河及黄河沿岸地区的碧村、白崖沟村等地兴县地处晋陕高原的腹心地带,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基岩裸露,河谷穿梭,属于典型的山地经济。龙山时代在这里出现了一股强烈的筑城风潮,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石城遗址,这些石城主要分布于蔚汾河及黄河沿岸地区的开阔地带,个别位于深山之中,面积在2万平方米至120万平方米之间,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群:以白崖沟为中心的蔚汾河上游石城遗址群和以碧村为中心的蔚汾河下游石城遗址群。白崖沟遗址位于吕梁市兴县恶虎滩镇白崖沟村北,地处蔚汾河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时代为龙山时期,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该座石城东、西、北三面筑城,南面环河,城墙保存较为完整,城内发现有多处居址区及墓地等,房址普遍存在地画,绘画内容丰富。碧村遗址位于兴县高家村镇……[详细]
宋村永兴寺
  宋村永兴寺位于垣曲县华峰乡宋村村东南。又名重兴寺。时代:金、清现存建筑为金代至清代,明万历朝曾重修。坐北向南,南北长121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840平方米。布局为中轴线对称,现存有北殿、东耳房、东西厢房、永兴砖塔。北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五架梁柱头,三踩单下昂,补间三踩单下昂,圆筒灰瓦悬山顶。北殿经多次重修,梁架大部分保存金代风格。东西厢房为现代建筑。距主体建筑70米处建有密檐式清代砖塔一座。殿内原有北朝释迦牟尼佛像,现仅存佛像基座。山门、献殿等建筑在“0”中均被毁。1995年被垣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运城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村永兴寺位于垣曲县华峰乡宋村村东南。又名重兴寺。时代:金、清现存建筑为金代至清代,明万历朝曾重修。坐北向南,南北……[详细]
河底成汤庙
  河底成汤庙位于泽州县大东沟镇河底村村中,其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碑刻最早有宋徽宗大观元年重修的记载,后历明、清几经修缮,终呈今日风貌。成汤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庙门开于正南,平面布局规整。整个庙宇建于巨大砂石条砌筑的高台之上,两侧对称设台阶可登临,是典型的唐代寺庙建筑台基风格。在此高台上南端又支出-台一座,同样两侧设台阶,亦属唐代遗存。-台北则为汤帝庙的山门,三开间门廊式,现存为明建。汤帝庙主要建筑是正殿汤帝殿,宋建。殿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前檐柱四根,青石质,四棱抹角,方形覆莲柱础,殿下建一石砌台基。檐柱微有卷杀,角柱生起。檐下斗栱权衡较大,布置亦较疏朗,柱头斗栱七铺作,单下真昂,耍头亦作昂形,无补间铺作.各朵斗栱间均有透空瓦雕装饰,雕工繁丽,内容颇丰,为后世维修时……[详细]
平定冠山书院
  冠山书院冠山书院(第二批省保)时代:清、民国地址: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西南冠山因其主峰形状似冠,并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山间古刹相连,有资福寺、崇古书院、文昌阁(吕祖洞在其下)及夫子洞,人称“冠山书院”。建筑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载,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左丞相吕思诚重修并扩建,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除夫子洞为明代所筑,余皆为清代晚期重建。资福寺为一单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正殿东西为配殿三间,建筑形制为清代风格,寺内存清碑8通、元碑1通。崇古书院位居冠山山腰中部,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明、清时重建。坐西朝东,为二进四合院形式,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为737平方米。院内建筑为窑洞式,正房、配房均保存完整。文……[详细]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太原市文瀛公园文瀛湖南岸,占地10亩,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这里原是明清时期山西的贡院,1906年创办山西公立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省立一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太原市暨山西省中共党团组织的诞生地,被称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四运动时,省立一中的进步学生与其他学校的进步学生一起,与当局进行坚决的斗争,取得了胜利。高君宇、王振翼、贺昌、王瀛、张叔平、张友清、彭真等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就读于省立一中,并从事革命活动。1921年5月,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省立一中成立,这是山西省成立的第一个团组织。1924年5月,高君宇受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委派,……[详细]
柿子滩遗址
  柿子滩遗址距今2-1万年,东西分布约10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0年发现并试掘,2000至2001年,在15公里的范围内新发现25处旧石器地点以及一个中心遗址区,组成了柿子滩遗址群。2001年至今进行了连续发掘,新发现10余处人类用火遗迹,上万件石制品动物化石、石磨盘、石磨棒和蚌质穿孔装饰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距今2-1万年前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遗址文化遗物有石制品和岩画两部分。石制品大部分以石英岩为原料,器形有削状器、尖状器、锥钻、石锯、琢背石片等。岩画发现于遗址西北侧石崖南端“岩棚”下,这两方岩画虽因年深日久风化严重,但赤铁矿的赭红色及所绘形象,尚能依稀可见。柿子滩遗址是以典型细石器为主体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其文化层……[详细]
阳曲大王庙
  大王庙大王庙(第七批国保)时代:明地址: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阳曲大王庙位于阳曲县以东约20里,东黄水镇范庄村内一处高台之上,整个庙宇现仅存大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形象古朴美观。外檐下共铺设五铺作枓栱24朵,补间各一朵;四角柱铺作为双下假枊,其余均为单下真枊;四面明间补间均位于正中心,而次间补间均位于靠近平柱的一侧;四角柱均有侧脚而无升起,柱头不卷杀;阑额和平板枋均相交出头;平板枋高厚方正,出头后杀角;橑檐枋出头深远,此些特点稍有早期遗韵。殿内梁架结构繁杂,但总体原理是这样:减去两根大梁后,使用抹角梁承托粗壮的下层襻间枋;所有真枊的后尾均承于下层襻间枋与下平槫及上层襻间之中;华头子的后尾超长延伸至下层襻间枋下挑斡;在下层襻间枋上再使用抹角梁,在襻间转角处以枓栱托住下……[详细]
