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玉皇后土庙
  玉皇后土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七约15公里大池埝镇西原村。庙殿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均有重修。庙原供玉皇大帝,现神像无存。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正殿、戏台。共有建筑9座46间。占地2895平方米。正殿、献殿均为筒瓦包沟。前檐梁均加彩绘。建筑结构紧凑,气势宏大,保存基本完好。玉皇后土庙座北向南。此庙山门无存,现存献殿、正殿、戏楼以及两殿之东的玄帝庙献殿和正殿,之西的三义庙无存。庙内现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补修玉皇后土庙并建玄帝庙及葺理山门、戏台碑记》载:“玉皇后土之庙,由来久矣。其创建之时无缘考据……天顺七年(1463年)间重为之修焉。右有三义庙,系正(景)泰四年(1453年)起建;左有玄帝庙,成化元年(1……[详细]
灵岩寺摩崖
  灵岩寺摩崖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灵岩寺又名灵崖院、白鹿洞。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分前、后两洞由奈何桥连接。现存石碑、摩崖题刻约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称。以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刻“郙阁颂”,宋绍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阁颂”,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灵崖叙别记”,唐开成二年(837年)刻“开成题记”唐权德舆撰“何某德教碑”等碑刻著名。陕西汉中的略阳县城东南的嘉陵江畔,自古以来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据洞内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阳县志》所载:灵崖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它以两个天然的大洞穴著称,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唐代大诗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灵崖。以汉隶《甫阁颂》为代表的摩崖刻石,在灵崖寺内达130多块,号称“小碑林”,是研究书法和历史……[详细]
103、汉云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云陵
  汉云陵位于淳化县城北8公里铁王乡大圪埏村西处,是汉武帝爱妃、汉昭帝之母赵婕妤(勾弋夫人、赵太后)之陵墓,云陵又称“阳陵”、“思合墓”、“女陵”。史书记载很多,且详尽。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记载:“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括地志》记述云陵:“陵在云阳县西北五十里”(指唐云阳县,治所在今泾阳县境)。《三辅黄图》又记:“昭帝母赵婕妤云陵,在云阳甘泉宫南,今人呼为女陵。”《关中胜迹图志》记:“钩弋夫人墓在淳化县北三十里。乾隆《淳化县志》记载;“旧志昭帝发卒二万人筑陵,号云陵,自汉始元迄今一千七百六十余年,遗冢巍然,俗呼大疙瘩(音)”。史书记载与云陵的现状相印证,云陵在今县北铁王乡南部,大讫埏村以西,俗名大疙瘩(音)。墓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边长155米至158米,……[详细]
西魏文帝宝炬永陵
  西魏文帝永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大冢堡北。西魏文帝元宝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北魏宣武帝时期,元愉对朝庭的政治-不满,被宣武帝软禁在宗正寺。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6年),元宝炬出生,第二年其父因被诬告谋反而被杀。宣武帝死后,元宝炬一家得以平反。孝明帝对他十分赏识,提升元宝炬为直阁将军。武泰二年(公元529年),封邵县侯,永安三年(公元530年)进封南阳王。孝武帝即位后,又晋升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公元533年)晋升为太保、尚书令等职。后因高欢反叛,永熙三年随孝武帝入关,投奔宇文泰,拜太宰、录尚书事。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年底宇文泰鸩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第二年正月元宝炬正式登基,改年号为大统,史称西魏。元宝炬登基后,任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军政大权……[详细]
105、寇准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寇准墓
  寇准墓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下邽,读音:xiáguī,今渭南市)人,北宋政治家,太平兴国时进士。他历四朝,为官近40年,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颇具民族气节。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9岁时赴汴梁(开封)会试就被录取。开始任大理评事,由于政绩显著,升任大名府成安军,迁殿中丞,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宋真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有大举进攻之势,寇准被诏回朝任宰相。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公元……[详细]
