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藏自治区旅游

西藏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21、色拉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寺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德九年,绛钦却杰,应召赴北京,受封-大慈法王。寺内有吉札仓,麦札仓,阿巴札仓等三大札仓。其全盛期,寺中有僧8000余,规模仅次于哲蚌寺。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山下修寺时,这里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寺内保存着上万个金刚佛像,大多为西藏本地制作。还有许多是从内地或印度带来的铜佛像,大殿和经堂的四壁上保存着大量的彩色壁画原作,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里的马头明王像。色拉寺周围柳林处处,流水淙淙,自古就是高僧、-讲经说法之地,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寺东和寺南有-普布觉寺,米琼热尼库寺,贡巴萨寺,帕奔岗寺,扎……[详细]
22、夏鲁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鲁寺
  导游位于日喀则市东南30公里处的加措区夏鲁乡,创建于公元1000年。其建筑风格奇特,是一座集藏汉等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寺院。传世之宝颇多,壁画既丰富又精美,是西藏地区少有的艺术珍品。14世纪初叶,夏鲁万户长请来当时西藏最有学问的布顿仁钦珠住持夏鲁寺,布顿一生著有200多种佛学书籍,是西藏大藏经《丹珠尔》的编纂人。布顿住持夏鲁寺的时候,曾于1333年大兴土木,对原寺加以扩建维修,元朝皇帝给予大量资助,并派去了汉族工匠,因而这座建筑具有浓郁的元朝风格。寺呈“四合天并”式,前段与主殿对称,两侧各有耳殿。殿顶高脊斗栱。琉璃瓦槽,翘首飞檐,如翼如飞,全然汉族建筑风格醒目的红墙,坯石垒砌,殿堂紧连,又具有藏式建筑特点。这种汉藏合壁的建筑,可以使人联想到当时汉藏两地文化交流的情景。夏鲁寺由夏鲁神殿和4个扎仓组……[详细]
强巴林寺
  导游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四级台地上,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1444年创建的。昌都强巴林寺有五大-世系,十二个扎仓,僧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并辖周围小寺70座。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强巴林寺不仅是康区最大的寺庙,而且还堪称康区文化艺术宝库。强巴林寺的古庆跳神素以狰狞逼真的面具,整齐典雅的动作造型,宏大的场面而闻名雪域高原。该寺跳的铖斧舞,服饰整齐华丽,舞姿古朴典雅,配器简约清越,以该寺独有的宗教舞蹈为形式的昌都藏戏在整个西藏自成一派。该寺-跳的“卓”舞更是一绝。拍照提示:要想拍摄两江环抱寺庙和周围鳞次栉比的僧房和藏式民房组成的壮观景色,需要到昌都镇对面……[详细]
24、小昭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
  小昭寺位于大昭寺的北面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根据五世0-所著的《大昭寺目录》等书记载:小昭寺主要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的身像,大昭寺主要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的身像。松赞干布逝世后,遵照文成公主的旨意,大昭寺和小昭寺释迦牟尼佛像进行了对换。小昭寺又名-上密院,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的最高学府之一。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前部为庭院,后部是神殿及其门楼、转经回廊等附属设施。门楼高三层:底层-为宽敞的明廊。明廊有10根大柱,皆为十六棱形。柱身有三条铜箍,铜箍面上透雕花瓣。柱的上半部雕有繁缛的花草纹,柱头上浮雕宝珠,回字纹,花瓣及连续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的柱……[详细]
曲得寺、卓玛拉康、大唐天竺使出铭
  卓玛拉康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县城城区南隅,曲德寺西南,原贡塘王城遗址的中部,海拔4160米。始建于公元1274年,现存建筑保留有雕刻精美的木构件及原始壁画。遗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原系两层建筑,现上层已坍塌,其余底层建筑遗址,由门廷、中廷及后殿三部分组成。墙体作法有夯土、土坯石块砌建等方式。曲德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县驻地以南,海拔4050米。寺始建于公元10世纪,始奉宁玛派,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寺庙,它始为宁玛派寺庙,至公元17世纪1643年,五世0罗桑嘉措得到蒙古汗(王)固始汗的支持,在哲蚌寺之噶当颇彰建立格鲁教派政权后,进一步发展其政教合一的制度,曲德寺也随之改为格鲁教派寺庙,由色拉寺吉扎仓管辖,堪布每三年一任,亦由色拉寺吉扎仓派遣,一直沿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原为……[详细]
