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甘孜州旅游

甘孜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1、泸定桥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聂荣臻撰写的碑……[详细]
松格玛尼石经城
  松格玛尼石经城距甘孜州石渠县县城约80公里,是一座四方形的石头城,高约10米,长100米见方,全由一块块的玛尼石随意堆砌而成,是当年格萨尔王领地上至今保留下来的遗迹之一,也是藏区历史上最雄伟的玛尼堆之一。玛尼城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里面是一圈圈的玛尼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由于石头垒得太高,城体已开始下陷,据当地老乡说,玛尼城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一样高。石渠曾是格萨尔王的领地,当时为了给阵亡的士兵超度亡魂,格萨尔王的将士们在此垒了一个玛尼堆。后来渐渐成了老百姓缅怀格萨尔王功绩的地方,各地任何框架支撑,也没有粘合剂的玛尼城历经千年巍然不动,实在是一大奇迹。保护范围:以石经墙体四周外缘为基线分别向东外延700米,向南、北、西各方外延200米。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分别向四周外延10米。……[详细]
3、德格印经院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格印经院
  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0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是中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拉萨、甘肃拉卡楞、四川德格)之一,特别是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创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椤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已有……[详细]
巴格嘛呢石经墙
  巴格嘛呢石经墙位于石渠县长沙贡马乡,札加庞秀神山脚下,扎曲河与麻木河交汇处,距县城53公里,2006年5月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经墙长1.7公里,平均宽2-3米,高2.5-3.5米,内有石刻佛像3000多尊,藏文“丹珠尔”、“甘珠尔”各两部,“贤劫经”等数千部,以及数以亿计的大小嘛呢石。在石渠也有跟其他藏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西藏等地随处可见的嘛呢堆,在这儿就被垒成了嘛呢墙,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就是蔚为大欢的巴格嘛呢墙和松格嘛呢石经城。在当地藏民眼里,这两个地方就像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一样,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巴格嘛呢墙坐落在雅砻江第一湾附近,距县城大约60公里左右,它仿佛是草原上筑起的一道长堤,又像是一座绵延起伏的古城墙,墙身最高处有3米左右,厚约2~3米,全长1.6公里,……[详细]
长青春科尔寺
  长青春科尔寺又称理塘寺,于1580年由第三世0喇嘛索南嘉措创建,是康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寺庙。长青春科尔为藏语译音,“长青”意为弥勒佛(即未来佛)“春科尔”意为0,“长青春科尔”意为弥勒佛0(标志着0常转、妙谛永存)。寺庙占地500余亩,坐北朝南,背靠崩热神山和多闻正神山。相传三世0索南嘉措在安多地区(青海)传经返藏经过理塘时,按途中巧遇的诸多吉祥征兆,在这里看到一处奇境——背面(北面)山势特高,像一尊财神盘腿而坐,手持珍宝;右面(西面)山岳十分壮观,像一只巨鹏展翅欲飞;左面(东面)山岳非常奇妙,像一头巨象曲身而卧,从北向南伸直长鼻,两腮处的清泉像两条洁白的哈达,从象鼻两侧潺潺流过,左侧是无量寿甘露,右侧为莲花生甘露;对面(南面)山峦起伏,奇峰耸立,主峰山腰自然形成一幅十相自……[详细]
噶丹桑披罗布岭寺
