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渼陂红四军军部旧址
  渼陂永慕堂祠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1930年红四军在东固根据地活动期间,总部设在永慕堂,这里还是电影《决裂》、电视剧《井冈山》的外影地。祠堂始建于南宋初年。元末毁于一场兵燹,明朝正德年间也就是1519年重建,清朝加建的,是明清结合式的风格。重修的时候正好是慈禧执政,上面的飞檐翘角是“凤在上,龙在下”,这个是一个“官帽”式的结构。永慕堂曾经是红四军军部旧址,二楼是团级以上干部当时住的地方。作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沿续地,渼陂还保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址和战争年代的文物。她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四军军部旧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等五处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总工会旧址、黄公略旧居、曾山旧居等十……[详细]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位于吉安市东的赣江中白鹭洲上。白鹭洲方圆数十里,因形似白鹭得名。书院建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吉州太守江万里为来此讲学的程大中、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等6位儒学大师立祠建书院。宋理宗御赐“白鹭洲书院”五字,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该书院培养造就了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著名人物。书院兼为县学,经历代修葺扩大,古迹犹存。风月楼高三层,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站在书院顶端,只见江流浩荡,令人心旷神怡。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区东部,于赣江中双水夹流之处,有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绿洲,这就是著名的鹭洲。东南洲头的绿树丛中,有两座重檐杰阁、岿然耸立的古楼,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白鹭洲书院主体建筑之一的风月楼和云章阁。白鸳洲书院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详细]
九江同文书院
  同文书院位于江西九江。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传教士尔利陶理、吴恪矩等经清政府同意创建于城外土桥,命名为“埠阆小学”。后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选择城内南门口甘棠湖畔为新校址,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定名为“同文书院”,为江西省第一所教会书校。教授内容除近代文化科学知识外,还注重宗教教育。1906年,校长库思飞在该地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三大坛唐开元古钱,他把这些古钱拿到美国换得巨款,加上美国教会本身筹集的一部分钱,建教学楼(今九江二中实验楼),并更名为南伟烈大学,以纪念其父。1917年停办大学,集中精力专办九江南伟烈中学。1929年,“南伟烈中学”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1951年6月11日,改名江西省立浔阳中学。1959-1962年,一度在此办九江大学。现为江西省级文物……[详细]
永镇廊桥
  永镇廊桥(清代):永镇桥,江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江西安远县西部的新龙乡永镇村,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该桥桥长38.5米,面宽4.33米,桥上与房舍融为一体,别具一格,它在石质桥墩上架于杉条木,多层横跨桥孔,而别于一般石拱桥,是我国古建木作技术在石拱桥中的巧妙应用。此桥远眺彩虹飞渡,近看亭阁生辉,为秀丽的山水增添了奇妆异色。永镇桥属长廊式木构瓦桥,长38.5米、宽4.33米,桥面距正常水位8米,2台2墩3孔,墩、台用花岗岩条石、石灰沙浆砌建。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俗称鹅胸)。墩上用三排杉木纵横交错组成悬臂梁。桥面用杉木条纵向平铺。悬山顶二坡双重檐长廊,长29.8米,出檐0.9米,距桥面2.6米,屋脊距桥面4米,中开间上檐升起1米,正脊两两端设飞椽鸱尾,背墙设神龛安放欧阳……[详细]
三清山古建筑群
  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大批道教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比较系统、完善的一批珍贵文物。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构思奇妙,多样而统一,这与道家总体思想宇宙观是分不开的。遍布全山的古建筑,共有230多处,有条不紊,形成一个奇妙的有机总体,这个总体就是道家太极八卦图的模式。即以三清宫为一个中心(无极),前后两殿象征阴阳二极(太极),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各部景点建筑物向四面八方辐射,并与自然景观巧妙的交织在一起,相互因借,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突出地体现了道家宇宙观。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即在每一景物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变易”法则。风门、逍遥路、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往往于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详细]
宝福院塔
  宋·宝福院塔位于琴江镇东城区。该塔是一座江南楼阁式佛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塔高59.8米,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既保存了盛唐遗风,又有典型的大宋风格,可绕平座穿壁而上塔顶,登临远眺,远近山川、江城风貌、尽收眼底。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详细]
山背遗址
