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潞安府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第五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长治市东街庙道巷13号府城隍庙建筑群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隍庙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潞安府城隍庙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嘉靖、万历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均有扩建和重修。现存建筑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城隍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城隍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寝宫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开间明三暗五,是城隍神与夫人休息之所,为明代遗构。后……[详细]
    孝义慈胜寺
      慈胜寺又称法性禅院(金·泰和七年敕赐),是山西省旅游名胜景点之一。位于孝义市高阳镇苏家庄村,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慈胜寺始建于金·天会九年,明中叶迁址北移并重修了大佛殿,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年间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维修,建国后,由县政府拨款维修天王殿、钟鼓楼、山门,现保存较完整。慈胜寺具有独特的明清建筑风格,坐北向南,中轴线经纬分明,依次排列山门、天王殿、正殿、东西钟鼓楼、东西偏殿、东西照壁,单进四合院的布局合理,设计精巧,创建870余年来,主体建筑依然稳固。山门进深一间,砖雕柱头斗拱,硬山顶,为黄兰青琉璃瓦覆盖。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拱型平顶窑洞,硬山式灰瓦顶出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供有明代彩塑释迦牟尼三身像,墙上绘有清代彩塑壁……[详细]
    平型关战役遗址
      平型关战役遗址(第一批国保)时代:1937年地址:繁峙、灵丘县交界处平型关古名瓶形寨,为明代内长城关隘。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西冀北,西抵雁门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平型关战役遗址在平型关东北5公里的山西省灵丘县小寨,老爷庙梁、关沟一带,为一条狭长的古道。沟谷全长约7公里,两边崖高数丈。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据平、津后,继而向山西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进取太原。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3个团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狭谷古道两侧崖顶。25日清晨,日本侵略军板垣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主力数千人及辎重车辆进入伏击地区,115师发起猛烈攻击,抢占有利地形,将日军分割包围,激战到夜晚,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8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详细]
    西王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1960年发掘的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有生产工具及猪、狗等动物骨骼,可能此处的古人类已能饲养、驯化动物。还发现彩绘的陶器,纹样多由植物花纹和网纹组成。曲腹碗、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是这个遗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有124件陶质环形装饰品,分圆形、六角形、九角形三类形状,陶环上刻有花纹、辫纹、乳丁纹,这说明古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加强,也有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芮城县西王村是山西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涑水、汾水以及吕梁山一线,其中垣曲县古城镇东关遗址也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此期,地面木构建筑出现,房……[详细]
    汾阳五岳庙
      汾阳五岳庙汾阳五岳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汾阳市三泉镇北榆苑村依据梁上题迹及碑文记载,金天得三年(1151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五岳殿、水仙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五岳殿为庙内主体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由于平柱外移使明间扩大,次间缩小。明间置板门,次间置直棂窗。前檐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皆用草袱作法,为原木稍加修饰而成。梁上有:“时大元大德拾年岁次丙午十月巳亥二十二日己未庚午时重建志”题迹。水仙殿位于五岳殿东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明间补间出45度斜昂。梁架亦为彻上露明造,草袱。殿内须弥座砖雕,保存基本完好,束腰部雕历史故事、花草人物、窗格图案等,刀法传……[详细]
    186、慈相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相寺
      慈相寺(第五批国保)时代:北宋至清地址:平遥县沿村堡乡冀郭村东北隅据寺内金泰和元年(1201年)碑载:创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时期(756——763年),古名圣俱寺,宋皇祐三年(1041年)改现名。宋末兵燹,仅存正殿。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旧址上建麓台塔并修建殿宇、楼亭十多座。金代至清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正殿与塔为宋金时期原构,余皆明清所建。寺坐北朝南,三进院,分别由山门、乐楼(只存高台基)、关帝庙及庙之两山墙并列的钟、鼓二楼、正殿、东两两侧窑洞、麓台塔(无名大师灵塔)组成。总占地面积18365.5平方米,正殿为寺院主要建筑之一,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498平方米。前檐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出真昂。前槽金柱采用移柱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前乳……[详细]
    绛州文庙
