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明德门遗址
  明德门遗址明德门位于杨家村西南约80米处,隋名太阳门,唐名明德门。为长安城外郭城南面的正门,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皇帝去天坛祭天即经此门。1972~1973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考古发掘,门址东西长50.5米,南北宽17.5米,门墩为板筑夯土,表面砌砖壁。五个门道均宽5米,进深18.5米,各门之间隔壁厚2.9米。门道两侧有排柱基础坑,每排15个,东西对称,坑方形边长0.65米,深0.4米,各相距0.5米,坑底铺有一层粗沙垫石柱基,判断城门为木柱“过梁式”木构建筑。各门道中间有一道石门槛,现仅东一道和第三道有残存,高0.4米,厚0.26米,三道门的一段门槛,雕有花纹鸟兽,兽身已破碎仅存尾部。正中门道供皇帝祭天专行,两则门道为日常人行,两边门道为车行道,有车辙痕迹。出土遗物有砖、瓦、陶、瓷、铁等残片,……[详细]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落在陕西省南郑梁山镇境内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该遗址文化内涵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和近现代革命旧址五部分。旧石器文化,1943年以来在此发现数以千计的旧器,类型有砍砸,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等,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蒲乳动物化石伴生。龙岗寺旧石器在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见《人民日报》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于蓝田猿猴人遗址,是迄今发现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渊源,分期和发展脉络等提供了……[详细]
慧彻寺南塔
  慧彻寺南塔俗称“南寺唐塔”,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是我省唐塔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塔址在城内西南角慧彻寺(今蒲城中学)。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十一层,高36米,基层9平方米。造型秀丽玲珑,别具一格。塔第一级南面开一券门,入门迎面有唐代石佛像一尊。塔身第二级北面,中嵌石碑一通,上刻“诸佛舍利宝塔”六字。从第二级起,每级塔身四面,均仿照佛寺建筑,隐现出三间方柱,斗木共为一斗三升,上承横梁,叠涩出檐,间以一至二层菱角牙子,分别用条砖和方砖砌成。第一、二、三级叠涩出檐多至十五层,以上各级逐渐减少。自第二级到第六级,每级均有对开券门二个,在方向上各级互相交错。券门两边饰有卧式条格楞窗,无券门的一边,也设有卧窗,第三级各间均无卧窗。南寺唐塔为何建在蒲城?相传慧彻寺僧人,在唐初曾追随李渊父子,扫荡……[详细]
龙王辿遗址
  龙王辿遗址位于宜川县壶口乡龙王辿村北,即壶口景区蔡家窑服务区内。2006年-2007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21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遗址出土了2万多件距今2-1.5万年以前的石制品及动物骨骼,并发现20多处用火遗迹,为探究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探究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等提供了科学证据。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铲是近年来我国旧石器时-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收获,长12.7厘米,宽9.2厘米,厚0.8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该项目荣获国家田野考古奖3等奖。龙王辿遗址位于壶口上游1公里处,是重要的黄河古渡口,也是上流船只必须停靠的古码头。船从这里上岸,通过“旱地行船”,绕过壶口瀑布,方能进入下游继续航行。黄河航运的发达,促……[详细]
合阳文庙
  合阳文庙 文庙古建筑群位于合阳县城中心, 文庙古建筑群前庙后学,气势恢宏。《合阳县全志》载:“庙之棂星门内即为学之泮池。泮之北为戟门,戟门之内为东西庑。其正北为大成殿。而明伦堂建于正北,与殿直。堂后为敬一亭,亭后为尊经阁,阁后有折桂台,学制止此。”现存建筑群仍包括文庙建筑与学宫建筑两部分。戟门和戟门以外诸建筑已毁。现有大成殿五间,明伦堂五间,尊经阁三间,两庑、两斋、两厢共五十四间,占地面积6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3平方米,是合阳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大观(1107---1110)年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踩双下昂斗拱,风格古朴厚重。 尊经阁建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立面三层……[详细]
祋祤宫遗址
  祋祤宫遗址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西独冢村,遗址东西约2500米,南北约3000米,东临浊浴河,西临清浴河,地表留存大量的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空心砖、回纹方砖等建筑材料残片。村西有夯土台,高4米,南北长52米,东西宽12米。夯土层厚5~11厘米不等。村民在耕作时曾发现瓦当残片。在东独冢村北耕地地表还留存有巨型石雕两座。从《耀州志》等史书资料和出土的文物来看,这是秦汉时期的宫殿遗址。1988年4月,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调查登记,1992年4月,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所在的村子命名,为“西独冢遗址”。后在考古调查时曾发现“祋祤”瓦当残件,就改为现名“祋祤宫遗址”。但是,在日常巡查中,也捡到了秦代的“卷云”、“葵纹”瓦当残片。祋祤宫遗址是铜川……[详细]
青木川老街建筑群
  青木川古镇位于陕,甘,川交界处。是一个一脚踏三省,鸡鸣响三省的地方。现保存古朴独特、雕梁画栋、风格典雅,古建筑房屋260余间,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已于200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是以魏辅唐新、老宅院、回龙场老街以洋房子、辅友社、船形屋为主体的所有清代和民国建筑及辅仁中学礼堂。古镇现存的古街回龙场,系明成化年间所建,东西长800多米,宽50余米,街道宽4米,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古街上近百家人户的房子都是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保存度达80%。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魏氏宅院,系民国年间知名绅士魏辅唐所建。现遗存有魏氏宅院两处,商贸用房5处,遗留其倡办中学一所,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保存度达85%。临近8公里处有明清时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并有立碑刻字,保存度……[详细]
