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西镇李氏墓
  西镇李氏墓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西镇村。文物级别:省级批准时间: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城东10公里西镇村西北50米处,有一处北齐墓群,共有墓葬4座。南为1号墓,中为2号墓,西北为3号墓,东北为4号墓。1、2、4号墓1975年均有封土,3号墓封土早年即不复存在。1975年冬,当地在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挖去1号墓部分封土及2、4号墓全部封土。2号墓墓顶被压塌,后被生产队取砖拆毁。4号墓被挖及墓道,墓室无损。根据墓志,该墓群为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墓群。1号墓为北齐司徒府中兵参军事李祖牧先夫人墓,2号为李祖牧及夫人合葬墓,3号为李祖牧第二子李君明墓,4号墓为李祖牧第三子李君颖墓。赵郡李氏为北朝氏族高门之一,李氏世代做官袭爵,并与皇室联姻。李祖牧五世祖李顺官至北魏侍中、镇西大将军、太尉、高平王……[详细]
崇因寺藏经楼
  1982年11月,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其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因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恒山东路路北,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年代不详,据光绪元年(1875年)编纂的《正定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僧人无疑募资重建。寺院鼎盛时期的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照壁、无梁殿、钟楼、鼓楼、天王殿、东西配殿、毗卢殿、藏经楼。1959年将毗卢殿迁至正定隆兴寺内,现寺内仅存藏经楼及琉璃照壁各一座。藏经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布瓦顶,为二层楼阁式建筑。琉璃照壁位于藏经楼南侧140米处,青砖壁身,石质须弥座。2017年,由县政府投资对藏经楼开展了修缮工程,修缮内容包括瓦顶揭瓦、木构件检修、糟朽柱子更换、补配吻兽、铺墁月台、散水等。正定历史悠……[详细]
沧州文庙
  沧州市文庙,明初创修,现存大殿三座及东西廊,是沧州仅存的明代梁架斗拱结构古建筑,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州文庙主体建筑至今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其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和精髓,是研究明代建筑史和儒学发展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地方建筑中的精华。文庙即孔庙,位于沧州市晓市街北端,南北长1105米,东西宽37.2米,坐北朝南,共三进院,门前原有7米长的照壁,东为礼厅,西为义路。进厅向北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泮水桥,西侧有省牲所,再向后便是悬山顶戟门,中院东西两侧为廊屋,正中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东西18米,南北9米,正面五门,殿内立柱24根,出檐2米,顶为绿釉。建筑雄伟。为歇山顶,五踩重昂斗拱,面阔五面,进涉三面,明珠八根,格扇门,黄绿硫璃瓦盖顶,后院正北……[详细]
保定天主教堂
