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石寨山古墓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5公里处滇池之滨,面积约5000平方米。1955年至1996年先后五次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西汉滇国王族墓50座,出土器物5000余件。以青铜器为主,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兵器、各式贮贝器、铜鼓等,题材广泛,猎涉当时的社会风貌。 距今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滇池沿岸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滇的古代王国。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滇国的情况十分模糊。1956年,考古学家在滇池东岸晋宁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揭开了云南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一一古滇国墓葬群重见天日,由此证实了人们对古滇王国的猜测。 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在对石寨山的第二次发掘中,随着6号墓中一枚上镌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详细]
弘圣寺塔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南方,距古城仅一里许。弘圣寺塔为砖砌密增式中空方塔,塔为16级,塔高43.87米。塔的下部之3米为石彻,3米以上为砖砌。底层塔身6米见方, 正西面有青石砌成的塔门门框,门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的菩萨,其它三方亦有浅佛龛。塔檐用砖六层叠涩砌成,出檐2尺。 塔身在各层塔檐上皮逐级收台,层宽与高度逐级缩小,每层塔身向正中开券洞2孔,佛龛2孔,各层互相交错,左右各有凸起的亭阁式塔一座。塔顶竖有刹轴、覆釜,上置仰莲及七层相 轮,相轮上有圆形铜皮宝珠及刹盖,其尖为葫芦形火焰珠,整个塔刹宝项高3米多,壮观无比。 1981年国家曾拨款对弘圣寺塔予以重修和加固。维修时在塔刹铅轴中及铜轴底面座上发掘到文物计700余件。其中有密教法器金刚杆142件,有金、银、铜各式合利塔楼602件,鎏金铜造像1……[详细]
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记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广宗,“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彦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阳。其父的下属-刻此碑送孝琚归葬朱提朱茔,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由此可见当时的边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学习中原文化,钻研典籍,也透露出当时婚、丧习俗。从碑四周所刻的龙、虎、龟纹,可以窥见汉代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石刻艺术水平。从书法上看,碑文系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画瘦劲古朴。它的发现,不仅打破了“北方南圆”的陋说,而且可以探索“汉隶与今隶递嬗痕迹”(梁启超语)。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详细]
云南大学会泽院
  云南大学会泽院位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占地面积2484.05平方米,建筑面积3953.49平方米。文物构成由会泽院、《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九十五级台阶及西式喷水池组成。《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立于会泽院主楼大厅内墙上;九十五级台阶位于会泽院主楼大门外南向,上下共有95级青石台阶;九十五级台阶中段第二平台有西式喷水池一座。史料记载,19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学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暨会泽院奠基仪式,1924年12月18日会泽院建成,并在会泽院外南侧的九十五级台阶两侧新增红色弧段砖体空心栏杆,台阶中段修建西式喷水池,依山顺势,与台阶浑然天成,与会泽院融为一体。1927年会泽院内大厅立《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会泽院代表了当时国内大学建筑的较高水平,建筑本体及其文物构成……[详细]
斑鸠坡茶马古道
  斑鸠坡茶马古道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京城;往西蜿蜓直上青藏高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沧桑历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仆,她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中国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海拔从普洱茶的产区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详细]
江川文庙
  江川文庙,是中国云南省江川县的孔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江城镇北的钟秀山南麓,今为江川二中的所在地,占地31亩,是江川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庙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砖木结构建筑群,中轴式对称,由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四祠组合而成,还有附属建筑崇圣宫、钟秀书院。现主体建筑尚存。江川文庙是玉溪市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庙之一,也是江川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庙在江川二中校园内。文庙与学校合二为一,有其特殊的渊源,-战争后,林则徐由广东赴新疆,途经云南时到过江川文庙,为其题词“钟秀书院”,从此,文庙成为清政府培养人才、灌输统治思想的基地。民国时期,文庙内也一直在办高小,培育了鲁子材、唐淮源、金汉鼎等爱国将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亦在此创办小学,文庙一直得到有效保护,只是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遭……[详细]
勐旺塔及西北塔
  勐旺塔及西北塔勐旺塔和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勐旺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境内的忙公山顶上,塔高16.6米,砖石结构,呈八边形;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令社区西河边的团山顶上,塔高约15.7米,由塔基、7层塔身以及塔刹组成,砖石结构。勐旺塔及西北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临沧的重要标志,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艺术价值较高的早期佛塔。2013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勐旺塔及西北塔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塔身装饰素雅,纹饰以花卉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两塔型制虽为缅式,但也受汉式密檐塔的影响,是傣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体现了明代建筑艺术、宗教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研究上座部佛教史、民……[详细]