康松桑卡林
  康松桑卡林位于西藏扎囊县桑耶乡桑耶寺南约1.5公里处。康松桑卡林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一位王妃按照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式样修建的。由此可知康松桑卡林创建于八世纪晚期,比桑耶寺稍晚一些。在本世纪初,曾进行过一次较全面的维修。康松桑卡林是一座坐东向西、建筑规模仅次于桑耶乌孜大殿的建筑,总占地为4000平方米,主殿居中,共四层,高18米,周围是两层楼的僧舍形成的大院,大院四面各设一门,西门为正门。西门宽2.2米,高2.3米,门内有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廊,门廊共十二根方柱。康松桑卡林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其结构简单轻巧,具有一定的汉式建筑风格,但在柱头等局部却具有藏式建筑特点,如此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在西藏还不多见。康松桑卡林是桑耶寺修建后,赞普的四位王妃分别在桑耶寺四周所建的外四洲之一,是桑耶寺的……[详细]
藏王墓群
  藏王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琼结县宗山的西南方,背靠丕惹山(意为增长之山),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05万平方米。各陵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藏王墓的数目现难确定,能看到的有八九座。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与之相邻的是赤松德赞的墓,墓旁有巨大功德碑。导游藏王墓位于山南琼结县宗山的西南方,距离泽当镇约90公里。各陵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为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藏王墓的数目现难确定,能看到的有八九座。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与之相邻的是赤松德赞的墓,墓旁有巨大……[详细]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南,拉萨河畔。1984年12月25日,为纪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30周年,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业绩和巨大牺牲而建。碑文全文是: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东自成都,始建于一九五零年四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宁,动工于一九五零年六月两路全长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时通车拉萨。世界屋脊,地域辽阔,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两路,跨怒江攀横断,渡通天越昆仑,江河湍急,峰岳险峻。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挖填土石三千多万立方,造桥四百余座。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三十年来,国家投以巨资,两路几经……[详细]
扎木中心县委红楼
  扎木中心县委红楼位于林芝地区波密县机关大院中,是一座典雅的红色二层仿苏联式木楼。 1953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工区进驻扎木,为了解决办公及住宿的需要,便请专家设计并建遭了三幢仿苏俄建筑风格的木质结构楼房,现存的红楼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幢。1956年,中央决定西藏六年内不实行民主改革,而实行适当收缩、精简机构、内调干部等等政策。根据上级决定,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及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迁入红楼办公及住宿。在红楼上,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宣传了十七条协议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改革前,张经武、十四世0、十六世噶玛巴等人都曾下榻红楼。 1959年藏区-中,1959年1月4日,扎木保卫战打响,红楼成为该战斗的指挥中枢,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第……[详细]
查拉路甫石窟