  保定市天主堂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1年),扩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名“圣伯多禄圣保禄堂”,是由法籍传教士所建,是河北省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该教堂位于保定市中心,是一处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南面与古莲池遥遥相对,东面是著名的佛教寺庙大慈阁,西面是直隶总督府。教堂长54.3米,宽17.6米,主,高20.38米,气势恢弘,风格典雅,可容纳千余人礼拜。教堂内有14根高耸的红色圆柱支撑屋顶,祭台上 有12根石柱象征着耶稣基督的12位门徒。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14幅美丽的圣经画像,描述的是耶稣基督受苦受难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广阔的穹顶,舒展的空间使教堂显得庄严而神圣。在“文革”期间,天主教堂曾遭到严重破坏,并被挪作它用,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1980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教堂归还教会 ……[详细]
明伏石窟
  明伏石窟位于唐县明伏村北唐河南岸,石窟形成于唐、明两代。明伏石窟在当地被称为“千佛洞”,共分上、中、下三层,均是依山凿壁而成。现上层已不存,下层由于潜在水中无法看到,只有中间一层能够看到。窟内有天然的石床、石枕、石臼,西壁雕凿43尊佛像,最大的高60厘米,最小的高9厘米,大多数高28厘米左右;东壁上有三尊佛像,都盘膝坐在莲台上。西壁43尊佛像的左面阴刻有佛的名称,中间最大的普光佛下有两个供养人像,右下角的文殊菩萨下面是狮子雕像,狮子下面有两个供养人像,群佛雕像的下面有一处壁画的痕迹。东侧石壁上有三处壁画的痕迹。窟内所有佛像头部均在文革时期被砸毁,其余部分较为完好。明伏石窟无确切雕凿年代,从雕像的造型风格及雕刻工艺等方面看,其雕刻工艺精细娴熟,衣褶疏稀匀称,线条流畅自然,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详细]
冯国璋故居及墓葬
  冯国璋故居及墓葬位于河间北10公里西诗经村东,是民国大总统冯国璋故居,为西诗经村乡政府所在地,境内西临106国道,南靠沧保高速公路,朔黄铁路,古阳河自村东流过,地处冀中平原。冯国璋国葬墓位于将军第北2000m处,同将军第属同一中轴线。国葬墓建于1917年,较大的破坏有3次。第一次是土改期间,村民把墓区的亭台、树木0刨净;第二次是1958年-热潮到来时,把冯国璋坟墓里的石碑等岩石建筑,一律推倒砸碎,为河间农田水利服务;第三次是1966年春,当地部分造反派把坟挖开,墓室遭到破坏,墓内存放的冯国璋戎装画像一张、指挥刀一把、两个石雕玉器、玉簪、夜明珠、玉香炉等文物,现在省历史博物馆保存。1905年河间秋操图及冯国璋秋操图画像,另有冯国璋致袁世凯手札等文物在河间保存。2007年春,河间市人民政府重修冯……[详细]
留村遗址
  留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安新县城西1.5公里留村北300米处,南距白洋淀新安北堤1.5公里。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长250米,宽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地势原略高于四周,被当地群众称为“疙瘩顶”。此遗址发现于50年代,后被列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存状况良好。遗址地表散存的文化遗物包括较多的陶片及石器、鹿角、兽骨、蚌壳等。1986年,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和安新县文化局对留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从文化层堆积和出土的文化遗物来看,第一层为上文化层,出土了大量陶片,器形有折沿罐、敛口罐、红顶碗、壶、盘、钵、陶匕、陶支脚及鼎足等。第二层为下文化层,出土陶片数量少于上层,主要器形与上层基本相同,出土有陶罐、盆、釜、石磨盘、石磨棒、支架等。从发掘资料分析,留村遗址为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详细]
王顺庄园
