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

内蒙古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应昌路故城遗址
  应昌路故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达里诺尔畔,又名鲁王城, 元史记载,特薛禅原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协从成吉思汗起兵,其女为成吉思汗的原配夫人,1214年,成吉思汗在达里诺尔湖驻夏,将赛罕坝、达来诺日、热水塘以北,西拉沐沦河以南至围场北部分封给特薛禅的儿子们,1270年,弘吉剌氏斡罗陈和他的妃子囊加真公主向朝廷请求在达里诺尔湖边建城以居,得忽必烈应允,建城设应昌府,后升为应昌路,1287年4月,忽必烈率军50万征讨乃颜,驻跸应昌路。1295年,特薛禅重孙蛮子台奉命讨伐叛军海都笃哇,一战告捷。元成宗晋封蛮子台为鲁王,统领山东济宁路,自此,人们称应昌路为鲁王城。正式建置于元朝二十二年(公元1271年),是元代弘吉刺部所建的城郭,在元代,它与大宁路、全宁路同为塞北三大历史名……[详细]
22、汇宗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宗寺
  汇宗寺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县城北部。300年前,在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南端,崛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落,它就是曾经闻名中外的多伦诺尔汇宗寺。汇宗寺遗址只有原来汇宗寺面积的1/20。汇宗寺是教格鲁派寺庙,也就是俗称的喇嘛教寺庙。喇嘛教就是指藏传佛教,它分为多种教派,最初主要有宁玛(红教)、萨迦(花教)、本布(黑教)、噶举(白教)等。喇嘛教传入内蒙古地区是在十三世纪初,也就是元朝初年,先后由花教和红教占统治地位。至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针对红教的不太守戒律等做法,西宁人宗喀巴对喇嘛教进行了一次改革,主张“敬重戒律”,提倡苦行,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等。其继承衣钵的方法则以“转世”代替“父子相传”。宗喀巴创立新的宗派后,为了与红教相区别,便穿黄衣戴黄帽,因此被称为黄教,通常也……[详细]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市区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当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位于市区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当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该寺占地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的格局表现出对圣地麦加的尊崇。大经堂大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高大宏伟,庄严肃穆,在大殿柱子上刻有《古兰经》-,穹顶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后院有讲堂、穆斯林浴室等,院东南侧有一座灰色塔楼,楼高33米,六角攒尖顶,楼内有木质楼梯,登楼可眺望全市风景。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详细]
辽陵及奉陵邑
  辽陵及奉陵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代的帝陵可以确定的有祖陵和庆陵两处。祖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陵的总称,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江庆州城遗址北约10公里的大兴安岭中的王坟沟。祖陵所在的谷口山峰陡立,筑有土墙和守卫建筑。谷内林木参天,环境清静幽雅。石块垒砌的陵墓地宫的墙身遗址已暴露在地表,山坡下尚存有享殿遗址。谷口东侧的小山顶有一个石雕的大龟趺,在附近的残碑石上,刻有工整秀丽的契丹大字,是研究契丹史的重要资料。奉陵邑祖州城分内外两城,周围约2公里,残垣高约6米。外城的四个城门遗址尚存,东门和北门可以见到瓮城的遗迹。内城有几处高大的台基,西北角现存有一座石房子。内城的南门有直通外城南……[详细]
吐列毛杜古城遗址
  时代:金吐列毛杜古城遗址,位于内蒙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吐列毛杜镇的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90公里,东临突泉县宝石、学田乡,是金代东北方的重镇。城内西北处有一水井,西南角房舍十分集中。细心的人在城内能拾到陶瓷片、铜钱及铁器残件。东城为十分规整的长方形,周长1410米。城北有城门,东墙有一便门,城外有宽约5米的护城河。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巴彦汗日本关东军毒气试验场遗址
  日本关东军毒气试验场遗址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巴彦汗,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置的最大的-试验场,现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建于1940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处于巴彦汗山(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最高山”)西部,北与海拉尔区哈克镇相邻,与哈克站相距10公里;东北连巴彦嵯岗苏木,东南、西部与锡尼河东苏木接界;西、西北部与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接壤。实验场得名于巴彦汗山,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置的最大的-实验场,土筑遗构约有千余处,分布在近11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是控诉侵华日军侵略罪证的有力证据。这些工事主要有堑壕、交通壕、汽车和坦克掩蔽部、单兵坑、指挥所、大小牲畜及小动物坑……[详细]
锦山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北3公里处的狮子崖下,始建于元代,面积达5000平方米。龙泉寺始建于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寺庙布局以山势三进三阶形式而建,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居前院墙正中,近方型,高六米,五脊顶,四檐角翘起.娱乐项目现在主要有:赛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钓、水上游戏、奇石观赏、沙漠驼队探险等。东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龟跌石碑一座,东为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大师然公道行碑”,碑文清晰,记叙“延佑四年安西咸宁张智然大师见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于尘世相隔’,于是‘去除瓦砾,剪剔荆榛。不数年间,山门佛殿,克日落成。厨库云堂,方丈僧舍,轮焕一新,莫不丹青斗彩,金碧争辉,灿然眩目’”。西为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详细]