  噶丹桑披罗布岭,俗称桑披岭寺,“噶丹”表示传承格鲁派祖师宗喀巴首建之西藏噶丹寺的名系,也证明桑披寺与拉萨噶丹寺的历史渊源。“桑披”意为遂心如意、兴旺发达,“罗布”则是宝贝、神物之意,“岭”即寺庙,意为“遂心如意、兴旺发达的宝寺”。桑披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五世0洛桑嘉措的倡导下,由乡城本地高僧若·崩公本洛与五世0派遣的蒙古军官吉布康珠在噶举派甲夏寺的原址上兴建。是东藏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与理塘的长青春科尔寺、中甸的噶丹松赞岭并属于格鲁派在康巴地区兴建的十三座寺庙。兴修桑披寺的这一历史事件在民间传为:若·崩松本洛是乡城水洼南那岗寺庙的主持,南那岗寺属格鲁派,由于当时倍受其它教派的欺辱,他便亲赴西藏向五世0状告其它教派。于是,五世0遣派蒙古军官吉布康珠到乡城整改寺院教派。吉布康珠到乡城后……[详细]
波日桥
  波日桥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康巴第一桥”,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乐安乡境内,横跨雅砻江,气势雄伟、壮观。波日桥始建于清朝,由杰出的藏族建筑大师唐通吉布承担设计,他指挥工人在峡谷深涧、江水湍急的雅砻江上风餐露宿几个月才完成。从侧面看,波日桥有着粗犷的圆弧桥墩,整齐美观的桥台,木榫完美契合的桥身,这座鬼斧神工、名副其实的“飞桥”,体现了神秘的雪域文化。2006年,波日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波日桥长125米,宽3米,孔径跨度60米,由桥身、桥墩、桥亭三部分构成。桥墩远看形如两个坚固的碉堡,全部用圆杉木、卵石、片石相间叠砌而成。两个桥墩中部,用4—6根圆木撑成拱形,圆木长度自下而上,逐步递增,形成两个悬挑臂,然后在悬臂上架梁、铺上桥板,再装上栏杆,构成桥身。桥墩上用石片……[详细]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罕额依古遗址位于丹巴县中路乡境内。这是一个经四川省、甘孜州联合考古队于1988-1989年进行试发掘的一个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该遗址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6余米,试发掘120平方米。通过对其最表文化层进行“碳14”测定,其下限年代为3500年。该遗址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和众多的遗迹。文化遗物中有陶、石、骨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遗迹有房屋建筑和灰坑。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根据其制作工艺可划分为3类。一是打制石器,主要有锤、斧、砍砸器、乔削器、双缺石刀等;二是磨制石器,主要有斧、锛、凿、簇、穿孔石刀、网坠等;三是细石器,主要有用水晶等石料压制而成的小石核、石叶等。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有少量骨器。陶器的陶质、陶色以夹砂或云母片居多,灰陶为大宗,红陶较少,……[详细]
丹巴古碉群
  古碉是嘉绒地区藏民族先民们的建筑杰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丹巴县有“千碉之国”的美誉,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游两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处耸立着无数的古碉建筑。据资料介绍;鼎盛期的丹巴碉楼不下3000座,一个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试想当初在深切河谷两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气势是何等的壮观!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县境内仅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项、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顶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乡散存32座。现存古调最早修建于唐代,最迟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时。古碉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历经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倚,却不倒塌,有的甚至弯曲如弓,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堪称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古碉为片(乱)石夹泥砌成,棱角笔直,墙面光滑,下宽上窄,面随高度……[详细]
