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宁夏自治区旅游

宁夏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水洞沟文化遗址
  水洞沟遗址是三万年前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详细]
2、贺兰山岩画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贺兰山岩画景区景色优美,奇峰叠嶂,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6000余幅神秘悠远的古代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0-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顺着这个多彩的岩画万花筒,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唤起对人类一致性的认识,理解我们人类的发展历史。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山前、沟内岩壁上的凿刻图画。贺兰山岩画自1965年以来就陆续有人发现。1983年文物部门正式组织调查,此后经近十……[详细]
3、须弥山石窟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
  在宁夏固原县须弥山南麓,有一百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是梵文,意为金山,该窟初建于北魏年代(公元4-6世纪),以后历代均有扩建,迄今仍保留有20多个洞穴。其中北周造像最为精美,隋代的造像风格淳朴,唐代造像面形丰满,表情安详,了解石窟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须弥山峰峦叠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风景秀丽,是西北黄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风景区。各沟之间都已架梯搭桥,以方便游览。须弥山石窟为佛教石窟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石窟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详细]
高庙保安寺
  中卫高庙位于中卫县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据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很奇特。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中国奇特女子风情录直通财富,一键直达旅途权益,携手关注旅途安全应急小手册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高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详细]
平罗玉皇阁
  平罗玉皇阁景区位于平罗县城北大街,是县境内继沙湖之外的又一处较具规模和成熟的旅游景区,同时,也是自治区级文明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景区。平罗玉皇阁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80多年。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后经多次续扩建形成了宁夏最大的道观,内有城隍殿、三清殿、无量殿、玉皇殿等十六个殿宇楼阁,供奉着72尊职司不同,形态各异的道家仙宗。是西北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新千年,举社会之缘力,尊请了高达21.9米的西北最大的观音金像。兴建了人工湖、九曲回廊、喷泉、雕塑、假山、游乐场。同时,增添了八仙过海照壁、玉佛殿等人文景观。2007年,平罗县投资788万元对玉皇阁主体建筑进行落架维修,拆除四周仿古营业房屋,不断完善景区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吸引了区内外……[详细]
银川玉皇阁
  玉皇阁坐落在兴庆区解放东街和玉皇阁北街交汇口处。朱门绣户、飞檐层起,是一座艺术结构精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古代建筑。这是一组建在长方形台基上的建筑群体。台基长37米,宽28.1米,高8米。夯土筑成,外包长条青砖。台基下面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门洞。西北侧台基外面有32级台阶可登上台基。台基上边,中央是座北朝南,高14.1米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底层朝南接出卷棚顶大殿五间;卷棚顶大殿正中向前又接出一小巧玲珑的卷棚抱厦。东西两侧为对称的两层重檐亭式钟、鼓楼。玉皇阁的建筑年代,历代志书无确切记载。从明《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等史书中的“宁夏城图”上看,现在的玉皇阁的位置正是明代宁夏城的鼓楼。这说明玉皇阁在明代就已经存在。清乾隆三年银川发生强烈地震,城市被毁。现在的玉皇阁应是……[详细]
同心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于宁夏自治区同心县的旧城内。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为久远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相传始建于明代。从照壁及礼拜堂脊檩等处保存下来的维修题记可知,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寺院经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重修。寺院的大门朝北,门前有一座仿木建筑的砖照壁,照壁的中心是一幅十分精美的砖雕花木图。由券门通过暗洞,拾阶而上可以登上高达10米的台基,台基的外表包砌有砖,面积达3500多平方米,上面建有礼拜堂、邦克楼(唤醒楼)、阿訇住房等建筑。寺院的主体建筑——礼拜堂坐西朝东,单檐歇山式顶,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九间,用20多根巨大的圆木柱支承梁架,室内的地面全部采用木板铺设。礼拜堂前右侧是唤醒楼,是一座二重檐、四面坡式顶的凉亭式建筑。同心清真大寺把……[详细]