灵光寺琉璃塔
  灵光寺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襄陵县志》载:“灵光寺在县东南北梁村,金皇统中重建,平阳府尹杨伯雄撰记,后知县薛所蕴重修,有碑。内有宝塔,高十三级,后有藏经阁。”杨伯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任平阳尹,有政声,《金史》说:“先是,张浩治平阳,有惠政,及伯雄为尹,百姓称之,曰:‘前有张,后有杨。’”经过战乱,寺的殿堂毁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八年地面被淤平,仅剩一座砖塔,并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位于北梁村西七百米,这里为丘陵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塔为八角形,仿木构形式砖塔,原有十三级,存七级,每级正面有小圈门,创建于唐贞观年间,金皇统年间重修。上部六层毁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这有塔侧清代乾隆四年(1739)碑文作证:“奈无何康熙乙亥夏,遭地震,自藏经楼以及廊庑,尽行倒坏,惟佛法二殿仅……[详细]
襄垣慈胜寺
  襄垣慈胜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襄垣村,占地面积7041平方米。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元至正年重修。据庙碑记载,重修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禅院。慈胜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现存正殿、东西配殿、西小殿、东西禅院正房、西禅院东西厢房、戏台等建筑。正殿为明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四椽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外檐斗縅五铺作双下昂,明间施米字形斗縅一朵,屋顶布灰瓦,琉璃方心剪边。殿内梁架彩画保存尚好,壁画大部分为白灰覆盖。东、西配殿各五间,六檩前廊悬山式。前檐斗縅为一斗二升交耍头,柱头、补间各一朵,正心瓜拱上承撑头木。屋顶筒、板瓦覆盖,花边滴水,施花脊。东配殿廊心墙和梁架上均有彩画。戏台在山门南40米处,坐南向北,以4根前檐柱组成台口和左右附台,……[详细]
关村炎帝庙
  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进出口居中。中轴线上的建筑有:院门(新建)、大殿;院东侧是东厢房,西侧是鲁班殿及西厢房。大殿为元代遗构,其它附属建筑为清代建筑。总体占地面积约1445.22平方米,大殿占地面积152.88平方米。正殿砖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有脊刹和吻兽;施三踩斗栱,出云形耍头;明间与次间各施补间斗栱一朵;檐柱上有龙形彩绘。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多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存献殿、正殿,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七间,东、西耳殿各三间,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建筑。炎帝庙大殿平面近似方形。柱身有收分,柱头有卷杀,阑额普拍枋呈“T”型结构,椽头卷杀柔和,梁栿皆自然原材,符合元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大殿栱眼有壁画6幅(时代不详),皆为沥粉贴金做法……[详细]
151、资寿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寿寺
  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寺院座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山环水绕,水秀山青,古树交荫,风景秀丽,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l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相传,元泰定元年,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目击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举,甚为奏效。不日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动……[详细]
大同观音堂
  观音堂观音堂(第三批省保)时代:辽、明、清地址: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寺创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6年)天辅六年(1122年)毁于兵火。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升高。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门位于中轴线东侧,大大低于寺院地平。山门结构为砖券门洞。门额-“观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戏台,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有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和碑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前增置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殿内正中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详细]
长子崔府君庙大殿
  长子崔府君庙大殿(第七批国保)时代:金地址:长子县城东大街长子一中校内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际,在晋东南上党、泽州(今长治、晋城)一带民间多见一种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庙宇,称曰“崔府君庙”。今人多不知其中的瓜葛与原委。所谓“崔府君”,本名崔珏,字元靖,隋末唐初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人。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时崔元靖为长子县令,其在职期间秉公执法、除恶扬善,一时间威名四震。崔曾严戒民间不得杀生,但有一日,有人讲在发鸠山一带有猛虎伤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该虎。虎见其吏即随之而至县衙,崔元靖升堂历数该虎吃人罪恶,该虎当即伏罪触阶-而死。从此,崔府君的名声更是轰动域内。崔珏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长子县令,但在其100余年后的“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居然还梦见他.而且梦醒后立即敕封百年前的崔珏为“显圣……[详细]