  查拉路甫石窟是目前所知西藏唯一的一座石窟。这座石窟开凿在拉萨布达拉宫西南0.5公里的招拉笔洞山(又称药王山)的东麓。洞窟距地面20余米,洞口向东,与著名的大昭寺遥遥相对。海拔37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窟。查拉路甫石窟是支提式窟。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洞口高2,56米,洞宽4.45—5.45米,深5.5米,面积约27平方米。洞内有一中心柱,中心柱与洞壁之间是浃窄的转经廊,似寺内的转经堂,宽0.75—1.3米.窟内共有造像七十一尊,分布在中心柱四面和石窟的南、西、北壁上除两尊泥外,其余都是石像.这座石窟虽然很小,造像也只有七十一尊,但是造像内容、风格有别于我国其他石窟寺艺术,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风格。窟内造像的题材包括两类。第一类是释迦、三世佛、弟子、菩萨、金刚力士等,在我国其他石窟中……[详细]
31、邦达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邦达仓
  昌是藏语是家族的意思。邦达昌,指的是邦达.阳佩、邦达.热嘎、邦达.多吉三兄弟在西藏区内外、国内外商业活动的总称。从民国初年到50年代末,邦达昌是云、贵、川、藏著名的商号,在印度、缅甸、尼泊尔、不丹等国家也很有名。……[详细]
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
  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办公处旧址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郊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党校院内的一座楼房。该建筑于1964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1965年建成后,该建筑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张经武的办公及住宿用房。2011年该建筑获得修缮。现为西藏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地区行政地(昌都镇)以南约12公里处,澜沧江西岸卡若河出口的二级阶地上,高出江面约60米,海拔3225米;东北紧邻214国道,西南500米处为今卡若村,南依扎日山,北接子隆拉山。卡若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1978-1979年两次发掘。遗存分为早晚两期,年代距今约5550-4100年。卡若遗址已经发掘的1800平方米有面积内,建筑遗存十分密集,上下重叠,左右相并。其类型也比较复杂,有房屋、烧灶、圆型台面、道路、石墙、圆石台、石围圈和灰坑等。卡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卡若遗址内共发掘出房屋基址28座。根据房基剖面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圜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遗址内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其次为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陶器中早期红陶较多……[详细]
宗山古堡(宗山抗英遗址)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于江孜县宗山广场,包括抗英炮台、抗英勇士跳崖处、江孜宗政府议事厅。另设有抗英遗址展厅(在县历史文化陈列馆内),收藏当年江孜抗英军民使用的藏枪、藏刀、土枪、土炮、弓箭、盾、矛、吾尔多(抛石绳),以及抗英照片、抗英雕塑等。江孜城原为西藏三大城市之一,它处于亚东、拉萨、日喀则和泽当的中间位置,是亚东口岸至几个城市的交通要道,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从东往西于江孜西南折而向北。公元967年,吐蕃赞普后裔班阔赞在江孜宗山建造宫堡式建筑,统治年楚河流域。后宫堡式的建筑又经过扩建,使江孜宗山成为卫藏13大宗之一。清朝时期,嘎厦在江孜仍设宗。江孜宗山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宗政府、经堂、佛殿、监狱、城垣、碉堡、仓库等,是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宗政府遗迹。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为了其利益,觊觎中国西藏这块……[详细]
乃甲切木石窟
  乃甲切木石窟寺乃甲切木石窟寺位于岗巴县昌龙乡纳加村。昌龙乡与锡金国相邻,海拔5000米,南北两侧为大山,中为一片广阔的草场,苦曲藏布河从草场偏北部流过。石窟寺即座落在河北岸一座砾岩小山的断壁上,共有5座洞窟,洞口皆南向,距地面高约十余米,按从西至东的顺序,将5座洞窟分别编号为K1—K5。正面窟壁上的身饰金彩的佛像为大日如来佛。东壁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双象须弥座,佛像上身-,胸前斜结一带,左手禅定印,右手指地印,身饰黄彩,应为宝生佛。东壁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双马须弥座,佛身上穿裸右肩贴身衣,左手禅定印,右手与愿印,身饰蓝色彩,应为阿佛。西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一对类似金翅鸟王的小矮人抬举的须弥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系带,左手禅定印,身饰绿彩,应为不空成就佛。西壁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详细]