      文庙,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占地面积一万零六百七拾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其明伦堂、尊经阁、树龄数百年的柏树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由于被粮食局当成仓库,大成殿等建筑才得以保留下来。泮池,水深丈余,池边筑有石栏,夹砌石坊,坊上刻有鲤鱼跃龙门图案,进水口为原雕龙头。棂星门,原为木砌,清代知州李文洁易木为石,左右为坊。大成殿,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殿前献台、望柱石栏板。在2002年的抢修中,又发现献台前龙坡,雕刻精美,原有院子基础也已浮出。2002年,文庙这处古建筑……[详细]
    朔州峙峪遗址
      峙峪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朔城区峙峪村附近遗址描述峙峪村位于大同盆地西南朔州黑驼山东麓,桑干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绕村而过,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环抱,东面是广阔的桑干河平原。遗址就在峙峪河与小泉沟汇流处的一个孤立的岛状沙丘中。遗址面积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1963年调查发现并进行局部发掘。发现的遗物有:人类枕骨一块,石制品15000多件,烧石和烧骨等多块,装饰品1件、各类动物牙齿5000余枚。该遗址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时代属晚更新世,经C14测定,距今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峙峪遗址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装饰品。出土石器有: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镞等两万余件。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详细]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第二批省保)时代:1940—1942年地址:沁源县城东南7公里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率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沁源开展游击战,粉碎闫锡山“十二月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92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旧址现存的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1944年……[详细]
    侯马晋国遗址
      侯马晋国遗址侯马晋国遗址(第一批国保)时代:东周地址: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遗址南临紫金山,北临汾河,面积约35平方公里。南起上马村南,北至北坞古城,西起台神村,东至凤城。在晋国遗址范围内主要发现有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宗庙建筑遗址和墓地。古城遗址,仅残存宫殿台基,有牛村、平望、台神、马庄、呈王、北坞等六座古城。位于遗址西北部的牛村、平望、台神3座古城,规模较大,相互毗连,呈品字结构,尚存大型夯土台基。铸铜遗址位于牛村古城之南,面积约20万平方米。祭祀遗址发现有10处,多以两坑或三坑并列为一组,坑为长方形,多口大于底,所埋牺性以马、牛、羊为多。盟书遗址在晋国遗址的东南部,面积约3800平方米,出土盟书5000余件,盟书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贵族集团之间的斗争。宗庙建筑遗址在……[详细]
    洪洞商山庙
      时代:明至清地址:洪洞县赵城镇孙堡村创建年代不详,明清屡有修茸。庙内主要建筑有三皇庙、关帝殿、三官殿、法王殿等。四座大殿均结构简练,用材较大。各殿内后槽均砌龛并有塑像,山墙绘有壁画共100余平方米。大殿座北向南建于高0.84米的砖砌台基上,面阔三间,11米,进深四椽,悬山顶,梁架采用分心用四柱造法,檐柱施四铺作斗拱,明次间各施补间斗拱。殿前金柱刻有民国十八年(1939)所书对联:“人中画是画中人无非将人认作画,景内情有情内景总属触景生情。”殿内供有塑像,中供天皇,两侧分别为地皇、人皇。塑像圆润丰满,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东西山墙彩绘三皇为民祈祥福之壁画,手法细腻,形态逼真,人物表情、动作入目传神。东殿为《东会府》殿,通檐用二柱造法,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为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后建筑……[详细]
    东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东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部的黄河岸边,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1958年,考古发现有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鱼形花纹陶器及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是研究仰韶文化重要的遗址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者在5万平方米的仰韶时期的村落里获得: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烧制陶器的陶窖;外表绘有精美的黑色三角形图案和鱼形花纹的陶器;还有石斧、石锛、石刀、陶刀、弹丸、纺线轮、敲砸器、陶锉等生产工具,以及石头和动物骨骼制成的箭头;及骨笄、牙饰、陶环等装饰品。同时发掘出5座墓葬,其中有双人同性合葬墓、多人二次合葬墓、还有用陶瓮盖石块作为葬具的小孩瓮棺墓。发现说明,此期山西古人类已进入农业、狩猎、纺织为一体的生……[详细]
    五台山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东南。据《清凉山志》记载,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寺院除几座墓塔外,全部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金天会年间(1123-1137)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殿。元代补修殿顶、脊兽。明、清重建山门(天王殿)、伽蓝殿、香-雨楼、关帝殿和万善堂。清末普贤殿被火焚毁,民国初增筑窑洞及南北厢房。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做东向西,依山而形成三层院落,中轴线建有影壁、山门(天王殿)和东大殿。前院北侧为文殊殿,南为伽蓝殿;中院两侧为南北厢房各七间,北有藏经楼;上院大佛殿左右建有关公殿、万善堂等。现存建筑东大殿为唐代遗构,文殊殿为金代所建,余皆为明、清建筑。寺内保存有北朝祖师塔1座,唐代经幢2……[详细]
    194、净石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石宫
      净石宫时代:明、清地址:洪洞县提村乡干河村净石宫位于洪洞县堤村乡干河村西净石山下北侧,又称宫观庙。庙院西高东低,南北走向,东为侧院,西为主院,均为一进,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明清均有修葺。净石宫东院狭长,北端设大门,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双坡悬山顶。南端有窑洞三孔,旁设门通往西院。西院为主院,高出东院一米。正殿建于西院北端,坐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筒瓦顶,前置月台;殿内有明万历年间悬塑,及清顺治五年(1648年)绘制的壁画,天花上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题记。南端为戏楼,坐南向北,楼高两层,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琉璃瓦覆顶,下层明间设门通往净石山,上层为戏台,梁架有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题记。净石宫格局比较完整,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明代……[详细]
