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西安革命公园
  西安革命公园位于西安市西五路东段北侧,占地一百五十余亩,创建于1927年2月,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党史教育基地”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6年春,北伐战争前夕,匪首刘镇华在张作霖等的支持下,纠集一支号称“十万人”的部队,企图攻占西安,为北洋军阀扩大地盘。刘镇华围城8月之久,放火烧掉城外10万亩麦田,强征民夫在城周围挖掘了一条3公里的断绝沟,企囹迫使全城军民投降。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带领全城军民坚守西安。后冯玉祥将军大军入陕,粉碎了刘镇华的阴谋。时称“二虎守长安”。在守城期间,死难者5万人左右,占当时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1927年,为了安葬和纪念死难的5万军民,冯玉祥率众公祭,建“革命公园”,园内建立烈士祠和革命亭,供市民凭吊纪念。公园在原清代满城废墟上建立的。当时冯玉祥……[详细]
八鱼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
  陕西省考古队在大荔县成功地发掘了八鱼李氏家族墓群。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结构、规模及出土实物,对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官僚制度,乃至当时社会葬俗文化,特别是其书法绘画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石墓群位于黄河流域华山脚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边缘中段,距大荔县城仅12公里,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丰富。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皇家放马养鹿之地;史称沙苑。明清两代,同州辖治,商贸繁荣,文化-灿烂多姿,据出土墓志记载,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时期,最晚延续到民国末年,延续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构件上都雕刻书法绘画装饰图案,达400幅之多。雕刻手法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刻、阴刻等巧妙运用构成一个和谐的统……[详细]
重阳宫祖庵碑林
  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40公里处的户县祖庵镇北。现存石刻文物80余件,其中碑石55通,绝大多数为元碑。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许多碑文由赵孟(兆页)、韩冲、姚燧、王重阳、尹志平等名家高道所书。此外还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碑石中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记载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和-要旨等,内容可分为宗教历史、书法、内丹-等四种。以《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全真教祖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及《皇帝玺书碑》等为代表。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汉文合刻碑。祖庵碑林中的蒙汉文合刻碑对于研究元代文献中蒙汉对译及演变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古代蒙古语言的第一手资料。碑铭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重阳宫和道教全真派发展起落轨迹和状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与金、元社会政治发展的紧密关系,所……[详细]
洋县智果寺
  智果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西12公里的谢村镇。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洋县出口、洋县火车站均可达,是陕西著名的宋元时期以城墙和护城河构成的城堡式寺院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洋县志》载:“智果寺,县西二十八里,唐仪凤间(公元676-679年)建造,宋、元重修。明万历年,某贵妃捐金,命太监同知府重修,增建藏经楼”。占地约35000平方米,l992年被公布为陕西唯一的一座皇家城堡式寺院。古有“汉上名刹”之称。现存藏经楼、大佛殿及护城河遗址,有“圣谕碑”等宋、明、清碑数通。智果寺藏经楼高约15米,长21.7米,宽18.3米,坐北向南,上下两层,单檐、斜山顶,房脊峻峭壁立,雕塑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故事组图。整个构造高大雄伟,四周宽檐,黄、绿色琉璃筒瓦。楼内现存有明版御赐佛经《大藏经》4l87卷,经卷封……[详细]
青木川魏氏庄园
  青木川魏氏庄园为魏辅唐的府第,魏辅唐就是魏氏庄园的庄主,魏辅唐是穷苦农民出身,在财主家扛长工,为东家的千金所爱,东家无奈认同,并划给了魏辅唐在青木川的财产。而魏辅唐擅长经营,更加富足,成为青木川首富大户,统领了镇上事务,先后娶妻纳妾六人。同事板着手指头列举了魏辅唐不同凡响之处:一是虽然魏辅唐本人目不识丁,却兴资办学,建起了辅仁学堂,并义务教学,不收学费;二是修路架桥,帮贫扶困。逢节送米面油与乡邻,逢雨天在风雨桥上挂上蓑衣草帽草鞋,供人使用;三是允许种植罂粟,却从不染指,更不许手下人和乡邻随心所欲;四是广开财源,善待八方商客;五是待人宽厚,从其手下去参加革命的回来,礼宾相待,敬请上坐,满足了来宾所提出的军饷帮助,出钱筹粮;六是带团丁和-一举投诚革命。1952年,魏辅唐在镇反运动中被定为恶霸土匪……[详细]