  王顺庄园王顺庄园位于武安市伯延镇南文章村,建于1932~1935年,建筑面积2780余平方米,共有6座院落,楼房、平房80余间,中间有一条宽3.83米的东西大路间隔。主要建筑位于大路北侧,坐北朝南,为4座院落,均为砖石、木结构的平房建筑,是王顺及其子女的居室,为其建筑及雕刻装饰珍品精华之所在。路南两院为下人、长工、护院住房及磨房和喂养牲口的场所。除北房的三间楼房,余下均为平房,砖木结构的民式建筑。整个庄园保存较为完整,整个建筑布局整齐,用料精细,取材优良,每块砖要经过磨平,精工细做。石、砖、木等各种雕刻、各式彩绘等工艺精美。另外,在村南,还有王家果园一处,占地面积近1万余平方米,现井盖等设施尚存。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顺,号建堂(1867—1937年),前半生务农,后出外做生意发迹,……[详细]
澧水石桥碑
  澧水石桥碑位于南和县北2.5公里处,东韩村小学院内。碑刻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宽0.92米,厚0.29米,龟跌座,龟首被砸。半园形碑首上刻四龙图案,碑额为篆书阳文“大隋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十二字。阳面碑文为隶书阴文,字里行间略显方格,笔法工整。碑阴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县令易宗周题隋碑诗一首,碑额有易宗周之子篆书附识,称此碑“文字雄壮而隶书精妙,尤可师法。”澧水石桥碑碑身下部,由于风化剥蚀,部分字已看不清楚,碑身两侧被人砸残,参差不齐。一九七六年当地政府为保护该碑而建立攒尖顶式碑亭。二00八年人民政府为保护该碑重新建攒尖顶式碑亭,并围以铁栏进行保护。澧水石桥碑记载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滥、地理变化和当地民众修桥以济交通的事实,考证甚详,对有关部门研究澧水河的历史……[详细]
龙门崖摩崖石刻
  龙门崖摩崖石刻位于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云州乡云州水库畔。北接云州水库,东邻护国寺。龙门崖摩崖石刻汇集各代石刻,其中最有名的有“三路咽喉”、“朔方屏障”以及舍身大士像。龙门崖,又称舍身崖 ,又称黑风口,独固门。这里双峰对峙,壁立千仞,远而望之,若天门微启。崖下幽深的涧底塞外诸水汇合于此,水流湍急,有绝塞天险之称。东崖壁石刻面积2000平方米。崖东半壁所凿的观音阁旁横刻着“舍身大士”四个字,字下浮雕舍身大士像,高2.5米,为一女子端坐在莲花盆内,面目文静,光彩照人。此女就是“土木之变”的殉节者。崖壁上刻满诗赋佳作,现有“三路咽喉”,“雄峙畿辅”,“龙门崖联句”等元明石刻20余品。其中明代御史孙愈贤题刻的“朔方屏障”每字见方3米,间距4米,绝地百尺,气势雄浑,堪称塞外摩崖石刻之一绝。 1993……[详细]
苍山石佛堂
  石佛堂位于阜平县城南10公里的苍山村西侧,8处石窟建在崖壁上,总称为“石佛堂”。旧志记载:苍山西侧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入云端。清朝举人张尊三赋道:九日登高涉岫巅,同人极目快流连。崎岖鸟道空中凿,层迭仙梯峭壁悬。风送钟声红叶寺,鸡啼夜色白云天。嵯峨万嶂环仙洞,石佛尊严锁翠烟。石佛堂为唐代所建,现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遗物。8个石窟虽然大小不一、但结构大致相同,从南到北依次为“千佛堂“石佛堂”、“观音堂”、“十二菩提堂”、“三教堂”、“五龙圣母堂”、“全神堂”、“罗汉堂”等。窟内有浮雕、石像、壁画、泥塑及碑刻等。壁画内容以神仙佛教为主,石刻以浮雕造像为主,精工制造,人物栩栩如生。窟内和崖壁坡上有石碑2块,明代清代各一块,立于第5窟之内和第3窟门外。西侧第4窟前建有石塔一座,塔身4层,通高4米……[详细]
大城山遗址
  大城山遗址位于唐山市路北区陡河西岸的大城山东坡上,遗址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1955年春发现该遗址, 河北省文化局做过调查后,于当年秋进行了发掘, 文化遗迹除有白灰面、土沟、人工铺石、墓葬、灰坑外,其文化遗物颇为丰富,玉器有圭、铲、琼等;石器有斧、石锛、穿孔石铲、石矛、刮削器、石等;骨器有骨锥、骨针、骨镞、骨匕、骨鱼钩等;陶器种类繁多,陶质分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细泥黑陶、细泥白陶、夹砂灰陶、夹砂红陶等;器形有罐、鬲、鼎、碗、杯、盂等,纹饰除磨光素面外,以常见的绳纹、蓝纹、附加堆纹为多,薄如蛋壳的黑陶和白陶反映出陶器生产的技术已有很大进步。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山东、河南两 地的龙山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与内蒙古一带旧石器文化遗存类似,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与北方文化交融情况提供了重……[详细]