68、朝阳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楼
  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三楼屋檐下悬挂着“飞霞流云”、“雄镇东南”的巨字匾额,是唯一幸存的清代四大榜书之一。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千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实为南中之大观。”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建水的标志性建筑物——“雄镇东南……[详细]
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
  东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书林街南段。原在常乐寺内,常乐寺称东寺,故名东寺塔,常乐寺早毁。西寺塔位于东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内,慧光寺称西寺,故名西寺塔,慧光寺已毁,仅存寺塔。常乐寺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慧光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据史书记载,东寺塔与西寺塔同为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历时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竣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东寺塔倾塌。现存东寺塔为清光……[详细]
州城文庙武庙
  州城文庙武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园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庆、光绪年间曾多次修复和添建,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州城古镇,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出了这里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庙坐东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学者先贤。文庙面对笔架山,为一进四院,由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后宫(又称崇圣祠)及南北两院、名宦乡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构成。整座建筑风格纤细秀雅,匠心独运,或危楼高阁,栖凤盘龙;或草木葳蕤,烟聚蔓缠;或小井石栏、曲径通幽。房檐斗拱和额枋梁柱上,装饰着的青蓝点金和各种贴金彩画,亦清晰可辨,不难想象昔日所拥有的鲜丽色彩和雄伟壮丽。各院之间又以特色各异的砖砌石洞相通,曲折迂回,层层别有洞天。置身于文庙的每个角落,都会油然而生寻古探幽之情……[详细]
沘江古桥梁群
  云龙保存的桥梁从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桥到现代化的钢桁桥,其种类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样,完全可以组成一座桥梁的博物馆,素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称,堪称“古桥梁艺术博物馆”。2013年,沘江古桥梁群被列为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龙的桥梁具有“浮、梁、吊、拱”四大基本特性。这四大桥型是一切桥梁的鼻祖,如今世界上千姿百态的桥梁就是由此派生延演而来的。其中除浮桥是在沘江枯水季节临时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桥梁。这些各种类型的桥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形成古桥梁群,如今还保存有各种类型的古桥近百座,有较大价值的42座。沘江上的古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从原始简单的桥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艺复杂的桥梁,可以组成一部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详细]
垅圩图山城址
  垅圩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队在垅圩图山城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砾、石礅、莲花柱础等建筑材料,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是南诏早期都城遗址,这也与历代史料记载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队连续两年在遗址上再次发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遗址内的铺地砖和地基,清理出一块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考古队还在房屋遗址旁清理出一块分别由两层阶梯和四层阶梯衔……[详细]
海口川字闸
  川字闸原名屡丰间,,又名白鹤梁。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是一座以闸为主桥闸结合的多孔石拱桥。闸分为三,分跨于被大小中滩分隔形成的海口河三股河道之上,故通称川字闸。海口河是滇池唯一出水河道,有滇池袁钥之称。为了排水通畅,自元代平章政事赡思丁,赛典未委派巡行劝农使张立道负责疏浚海口河开始,每隔数十年,官府就要征调劳力,大规模疏浚海口河。川字闸(屡丰闸)建成以前,每当大规模疏浚,人们均先筑坝断流,待施工完毕后再挖坝泄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疏浚海口河后,河床降低,河中的两个石滩露出水面,将河水一分为三,形成川字型河道。川字闸(屡丰闸)原闸全长109米,共21孔。桥面宽3米,两旁设拦马石,可以供人马通行。桥闸每孔两侧桥墩设沟槽,可启落木板。大规模疏浚海口河时,即用双层木板夹土阻……[详细]
等觉寺及双塔
  等觉寺(又名报国寺),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南诏,是巍山地区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庙,为明、清两代僧纲司驻地。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无用自应天溧水(江苏溧阳县)来,与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进四院,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开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双塔于二门左右,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纲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两庑及更衣厅并塑罗汉,至此,等觉寺为规模最大时,清代咸丰年间兵焚,大部被毁,仅余太阳宫等处,清光绪年间,於太阳宫之左建禄位祠,祀云贵总督林则徐,太阳宫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间阵亡、殉难诸人。等觉寺呈座北向南,前为双塔,后为太阳宫,东院为禄位祠,西院……[详细]