长宁大庙
  地点:黎城县东阳关镇长宁村中年代:元至清价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灵源圣井庙俗名圣王庙,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长宁村中,也叫长宁大庙。一进两院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长49米,东西宽31米,占地面积151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为砖砌照壁、山门(倒座戏楼),献殿、正殿、后殿;东西两侧有夹屋、配房、耳殿、廊房等。正殿建于青石砌筑的台基之上,台基长11.26米,宽2.85米,高0.75米,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四柱,梁架用自然弯曲木材,结点古拙;前檐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蚂蚱形耍头;补间铺作为枋上隐刻;前檐门窗木装修新作,殿内正中石砌神台。山门由两部分组成:一层为入庙通道,二层为倒座戏台;主山门两侧又各增……[详细]
陵川龙岩寺
  龙岩寺龙岩寺(第五批国保)时代:金、明地址:陵川县城西10公里礼义镇梁泉村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寺原名龙泉寺,为当地百姓祈雨求福之所。唐总章二年(669年)称龙严寺,殿内“家具熔金作像”。金天会七年(1129年)僧惠耀主持修建过殿,天会九年(1131年)增修法堂。大定二年(1162年)改额“龙岩寺”。明万历八年(1580年)又大兴土木,葺补修缮。现存过殿建筑为金代遗物,其余皆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总占地面积1832平方米。上下两院拾级而上,各院建在平台之上,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仅存基址)、过殿、正殿,东西两侧为垛楼、耳殿、禅房。寺内主体建筑过殿为金天会七年(1129年)所建。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悬山顶,屋顶灰布瓦覆盖。殿前砖砌台基高0.9米,前檐明间……[详细]
怀覃会馆
  怀覃会馆时代:明、清地址:晋城市水陆院市场内怀覃会馆位于晋城市水陆院市场内,坐北朝南,一进院落。怀覃会馆占地面积1841平方米。东西长41.6米,南北宽44.2米。创建于清早期。现存中轴线上为献殿、正殿,两侧为耳楼、廊房,献殿前存石狮一对。大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七椽的悬山建筑,梁架采用八架前廊式结构。献殿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的歇山顶建筑,梁架结构采用七架无廊式。2019年10月7日,怀覃会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旌介遗址
  旌介遗址旌介遗址(第四批国保)时代:商地址: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绵山西坡,汾河东岸。西南距灵石县城约15公里。除商代文化遗址外,还分布有新石器、东周及汉代以后的文化堆积。1976年发现商代晚期墓葬一座,出土有鼎、爵、觚、觥等铜器30余件。1985年1月,在村东取土场又发现两座商代墓和一座车马坑,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等。两座商代墓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具有棺、椁。1号墓,一椁三棺,正中为男性墓室,仰身直肢,两侧各一具女性尸骨,均为侧身葬,面向墓主。2号墓,一椁二棺,男性墓主靠南,仰身直肢,女性靠北,侧身面向男性。两墓填土中都有殉人、殉狗、附葬牛腿。墓底有腰坑、殉狗。两墓出土有青铜器鼎、簋、尊、卣、觚、爵、羊头小刀铜器等140余件。玉器有鱼、燕、鸟、虎、璜等1……[详细]
西周黎侯墓群
  西周黎侯墓群位于山西省太行山区上党盆地的黎城县。乾隆版的《山西志辑要》中记载,黎城属潞安府,同时还记载这里为古代的黎国。《尚书》载“西伯戡黎”古黎国即此。墓地东北方向的“东阳关”(古称壶口关)是山西通往古燕赵之要道。因盗掘严重,山西省文物局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6年1至9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长治市和黎城县文物管理部门参与组成考古队,对该墓地实施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经调查勘探发现,墓地面积约40亩,现已探明的墓葬中有带墓道的大型墓,中、小型墓均无墓道,墓葬之间看不出排列规律。所有的墓口均开口于扰土层下,其上的扰土中以及灰坑里出有春秋晚期的陶片。这次共发掘墓葬10座,其中大型墓葬2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3座。其中部分严重被盗,部分未遭盗扰。出土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千余件。……[详细]
竖石佛摩崖造像
  竖石佛村摩崖造像时代:宋地址:交城县北部山区岭底乡始凿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碑刻记载约成于金元之际。石刻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岩石东壁共有石窟65个,造像100余尊。时代最早石窟分三层布置,布局整齐、规范。这一时期的石窟,形制较大,最大者宽1.4米,高1.5米,进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门,具北魏、隋唐风格。洞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士等像百余尊。洞壁施墨彩云纹装饰,简洁抽象,似为后人增绘。岩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较大,雕饰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迎面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迦趺坐,高大肉髻,着双肩大衣,内有神祗支,衣纹呈“U”形雕饰,简略疏朗。阿难、迦叶合十侍立左右。左侧佛像结迦趺坐,右侧佛像垂足坐姿。洞口两侧有武……[详细]
古魏城遗址
  古魏城遗址古魏城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周地址:芮城县城关镇北2.5公里古魏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现残存北城墙,城墙长1500米,宽4—7米,高7米。夯窝直径6厘米。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南、豆、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