灵武明长城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因而长城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宁夏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灵武,古时灵州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驻守西北边关的战略要地,因军事防御所需,秦、汉、隋、明四朝统治者都曾在灵州修筑过长城,并在这里驻军守卫,移民屯退。灵武境内的长城,又以明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和气势雄伟。它西起横城堡黄河岸边,犹如一条巨龙,饮水于黄河,穿沙海,跨丘陵、过草原,昂首东去绵延伏于辽阔的鄂尔多斯台地之上。灵武境内的明长城自西向东……[详细]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位于宁夏银川市灵武临河镇明长城脚下,距首府银川市24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建筑形制以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材料中最具特色的西方莫斯特文化石叶为设计背景,以石器与遗址环境的主要色调——土黄色为基本色调,外形仿石器造型。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面貌的主题博物馆。水洞沟是我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一处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水洞沟遗址的发现打破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错误论断,开创了我国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先河,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眼光,其热度之高,被第四纪考古之父刘东生先生赞誉为“中国旧石器时--古学的文艺复兴”!借着遗址幽谷独特的人文光环,也凭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打造出的绮丽美景,如今的水洞沟又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一……[详细]
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位于宁夏自治区青铜峡市峡口山黄河西岸的一个向东的山坡上。一百零八塔是一处塔群建筑,塔群的始建年代不详,《大明一统志》记载:“峡山口……两山相夹,黄河流经其中,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大明一统志》是明英宗时修撰的,可见十五世纪中期塔群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当时称其为“古塔”,可以推测塔的修建年代则更为久远。塔的形制属于元代新出现于内地的-教式塔,因此可以推测塔群应当是始建于元代的。塔坐落在十分陡峭的山坡上,坐西朝东,背山面水,依就山势凿石分阶建造,自上而下,按一、三、五、七的奇数排成十二列,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大型塔群,因塔数而得名为一百零八塔。塔的底座为砖砌的八角形须弥座,是实心、覆钵式的-塔。外表涂抹白灰,塔顶是宝珠,与北京妙应寺的元代白塔十分相似。最上面的一座塔,形制特别……[详细]
拜寺口双塔
  位于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拜寺口北坡台地上一处西夏寺院遗址内,东南距银川市约50余公里。两塔东西对峙,相距80米左右,均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由塔身、塔刹两部分组成,塔身表面均装饰影塑彩绘。东塔通高39米,由十三层塔身和塔刹组成,除第一层较高外,以上各层之间距离逐渐收缩,塔身之上为塔刹,由刹座、相轮和刹顶组成。塔身一层壁面平素无饰,二层至十三层及转角处皆有影塑彩绘装饰。西塔通高40米,由十三层塔身和塔刹组成,除第一层较高外,往上各层之间距离逐渐收缩,一层塔身面南辟一券门,从券门可进入塔心室,塔心室平面呈圆形;二至十三层塔身每层八面各开一长方形佛龛,龛内各塑一尊彩绘造像,或坐或立,千姿百态。塔身之上为塔刹,由刹座、相轮和刹顶组成。刹座为八角形须弥座。拜寺口双塔经考证,始建于西夏,1988年由国务院公……[详细]
12、石空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空寺
  石空寺石窟始开凿于唐代,据史书《陇右金石录》、《甘肃新通志》记载: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创于唐时,就山行凿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是唐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文化宗教基地,1961年被自治区人民0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寺共有石窟13个,自西向东分别为:焰光洞、万佛洞、百子观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无量洞、九问无梁洞、财神洞、药王洞、娘娘洞、龙王洞、睡佛洞。其中的九间无梁洞规模最为宏大,是该石窟寺的中心,洞高25米,深15米,宽13米,内塑88佛,加上菩萨、罗汉、供养人等共有360尊之多。正面有三个大佛龛,正中为一铺五身群像,当中的大坐佛高达五米,为石胎泥塑而成,螺鬓、圆脸、长眉、大眼、双手垂肩、袒胸盘膝,身披红色袈裟,仪态雍容,温和慈祥。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佩璎珞,袒胸露肩,腕戴钏镯……[详细]
灵武窑址
  灵武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东镇回民巷村南3公里处的荒漠中。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地表散落各类瓷器残片、窑具、窑砖等,数座窑炉残迹隐约可见。在南北山坡间的河沟处,有1米多厚的瓷片堆积层。据勘探调查,在该遗址内埋藏窑炉数座,均为东北座向,有的炉门相对,炉膛内形置略有不同。窑炉平面均呈马蹄形,分别由炉门、火膛、窑床、烟室等部分组成,长约3~4米。窑体以砖石错缝砌护而成,窑门宽50厘米,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因长期烧窑高温,壁内结有厚厚一层褐色窑汗,色泽美观。火膛地面铺垫一层粗砂,上面的煤灰土中散落有瓷钩、支丁等小型器物,其间参杂没燃尽的煤块、煤渣等。窑床上立有4或6根支柱,柱高1米,上顶保存完好,形似洞穴。窑炉后部为两间正方形烟囱,窑床与烟囱间有隔墙,隔墙中部留有4~6个条形出烟……[详细]
14、董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府