绥德党氏庄园
  坐落在绥德县白家硷乡贺家石村从明朝晚期至民国年间党氏家族在这里先后修筑了七十二院以窑洞为主要建筑的宅院,因属党氏大家族,七十二院相互连通成为党氏庄园。起源党姓财主的起始是从党金川开始的,他从山西逃荒来到这里定居后,至今已有十二代,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而说,党天刚因-贫穷,结婚后不久就去定边卖黄馍馍,以此谋生。一天夜里他梦到有一老头告诉他家中生了儿子,而且家中要发大财,让他早点回去。天刚思家心切,又相信这一预兆,第二天便打点行装,结束生意动身回家,刚好来一老人说他是绥德清水沟人,有一些银子让他捎回去,并留了家里人的住址、姓名。而天刚回到绥德到处查访却找不到老头所说的人,就把银子带回了自己家。回家后老婆确实给自己生了儿子,暗想梦中的老头和给自己捎银子的老头就是财神来助自己,便在家里供起了财神……[详细]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台地高出水面约20米,东面隔河,与贾村原相望,金陵河由此向南流注于渭河。遗址中心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于1959年、1977年、1985年作过多次发掘,共发现房屋32座,窑穴15个,墓葬439座,生产工具、生活用具1700余件。房屋里为方形圆角的土坑。房内地面是先铺一层姜古浆,然后抹一层草泥土。四周墙壁也涂草泥土和灰色硬面,光滑平整。房内有瓢形火塘,塘旁一洞内有大量的白色草灰,当是保存火种之用。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的墓相互紧挨,有的墓上下叠压,距地面深浅不一,是当时一个氏族的公共墓地。葬式是仰身直肢,头向西北(或西),面向上。有个别墓为两手交叉和两脚交叉仰卧,有个别为屈肢葬。俯身葬的头向不太固定,还有二次葬和瓮棺葬……[详细]
西周丰镐遗址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邑在沣河的西岸,镐京在沣河的东岸,遗址分布在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等在内的广大地区,总面积超过了10平方公里。1933年曾由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勘查,195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延续至今。丰镐是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当时的都城方九里,每边辟三门,城内纵横各九条街,王宫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坛,前为朝堂,后为街市,提出了城市布局的一般参考原则,可见在当时,城市的布局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思想,布局规整有序。通过考古发掘工作,在马王村、洛水村一带发现有一处王室贵族居住的宫殿遗址,遗址……[详细]
瓦房店会馆群
  紫阳会馆遗址从紫阳县城沿任河朔流而上10里左右,有一江边小镇----瓦房店。明清时期,瓦房店以其独有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成为整个陕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被誉为“小汉口”,商贸活动极为繁荣。自清代中叶开始,全国南北客商为了保持乡土联系,增强商业竞争力,纷纷在瓦房店修建会馆。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紫阳境内共有商号76家,客商共结为陕、淮、黄、川、湘5帮,涉及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福建10个省,会馆分布于县城、洞河、汉王城、瓦房店、高滩、毛坝、高桥等乡镇20余处,其中瓦房店挖就有17家。现在,在瓦房店遗存下来的会馆有山陕会馆(又称北五省会馆)、江西馆和武昌馆。这些会馆建筑样式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均用青砖泥瓦建成。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与殿之间飞檐饰物栩栩如生,堪称……[详细]
延一井旧址
  延一井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采油井旧址。位于陕西省延长县城西门桥小学院内,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的一口采油井。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办延长煤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陕西巡抚曹鸿勋聘请日本技师佐藤弥四郎开凿油井。同年九月三十日出油,日产原油1.5吨。该油井被命名为“延一井”,油井旧址现保存有抽油机等全套设备。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河水》也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洧水即为延河一支流,“肥可燃”则是指洧水水面上漂浮着的一种肥腻的物质,可以燃烧。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石油的文献记载。到了唐代,延安石油已被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前集》10卷《异物》中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详细]