节愍太子李重俊墓
  节愍太子李重俊墓(唐)节愍太子李重俊墓位于富平县宫里乡南陵村北,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日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重俊墓已由省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从发掘情况看,墓园由两部分组成,即地面和地下两部分构成,地面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幸存无几,封土堆因雨水冲刷和人为的蚀食。现为覆斗形,系夯筑,夯层厚12─15厘米,底部边长37米,高20余米。已探明陵园东西120米,南北150米,中有门阙一对,面积10×10米,四个角有角阙11×11米,四个角阙有夯筑城墙相连,宽2─2.5米,门阙前有司马道,宽约20米,司马道两侧原有大量石刻,今仅存石人一尊,石蹲狮一座,地下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壁龛、墓室等六部分组成,全长54.25米,在壁龛、天井、过洞、甬道、墓室出土大量的文物,有彩绘陶俑、三彩残片、白瓷……[详细]
法源寺塔
  法源寺塔法源寺塔位于富平县东北33公里处的美原镇西寺小学内(法源寺旧址),塔的东、西、北为居民。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二载:“法源寺在美原镇,创建未祥,内有塔数级”。寺貌既不复见,当年规模无从考证,据传塔为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建美原县后所建,高近20米,外周周长29米,壁厚1.75米。楼阁式七级八角中空花塔,青砖仿木结构,塔顶造形别致,有如小1钟一口,端放塔巅,插莲瓣于1钟上,小巧玲珑,风格独秀,塔之四面镶有浮雕石刻佛像,别具特色。整个塔身,工艺精湛,雄伟大方,塔身三层向上,留有修补痕迹,何年何代,无从查考,一二层表层砖块已有剥蚀锐落现象。从塔的造型、外貌看,确属唐代遗物。细察塔身微向东南倾斜,塔体有裂缝,或受地震影响。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仍巍然屹立,保存原貌。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详细]
澂邑漕仓遗址
  澂邑漕仓遗址·春秋~汉·蒲城县西头乡西头村东、北、南。澂邑漕仓遗址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洛滨镇西头村东洛河西岸二级台地上。2003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洛滨镇西头村东洛河西岸二级台地上。时代:春秋-汉。遗址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其中心区域暴露长约150米,厚2米的灰层及水井等遗址。遗址南部钻探出东西长25米,南北宽10米,内有石础的夯土遗址。遗址北部发现陶窑5座及大量绳纹的板瓦瓦坯。采集有外绳纹、内麻点纹、菱形纹或布纹的板瓦、简瓦,连弧纹、平行双弧纹、云纹瓦当,“澂邑漕仓”文字瓦当,以及陶罐、翁、盆、壶、钵等残片。2003年公布被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遗址东西1500~2000米,南北3000……[详细]
石鼓山墓地
  石鼓山墓群时代:西周早期地址: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2012年6月石鼓山村民建房时偶然发现的。之后,省、市、区三级考古文博单位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详细调查与全面钻探的基础上,连续两年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特别引人瞩目。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保护范围:东至断崖,西至断崖,北至断崖,南至石嘴头四组与张家沟地界交界处。建设控制地带:东临茵香河,西临巨家河,北临西宝南线,南到石嘴头四组与张家沟地界交界处,南北长约800米,东西约300米。2014年,石鼓山墓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详细]
172、西岳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岳庙
  西岳庙位于陕西省华阴县东约1.5公里的岳镇东端。华山古称“西岳”,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矗立于陕西省华阴县城南,北面黄河、渭河,南接秦岭,海拔2100米。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经注》记载“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华山”。华山自古就负有盛名,以其挺拔险峻名闻天下,曾有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上来”,把华山的气势、特征,通过与黄河的对比,体现得淋漓尽致。山间的庙宇楼阁,天然奇景,名胜古迹,处处可见,各处的建筑都依山就势巧妙地构筑,各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年代悠久的西岳庙。西岳庙在华山下约5公里处,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以后成为历代的帝王祭祀华山的祠庙。现存的建筑都是明清时增修扩建的,主要的建筑有灏灵门、五门楼、棂星门、灏灵殿等。灏灵门即山门,其后为五门楼,二者均建于高高的台基之上,是城楼式的……[详细]
圜丘遗址
  西安圜丘遗址位于陕西师范大学南区校园内,原为师大体育学院所在。圜丘遗址,又名天坛或圆丘,元代以后始称天坛。西安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唐代祀天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1957年圜丘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了对圜丘遗址的发掘工作。遗址高约8米,为四层素土夯筑圆坛,白灰抹面,底层直径54米,第二层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圜丘遗址为唐代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详细]
芦山峁遗址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西邻延河支流陈团沟、新尧沟两条河沟,整体地形呈“山”字形,分布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属于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距今约4500年,将延安的筑城史至少向前推了2300年。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65~1967年,这里曾先后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的玉刀、玉虎、玉笄造型别致,较为珍贵。1988年经勘察,该遗址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发现有1~2米厚的文化层,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墓葬等。采集的标本十分丰富,主要为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纹饰为篮纹、附加条带纹和交错绳纹,可辨别器型有罐、瓮等,同时还发现了石镰等器物。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详细]