10、八邦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邦寺
  公元1181~1189年间,止贡巴·仁钦贝造其弟子巴登向秋能巴由西藏止贡替寺赴八邦传演止贡噶举教义,并主持修建了八邦寺的前身一二兄里寺大殿上座,在太殿邻近的两个山头分别建起“着郎干”讲学院和“五且”坐经院。寺庙举行法会,则集合僧侣在曲池西(今乡政府驻地)讲经授法。16世纪中叶,兄里寺被一名叫“阿热”的炊事僧人失火焚毁。清初,从西藏阿里云游至德格的萨迦高僧赤称俄热看中了八邦“三象戏水”的奇丽地形,在荒芜的兄里寺原址建起一萨迦寺庙,但因规模不大,僧侣不多未获发展。清雍正六年(1728),出生于德格龚垭阿洛定日岗的噶举名僧,被嘎玛第十世-盖西多吉认定为昌都嘎玛寺第八世司徒-的司徒·曲吉龚勒于28岁时征得土司登巴泽仁允准,以龚垭班党寺为母寺,在原兄里寺地址亲自主持修建起噶玛噶举派的八邦寺;并在法王登……[详细]
拉日马石板藏寨
  拉日马石板藏寨位于拉日马扎宗村,藏寨由来无从考证,但在高原牧区,有那样一片地势平坦,三面环山,水草丰茂,神山耸立的地方,也难怪藏族游牧民选择在这里作为定居点,而这一选择就让他们再也难以割舍,如今藏寨已有近两百户牧民在此居住。可以想象,若干年以前,面对高原恶劣的气候,厌倦了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牧民们渴望找一个安宁的港湾,于是在这里修建了定居点,但由于没有盖房的材料,而当地泥土又不适合做瓦,于是他们选择了开掘石板盖房,那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然而不经意间却成就了今天自己独有的风格。藏区许多地方有石板盖的房屋,但像拉日马这样集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却不多见。石板给拉日马牧民遮风避雨,惠及牧民整个一生;石板的冷峻、刚毅造就了男儿的英勇和豪迈;而草原的艳丽热情濡染了女人的温柔、贤惠。于是,数百年以来石板在牧民……[详细]
茶马古道-鹦哥嘴
  这里是巴塘县一处重要的茶马古道遗址,因地形状若鹦鹉的嘴而得名,地势险要,东隆山与喇嘛多吉山夹着巴曲河水,形成一条幽深险峻的峡谷。鹦哥嘴曾是巴塘的交通要塞,是官员、商人的必经之路,也被称作“官商大道”,直到川藏公路巴塘段通车,这段曾经繁盛的道路才渐渐寂寞起来。鹦哥嘴沿途的石壁上留有清代以来的诸多石刻,记录了巴塘一带的历史变迁,《凤都护殉节处》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凤都护,指的是清廷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在1905年巴塘事变的-中被杀,这一事件是康巴地区历史变革的重要节点。根据《巴塘县志》记载,1904年,凤全被委任为驻藏帮办大臣,前往现在的昌都地区就任。经过巴塘时,他见当地气候宜人,便驻扎下来,强行推行新政,行洋礼,习洋操,还限制僧侣人数,招来土司和僧众的仇视。1905年2月,冲突爆发,凤全被迫撤离巴……[详细]
其多山洞穴岩画
  其多山洞穴岩画位于纳木错的西岸。是D型赭色涂绘风格岩画中最为重要的岩画点之一。岩画分布在其多山上的两个天然洞穴中。全部岩画均用红色颜料绘制。其一号洞穴共计绘有动物、人物、符号等图像200余个,为多次绘成。其多山洞穴岩画有许多已成经典的图像,其中一幅狩猎野牦牛图,画有猎人徒步猎取野牦牛的场面。两头相向的野牦牛体形巨大,与其上方正观望的三位猎人的身形呈现极大反差。两头野牦牛均已中箭,左侧牦牛俯首,右侧牦牛昂首,因为疼痛,二者或双角竖起进行挣扎,或尾巴翘起四肢僵直。准确的躯体轮廓和肢体语言将牦牛临死前的痛苦表现得非常到位。为表现箭剌穿野牦牛厚厚的皮肤,作者将牦牛的身躯画成皮肉双层。上方的几位猎手虽身量很小,却显得自信并带张力。其多山洞穴岩画中,有一幅绘有一头背部中箭的野牦牛,箭端已深入野牦牛体内,……[详细]
甘孜惠远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惠远寺,又名噶达强巴林,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协德乡,去雅拉神山的路上。始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廷拨专款为七世0-葛桑嘉措避准噶尔之乱住锡而建造的,占地500亩,筑内处围墙三层,大殿正口雕刻有9龙9狮,现存有清、廷御制藏、汉、满文寺(词)碑6座。第十一世0-珠喜措也降生于此。该寺规模宏大,外形壮观,金光宝顶,暮鼓晨钟,僧众终年诵经,朝拜信徒络绎不绝,更显古刹的庄严肃穆。内部佛像壁画,色彩鲜艳,盘古飞龙,栩栩如生。兼之古迹丰富,令人神往。惠远寺与位于道孚的灵雀寺为兄弟寺,又各具特色,两寺内的酥油花雕塑都精美绝伦,令人留念忘返。寺庙每年都要举办多种祭祀活动,大的法会有正月的“默朗钦布”、六月的“亚却”和十一月的“安却”。每逢法会,各地的信徒都要前来朝拜、颂……[详细]
化林坪茶马古道