清梵寺塔
  清梵寺塔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来东土,徒经陕西省兴平市时,两位高僧在此驻锡止步,为大众宣讲<佛说四十二章经>.大众受此法化,为纪念二位高僧及佛法东来,特建清梵寺以纪念.梵即指天竺. 寺内有南北双塔,原为清梵寺内建筑,塔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塔随寺名,初称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称保宁寺,塔亦遂称保宁寺塔。寺、塔历经唐、宋、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残高38.6米,楼阁式。塔身每层南、北面辟券门或假券门,真假逐层上下相间。塔壁作仿木结构,以砖砌出角柱、阑额、菱角牙子。层间迭涩出檐,第一至三层檐下隐作斗拱。塔顶残毁。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立《重修……[详细]
蒲城崇寿寺塔
  崇寿寺塔北寺宋塔位于蒲城县文化馆后面原崇寿寺内,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青砖砌成,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现高三十八米,基层面积十平方米。第一级塔身南面开一券门。第二级北面中嵌一块石牌,刻“诸佛舍利宝塔”六字。第二级起,每级四面均有三间方柱、斗拱,有的两柱之间还多一斗。自七级以上,均有柱无斗。斗拱以上为横梁、牙子及迭涩出檐。第一、二级迭涩均为十三层,以上各级逐渐有所减少。塔身各级均有券门,多为两真两假,虚实相间,也有一级只有一孔真券门的。券门两边饰卧式横窗,九级以上无横窗。塔身每层檐角,原来悬挂铃铎,遇风响动,声闻全城。第四级南面中嵌小佛像一尊。塔下北面小庙内,有石刻佛像一尊,还有石牌两块,记载建塔历史。北寺宋塔是商人王信一人捐银五万两修建。因崇寿寺没有宝塔,寺僧景深发起建塔,知北乡延……[详细]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
  延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位于延安宝塔山南面的龙湾山。1937年1月中央红军进驻延安城后,开始行使政权的建设、管理和统治。在吸取瑞金司法经验的基础上,于同年7月设立了延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开展司法和立法工作。延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成立于1937年7月9日,其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司法部,谢觉哉、董必武、雷经天、王子宜、李木庵、马锡五等先后担任边区法院院长或主持工作,法院内设民事法庭,刑事法庭,检察处,书记室,司法行政处,总务科和监狱等机构。高等法院在党中央的重视支持下,接受边区政府的领导和边区参义会的监督,独立行使司法职权。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先后履行了三级三审制度、上诉制度、人民陪审制度、狱政制度,并独创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为边区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立了永载史……[详细]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东学巷。据明《一统志》记载:“韩城县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旧址重修”。《陕西通志》载:“洪武四年知县周吉成重建”。后来虽经历代重修,但庙内主要建筑的结构形状都基本未变,是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文庙建筑群共分四个院落。从棂星门至戟门为第一院落。院内古柏参天。据载这些柏树均系元、清期栽植。院中有泮池,正中有双孔石桥,池子四周围以石栏。院内有对称的东西屋,东侧为“更衣亭”,西侧为“致斋亭”,并有记载明清两代重修概况的碑亭六座。院北三间为“戟门”,由戟门至大成殿为第二院落。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规模最为宏伟。它位于中轴线上,整个殿基为石砌高台,台基上为月台,周围绕以石栏,雕蟠螭纹。踏石阶向上进入殿内。大成殿面阔三间,暗为五间,进深四间,筒瓦歇……[详细]
澄城城隍庙神楼
  唐代城隍庙乐楼城隍庙神楼又名乐楼,位于澄城县西大街西端原城隍庙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澄城县志》记载,邑城隍庙在西门外,肇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庙前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元末战乱焚毁,明嘉靖年间知县徐效贤复修,后又被公元1556年的观众大地震震毁。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知县畅孟乐率民重修为三座楼,始为现貌。她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群,三座古楼,座北向南,飞檐斗拱,琉璃重檐。主楼高大宏伟,东西二楼玲珑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壮观。三座古楼并排矗立,以中间主楼最为高大,通高20米,占地140平方米,底层面阔5间,进深5间,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其中有十根通天柱。在通柱与廊柱之间建有空中回廊。主楼东侧有楼梯,有人可以登楼观望,远山近景一目了然。楼顶样式为琉璃重檐三滴水歇山……[详细]