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原为“科尔沁郡五府”,1855年,著名爱国将领、本旗第十任札萨克郡王僧格林沁因战功显赫,被清廷晋升为亲王,赐“博多勒嘎台”号。此后,旗的名称也改为“博多勒嘎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王府改称为博王府。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院落呈正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博王府,现仅存珍贵的正殿五间,后仓九间。僧格林沁,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后旗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尔,史书称壁启,是吉尔嘎朗镇巴彦哈嘎屯人,家境贫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突然病逝,因索王无嗣,奉帝谕科尔沁左翼后旗从索王近亲家族的青少年中选嗣。僧格林沁虽然只有十五岁,但科尔……[详细]
广化寺造像
  清朝赐名“广化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喇嘛洞召是呼和浩特地区“八小召”之一。喇嘛洞召位于呼和浩特旧城西北大约80多里的大青山南麓,地处今土默特左旗境内。因位于东喇嘛洞召以西(崇禧寺),故又称“西喇嘛洞召”。 相传,该寺由来自西藏的高僧察罕博格达-于明朝万历初年兴建。该寺是呼和浩特地区兴建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21世纪初,喇嘛洞召一层外面悬挂的一块黄色牌子上写着:“喇嘛洞俗称银洞,是开山祖师博格达察罕喇嘛修行的山洞。博格达察罕喇嘛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此山洞长斋诵经,坐禅苦修,收徒度众,讲经说法,1627年(明天启七年)坐化。众弟子将其灵体以坐姿密闭于山洞内,被尊为一世-,后将山洞修为佛寺。从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开始,在山下修建殿堂,形成广……[详细]
耶律琮墓
  耶律琮墓位于马鞍山乡宫营子村西南的鸽子洞地带。背靠陡峭的山峰,左右有小山环抱,两侧峰岭峻峭漫山青松挺拔,奇花异草争红斗艳,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清风唤起万倾松涛,溪水漂来十里芳香,这一优美的自然形势,正符合古代风水理论的要求,这块绝好的陵墓佳地,葬的是辽代出身皇族,位居“外三公之首”,为“帝王之师”辽景宗时期的位极人臣,声名显赫的人物━━耶律琮。据史料记载他殁于辽景宗保元十一年(公元979年),是我旗十余处辽代古迹之一。耶律琮生前爵高位显,据现存的石刻推断,当年的陵墓庄严不凡。可惜的是民国初年耶律琮墓被盗,陵墓破坏,仅存的只是墓前正中树的一通观音纪碑和碑后整齐摆放的石羊石虎、武士文士石像等花岗岩石刻。墓的右侧原也树一通记载耶律琮一生政治生活、生平事迹和辽代的政治文化以及北宋之间交往史实的石碑。……[详细]
乌素图召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该召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乌素图召依山傍水,山沟杏柳成荫。春则花鸟争妍,夏则桑麻竞秀,秋看黄叶,冬赏雪峰。一年四季都有随时变幻的浓装淡抹之美。召后有东西横亘的赵长城遗迹,地表有突起的夯土成墙,登临长城眺望,俯仰山川,广袤无际。放眼远眺,青城在云烟缭绕之中,大黑河犹如一条巨龙向西奔流汇入黄河,火车在原野上飞掠而过,土默川山河构成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尽映眼帘。乌素图召现已成为游览胜地。乌素图召,实际上是指当地旧有的七座寺庙的总称。因它们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又地处乌素图村旁,所以都统称乌素图召,这里过去曾有七座召庙,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西有茶坊庙,东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药王庙。正北有罗汉寺……[详细]
吐尔基山墓
  吐尔基山墓,辽代古墓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乌兰敖道苏木楚鲁吐村。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8米,两壁石墙残高约10米;墓门口有封门石封住,在甬道中间有一道木门,两扇对开,每扇门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铜门钉,每排6个;墓室近似正方形,为叠涩顶,墓室四壁的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藻井上面绘有月亮及太阳图案。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长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门。葬具有彩绘木棺、内棺及棺床。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牡丹花叶子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棺盖上面还有三个葫芦状鎏金铜饰件。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贴金龙纹图案,在两侧各有一对贴金凤展翅飞翔,神态生动。内外棺之间夹有丝织品。彩绘木棺棺床为须弥座……[详细]
韩匡嗣家族墓地
  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乌兰白其嘎查的白音罕山的南麓,由两道山谷、三个山洼、两个祭祀址和一处大型居民聚落遗址组成。此墓地是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至辽亡(公元1125年)之间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1020多年,它是迄今发现的辽代最大的家族墓地,是辽中晚期墓葬形制的大全,是中原汉文化堪舆学与契丹文化相融合的典范,韩氏家族墓地已出土多方墓志,对研究辽代的政体、兵制、 职官制度、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辽史的遗漏,更正辽史的错误,其墓地虽有一些墓被盗掘,但是还有很多墓葬保存完好,这些墓葬是辽代建筑、葬制的珍贵资料,墓地中大型的辽代聚落址的发现,对研究韩匡嗣私城——全州的地望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韩氏家族墓地就位于白音罕山南坡地势相对平缓之地,墓地东南方,距墓……[详细]
朱开沟遗址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部的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纳林塔乡朱开沟村。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龙山时代晚期至商代前期文化遗存。1984~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区域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1988年正式命名为“朱开沟文化”。发掘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发掘不同时期的房址83座、灰坑(或窖穴)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约510件、石器270件、骨器420余件、铜器50余件。朱开沟遗址出土的大量猪、牛、羊等动物骨骼,显示已拥有发达的养畜业。而出土众多的盉、小方杯、圆杯、三角杯等陶制酒器,证明酿酒业已相当成熟,这说明支撑家畜养殖和酿酒业生存的原始农业生产兴旺发达。另外,朱开沟文化遗址中发现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炊、食、饮、贮、盛陶制器皿,而且形制复杂多……[详细]