下七垣遗址
  下七垣遗址下七垣遗址位于磁县时营村西南漳河北岸台地上,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除一部分战国墓外,都是先商遗存。1974年为配合当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30个探方,面积960平方米。共出土陶器4座,灰坑104个,商墓23座,战国墓6座,有人骨架19具,牛、鹿、猪骨架5具。共出土陶器304件,骨器354件,石器481件,蚌器274件,角器34件,卜骨、铜镞等文物124件。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它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下七垣遗址的主体特征以夹砂有腰隔、橄榄状罐、卷沿深腹盆、绳纹浅腹平底盆为一类;以鼓腹鬲、弧腹鬲、蛋形瓮等为一类。以上两类陶器群基本代表了下七垣遗址的基本特征,在学术界称为“下七垣文化”,是典型的先……[详细]
济渎岩摩崖石刻
  济渎岩摩崖石刻位于曲阳县西北3公里的独古庄村。济渎岩,俗称水窦岩,为曲阳八景之一。该处四周多为耕地,景地为岩石沟涧,石涧由地层局部断陷而成,孟良河水由西而东从此沟穿过,东临定阜公路。济渎岩靠近源头,水面呈东西走向,距两岸各4—5米许,此地悬崖峭壁,石骨清秀,风景秀丽。北面危岩重叠,悬崖倒垂,形成天然洞穴,千岩竞秀;南岸悬崖上有宋文学家诗人苏东坡手书“浮休”墨迹,豪放雄健,是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北岸悬崖半壁问刻有“云峰”、“谦山”字迹,因苏东坡曾于此处题字,元卢挚因名济渎岩摩崖石刻“浮休”二字济渎岩摩崖石刻“云峰”二字“坡山峡”。在石刻以北的台地上有大佛殿、十八罗汉、钟鼓楼和苏轼亭等处建筑遗址,并存明清碑刻六通。另有“漱玉亭”一座,其创始年代无考,但据清《曲阳县志》载,金章宗曾赋《漱玉亭诗》,……[详细]
张家口文昌阁
  张家口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间(1618年),距今已有390余年的历史。在文昌阁下的“四门洞”辟了鼓楼东、西、南、北四条街。文昌阁内供奉文曲星,又称“文星”,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元朝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称“文昌帝君”。文昌阁是现存明代重要标志性建筑。为正方形,座北朝南,台基为石条加砖砌成。南北长14,50米,东西宽14,57米,面积211,26平方米。原台基高8米,由于台基下垫高,现为7,2米。门洞中心为穹窿顶,上有阴刻八卦石为上心。墩台四门上方嵌刻有红色大字,南曰:文昌阁;北曰:锺楼;东曰:鼓楼;西曰:“山楼”。钟鼓二楼及旗杆早年拆毁,今两侧石基清淅可见。文昌阁高约7.5米,单檐歇山瓦顶,黄绿两色琉璃乘脊,面阔3间,进深两间。顶部有九……[详细]
巨鹿故城遗址
  巨鹿故城遗址时间年代:宋地理位置:邢台市巨鹿县城下文物等级:省级批准时间:1982年7月23日钜鹿故城为北宋时期遗址,其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12米,东西宽约300米,位于今天邢台市巨鹿县城区西南。《宋史》记载,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五月,“丙申,邢州言河决,陷钜鹿县”。《宋会要辑稿》记载,“八月十九日,工部言,邢州奏钜鹿下埽大河水注钜鹿县,本县官私房屋等尽被渰没”。三明寺妙严殿碑记载,“大观二年秋,河决旧堤,流行邑中”。光绪年间的钜鹿县志也有“大观二年黄河决,阖境陷没”的描述。《钜鹿宋器丛录第一编:瓷器题字》:“出土诸器之有题识者,无大观以后年号,其俱系大观二年所埋覆。”因此,20世纪初在钜鹿所发现的故城应确为北宋大观二年黄河决口所埋之城。据20世纪20年代挖掘故城的村民称,钜鹿故城……[详细]
