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旅游

浙江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梵天寺经幢
  梵天寺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东麓梵天寺路。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据《吴越备史》载,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镠迎鄮县(今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为梵天寺。梵天寺经幢建于公元965年,是南塔寺的门前遗物,左右各一对,高近15米。经幢通体用太湖石雕刻而成。双幢形式、结构基本相同,南北对峙,相距13米,幢高15.76米,由基座、幢身、腰檐、短柱层及幢项五部分组成。幢顶为日月宝珠,雕刻精致,纹饰各异。基座为须弥座,共三层,雕有覆莲、幡龙、菩萨像等,底层浮雕“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龙,生动威武;上层短柱四周凿成小龛,龛内雕佛像。幢身刻佛经,为八角形,南幢身刻有《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北幢身刻《大佛顶陀……[详细]
上林湖越窑遗址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县的上林湖(原属余姚县)。上林湖越窑遗址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先后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发现了古窑址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时期,唐代和五代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东汉至隋代,前一阶段是其产生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产品较为简单,东汉时期常见的器物有礨、罐、壶、洗、钵、碗等。后一阶段的主要产品有碗、罐、碟、鸡首壶、水盂等,器皿较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制瓷业相当的繁荣,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林湖制瓷业的水平,考古发掘也证明,上林……[详细]
王守仁故居和墓
  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东路以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其中,砖雕门楼系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柱为石质,所饰砖雕斗拱、翘昂、面砖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大厅--“寿山堂”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材粗大稳实,构件装饰严谨。寿山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绝顶的确切评价。出……[详细]
武义延福寺
  延福寺位于武义县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僧宗一创建,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年一1194年)赐名延福。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观音堂和两廊。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多次修茸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两廊厢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观音堂,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和观音堂。两侧厢楼,殿间有长生池、观间堂,后有石涧井。 大殿重建于元延枯四年(1317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平面方形,面宽和进深均11.8米,5开间,重檐歇山顶,下檐为明代天顺年间(1457年一1464年)修耷时所增建。柱子除外檐檐柱外,其余为梭柱。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质;一为质形柱础,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袱……[详细]
东阳户宅
  东阳户宅坐落于浙江省东阳县县城的东郊。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卢氏族人卢睿成进士及第起,到清代中叶一直是科第不绝、人才辈出,被首推为婺州望族,并在此地相继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宅第,是户宅发展的鼎盛时期。后来又经过了三百多年的陆续兴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再加上雅溪缓缓地环村而流,与古老别致的宅第建筑相映成趣。东阳户宅是一座由许多轴线组成的建筑群,主体的部分被流经的雅溪所环绕。用鹅卵石铺成的一条大街贯穿东西,街北的“肃雍堂”轴线是主要的建筑,堂的东侧与之平行的有“世德堂”轴线和“大夫第”轴线,西侧与之平行的是“世进七第”轴线,靠北与肃雍堂平行的有“五台堂”轴线,南面临街有“柱史第”、“五云堂”、“冰玉堂”等轴线,其中有不少是明代的建筑。雅溪以西的主要建筑还有卢氏相堂、善庆堂、嘉……[详细]
闸口白塔
  闸口白塔坐落于浙江省杭州钱塘江边闸口的白塔岭上。闸口白塔位于钱塘江边,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与六和塔遥遥相望,是钱塘江的标志性建筑。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有《过余杭白塔寺》诗:“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高约10米,逐层划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廊秀丽挺拔。塔的最下边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须弥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画生动。在中国的中原和北方地区,很少见到平面八边形的楼阁式塔建筑……[详细]
玉山古茶场
  玉山古茶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磐安产茶历史悠久。晋代道士许逊传播道教文化游历到磐安玉山,研制出具有绿色原质和白毛特色的历史名茶--“婺州东白”,并派道徒四处施茶游说。从此,四面八方的茶商纷纷慕名前来收购,玉山茶叶供不应求,渐渐地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玉山古茶场。现存的玉山古茶场始建于宋、重修于清,被文物专家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国内现存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玉山古茶场位于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据传,晋时玉山茶农过着“半年种茶,半年挑盐,无米过年”的困苦生活,若遇-年代,发生天灾兵祸,茶叶销路受阻,生活就更加艰辛。有许逊者,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此,喝到当地特醇香的山茶而留连忘返,他见茶树遍布山野,茶农为茶叶堆积成山卖不出去而愁容满面,就住了下来,为茶农解决困惑。他与茶农座……[详细]