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兀然屹立一座高约80米、宽约300米、状似平台的红砂岩小山,即是苏默图阿尔寨山,沿山体周围凿有众多石窟,如同蕴藏着无数宝藏和秘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等候着人们前来探访。阿尔寨山上原有寺庙建筑,至今仍有6处遗址;环山凿有65座石窟,坍塌或被风沙掩埋的有18座,目前较完整的尚有43座;山周围岩壁上刻有大小浮雕佛塔22座。阿尔寨石窟东南侧的10号石窟为成吉思汗养伤时的住所。该石窟门口树有代表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威猛神勇的苏勒德神矛,门西侧壁上有一座西夏风格的佛塔浮雕。门前的石崖时住所,而且在阿尔寨各石窟中,此窟夏秋季节最为阴凉。在108眼石窟中,这眼窟是最特殊的,别的窟均是依山势在侧面开凿,唯独这边上,凿有两道竖壕,据说是为方便……[详细]
十二连城城址
  十二连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俗称十二连城。民间传说,此城为北宋时期杨家将佘太君率十二寡妇征西所筑,但据《元和郡县》记载,十二连城原为隋唐胜州榆林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当时该城地处战略要点,可北凭黄河天险,控蒙古草原,南临中原大地,进退两易。十二连城现存的城墙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厚约18~20厘米的夯层,说明这些城完全是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同时在夯层中,还发现直径10厘米左右的棒夯或捆扎棒夯的夯窝。在城墙的表层和墙体附近,曾出土过青铜戈、剑、箭簇等兵器文物,墙体深层内涵,没有发现秦汉及其以后的遗存物。因此可以断定十二连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工修建的。以“十二连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10余里的长度判断,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而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详细]
金界壕遗址
  金界壕(金长城)是金代为防御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蒙古、室韦等民族南下而修建的防御体系。它始建于金天辅至明昌(公元1117年-1195年)年间,共进行5次大规模修建。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有两条金界壕,第一条是从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起始走向锡林郭勒盟境内的第一条界壕分支出来的第二条线,第二条是从科右前旗阿力德尔下段的归流河右岸分支出来的第三条线。2001年,金界壕全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查干浩特城址
  查干浩特遗址位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现属罕苏木查干浩特嘎查管辖,白城古城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土城城址,至今内城是城墙和宫殿基址仍未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很早以前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该城始建于辽并沿用到明代末期,查干浩特古城址已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查干浩特古城是蒙古君主朝代的末代皇帝——察哈尔林丹汗(蒙名力克登可汗)的京都,目前学术界认为该城始建于辽并沿用到明代末期,白城在明代晚期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在罕苏木境内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据文献记载,察哈尔传至林丹汗时期,政治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其版图“东起辽东,西至河套”,号称“四十万蒙古国主”,成为蒙古诸汗中势力最大的可汗,明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详细]
39、法伦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伦寺
  原为喀喇沁中旗王府札萨克家族家庙,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政府西院。原系元臣济拉玛之后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庙。为清代较著名的十大黄教寺庙之一。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2万平方米,原有14幢主建筑,8幢辅助建筑。--寺最前面是一座长30米、宽20米的月台、月台两侧竖立旗杆。月台后紧接天王殿,天王殿建在方形石台基之上,单檐悬山三开间,内供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东有护神殿3间,单檐硬山式。天王殿后之东西两侧有重檐钟、鼓楼,楼基是2米高的方形雨石台基天王殿下北是站禅寺,建在长方形台基之上,重檐歇山式,8开间,内供八大金刚塑像。站禅寺后是0-寺主体建筑,长31米,宽23.7米,高20米,三檐歇山构造,前辟7门,中门较大,门俱券顶。四周列柱,……[详细]
魏家窝铺遗址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部约2公里处的台地上。2008年5月该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首次被发现。2008年10月到1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测量与勘探,初步确认该遗址总面积约9.3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2009年至2011年期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已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3,300平方米左右,确认房址103座,灰坑201座,灰沟4条,灶址12座以及其他遗迹等,出土了陶器、石器、动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遗物。2009年7月,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28座,灰坑8个,灶址3个,墓葬2座,灰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