汉中东塔
  汉中东塔,又称净明寺塔,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关街道,地处东关正街净明寺院内,是旧时汉中的标志性建筑,曾与饮马池构成“汉中八景”之一,称为“东塔西影”。属于南宋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净明寺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八年(1375年)重建,清代重修,20世纪后半叶曾改设“东塔小学”,2000年维修,恢复寺院格局,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塔建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后世有修葺。原为十三级,1953年维修时去除坍塌的顶部两级,恢复塔刹。现塔十一级,残高16.5米,底边长4.37米。塔身底层特高,正面辟券门,内设小方室,高约3米(今已封堵)。以上各层实心,逐层收减高宽。层间叠涩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二层以上均四面当中辟券龛,内置立砖一块(原当有供奉),龛两侧各砌单……[详细]
147、唐崇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崇陵
  唐崇陵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用方型和长方型青石迭砌而成,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拴板,浇灌铁汁,极为坚固。陵园有四门,均有石狮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仗马五对。玄武门有仗马三对。在朱雀门外还有立人石像八尊,均系王宾,现只存下一人。石刻虽遭破坏,但大部分仍存,十分雄伟壮观。史载崇陵陪葬墓43座,今名位均无可考。近年在其陵区边缘发现奉诏出使过黑衣大食的宦官杨良瑶墓神道碑。公元779年,唐代宗病死,李适继位皇帝,历史上称为唐德宗。德宗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皇帝,代宗时他曾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即位初罢免地方岁贡,释放宫女,加强中央集权,支持杨炎推行两税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裁抑藩镇割据势力,虽急于求成,……[详细]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是中国古代的六大名窑之一,是北方地区青瓷的主要产地,因为规模宏大,所以自古就有“十里窑场”之称。从1984年~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窑址近5000平方米,发现了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制瓷作坊14处、窑炉18座以及数千件完好的瓷器和30多万件瓷片。这些瓷器、瓷片的胎体瓷化程度都非常高,质地坚硬,瓷器上刻有各种山水、人物、花卉等上百种纹饰图案,给人以“刚劲如刀斩斧截,轻柔似水流花放”的艺术美感。耀州窑瓷器的釉色多为青中-,莹润如玉,精美质朴,其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素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发掘中还出土有一组唐三彩作坊和上千件的唐三彩,规模也很大,这说明耀州窑在唐代时也是烧制唐三彩的基地之一,此外这里还此首次……[详细]
姜氏庄园
  位于米脂县城东15公里处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的姜氏宅院,背靠牛家梁山,面对安寨山。整个建筑占地40多亩,依山而建。刘家峁村,解放前归米脂东区印斗管辖,解放后划归现桥河岔乡。姜氏庄院主人姜耀祖,祖父姜安邦是杨家沟马氏财主的女婿,在马家的支助下,姜耀祖以卖沙锅起家,成了当地的首富。他于1869年从外地请人设计,亲自监修的这部集陕北窑洞和四合院为一体的别具风格的庄院,整个修建时间用了15到16年,于光绪十二年(1886)竣工落成。整个庄院共分三大部分,外围全部用本地开采的块石砌成,高9.5米。道路从山下盘旋而上。路宽4米,全部用石片竖插间登云石而成,可行车马。寨门为拱形石洞,额头上有主人姜耀祖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石刻匾。下院门前右角有水井一眼,深30丈,可解决寨内百余人的用水。寨墙上修有炮台,垛口……[详细]
韩城城隍庙
  位于韩城金城区隍庙巷东段。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座北向南1957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始建于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明万历年、清康熙年间重修。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有扶化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偏后两侧设有道院,配列建筑有“一亭”、“两庑”、“四楼”、“四门”、“四坊”。整个建筑雄伟壮观,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庙门外有九龙琉璃影壁,砖雕仿木构式,璧面各嵌七幅琉璃浮雕,上刻“明万历四十四年南社创建”和“清道光元年八月北五社五常会重建”。广荐殿和含光殿(寝殿),为悬山顶式,面阔5间,德馨殿(献殿)和灵佑殿(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式。屋顶琉璃瓦筒,脊有吻兽。广荐殿前院落宽敞,是赛会活动场所,今存西戏楼一座,重檐歇山顶式,造型精美,结构严谨。德馨殿和灵佑殿之间……[详细]