兰溪通洲桥
  通洲桥位于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跨梅溪。塔山村昔为金衢通往严州的咽喉,因苦于梅溪阻隔,村民群起建造了通洲桥。通洲桥原为木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洪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易木为石。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桥身全长84.8米,桥面宽4米,拱券矢高8米,净跨9米。拱券为纵联砌筑。桥面铺条石,两侧设条石护栏。桥上建廊屋21间,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飞檐翘角,中悬通洲桥匾。桥墩向上游做成分水尖,对分刹洪水起到很好的作用。青山环抱,阡陌纵横,溪流蜿蜒,桥端苍郁的古樟与廊桥交相辉映,“下临百尺之长波,上建廿椽之水榭”,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画意。此桥与武义的熟溪桥、永康的西津桥均为楼阁长廊式木桥,颇具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桥头有一座小山,名曰“挂钟尖”。山顶建……[详细]
塘下方大宗祠
  塘下方大宗祠位于义乌后宅街道塘下村,始建于宋,明代迁建于现址,清末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始在原址重建,光绪廿二年(1896)建成。建筑主座坐北朝南,含三进两院的祠堂和右侧的花厅一座。乡人将整座建筑概括为“七厅七堂九门栏,九级踏步五石桥。”总占地面积约1859平方米。据《稠岩石川塘方氏宗谱》记载,方氏七世祖荣一府君为郡马,尚南宋济阳王郡主赵氏。从建筑布局看,门厅九开间,飨堂七开间,寝堂七开间,祠中设水院,有护祠河、方池和拱桥组成,祠堂的等级是按王侯郡马的宗庙等级规制建造的,这在民间祠堂中很罕见。花厅在祠堂西侧,为回廊式三合院结构,原用于祭祀时招待年高德邵的族亲吃住和看祠人的居所。该祠规模宏大,取精用弘,格局完整,且传承有序,周围环境保持历史风貌。建筑还保存了清代木雕、彩画以及明清石雕艺……[详细]
天宁寺大殿
  天宁寺大殿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南角的一个山坡上。天宁寺原名“大藏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徽宗政和年间(11l1~1118年)赐名“天宁万寿禅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为了崇奉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孝”。元延祐五年(1318年)重新修建,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建筑构件,后代又经多次修葺。天宁寺大殿保留了中国古建筑从宋代过渡到明代时期的一些特征,是研究中国南方地区在这一过渡时期中的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大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面临婺江。殿面阔三间,通面阔和通进深都是12.72米,平面呈正方形,十分符合宋、元时期小型佛殿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单檐歇山顶,有十六根立柱;纵横都分都作三间,当心间为6.16米,与两个次间的比例接近二比一;梁架的结构介于厅堂……[详细]
普陀山多宝塔
  多宝塔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的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多宝塔,也称太子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而定名。塔始建于元朝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为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并在塔旁建造太子塔院。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修。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塔高32米,四面五层,有台无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层四面各镂古佛一尊,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每层挑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底层基座平台较宽,挑台面栏柱刻有0神狮及莲花,四周栏下雕有龙首20个,张口作吐水状,造形生动。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极具元代建筑风格。塔下基座高大,围绕栏杆,雕刻佛、菩萨和供养人像,并饰螭首,形象生动。其上还有……[详细]
南河浜遗址
  南河浜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大桥镇云西村。遗址西距沪杭高速公路100米。南河浜遗址分布面积较广,呈东西走向,由几块高地组成,现有面积约2万平方米。南河浜南面的陶墩遗址,相对周围水田高约6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3200平方米。陶墩遗址与南河浜遗址应是一个整体。两处遗址总面积约75000平方米,集中在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50米的区域内。1996年4月至11月,为配合沪杭高速公路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南河浜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崧泽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一处,清理墓葬96座,房屋7座和灰坑26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类文物700余件,尤其是在崧泽文化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发掘范围分作A、B两区,在A区布10……[详细]
黄宗羲墓
  黄宗羲墓位于化安山剡湖岙龙山东南麓。康熙二十七年,黄宗羲(梨洲)79岁时,在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自觅墓地,营筑生圹,墓穴与龙山山脉连成一体,并作《梨洲末命》,《葬制或问》篇告诫儿孙。梨洲先生长逝后,儿孙遵照遗嘱办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撰写神道碑文,萧山毛奇龄撰墓志铭。原墓在“文革”期间被毁。1981年,文物部门在原址根据原貌修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遵照梨洲先生遗愿,在墓左侧开辟梅园,植梅二百多株;在墓拜坛下开掘荷花池三个,种上荷花;墓道上建石亭一座。墓地四周丛山巍巍,绿荫蔽日,给人一种肃穆幽静之感。墓南山坡有其父黄尊素墓,两墓遥遥相对,象征着黄氏父子两代浩然正气、抗争不屈的一生。墓地旁的龙虎草堂位于化安山的龙山虎山的谷地间,原系丙舍,建于明崇祯年间,是黄宗羲父黄尊素从隐鹤桥迁于化……[详细]
上山、塘山背遗址