  董府,位于小坝东南28公里的峡口镇任桥村,是清光绪年间的光禄大夫(正一品)、太子少保董福祥的宅第,故称“宫保府”。此府动工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用银数十万两,用工二三百万个,耗粮五百万斤。其内寨、外寨共占地3000亩。建筑材料精心选用,汇集川、陕等地的能工巧匠进行建造,为我国传统砖木斗拱结构,运用彩、绘、雕、刻、塑等手法,又以匾、题、画点缀装饰。府形为堡寨,坐西向东,规模宏大,格调讲究,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是较具代表性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筑群,也是宁夏现存最大的堡寨,已被列为宁夏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寨墙早已被毁。内寨墙东西长122米,南北宽112米,墙基宽12米,顶宽4.5米,高8.5米,外加女墙高2米,厚0.5米,墙上四周均有枪眼和瞭望孔。墙顶……[详细]
兴武营城址
  兴武营古城兴武营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北48公里,今属高沙窝乡二步坑村,坐落在明代两道长城交会处的低洼地上。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记载:“旧有城,不详其何代何名,惟遗废址一面,俗呼为半个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筑此城,就其旧基,设都指挥守备。据考察,古城略为矩形,东墙长610米,西墙长580米,南墙宽470米,北墙宽480米。墙体筑有腰墩,东墙5个,西墙4个,南墙4个,北墙5个。南瓮门外百米处有一口古井,俗谓龙踏井。相传有一骑士经此前去灵州,时遇日将落山,遂向一牧民询问:“天黑前能否到灵州?”对日:“灵州距此还有百余里,你除非是神人神马,不可能到达。”此时马渴不得饮,于是一声长嘶,用蹄挖地,顿出一口水井,清泉自溢。牧民抬头已不见骑士。后来在瓮城门上修建了关帝庙,铸造关公形象,……[详细]
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岩画带面积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在方圆6平方公里的原始环境中遗存岩画个体图像达8532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个体图像1422个,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世界岩画“主要地区”规定标准的140多倍,堪称世界之最。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丽石黄衣测年,岩画专家测得大麦地岩画早期距今13000到10000年,中期距今约10000年到4000年,最早的岩画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大麦地岩画内容丰富,多是实物的象征图形,也有少量的表意图形与符号,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和生存环境。岩画多为凿刻和敲击,但制作精美,形象拙朴、生动。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岩画相比,大麦地岩画最大的特点是内涵极为丰富,它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先民火热的-、美好的愿望和热……[详细]
17、宏佛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宏佛塔
  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栱。塔身之上为塔刹。始建年代不详,从塔的建筑风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详细]
窨子梁唐朝墓群
  窨子梁唐朝墓群坐落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城西北37公里的窨子山南坡上。目前共发掘了六座。六座墓皆为依山开凿的平底墓道石室墓。墓室门开凿于山丘的横断面上,小墓门,墓室平面多方形,平顶、直壁,转角处作弧。壁面用竖凿、横凿和斜凿的方法,雕刻成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多壁龛,有棺床,上部无封土,有的墓室还留有棱形立柱支撑顶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文物有木桶、琉璃球、石鼎、墓志铭、陶器、货币、胡旋舞墓门等,这些文物分别收藏在自治区博物馆和县博物馆。 琉璃球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最为著名的是六号墓出土的,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胡旋舞墓门。墓门单扇高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上下有圆柱形门枢。左门扇上雕刻一女子,右门扇雕刻一男子,两人头戴圆帽,身着圆领窄袖紧身长袍,脚穿长筒软靴,扬臂挥帛……[详细]
承天寺塔
  在银川古城西南部,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承天寺,寺内中间一座耸立云端的古塔,就是承天寺塔,人称“西塔”。这是宁夏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承天寺,寺门朝东开启,院内现存建筑有五佛殿、佛塔、韦驮殿、卧佛殿。韦驮、卧佛二殿两侧建有南北向配殿。殿宇之间,以重檐砖雕垂花门和围墙连接,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坐落在外院的五佛殿与佛塔同建在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外院院落宽阔,古树参天,松柏长青,肃穆宁静。承天寺塔为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比西安的大雁塔还高0.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门面东,可通过4.8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塔身各层收分较大……[详细]
省嵬城址
  省嵬城遗址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境内,现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墙为黄土夯实,残墙高2~4米、基宽13米。北墙长588米、南墙长587米、东墙长593米、西墙长590米。南墙有一座城门,城门仅有一个门道,长13米,厚约4米。门洞两侧铺有一层长条石,其上有四个圆形石柱础。门道中有一石门槛,高出地面0.3米,石门槛两侧各有一个石门枕,上面有安门框的沟槽。遗址最高处是一座4米多高的烽火台。据文献记载,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整个城池陷入地下,只有一老一少在外打水,才幸免遇难。现在省嵬城仅留下的是残坯断壁。经过一千年风霜雨露的洗礼,城墙变得矮短,并且断断续续。东墙已面目全非,被人铲平,建造了房屋和院落,南北墙保存较完整。人们就地取材,把几段城墙改造成了砖窑!虽砖窑已被废弃,但一块块红砖换来了省嵬城一处处抹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