    国立山西大学堂旧址
      山西大学堂旧址山西大学堂旧址(第三批省保)时代:1902年地址:太原市迎泽区侯家巷9号山西大学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新型大学之一,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兴建。山西大学堂旧址规模宏大,布局整齐,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实物例证。现存主要建筑为山西大学堂大礼堂。大礼堂,为当时全省唯一的无大梁和内柱的新式建筑。礼堂由主楼与两侧翼楼组成。主楼宽三间,拱券式门洞,其上楼身两层,顶部辟有平台,上建方形钟楼一座。两侧翼楼宽各10间,高二层,下辟拱券式门窗洞,上为方形窗洞,窗口上装饰有西洋式倚柱,两坡水屋顶,建筑外观平衡对称,具有韵律感。2013年5月,国立山西大学堂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阳曲轩辕庙
      阳曲轩辕庙时代:明、清地址: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中部轩辕庙为纪念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而建,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兼作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耳殿、配殿。正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筒瓦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斗拱五踩重昂,前檐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为直棂窗,覆盆式柱础。殿内山墙绘12幅药王坐像,坐像高1.5米;过殿内有彩画10平方米。庙内保存有明、清石碑7通,另有残碑、石幢、石塔等残件。庙院整体布局基本完整,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戏台(兼作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建筑。轩辕庙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寺院布局与建筑风格,文物建筑与附属文物真实性、完整性较好。正殿梁……[详细]
    西关三圣寺大殿
      三圣寺(第五批省保)时代:金地址:阳泉市盂县县政府院内三圣寺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金代正殿1座,原为乡政府礼堂,据筒瓦上题记正殿在民国21年(1932)重修。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琉璃剪边筒板布瓦顶。梁架为前后乳栿对四椽栿通檐用四柱,脊部使用双叉手,上金部使用双托脚。为了扩大殿身内槽的礼佛空间,正殿平面布局在后槽采用了移柱和减柱两种做法,即减去两次间柱,将明间柱向两次间移位110厘米,在隔架科斗栱下施垂莲柱,用两层内额及绰幕枋将明间柱和垂莲柱构联。前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五铺作双抄单栱计心造,耍头雕成龙头形,撑头为乳栿伸出檐外制成蚂蚱头,现龙头式耍头和下昂被后人锯截。补间铺作五铺作双抄重栱计心造,每间一朵,除正出华栱外,华栱两侧45度角线上出斜栱两缝,……[详细]
    长治观音堂
      观音堂观音堂(第五批国保)时代:明地址:长治市郊区小常乡梁家庄村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创建时原构,余皆清代所建。寺院坐东朝西,二进院,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亭、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主殿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卷棚抱厦,廊下与柱头斗栱均为三踩单下昂。梁架为四架梁对后单步梁通檐用三柱。门楣上挂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郜钦立的“观音堂”鎏金匾。殿内密布明代圆塑、悬塑500余件,儒、释、道三教内容汇集一堂,其塑造技法、圆塑、悬塑、凸塑、组塑、贴塑、浮塑等手法齐全,山石、树木、建筑、人物贯穿其间,在不大的殿堂之中,反映出佛国极乐世界,艺术价值极高。主殿前为献亭,面阔三间……[详细]
    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姬氏民居(第四批国保)时代:元地址: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陈塸镇又称姬氏老宅,是迄今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高0.42米的砂岩台基上,平面呈矩形,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屋顶举折平缓。屋面覆以板瓦。明间辟门,内框向内收缩半架,横向与内柱列成一线,装板门,上有门钉五路,六枚。两次间于槛墙上置窗,窗棂为方格形。建筑除前檐四柱露明外,其余全置于墙内。露明柱及柱础皆为砂石质,柱础为素面覆盆式,柱子平面呈抹角方形,抹角处皆作外凸弧形。柱头无砍刹,收分、侧角明显。斗栱仅装于前檐,为四铺作单抄计心造,耍头作麻叶形。无补间铺作,泥道慢栱为隐刻,斗之欹幽十分明显。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前压搭牵用三柱。加工粗糙,使用自然弯材制成,为典型元代手法。左门砧上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详细]
    西顿济渎庙
      时代:金至清该庙坐落在晋城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东,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时,庙内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西顿济渎庙坐落在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东,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时,庙内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该庙的修建,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崇拜的延续,而且对研究当地宋、金社会变迁有一定的意义。该庙最有价值的是正殿,正殿创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砖木结构,梁架纵横,斗拱搭牵,美不胜收。古人为防虫蛀风蚀,在上面涂刷了黑色墨汁。西顿济渎庙修建于宋宣和四年,已存世近千年,建筑形制独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宋金时期程灏兴学之后,我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时代特点。2011年12月4日,西顿济渎庙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