  山背遗址位于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距县城63公里,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一种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于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专家所说的山背文化遗址,是指在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的总称。山背遗址主要分布于跑马岭、养鸭场、金鸡岭、长窝岭、风洞嘴、杨家坪、刺毛窝、荷树窝等8处丘陵山坡上,面积约6200平方米。山背文化遗址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聚焦之地,距今约五千年,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学样本。山背址文化遗群目前已探明有46个文物遗址,其中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匀地分布在山背村周围山丘西南坡上,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见距50米至200米不等。山背遗址的……[详细]
88、逢渠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逢渠桥
  逢渠桥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处。逢渠桥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境内第三座宋代古桥,系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积蓄捐资,为经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内无诉论,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桥得福荫之说。桥名由当时的县令钱鍪书写,拱底“绍圣戊寅岁,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桥,住持沙门梵言句当。惠耸题”桥拱另一侧的石头上又写“张仲舒妻雷氏舍此桥,愿罪孽消除,福寿0”,此外,桥基上还有几十个字,主要记载张氏子孙在明嘉靖年间重修此桥的捐款数量。该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详细]
乘广禅师塔和甄叔禅师塔
  时代:唐类型:石塔古墓葬及石刻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杨岐行政村简介:乘广禅师塔及塔铭,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建塔立碑,坐落在上栗镇杨岐行政村。乘广禅师为唐代高僧,容州(今广西容县)人,姓张,十三岁出家,初至衡阳,依天主想公,三十岁,至洛阳从荷泽会公受法。后来到萍乡杨岐山传教,始创“广利禅寺”。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乘广禅师圆寂后,由甄叔禅师住持,在“广利寺”之右侧修建舍利石塔,保存至今。该塔仿古代木构建筑风格。塔高2.73米,塔基两层,四面有浮雕佛像,力士、怪兽等,塔檐厚实,出檐深远。塔前有唐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为乘广禅师撰写的碑文。清乾隆年间对左塔进行修复。清道光丙戌年(公元1826年)此碑被山洪冲倒,搬入寺中,于次年并碑座一起嵌入寺正面坐向右……[详细]
90、鸣水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鸣水桥
  宋代鸣水桥位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约一百年后,在南宋开禧年间始建亭于桥上曰“鸣水台亭”。亭台“清初焚毁”,因桥畔景色秀丽,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桥上台亭曾有“鸣……[详细]
五府山银铅矿遗址
  五府山银铅矿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五府山镇塘里村,村域内山形地势陡竣,植被茂密,古良河水量丰富,是江西东北部武夷山北麓区域一处唐、宋时期的银铅开采、冶炼遗址。五府山银铅矿遗址位于塘里村北面,俗称“上、下梨子坑”的东侧山体上,分布范围约1.5平方公里,由唐、宋铅银矿采区、冶炼遗迹、-居址三大部分构成。代表性遗迹有唐代铅矿采洞16处,宋代银矿采洞24处,炼渣堆积2处,-居址遗迹2处。出土有大量铅、银炼渣和近百件唐宋时期的壶、罐、碗等-用瓷器残片。五府山银铅矿遗址是中国第一处先后开采铅银两种贵金属的矿山遗存,其使用“火爆法”地下采矿,运用了通风、提升、运输、排水等采矿配套技术设施,尤其采用先进的“吹灰法”炼银,其银冶炼技术在中国矿冶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铸造盛唐和大宋文明曾作出过历……[详细]
吉水东吴墓
  时代:三国三国东吴古墓遗址坐落在吉水县郊的三碗斋,是1991年8月京九铁路施工中发现的。考古专家们称为江南第一墓。古墓呈凸字形,墓室用灰-线纹花纹砖于平地垒砌,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后室及正方形回廊组成,-封土高10余米,整个墓占地900余平方米。墓葬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120余件随葬品,有铜、铁、陶、瓷、石质器皿。文物中有极为珍贵的“人物神兽青铜座灯”、造型优美的“青铜雌雄朱雀”、“青铜白虎”,这些在江西均属首次发现。其中的一套“青瓷茶具”,在全国也是目前发现的一套最为完整的茶具,另外还有一些青瓷饭灶、粮仓、厕所,以及青瓷造型的猪、鸭、鹅等日常用品和家禽。尤其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整个大墓均使用干砌法,砖与砖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的粘接物。经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认定,此墓……[详细]
泷冈阡表碑
  泷冈阡表碑位于江西省永丰县。泷冈阡表碑亭正中竖立着《泷冈阡表》碑石。碑石为山东青州青石,高212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通体为墨绿色。《泷冈阡表》碑是欧公任青州太守时护送母亲郑氏灵柩归葬故里凤凰山泷冈时所立的墓碑,至今有近千年。碑文《泷冈阡表》为欧阳修亲自撰文手书,为其叙述家世、缅怀父母恩德之作,是一篇教育后学晚辈宽简治政、严谨治学、仁爱处世的优秀典范作品,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同成为中国古代三大著名祭文之一,被称为千古至文。碑石正面刻《泷冈阡表》,背面刻《欧阳氏世系表》。“泷冈阡表”4个大字横刻碑额,每字见方16厘米,正文竖27行,共1116字,每字见方2厘米,该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欧阳氏世系表》下部有50余字剥蚀不能辨认外,其余字迹清晰。整个碑石保存完好,均为正楷……[详细]
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