  浦江“上山遗址”被认为是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里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今天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它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这是参加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的全国150多名考古学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后得出的结论。2001年至200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县博物馆对浦江“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期发掘,共发掘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11月5日至7日,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等国内50多家研究机构、院校的150多名考古学专家、学者再次会聚浦江。专家们认为:“上山遗址下层,文化内涵新颖独特,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不同于长江下游地区以往发现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详细]
钱塘江大桥
  建议作为整个杭州城市观光的南起点。站在并不宽阔的桥面上可以一览六和塔全景,体会杭城依山傍水的味道。本区游览,以“登六和古塔,观钱江大潮,赏宋城风光,游未来世界”为基点,辐射“溯钱江之源,观海宁大潮”为层面,适宜在秋高气爽,农历八月-潮来临之际游赏为最佳。西湖,雷峰塔还有钱塘江大桥是许多中国普通百姓对杭州的最初印象。这座由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亲自设计的大桥位于六和塔东侧江面,始建为1937年,历经坎坷。它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钢梁双层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全长1453米,其中江上正桥1072米,北岸引桥288米,南岸引桥93米。小贴士: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观钱塘江大潮。餐饮/住宿/购物:在钱塘江大桥靠近杭州这头有很多风味馆,可以吃到特色海鲜、风味小吃和农家菜。其中三桥下面就有个钱江酒楼。交通……[详细]
双林三桥
  时代:清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北万魁、化成、万元三桥同跨双林塘,均为三孔薄墩薄拱实腹石拱桥。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化成桥为三桥中最早建成,由化成庵僧创建而得名,又因跨塘河,俗名塘桥。始建于元延祐年间,初为木桥,明洪武年间改为砖桥,永乐年间又易为木桥,至嘉靖年间始环以石。此后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多次重修。今桥高6.6米,长46米,宽3.4米。南北两坡各设台阶。桥两侧置素面栏板,顶部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16根。万元桥距化成桥东225米处,始建年代失考。清康熙年间构木梁,名福成桥。雍正八年(1730年)环以石,改名为万元桥。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历时7年。桥高7米,长51米,……[详细]
永和桥(安仁廊桥)
  安仁永和桥位于龙泉市安仁镇境内,距市区25公里,是浙江省保存最好最长的廊桥。该桥为木石结构的廊屋桥,长125.7米,宽7.5米,高13米,有廊屋42间,其下用条石砌筑石墩5座,桥墩间最大跨度为18米。南向有分水雁翅,墩上木梁双向平衡展出,逐层加距伸出,纵铺桥面。桥梁采用筒支、悬臂结合式的建筑方法,桥屋雕梁画栋,飞檐雕梁画栋,斗拱层叠,桥内设栏杆、木凳。原名“永宁桥”,因安仁三坊村民并不安宁,曾发生过械斗,知县出面调解,三场村民以团结和好为重,共同筹资加固修建,故更名“永和”。其工艺精湛,别具匠心,有一定科研价值。全桥2台、3墩、4孔,净跨16.9,17.1,18.4米不等,系木石结构,简支悬臂结合,墩、台用条石干砌,顶部有纵横联搭叠木7层,层层挑出,构成悬臂,挤跨用巨松,每孔9根,上覆用硬木……[详细]
瑞隆感应塔
  时代:五代地址: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城关镇九峰山下九峰公园。该塔建于五代吴越建隆四年(963年),七层八面仿楼阁式砖塔,高35.2米。石砌须弥座,束腰上刻佛像和瑞兽。各层平面逐层收分,塔檐及平座用砖砌菱角牙子叠涩出跳,檐下斗栱为补间铺作一朵承挑檐枋。每二层以上各面设龛或壸门,龛内壁嵌制千佛砖。用方形柱,转角为六角形倚柱。制度规整。塔刹呈葫芦形,为后期改制。瑞隆感应塔为黄岩最早的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四年,即公元963年(乾德元年)。法眼宗高僧、国师德韶建,清代重修。这是一座八面七级仿楼阁式砖塔,角柱六角形,底层面砌须弥座,各门镶有10个佛像的千佛砖,顶层雕刻佛教故事,塔尖葫芦形覆钵,塔内珍藏铁函与贝叶经。四周松柏参天,保存“平林塔影”古十二景特色,瑞隆感应塔于1998年重修,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宁波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天宁寺塔是宁波市现存最早,也是长江以南唯一的一座唐代砖塔,也是我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对于研究唐时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筑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西塔已按原貌修复。因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年),故又名咸通塔。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始建于唐太中五年(851年),原名国宁寺,宋宗宁二年(1106年)改名为崇宁万寿寺,改和元年(1111年)更改名为大宁万寿寺,建炎年间,毁于战火,不久重建。元至大二年(1309年)为倭寇所毁,后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天宁禅寺。民国初年,改称“天宁寺”。寺前原建有东西两塔,东塔已于清光绪年间崩塌。1995年配合中山改造对东塔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残塔基。现存者为天宁寺的西塔。原因塔砖上有正书“……[详细]
100、北涧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涧桥
  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 北涧桥是宫殿式重檐,结构精巧,造型古朴。然而北涧桥的美不仅美在桥本身的轻灵飘逸或是拥有虹桥的独特结构,更美在桥周围的环境。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来的小石桥,接以矴步。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大樟树立于桥头,且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大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石土,使得北涧桥历经数百年的风霜而无大碍。 北涧桥原建在它上游30米处的地方,如今那里还存有旧桥遗址。关于原桥为什么会毁掉,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400年前的一天,一名老妇手牵她的孙儿智周欲过北涧桥。其时恰有两位仙人在桥上下棋,老妇便说:“请二位让我孙儿智周过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