商洛崖墓群
  商洛崖墓群在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地区,东起丹凤丹江河谷,西至柞水乾佑河两岸约百余公里范围内的高崖上,密布着数千个如燕子窝一样的山洞。数百年来,关于这些山洞的由来众说纷纭,当地相传称之为“躲反洞”、“跑匪洞”、“藏兵洞”。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人员进入洞穴后惊奇地发现,洞内厅、卧、灶、井、池和厕所等一应俱全,有的还饰有壁画……这些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神秘山洞到底是做什么的?“跑匪洞”实为古代崖墓群1月5日,记者来到商州区杨峪河镇老虎崖。这是一面目测近百米高的砂石山崖,中部凿有数层洞窟,常人极难攀爬。所幸在靠近山脊缓坡的一侧,当地人用钢管焊接了一条半悬空的栈道,记者得以进入山崖最靠边的一处山洞。山洞洞门仅容一人出入,但洞内十分宽敞。方形的洞室高约4米,占地10平方米左右,颇似现代人住的“单元房……[详细]
石摞摞山遗址
  石摞摞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佳县朱官寨乡公家洼村东约3公里处的石摞摞山峁上。遗址坐落在石摞摞山山峁上,山峁一周依山以未经任何雕凿的石块、石片砌成不规则的城垣,长约1000米。现存残断、颓圮的城垣七段,残高0.5~2.6米。在城垣断处及墙体两侧,散见大量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从墙体坍塌下来的石块,城垣内外地势平缓处有大小不一的石堆25处,直径2~5米,高0.8~4米。城垣南段见有平行并存的两段墙体,间距2.3米,内墙长2.1,厚1.1米,外墙对应内墙处开1.42米宽的豁口,两端墙体砌筑齐整,应为该城之南门。在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普遍存在的白灰居住面三处,均位于平缓向阳的遗址南部,呈一字排开,其中一处位于南部城垣内侧,另两处处于城垣外侧。遗址地表分布大量陶片,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黑陶、红陶、褐……[详细]
薄太后陵
  “薄太后陵”又称“薄姬冢”,位于陕西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陵墓中安葬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的生母——薄氏。公元前155年,政治精明、与世无争的薄太后去世,葬于此陵。陵墓曾于西晋末年被盗,后被修复。陵墓封土形似复斗,陵前有清朝树立的“汉薄太后南陵”石碑,常有游人光顾。 薄氏是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出身低微,秦末诸侯纷起,魏豹称王,薄氏家将她献人魏宫。刘邦灭魏,她成为汉军俘虏,以后纳入后宫,生子刘恒。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凡被刘邦所宠幸的妃子多被杀戮或-。薄氏因在刘邦生前早巳失宠,所以得免于难。吕后允许她和儿子代王刘恒同去代国,成为代国太后。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大臣们议立汉嗣,他们鉴于吕后时期外戚专权,对继嗣外家选择非常严格,终于以“薄氏仁厚”为理由,迎立刘恒为皇帝,尊奉薄……[详细]
延昌寺塔
  延昌寺,位于铜川市新区赵家坡村。因北魏孝文帝的女儿延昌公主在此修行而得名。虽皇廷于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屡诏公主归,但坚辞不回,圆寂后赐寺额曰延昌寺。清陈仕林《耀州志》卷十有载“州西十五里有延昌寺,临涧谷河建,自后魏延昌公主始,公主持戒行结庵于此手塑万佛,人遂称万佛寺”。因此,延昌寺又名万佛寺。据1929年照片,延昌寺仍有寺庙建筑5座,砖塔、石塔各1座。1940年秋,延昌寺前后大殿等建筑被国民党军队拆毁,修筑工事。1957年,延昌寺塔与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昌寺内原有宋代砖塔、金代石塔各一座,碑石两通。砖塔于2013年被国务院以“延昌寺塔”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昌寺塔为九层六棱形密檐式砖塔,地面以上高18.8米。底层为空心,上为实心,棱长2.65米,设券门,北向。……[详细]
咸阳文庙
  咸阳文庙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城区中山街。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据明代万历《咸阳县新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经过明天顺三年、万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庆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绪十四年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12栋,占地12.78亩,被辟为咸阳博物馆。据《咸阳县志》记载:文庙宫墙七十丈,占地3364平方米。墙内房屋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有左右两门,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棂星门,有左右两坊,左坊书“德配天地”,右坊书“道贯古今”;戟门,门前有伴池,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戟门北有东西两庑,庑北为大成殿。宫墙以外南有大成坊;东有文昌阁、崇圣祠;北有明伦堂、尊经阁;西有教谕署、训导署。其中,戟门于1943年被咸阳县长刘法钰拆除,同时将拆掉的县城隍庙牌坊移建于此。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