  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建于清末,是一栋赣南较为特殊的“一进两堂三横”式不对称传统民居建筑。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由于都县宽田乡迁驻黄麟乡井塘村新屋组。瞿秋白在此组织了中央苏区最后一次文艺汇演,史称“井塘汇演”。项英、陈毅、毛泽覃、陈潭秋、何叔衡、刘伯坚、邓子恢等和当地军民一起观看演出。井塘汇演是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汇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有力地掩护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1935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离开驻地迁往禾丰镇黄泥村。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是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留守红军从掩护主力红--移的正规作战到分兵游击作战过渡时期的关键物证,是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的政治中心和苏区……[详细]
叶挺指挥部旧址
  叶挺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苏圃路1号南昌二中校园内,建筑保存完好,旧址占地面积402.25平方米。叶挺指挥部旧址是一座平面布局对称的工字形楼房,两层砖混结构,座北朝南,外墙为青砖绵砌的清水墙,屋面为木人字梁结构,上铺传统小瓦。叶挺指挥部旧址建于1925年,为心远学校教学楼。1927年7月下旬,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从九江来到南昌,将师部设在这里。7月30日下午,叶挺在这里的二楼会议室召开全师营以上军官会议,传达南昌起义的决定并布置了战斗任务。起义胜利后部队改编,叶挺任第十一军军长,这里便成了第十一军指挥部。起义军南下广东后,这里仍为学校。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人民政府将旧址内两间教室交八一起义纪念馆布置陈列并管理使用。1982年文化部以(……[详细]
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樊城堆遗址。后来,通过樟树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遗址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类型,与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它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详细]
杨村燕翼围
  杨村燕翼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已320多年,为杨村赖福之所建,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燕翼围高14.3米,墙厚1.45米,长41.5米,宽31.8米,外墙厚实坚固、笔直矗立,如千仞陡壁。墙上布满火枪眼,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可形成无射击死角的火力网。进围内须经过唯一的围门,围门设有外铁门,中闸门和内木门,只要围门一关,外人莫想进来。楼上有米仓,院内有水井。相传,墙面是用糯米粉、红糖和蛋清搅和粉刷上去,没东西吃时,可剥下来用水煮充饥。墙根离地约1尺多高处,有一喇叭形漏斗,是用来排污水的。进围门后,只见此楼分为四层,每层有34个房间,各层有骑楼回环相通。卧室、仓库、过道、回廊、门窗、楼梯等多变而又统一,疏密有致、通风讲……[详细]
安远永镇桥
  永镇桥坐落于江西安远县西部的新龙乡永镇村,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该桥桥长38.5米,面宽4.33米,桥上与房舍融为一体,别具一格,它在石质桥墩上架于杉条木,多层横跨桥孔,而别于一般石拱桥,是我国古建木作技术在石拱桥中的巧妙应用。此桥远眺彩虹飞渡,近看亭阁生辉,为秀丽的山水增添了奇妆异色。永镇桥属长廊式木构瓦桥,长38.5米、宽4.33米,桥面距正常水位8米,2台2墩3孔,墩、台用花岗岩条石、石灰沙浆砌建。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俗称鹅胸)。墩上用三排杉木纵横交错组成悬臂梁。桥面用杉木条纵向平铺。悬山顶二坡双重檐长廊,长29.8米,出檐0.9米,距桥面2.6米,屋脊距桥面4米,中开间上檐升起1米,正脊两两端设飞椽鸱尾,背墙设神龛安放欧阳融六雕像(已毁),前墙设圆形天窗,长廊两侧……[详细]
永福寺塔
  座落在鄱阳城的永福寺塔,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传说当时鄱阳王萧恢母费氏瞎双目,萧恢祈祷于佛,其母竟双目复明.于是,施舍王宫为“显明寺”.永福寺塔坐落在鄱阳县城土井巷内,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塔高49米,砖砌九级八面,占地面积80平方米,塔身八面设有拱券门,柱枋上设斗拱,造型古朴典雅,雄伟挺拔,历史上经十数次地震塔体安然无恙,是全国保存完好为数不多的宋代佛塔之一。该塔外观为仿木构建筑,反映了宋代诸多木构建筑信息,为研究宋代建筑及佛教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永福寺塔在1957年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省政府拨款修缮加固了塔内一层转楼和二至九层台阶及塔体,游人可朔梯登塔顶。2002年,省文物局拨款重建了宝珠相轮塔刹,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永福寺……[详细]
贺龙指挥部旧址
  贺龙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子固路165号,建筑保存完好,占地面积1608.75平方米。贺龙指挥部旧址原是中华圣公会所在地,建于1925年,主体座东朝西,临街的前楼是一幢传统中式风格的三层楼房;与楼房连接的为礼堂和厢房,均为两层;后院有一幢西式风格的两层小洋楼。建筑面积1849.65平方米。1927年7月下旬,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来南昌,将指挥部设在这里。7月31日贺龙在此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下达战斗命令,分配作战任务。8月1日,贺龙率部参加南昌起义。8月6日,贺龙率部离开南昌。此后,这里仍为圣公会所在地。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人民政府将旧址内单位和住户迁出,将房屋交八一起义纪念馆管理使用。1982年文化部以(82)第569号文批复同意贺龙指挥部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