75、寿国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国寺
  寿国寺寿国寺位于云南省澜沧江东岸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北80公里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离县城73公里。寺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为三重檐攒尖顶式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03平方米,横面阔20.32米,纵面深20.4米。外形为清代式建筑,内部装修为藏式风格。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装饰,具有清代汉式楼阁建筑风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井殿堂特色,在装饰技巧上还融进了剑川木雕技艺。正殿共有3层,第一层为诵经殿,柱头、横梁和柱帽均绘有精美的藏汉图案,左右壁上绘有工笔重彩画,现保存有十幅壁画和一幅隔板画。绘画内容涉及观音、天王、罗汉、地狱黑神、天龙八部及花乌动物等密宗题材。这些壁画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用笔流畅,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殿内还……[详细]
西门街古建筑群
  西门街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境内。剑川古城所在地历史久远,曾出土西汉五铢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门、北门、南门护城河桥犹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现还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古建筑群,独特的古街巷,众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西门街古巷通幽,古宅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马坊明代古建张宅、赵薄藩故居光禄第、原古谯楼下明建武将军府第鲁宅等。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鲜活的文化生态当中,古风依旧,古习犹存。古城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独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民以白族为主,白语为主要交际语,白族民风民俗保留十分完整。文献名邦光彩照人,古城众多的名人故居,仍在叙述着历代风流人物的往事。南门街至北门……[详细]
楚雄文庙
  楚雄文庙今位于云南省楚雄市中大街鹿城小学内。按史志记载,县文庙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建于此;府文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于县文庙之右射圃。县文庙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建于此;府文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于县文庙之右射圃。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地震倾记,二十二年(1683年)奉旨重建,遂成统一布局。其格局与建筑风格均与全国相统一,分为东、中、西三区,即东厢、西厢,中区有崇圣殿、苍qIn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三元桥、伴池等。“其地势宏敞,与临安府(今建水)埒,谓之甲于全滇”。清咸丰十年(1860年),旋遭毁损,同治年间,再次重修。虽然规模远不及前,但“阶级置楚石栏杆,栽松柏,殿宇越觉辉煌’。解放后,文庙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已经损毁。现仅存苍颉殿、大成殿、大成……[详细]
南诏铁柱庙
  南诏铁柱庙又名铁柱观、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因庙内的一根铁柱而出名,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仅有的六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是弥渡的镇县之宝。柱体为圆柱形,黑色,铁质,实心,重约2069公斤,高3.3米,直径32.7厘米,由五段接铸而成。铁柱的建立与宗教有关。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远流长。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纪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铁柱庙,共同举行祭柱活动,是当地的传统节日。南诏铁柱庙整座庙宇占地震6000余平方米,由大门、照壁、拱桥、砚池、山门、两……[详细]
爨龙颜碑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位于陆良县马街镇薛官堡村中。碑为青砂石质,由碑额、碑身两部分组成。碑额呈半圆形,额高0.88米,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央正书阴刻“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24字,4行;下部正中有穿,直径0.18米;穿左右雕日、月,直径各0.16米,日中又雕跋乌,月中又雕蟾蜍。碑身呈长方形,上窄下宽。通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4米。碑阳、碑阴皆有文字,正书阴刻。碑阳正文左行直书,凡24行,每行7~45字不等,共计904字,蚀泐20余字;碑阴刻职官题名,左行直书,共3排,每排15~17列,计313字,残缺9字。碑文为同族爨道庆撰写。碑立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主要记述了爨氏家族的远祖世……[详细]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主要指勐卧佛寺双塔、迁糯佛寺、芒岛佛寺。勐卧佛寺双塔俗称“树包塔·塔包树”,处于距县城1公里的威远镇威远村大寨。建于明末清初的“树包塔、塔包树”塔刹已被菩提树包裹于塔中,菩提树枝叶繁茂,树冠高约25米,树干直径2米,以其粗壮根茎将整个佛塔缠绕,紧紧地把塔身包裹在其中,塔身刻有佛传故事、民间传说、动植物花卉等石刻浮雕,是景谷独有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奇观,数百年来吸引着广大的南传佛教信徒和国内外宾客、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东南亚一带富有盛名。迁糯佛寺为傣族南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1778年,历经230余年保存至今。建筑风格融傣、汉、当地民族文化和典型的东南亚小乘佛教建筑特点,精美的彩绘、精湛的雕刻的艺术展现其中。位于永平镇迁糯村的古老佛寺,目前还保存着多部200多年古老经书、贝叶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