韩家街遗址
  韩家街遗址 1983年7月调查发现于三女河乡韩家街村东泥河南岸高台地,面积4875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0.5~0.7米,厚0.6~0.8米,内涵极其丰富,有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铜器等文化遗存。从采集到的文物看,这个遗址时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下至与夏商同时的夏家店下层文化(4500至3600年),还发现相距今2千年的战汉遗物。代表龙山文化的文物有:盆形灰陶鼎(又称鬼脸鼎)、高柄黑衣陶豆、穿孔石铲、双孔石刀等。代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文物有:筒形黑衣灰陶、夹砂褐陶、石制盘状器、骨戒指、骨椎、叶形铜耳环、穿孔铜镖等,极富特色。此外还有折肩绳纹罐等战国器物及大量战汉时期陶片。这些文物对研究辖区早期历史承嗣源流提供了重要依据。2008年11月被河北省政府公……[详细]
崇宁真君庙牌楼
  振头崇宁真君庙牌楼 崇宁真君庙牌楼位于石家庄市振头村内。据牌楼上额横匾浮雕上记载,此牌楼为嘉靖二十年所建,作为关帝庙的一旌表。牌楼为四柱三间三楼琉璃顶,明间为歇山顶,两次间为钻山顶,皆单檐,檐下为五踩斗拱。木额枋前后有八个题字,前为“浩然正气”,背面为“山西夫子”,下额枋为琉璃面砖镶嵌,正面额枋是琉璃雕字“义勇武安王”,背面为“崇宁真君庙”。额枋之间用琉璃烧制的人物山水图像镶嵌,牌楼四周用石雕荷叶栏板,狮子头望柱围绕前后正中开门,牌楼下部用四根方石柱支撑,石柱南北阴刻楹联。方石柱南北用圆木柱,方石柱斜撑。在牌楼四角的护柱上有四组石雕狮子,每组两尊,一上一下。牌楼平面柱为“一”字式。 该牌楼造型别致,结构简洁,彩画丰富多彩,是石家庄市区仅存的一座明代牌楼,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详细]
小白阳墓群
  小白阳墓群位于宣化县李家堡乡小白阳村西1000米处的一座小山坡上,墓地南北长160米,东西宽80米,面积3450平方米。内涵丰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主和内蒙古长城地带文化因素的遗存,1984年春曾做过调查,为进一步摸清墓地内涵,曾在1985年4月至5月,对小白阳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11座,墓葬48座,皆长方形土圹竖穴式。随葬器物中有陶器、兵器和生产工具,其中装饰品种类繁多,有铜泡,铜牌饰及各种骨、石珠等。 小白阳墓地的发掘是近来河北省西北部地区考古工作的头一次重要收获。墓地所代表的遗存,在文化系统上与中原地区同时期遗存有着显著的差别,具有浓厚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它对于揭示张家口地区青铜时代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特征,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同一时期不同系统间的考古文化关系,有着十分重……[详细]
滴水崖石窟
  滴水崖石窟位于赤城县后城村北,朝阳观石窟建在巍峨壮观的滴水崖下,似刀削斧劈的石壁上悬有15个石窟,每窟面阔进深皆5—6米,高2.5米。其特点是凿窟剔像,为像辟洞,像洞相连。有大雄宝殿、泰山殿、三宫殿、三教殿、水母宫、三皇殿、文昌阁、千佛殿等。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宣府官员吴钦到此,看中了这块宝地,在羽士李演琦的游说下决定修建道观。经过五年的大规模开凿,终于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初竣工。朝阳观石刻毁坏于文革时期,一九九五年,后城镇政府集资15000元修复部分殿和石像。现有石窟、石像和“关外名山”、“壁立万仞”、“塞外奇观”、“天柱”等摩崖石刻,另有古松十数棵。还存有创建朝阳观石碑一通。文物遗存所占面积1500平方米。 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