杨虎城故居
  杨虎城将军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居住在县城东槐院巷。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秀而不俗的民居宅院,建于1934年,是杨虎城将军为其母和家属所建。分为正、偏两院,坐北向南,院落格局分为门房、大厅、女厅、后楼房,占地面积一千二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积七百五十平方米,为关中传统式“四道”建筑。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院内青竹翠柏,苍窗格门、浮雕制作精良细致。蒲城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杨虎城这位“千古功臣”,将这座故居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建立了“杨虎城纪念馆”,1983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展出杨虎城将军当年与张学良将军互赠互勉的亲笔条幅字画和蒋介石、邵立子、马鸿逵等赠予杨母的寿屏等,有“西安事变”纪实图片,有杨虎城用过的-用具、作战兵器等实物。2013年5月,杨虎城故……[详细]
李茂贞墓
  李茂贞墓唐秦王李茂贞是唐末重臣,卒于公元924年。其陵墓位于宝鸡市北塬飞机场西端的陵原乡陵原村,距宝鸡市区2.5公里,与夫人葬在一起,为“同茔异穴”。一号地宫为李茂贞墓,分为南北两段,两侧均设有耳室,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陪葬物;二号地宫为夫人刘氏的墓。文物考古部门从2001年开始对大唐秦王陵进行勘测、发掘,3年来共清理出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735件,精美的铜器几乎全部鎏金,十分奢华;还有一些带有浓郁佛教气息的陶器,如陶经幢、石经幢、-金刚。墓区保存完整的端门建筑十分罕见,尤其是仿木结构的砖石端门,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砖砌端门。门上“二人轿子图、八人轿子图”的雕刻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发现,为研究当时的建筑、墓葬形制、埋葬习俗有重要的意义。据悉,大唐秦王陵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个青灰色的神秘石函,由……[详细]
葛牌镇红25军军部旧址
  葛牌镇红25军军部旧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1935年2月初,在徐宝珊、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的率领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进入陕西,在葛牌镇全部歼灭敌人之后,成立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又进行了文公岭和袁家沟口战役,粉碎了国民党-派的多次围剿。随后,红二十五军组织贫苦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同时,颁布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将横行乡里和垄断市场的恶霸予以处决。935年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创建鄂豫陕苏区以来的工作,选举徐宝珊、吴焕先、戴季英、程子华、徐海东为省委委员。不久之后,红二十五军离开葛牌镇,南下山阳县和湖北郧西县等地。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长征途中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也是关中地区最早的……[详细]
西安易俗社剧场
  在古都西安,能代表秦腔艺术最高水准的就要算西安易俗社了。西安易俗社原叫“陕西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院社之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此地原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张志行(蒲城县人)之子张少云爱好二簧,购地建筑室内剧场,以演二簧为主。民国五年(1916),军阀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民国六年卖给易俗社,该社又对原舞台进行改造修葺。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剧场”,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  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九百零四位。该剧场长期为陕西易俗社(今西安易俗社)固定演出场所。自其建成后秦腔正式进入剧场演出,三十年代的现代灯光……[详细]
西乡李家村遗址