  化林坪茶马古道(泸定县)在雅安通往泸定的路上,有一座化林坪,这个隐藏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偏僻村镇,百年之前曾是茶马古道上的繁华之地。古老的建筑凝聚着往日的辉煌。当时从雅安到康定,必须经过化林这道关隘,因而化林被康熙皇帝视为川康重镇,派五百兵驻守。随着人口增加,商贾云集,化林坪日益繁荣,这座被改建成小学的金花庙,曾经是一座华丽非常的戏台。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们日夜兼程地翻过大相岭和飞越岭两座大山,他们的梦想正是赶到这里,看上一出轰轰烈烈的大戏。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米。……[详细]
乡城夯土碉楼
  乡城是藏传佛教极为昌盛的地区,宗教色彩浓厚。县内有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中的四大教派,分布在27座寺庙中。在乡城,随处可见众多的佛塔、转经堂、玛尼堆,经幡等佛事物品和场所。知名度仅次于桑披寺的热打乡曲披寺,有着比桑披寺更悠久的历史。曲披寺同样依山傍水,风水极佳。虽建寺已达600余年,至今仍香火鼎盛。这里的住寺喇嘛大多是多面手,平日除诵经之外,还演练宗教活动中的跳神舞蹈,遇有盛大的佛事或节庆活动,主殿前的广场就成了表演的舞台。盛装的喇嘛们此时便成了鼓手、号手和“演员”。当地有这样一段神话传说:守候乡城这块祥瑞土地的巴姆山神,有一天忽然觉得土灰色的藏房与周围的美景极不协调,于是灵机一动,取出熏炉中的香灰撒了下来,把藏房都染成了白色,感觉果然不同,就像青山绿水间镶嵌上了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从此,乡城就有了……[详细]
穆日玛尼石经墙
  穆日玛尼石经墙坐落于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的穆日玛尼石经墙,始建于公元11世纪岭·格萨尔时期,最初被称为奔琼玉喀玛尼。在长期的时代变迁中,经过了多次的兴盛、破坏、维修和发展的历程。直到十八世纪,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第一世穆日仁波切、怙主仁增将措发大愿心维修、扩建此玛尼墙,将此玛尼墙建设得规模宏大。由于穆日仁波切修证极高、盛名远扬,从此这座玛尼墙被人们恭称为穆日玛尼。后来经过三代穆日仁波切的努力,穆日玛尼规模不断宏大,成为当时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玛尼墙之一。2013年5月,穆日玛尼石经墙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经墙四周外缘为基线向东外延300米,向南外延350米,向西外延150米,向北外延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米。……[详细]
18、嘎拖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拖寺
  嘎拖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寺院之一。在这六大寺院中,以敏竹林寺与嘎拖寺最著名。嘎拖寺由-第三胜生宁玛派高僧嘎·当巴德西于1159年创建,全名:“嘎拖多吉顶寺”。“嘎拖”为藏语译音,意为“嘎上面”:“多吉顶”意为“金刚座”。传说原寺址上有一巨石,石上天然造就一藏文“嘎”字,故名嘎拖,又因传说该地受莲花生大师3次开光,八尊莲师在这儿修行,其加持力与印度金刚座同:故名金刚座。嘎拖寺文物主要有格萨尔时期的箭镞、弓、单耳青铜罐、兽形壶、头盔、剑等;元朝封赐品有莲花生刺绣像残部、八思巴封赠该寺的4枚印章,明朝的文殊佛像2尊、清朝赠予的瓷碗、经书《格奔全集》10部等:每年,该寺按惯例都要举行各种法会。每四年一次大型晒佛仪式。保护范围:以铜色吉祥塔四周外缘为基线向东外延350米,向南外延600米,向……[详细]
19、白利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利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甘孜州甘孜县城西四公里的雅砻江北岸山腰。原为霍尔十三寺之一,清代始建。为藏式三层方形整体楼阁建筑。第一层为主要建筑佛殿,分大殿和东殿、西殿,殿内檐柱、雀替、椽头均施以彩画。殿壁绘有壁画,西殿有贴金佛像3尊,高5米。第二、三层为-和-住房,房屋矮小。该寺格达-对红军长征和西藏解放有贡献,现寺内辟有格达-纪念堂。为开放寺庙。保护范围:东至寺院东围墙外与生康五队交接小路,南至寺院南围墙外陡坎,西至寺院西围墙,北至后山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米。……[详细]
佛耳崖茶马古道
  佛耳崖茶马古道(泸定县)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3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