吉堆吐蕃墓群
  吉堆吐蕃墓群分布于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吉堆村委会所在地南侧的半山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从其形制、结构上看,是一处典型的吐蕃时代墓地。整个墓群共有66座墓葬(其中2012年9月新发现18座),大小不一,有的墓大而层厚,每级间垫有圆木或垫有白玛草(一种植物草),排列整齐,而且形状有方形、圆形、梯形、亚字形、塔形。墓葬封土为覆头状,平面侧为梯形。封土采用夹石夯筑的方法。另墓群周边有11个祭祀坑。吉堆古墓群对于了解吐蕃历史,洛扎地方史和吐蕃丧葬制度有很高的价值。吉堆吐蕃墓群是在西藏山南市南部紧临不丹王国边界、紧靠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处大型墓地。加上有门当、得鸟穷两处摩崖石刻为其证,实为西藏吐蕃时期不可多的一处可较为准确确定年代的古墓地,为研究吐蕃时期,特别是吐蕃中期佛教传入西藏后的葬俗形式及其变化……[详细]
列山古墓群
  导游列山古墓群位于朗县金东乡林邛公路旁,距4公里多的列村东北约1.5公里的列山南坡上,海拔3200米。列山古墓平面呈梯形,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68米,封土未经夯打,封土内夹有网状石墙,东西长5.80米,南宽7.50米,北宽5.31米,石墙厚度为0.30米,高0.53米。该建筑群气势宏伟,构筑奇特,整个墓群延绵几公里,是西藏境内难得一见的景观。烈山古墓群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将对研究西-史与探讨青藏高原千年尺度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列山古墓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山……[详细]
朗赛岭庄园(囊色林庄园)
  朗赛林庄园位于扎囊县扎其乡朗赛林村,始建于吐蕃王朝晚期在帕竹王朝时期形成现在的规模。朗赛林庄园过去是扎囊县境内一个封建大领主的领地,这个家族出过一些著名的人物,包括多吉扎寺的两个-,大学者班禅罗桑益西和原地方政府的噶伦。据说这个庄园自开始修建到最后完工,花费了三十年时间。整个庄园建筑除七层主楼外,有附楼、望楼、碉楼、花园、壕沟及林卡,有农田、牧场、手工业作坊等附属建筑。朗赛林庄园用石砌土夯的特殊建筑工艺和土石承压比例协调的古代高层建筑构思在西-史上十分罕见。朗赛林庄园是西藏最早的高层建筑之一,也是西藏农奴社会的历史见证之一。导游位于扎囊县扎囊乡,与桑耶寺隔江相望,距泽当镇25公里。该庄园是现今西藏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老贵族庄园,属山南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园主楼高7层,十分豪华。主楼前面有附楼……[详细]
乃宁曲德寺
  乃宁曲德寺,亦称“南尼寺”,在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北的南尼乡,属年楚河上游的河谷地带,寺庙北距江孜县城10公里,南距康马县城40公里,东依札西达节山,西临年楚河,海拔4100米。创建于吐蕃王朝时期,创建人为阿羌甲·强拜桑布。传说阿羌甲·强拜桑布为古印度僧人,系莲花生大师的弟子。他在莲花生大师建立桑耶寺以后来到年楚河上游的谷地,见河西岸的山势犹如一头匍匐在地的大象,是弘扬佛法之地,即主持修建了乃宁曲德寺。乃宁曲德寺是后藏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尽管多次遭到破坏,但从其遗址上仍能看到其往日的繁华与宏大,它所遗留下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遗址,对于研究西藏各时期寺庙建筑的风格、布局、用材等都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而且该寺在近代西--民抗英斗争史中也具有纪念意义。因此,现在的乃宁曲德寺不仅是人民……[详细]
40、喜德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喜德寺
  喜德寺位于小昭寺西南约500米处。据《七世0格桑嘉措传》记载,喜德寺是吐蕃赞普墀祖德赞(815年至836年在位)在大昭寺周围兴修的6座拉康之一,当时名为“嘎瓦”。当时,该拉康的规模较小,编制仅有4名扎巴,寺名“喜德”即来源于此。9世纪,朗达玛灭佛,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喜德寺等众多寺庙受到不同程度毁坏。元朝时,在蔡巴万户长的支持之下,喜德寺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建,从拉康逐渐发展成扎仓,编制增至20多人,并且规定了固定的供养制度。14世纪起,喜德寺成为热振寺的属寺,以及热振-的驻锡地。有说法认为喜德寺属于四大林之一(其他包括丹吉林寺、策墨林寺、功德林寺),但另一说法认为此说不对,四大林确切应指丹吉林寺、策墨林寺、功德林寺、次觉林寺,均在七世0和八世0之间相继建立。喜德寺早先属于宁玛派寺院,主要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