  李家村遗址位于汉中市西乡县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1958年,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有古代器物,经考古单位考核、证实,为史前文物。先后两次发掘,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其特征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磨制的器物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类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以及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有新石器时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内黑外红,以夹砂灰白陶为主,亦有泥质深灰陶、夹砂红陶等,其制作工艺原始,造型简单,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饰纹,多为线纹、绳纹或锯齿状。此外,还发掘出墓葬区一处,瓮罐葬两个,房屋遗址一处,柱洞数个。屋为园形,门各南开,屋后背水,室内地面夯烧坚固,室中有烧陶之窑迹,……[详细]
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2公里处。药王山在唐代时称为“磐玉山”,海拔1100米,由五座山峰联聚而成,故而在宋至明代时被称为“五台山”。山高但不险,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山峦间庙宇掩映,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的名胜之地。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与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有关。孙思邈(581-682),耀县人,因为撰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巨著而驰名古今中外,他一生著书三十卷,上百万字,世称“药王”。后人在磐玉山上修建药王庙,以示怀念,此山也就更名为“药王山”。药王山上遍布石刻,主要有碑刻和石窟两个部分。碑刻共有一百多方,以明隆庆六年(1572年)所刻的《千金要方》等五碑最为珍贵,是研究中国医药学的宝贵资料。石窟都是隋唐时期凿刻的,共存有七龛,佛像四十多尊。此外在山峦之间还保存有北魏至唐代的造像……[详细]
武陵寺塔
  武陵寺塔位于咸阳城西北90公里处永寿县旧址原武陵寺内。旧县志载,该塔为后魏平阳王熙所建,约在北魏天兴年间(398-404年)距今1500多年,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永寿县志蒋志余》记载,该塔由于关中地震曾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修葺一次,民国十九年(1930年)陕西再次大地震,塔顶震毁,塔身向东北倾斜。1983年,省文物主管部门拨款维修,清理出塔门,建成四方塔院,并建古建房三间,供看管人员使用。拆除塔顶残砖时发现宋神宗“熙宁重宝”铜钱一枚,同时发现书有“大观元年五月重”字砖一块,认定该塔为北宋塔。塔周围曾有残砖断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间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通。武陵寺塔身高27.5米,直径6米,周长21米,七层八楼,第砖质木式结构。重檐楼阁式,层层有斗拱飞檐,角有风玲,楼门有圆有方……[详细]
慈善寺石窟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规模续建。现存造像大部分为隋唐时期建造。慈善寺石窟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现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的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南崖窟龛较多。两处共有12个洞窟,6座佛龛,47尊造像。西崖第一、二窟平面呈马蹄形,窟内佛像体量较大。第一窟主佛由隋皇宫所刻,高5.5米,极为珍贵。南崖上有9个摩崖造像龛,内凿佛像,体量较小。此外,慈善寺石窟窟壁内外还保留有唐代至明代的题记、刻经5处。慈善寺石窟的佛像丰满圆润,刀法冼炼,代表了隋唐时期佛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它的建筑和雕刻样式曾是当时建造石窟的范本,因而保存下来的洞窟建筑也十分珍贵。2001……[详细]
西安城墙安定门
  安定门为西安城墙正西门,俗称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安定”寓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城门内为西大街,门外为西关正街。西门有三重门楼,城楼、箭楼、闸楼由里到外分别在三道城墙上。门楼下均有拱卷式门洞。城楼与箭楼之间有方形瓮城,平时是出入通道,战时是防守要地。其箭楼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城楼北侧有日本天皇访问西安时所建的一座观望台。特别提示由此门可登上西安城墙,这里可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观光车游览城墙。骑行结束后在东、南、西、北任意一门都可以返还自行车。地址:西安市莲湖区环城西路北段与西大街相交处类型:古迹游玩时间: 建议10-20分钟开放时间:4月1日-4月30日:8:00-18……[详细]
160、五门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门堰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桔园镇东偶,居湑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仍发挥效益。1984年成立五门堰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门堰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秒,现灌溉农田7300余亩。五门堰初创十分简陋。据《五门堰碑记》载:汉至北宋,由于斗山石咀所阻,水未到下坝,仅灌上游农田数百亩。到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