张思德牺牲纪念地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并随部队到达延安。1942年10月,中央成立警备团,负责党中央的保卫工作。警卫一连班长张思德因个子大、身体好被调到警卫队工作。他沉默寡言、吃苦耐劳,项项工作都很出色,毛泽东很喜欢他。1944年,中央决定次年在延安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解决与会代表的烤火问题,中央的邓捷负责调人去安塞烧炭。因缺乏会烧炭、打窑的人,就请警备团去人做技术指导。张思德会打窑洞和烟道,和另外两人被派前往,张任副队长。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挖一个新的炭窑时,因土质松软,上面雨水渗透,造成塌方。张思德把小白推出窑外,自己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年仅29岁。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而……[详细]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位于李家崖村西,无定河东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西、北三面环水。东西筑有城墙,南北以高到百米的悬崖为天然屏障。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122—213米,东西495米,总面积67000平方米。城内房址、道路清楚可辩。东城墙筑在土丘上,残长128米,复原长160米;西城墙残长35米,复原长151米。东西城墙为土石结构,用大小基本相同的小石块和土筑成,一层石块上敷一层土,其结构紧密,外壁平整坚固。遗址出土大量商至汉代的斧、棒、盆等石器;鬲、罐、碗等陶器;锥、铲、骨卜等骨器;圭、料珠等玉器;剑、矛、驽、印章、货币等青铜器。1983年5月,经省考古研究所确认,古城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李家崖文化。该遗址于2006……[详细]
宜君石窟群
  宜君县现存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石窟寺及石刻13处,2013年“宜君石窟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淌泥河摩崖造像、福地石窟、牛家庄石窟等,福地佛道同龛石窟享誉中外。石窟雕刻内容涉及佛教、道教、音乐、体育、游乐、服饰等,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有重要的价值。2013年5月,宜君石窟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甜水沟遗址
  甜水沟遗址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内,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0万年~50万年。遗址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骨化石粗壮,眉脊发达,前额后倾,带有明显的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顶骨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状,鼻骨窄长,眼眶近乎方形,虽然颧骨较为朝前,可是吻部并不突出,脑容量达1120毫升,这些特点又比北京猿人进步。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已发现石制品800多件,主要是形体较小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与雕刻器等。还有古菱齿象、三门马与犀牛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发现。古人类化石保存状况完好,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的石制品与哺乳动物化石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特点及其古环境背景。(……[详细]
韩城九郎庙
  九郎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境内,由于韩城是赵氏孤儿的发生地,所以过去韩城各地建有多处九郎庙,现仅存4处九郎庙,其中以徐村九郎庙和韩城古城九郎庙保存较好,它们的存在见证着200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遥想当年晋国朝廷内外一场忠与奸的较量,正义方暂时处于被动地步,忠臣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历尽艰辛,受尽破孩,在险象环生中保全了孤儿,并终于除奸报仇,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这一史实写成了《赵氏孤儿》杂剧,后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当年的赵武为了报恩,死后与程婴、公孙杵臼埋在一起。至今他们的墓葬还在韩城市南卫东乡堡安村“龟鹤寨”内。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韩城,“晋卿赵文子墓、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简称三义墓)”是这一历史故事见证地。这对教育后人,弘扬民族正气,启迪人们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着……[详细]
180、敬德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敬德塔
  敬德塔坐落于鄠邑区东南紫阁峪沟口内直距3·2公里处的一个山头上。敬德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宋代重修,虽历经千年的风雨和几次地震,仍然巍峨屹立。据省志载“宝林寺,在紫阁山,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内有宝塔,高五丈余。”敬德塔为一座不知其主的实心葬骨塔,青砖结构,高约17米,七级四面仿楼阁形式,当地群众因传说该塔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监修,所以俗称敬德塔。根据1987年在该塔西侧第5层塔中发现的一小石碑记载,该塔建于1092年,实为宋塔而非唐塔。《雍胜录》载:“紫阁峰在户县东南,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山形上耸,若楼阁然,故名。”山上有古刹,或云南山诸寺,唯紫阁峰寺为冠。明代王九思云紫阁峰有瀑布,景特奇绝。紫阁峰之北有黄阁峰,其南有白阁峰,峰顶常年积雪不融,其西有仙掌峰,等等,俯仰皆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